整部影片以主人公的回忆视角,展现了主人公童年时期跟着师父学唢呐,期间经历了社会的巨大变化,人们开始推崇西方文化,唢呐被人们忽视与遗忘,大部分人都放弃了唢呐,只有他与师父依然坚守传统文化的故事。
百鸟朝凤,此曲一出,百鸟称王,此曲的有深刻的渊源,只有像凤凰一样奉献的人才有资格享有此曲。影片中把三个人与百鸟朝凤联系在一起,查老爷子,师父与窦村长。三人中有人配得上,有人配不上,配的上的人不允许给自己吹,配不上的人却求别人吹,彼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师父在别人加钱的情况下也拒绝给查老爷子吹奏百鸟朝凤,因为在师父的心里,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配得上这曲子,而师父临死时却不允许徒弟给自己吹百鸟朝凤。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师父表面上严肃无情但内心善良坚忍,他把生命献给唢呐,他的形象在银幕上展现得如此真实感人,另观众难以忘怀。
影片中的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天鸣与蓝玉的对比,一个天赋不足,却视唢呐超过自己的生命,另一个天赋异禀,却不珍视唢呐。与其余师兄弟比较,他们都放弃了,天鸣仍然在坚持,世人都在变,他们师徒却不曾改变。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人性的伟大。正印证了师父的那句话:吹唢呐不在于吹得有多好,而在于是否把唢呐吹到骨子里,最重要的是那颗对唢呐虔诚的心。直击主题,发人深省。父亲始终作为一个旁观者,自己年轻时不能吹唢呐,就将希望托付给天鸣,儿子被选为接班人,自己比谁也高兴,跑遍了整个村子传递消息,当唢呐衰落时,自己也曾经嫌弃过唢呐,可最终选择了坚持把文化传承下去。柳三作为一个喜剧类型人物,给影片沉重的情感氛围上增添了诙谐成分,虽然是一个配角,性格单一却典型,轻描淡写却不流于呆板,使人耳目一新。作为双方争执的导火线,引燃了双方的争斗,促进了影片的高潮的产生,衬托了主角的特征,暗示了当代人在面对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态度,他是当代社会人的一个缩影。
此外,该影片的摄像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优美如诗的画面,芦苇丛与大河相依,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使每一帧镜头都充满诗意。在师徒三人于芦苇地与鸟儿互相应和的一场戏中,长镜头的使用,配合追随人物运动的跟镜头和主观视点镜头,使观众跟随人物穿梭在芦苇丛中,加强了画面的立体感与纵深感,更好地展现了空间环境,画外音配合画内音,一唱一和,互相映衬,由此使观众对画外空间产生无限遐想,将芦苇丛美好的景象与人物的淳朴自然显露无遗,观众如同进入了故事中的世界,同入此镜,同生此感,领会到那种质朴纯粹的情感。影片在展现广阔的芦苇地时多采用远景,展现人物活动时以芦苇作为画框,使人物如同活在画里,体现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特点,表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美好和对传统文化的永不放弃。在表现吹唢呐的艺人独自在古城楼下吹奏的场景时,运用远景体现出纵深空间,使道路通向无尽的一端,人物只占画面一小部分,表现出艺人的渺小,暗含了社会对唢呐的忽视与遗忘,这时行人入画,扔下硬币,渐行渐远,只留下艺人一个,背景音乐是凄凉的唢呐声,言有尽而意无穷,使观众久久沉思。在师父与天鸣喝酒的一场戏中,摄像师手持摄像机,随着唢呐的节奏晃动镜头,并采用旋转镜头以师父为中心,使师娘与天鸣的特写分别入画,烘托欢乐的氛围,表现师父喝醉酒后似孩童班的天真烂漫与对唢呐赤诚的心。这时音乐由欢快突然转到悲伤,师父倒下,跟天鸣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而是吹给自己听的”,直点影片主题。情感的前后对比,以喜衬悲悲更悲,表现人物心境,也与社会遗忘唢呐、文化从此断了根互相映衬。师父把唢呐传给了自己的徒弟,一代又一代,眼看快要走到尽头了,内心无限凄凉。
