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脚下的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山腰上的古木参天,林静山幽,山顶上的云海茫茫,群山隐约,哪里的风景最绮丽?如果我们还没有爬山,此刻还在山脚下,我们不会知道。于是,我们会询问那些从山上下来的先行者,得到的答案却莫衷一是。于是有人选择了山脚观景,有人选择了流连山腰,还有的人选择了排除万难,攀登山顶。
爬山的过程像极了我们的人生。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总是会遇到未知的风景。我们也会钻进历史的故纸堆,从无数先行者的足迹中找寻人生的终南捷径,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可是,终究有一天,我们发现,先行者们赋予我们的答案都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正像一位哲人所说的:“我们从历史的中能学到的就是我们在历史中什么都得不到”。于是,我们面对着人生的旅途,迷茫、挣扎、徘徊。有的人淡泊名利,知足常乐,于是留在了山底;有的.人随遇而安,望峰息心,于是留在了山腰;还有的人勇往直前,剑指山顶,终于来到了山顶。
留在山底,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典型莫过于陶渊明了:他看透了东晋官场的黑暗,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追求完善自身的品格。他勤奋地工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悠闲地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人生的山脚下,淡然地望着那些为名为利不断攀爬的人,在自己营造的桃花源里会心一笑:人生百年,不惜一切代价的不断攀爬真的有必要吗?山顶的风光真的就那么美好吗?“家有房屋千万所”又能如何,卧眠不过三尺宽而已!反倒不如在山底轻松自在,安逸闲适。
走到山腰,望峰息心,随遇而安的代表是蒲松龄。他也曾科考,但是屡试不第。在多次参与科考之后,他看透了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于是,他决心不再向顶峰攀爬,被山腰上的风景所迷恋。从此,大清少了一个努力读书,立志为官的读书人,多了一个深居乡野,搜集民间传说的记录者。他开始着书立说,塑造和记录了各种妖魔志怪的故事,隐喻当时的社会现实。“写人写鬼技高一筹,说妖说怪入骨三分”,一部《聊斋志异》让他流芳百世。
勇往直前,剑指山顶的典型代表是武则天。她出身一般贵族家庭,后被唐太宗选入后宫。唐太宗死后,被赶出宫门,进入尼姑庵。她用尽心机,让唐高宗对她一见如故,最终把她接回宫中。在后宫之中,她机关算尽,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害死了情敌王皇后和萧淑妃。后来,她逐渐参与政治,对唐太宗时代留下的老臣进行清洗,重新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吏。唐高宗死后,她先后废黜了自己的几个儿子,终于权倾天下。可是,高处不胜寒,做人上人的滋味又是如何呢?武则天半夜听到猫叫都恐惧万分,认为是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冤魂来向她索命;儿子和女儿对她离心离德,李唐王室内她人心尽失,最后她的孙子唐玄宗和女儿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把她赶下台去。她将死之时,恢复了大唐的国号,并嘱咐她的墓碑上不要有碑文,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
这三种活法哪一种更好呢?显然,人生在世,有舍有得。你得到了一些东西,终究也会失去另外一些东西。留在山脚下的人无缘见到山顶上俯视风景的机会,一心只想往上爬的人也无缘体察山脚下人的闲适和安逸。所以,没有一种人生态度或者生活方式是完美无缺的,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是否已经做好了选择,以及是否已经做好了为这种选择付出代价的准备。
生命是一场漫长的攀爬,只有终极的问题,没有终极的答案。每个人的人生意义要靠自己来赋予。如人爬山,美景自知。
最近有一个我经常也会时不时访问的
我对于这个
平心而论,对他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这件事我还是有几分敬佩的。尽管这个学校不及自己的母校排名靠前、分数线高,但是毕竟几十年前的高考难度与我这扩招之后的难度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可是对他的佩服也就仅限于此了。因为他在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他对生物和物理一窍不通,也勉强算是可以理解。可是毕竟也是当年的文科生,为什么就连基本的文史知识都不敢恭维呢。把清朝的闭关锁国说成不够自信的结果,让一个理科生都瞠目结舌,华盛顿与樱桃树的故事早就被澄清是谣言,他还会拿来当做
每个人的知识都有盲区,无知本身其实也不见得是什么可笑或者令人鄙视的事情。可是人贵有自知之明。自己没有足够的水平还去好为人师,每天特别积极指点他人的
无意对什么人有不尊敬的言语。只是想要感慨人总该认清自己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行动吧。从进行培训工作这个角度来看我也是某种意义的老师,但是我永远都只讲自己有把握的内容,永远不会在学生面前信口开河。因为我知道自己的能力在某些方面也许有些突出,但在许多方面都还是有限的,是以我始终在学生的面前,在朋友的面前都保