天鸣不告而别的一场戏中,天鸣与师父师娘三人在画中,背景是生机勃勃的绿色田野,天鸣远远望了他们一眼,然后转身出画,紧接着是山野的远景,画中是奔跑的天鸣,一动一静,配合优美的音乐,过渡自然而富有美感。在影片结尾天鸣站在师父墓前吹唢呐时,当镜头转到师父时,画面从虚变实,从近景推到特写,引导观众更深刻地感受人物内心活动,这时师父起身,转身走向远方,渐行渐远,画面右上方是飘荡的纸钱,师父的背影越来越小,直到音乐停止,影片结束。
该影片很好地运用了唢呐与其它乐器共同作为背景音乐,表现出时代感与民族特色。例如二徒割麦的场景,配合富有节奏感的唢呐声,增添了活泼的气氛,音乐节奏与割麦节奏互相映衬,天鸣稳重不乱,蓝玉鲁莽心急,二人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为后来的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成为师父选择天鸣的原因。在婚宴那场戏中,西洋乐器与唢呐交杂,极不和谐的音乐突出讽刺的意味,进行曲与南山松,一个中国文化,一个西方文化,双方在厮打时以进行曲作为背景音乐,配合以快节奏的镜头切换,既迎合了影片中情绪的浮动与动作变化的节奏,又使原本血腥的打斗变得富有趣味,增强了戏剧效果与感染力。
该影片剪接自然,不仅从技术上实现了转场,而且在艺术上利用了摄像、音乐与旁白等其它技巧实现了完美的剪接。例如在影片结尾处,从唢呐艺人转到师父的墓碑,先由天鸣的脸部特写化到山野远景,画面再化到墓碑,剪接跨度小,使影片节奏更加柔和,符合此时的情感节奏。音乐实现了声画组接,由艺人的镜头转到天鸣的镜头,从而产生整体感,实现了背景音乐的流畅不中断,使转场更加自然。影片后部分的转场多采用黄昏时丛山的剪影,夕阳西下也预示着师父即将离世,凄凉的氛围烘托出悲伤的情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影片中多次运用旁白式蒙太奇,一是交代剧情,使叙事节奏紧凑;二是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帮助观众了解人物的思想,补充缺乏的信息,吸引观众的视线;三是作为一个时空转换手段,使影片在时空上可大幅度跳跃而不失自然流畅。此外,影片运用全知视点的叙事方式来设计整个故事,能让观众与人物建立起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使观众产生更多的情感体验,从而移情于主人公。人物站在现在回望过去,表现出时代的变迁,具有历史悠远的意味,即使是现在,主人公依然坚持着将唢呐传下去,将师父的遗愿坚持下去。
这是全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幕:师父的生命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他用自己的生命坚守着百鸟朝凤,自己吹不动了,让徒弟继续吹完,而他在一旁敲着鼓,无论如何,他也要为这首曲子出一份力,看着天鸣努力地吹着百鸟朝凤,他笑了,他静静地看着徒弟,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文化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去传承下去,我们接过上一辈的文化,承载着他们的嘱托与希望,就应该用赤诚的心把它传递下去。生命虽逝,时代已变,可文化却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对文化的虔诚也是永无止境的。
2016年吴天明导演离世后,因为缺乏宣发费用等原因,《百鸟朝凤》被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吴天明导演的女儿吴妍妍四处奔波,直到遇见了著名制片人方励。“我让方励老师看了《百鸟朝凤》,他看完之后背过身去,半天没有说话,等他转过身来,满眼都是泪水。然后他问你缺什么,我说缺资金,我现在没有足够的钱来做这件事。方励老师说你缺多少钱我给你补多少,一定要把这部电影推出去,哪怕头破血流,也要为了这部电影跟市场打一仗。让观众都看到吴天明导演这么好的一部作品,这样我们才对得起这位艺术家。”
对此方励表示,《百鸟朝凤》是“电影中的电影”,每次看片都被感动落泪,因此毅然决定亲自带领“志愿者”队伍,集结社会各方力量与业内同仁,为电影推广尽其所能。
于是,在《百鸟朝凤》制作完成的两年之后,这部影片才终于得以跟观众见面。
以前上小学时,最发愁的事情之一,就是每次看完电影后老师要求的观后感。
而现在呢,虽然没人要求,但总是会在看完电影后自己想写一篇观后感。
哎,不得不说,人之初,性本贱啊序
本来今天休息,自个在住处闲来无事。后来灵机一动,突然想起来之前在网上搞得沸沸扬扬的制片人下跪求增加影院场次的那个电影《百鸟朝凤》。我倒是要看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能让中国电影界有名的制片人方励下跪为其求情。
整部电影从一开始的时候,就把要讲述的故事定在百里秦川的农村里,然后是以天鸣这个角色为主线,讲述了一代唢呐人焦三爷和天鸣之间围绕着唢呐发生的事情和其中的情义。
作为一部描写农村老手艺人传记式的叙事电影,自然会讲述大时代背景下新事物对老传统的冲击和影响:先是主人公天鸣的同学在办喜事请唢呐班演奏时没有行接师礼,然后是唢呐班内部人员的分崩离析,最后,当一支西洋乐队降唢呐班出现在同一场合下时,老手艺人和观众压抑了太长时间的情绪终于在那一刻爆发了。虽然影片中是唢呐班的手艺人和混混打了起来,焦三爷面对这混乱的场面,用力大吼却无济于事我想那应该是导演想要表达老手艺在面对新时代带来的新鲜事物时,那种从心底里感受到的无奈和无力感吧。
虽然我对制片人为了这部电影下跪的新闻并不感冒,但我还是对电影中老手艺人在新时代的环境下的复杂心情却是深有体会。至于其中原因嘛,那是因为我的父亲就是一位和电影主人公类似的老手艺人。不同的是,电影中的老手艺人是唢呐匠,而我父亲是一位泥瓦匠。
在我开始记事和刚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就已经是老家小有名气的泥瓦匠了(老家的说法是泥匠)。虽然当时少不更事的我并不清楚我父亲的手艺是什么,也不明白为什么每天回来的时候,他的身上和衣服上总是会有泥渍,但我知道,正是父亲用他的手艺和衣服的泥渍,让我能安心的上学接受教育,让我家能有正常的花销和更好的生活。
至于父亲良好的名气和人缘,我是后来才慢慢明白的:那是因为当时只要是跟父亲在一块,不管是去地里干活,还是到县城赶集,都会有好多我不认识的人很客气的和父亲打称呼。甚至到了后来我去别的村子上学的时候,每次一到同学家里去,只要一提起我父亲,同学的家长都会说认识,而且还会不约而同的夸赞父亲的手艺和为人。那时我才明白,原来父亲的手艺不仅给我家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来源,也在老家附近的乡亲中间留下了很高的名声和人缘。
至于我为什么会明白电影《百鸟朝凤》中主人公对老手艺即将失传的惋惜和无奈,那是因为我父亲泥瓦匠的手艺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
因为受中国古人父业子继观念的影响,所以一般人会认为,我会继承下父亲泥瓦匠的手艺。可由于我天生体格不适合这门手艺,再加上父亲也打心底里不愿意让我重走他泥路子的辛苦,所以我是不可能承继父亲的这门手艺。再加上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都吃不了苦,更受不起罪,所以就算是让别人学这手艺,都没有人愿意。以至于到目前为止,父亲面临着和电影中主人公一样的尴尬境地:手艺再好,也无人愿学。技术再高,也高不过时代的新陈代谢。所以,父亲和电影主人公一样,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老手艺在新时代的环境下失传,而自己却无能为力,那种悲凉和无奈的心情可想而知
看了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就是:沉重、压抑、无奈。
电影最后,游天鸣一个人站在焦三爷坟头吹奏《百鸟朝凤》的情节,我实在是没忍住,哭了。影片结束后,发现居然有四分之三的人没有立即起身离场,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来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年龄多是80后、90初的观众,女性观众占60%,男性观众占40%,一半以上的女性观众都还沉浸在电影情绪中没回过神,抹着眼泪,一半的男性面露沉重,看着抹着眼泪的女生。个人认为能生出这样的情绪来的大多都是有过类似亲身体验和感触的人。
我生长在四川农村,白事在中国农村是一件特别浓重的事,在我们老家也一样,哪家有丧事就会请到“道士”到家里做“度亡道场”。四川那种民间“道士”并不是真正的道士,(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一门手艺是一种佛、道、巫(地方民间信仰崇拜融合的产物。这些“道士”确切来说是术士,正真的僧、道(出家他们是要遵守清规戒律的,并且长住寺庙、道观中…这些术士在民间多是家族、师徒相传、无任何清规戒律…佛道的金典多数人是一无所知。他们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念经超度,同时兼乐手,受到川剧的影响,伴奏乐器也都是川剧里常用的几种乐器: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唢呐。其中打鼓的是指挥,其他人演奏完全看他的手势。道场,是四川人对死者奠祭规格的量度。《百鸟朝凤》里讲的陕西一带丧事操办分为4台、八台和最高级别《百鸟朝凤》,和电影里一样,我们老家道场也分类,分类标准主要是看价钱,由价钱来制定相应的“套餐”。一般百姓,做一天道场算是尽了孝子的心;有钱人家老人归天,做三日、五日、七日的道场是常有的。
除了请道士到家来做道场,丧事中还有一个仪式感特别强的环节,就是“抬棺”,农村流行土葬,我们川渝一带丘陵土坡,道路难行,由八个壮汉将棺材架起来,必须通过喊号子来统一节奏,丧葬号子节奏缓慢、旋律悲伤,八个人前后呼应,声音却能响彻山谷。让所有送葬的人们无一不为之动容的。
还有一种号子,仅存在我的儿时记忆当中,十岁以后就再也没听到过了。离我家不远的山头上有个石场,平常在院子里玩耍都能听到石场里传出的号子声,按照我们川渝一带号子的分类,这个应该是石工号子。石工号子铿锵有力,节奏轻快,旋律简单,琅琅上口!
以上三种文化,如今在我们老家呈现三种不同的状态。
“道士”这个职业得到的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我的爷爷奶奶外婆都在大前年前年去年相继离世,我亲自参与了三次丧事。大前年爷爷的道场和去年外婆的道场上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加入了很多新鲜的项目,还引进了一些先进设备。我在他们空闲的时候做了一些了解,他们多是家族继承、师徒相传。首先是传承:第一:经文;他们要熟背丧葬里会用到的所有经文,我也大致翻看了一下,大约五经书,每本约150页左右,要求吐字清晰,语速要快。第二、乐器;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唢呐这几种常用的乐器必须熟练,二胡、笛、箫、笙等也必须会吹弹那几首丧葬上常用到的曲子。第三、毛笔字;帮丧家抄写经文,一手好字代表了他们“道士”的职业基本素养,我亲眼看到一位“道士”随身携带《王羲之兰亭序毛笔字帖》,空余的时候便拿出来逐字逐笔的研究着,十分刻苦,而他的学历仅仅只是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第四:写祭文;“道士”根据丧家家属提供亡人的生辰八字,一生经历,写一篇感天动地的祭文,要求极高,我觉得我们如今的高考高分作文也未见得比他们写的出彩。由于他们这个行业是没有固定团队的,所以以上四点要求非常严格,你必须全部掌握甚至精通,过程和《百鸟朝凤》里一样,基础功的学习是严苛而枯燥乏味的,当你学成之后,你的师傅觉得你可以出师另立门户的时候,也会搞个仪式,师傅会请到当地所有的道士以及德高望重的老人来进行考核,众人来评定你是否够格出师。其次是发展,他们会到各地进行学习观摩,还有四川一带的丧葬从业者每年都会约定俗成的相聚青城山,进行行业探讨,互相学习进步。所以“道士”这个职业在我们老家发展的很好,个个收入不菲,这两年不断看到有年轻面孔出现在这个行业当中,总归让人看起来是有希望的。
“抬棺”不容乐观,抬棺材的人我们称之为“抬棺匠”,他们不像“道士”一样是职业的,“抬棺匠”一般都是乡邻来进行帮忙的。如今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了,农村只留下老人和小孩,已经没有了劳动力,大前年我爷爷下葬的时候,只请到六位会喊号子的“抬棺匠”,平均年龄应该有五六十岁了吧,抬棺必须是8个人以上,还差两个怎么办,四处找人,好不容易找到两个看起来比较壮实大爷,还不会喊号子,现教现学!去年外婆下葬的时候,由于外婆住在镇上,坟修在二十里外的村子里,道路遥远,8个“抬棺匠”肯定是抬不到的,所以就想着找两拨人换着来抬,这就需要16个“抬棺匠”,想法自然是好的,可是想想爷爷下葬凑齐8个人都那么难,何况16个人的队伍,因为这个事儿家里还闹出了些许的不愉快,甚至商量着要去另一个县城请一拨“抬棺匠”来帮忙。“抬棺匠”他是义务的,农村人向来都爱相互帮忙,为自己今后谋善谋德。但是这“抬棺匠”没有收益便没人继承。那抬棺的大梁都已被老人们拱了起来,那悲凉的“抬棺号子”更是无人传唱。
“石工号子”已经绝唱!我家附近的石场早已树木繁盛,没人在开采石头,即便需要开采石头,也无“石工号子”的用武之地!
“抬棺号子”和“石工号子”应该算是我最早接触的音乐方式。而如今我只能模糊的记得旋律,那个旋律在我听来是动人的,想要再次听到却是太难!在我学习音乐之后就不曾停止想要将他们记录保存下来,但是这却也不是一样容易的事情,心不甘情不愿却也无可奈何!
轻盈的小鸟飞翔在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中;小巧的松鼠蹦跳在那郁郁葱葱的森林里;美丽的鱼儿遨游在那辽阔无边的大海里,世界是多么美丽,旅游是必不可少的。
每当我背起我的双肩包,拉起我的拉杆箱时,身后总会传来反对的声音:“你就知道享乐,一天到晚去哪里旅游,看一看别人,一闲下来就看书,多么认真,再看看你,唉——”家人们总是来劝我,不要旅游了,旅游浪费钱,还不如在家里玩电脑呢,我听着这些反对的.话,心中无比的忧郁,我不想放弃旅游。
那些曾经劝过我的人,你们错了,旅游不仅仅是享乐。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的旅游总会带来许许多多的知识。那一次,我来北京,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那是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里面许许多多的文物看得我眼花缭乱,那青铜色的在古鼎,金光闪闪的佛像,还有一片片薄薄的古币,仿佛让我回到了古代,让我看到了那一条条犹如长龙般的驼队,叮叮叮的驼铃声,他们走在丝绸之路上,为中国获取更多的资源。一次次的旅游还能让写下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让我获得更多的知识。
每一次去旅游,我回家时带来的不仅仅只有特产,还有一包满满的友谊,同车的小伙伴总会互相关心,记得有一次,我参加夏令营,在步行的途中,我四处张望,仔细地看着这个新城市的风景。可是,就在我入迷时,地下那不知什么东西,将我拌倒,我倒在地上紧按住膝盖,周围的人一见我摔倒,立刻扶起我,将我送回宿舍,等他们回到后,他们会用搞笑的话将我逗笑,并给我讲今天的旅程。
我坐在飞机内,望着窗外,撒下了我美好的梦想——我要当一位旅行家,我要走遍全世界,并且告诉所有人旅游不仅仅是享乐,我相信这个梦想一定可以实现的。
我的梦想随着那一朵朵雪白的云朵,飘向了远方……
曾执导《愤怒的公牛》、《出租车司机》《无间道风云》等片的奥斯卡金像奖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对《百鸟朝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盛赞吴天明是“一位电影界真正的巨人”。
马丁表示:“吴天明先生是一位非凡卓越,有胆识的人,他一直在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对自由的信念。实际上,我认为他始终相信这两者是共通的,而我和他有着相同的信念。吴天明先生给予了所有的人,给予了全世界不寻常的宝贵的东西。如今,在这位艺术家离世的两年后,《百鸟朝凤》终于要在中国上映了,我强烈建议大家珍惜这次机会,到电影院观看这部优秀的电影。”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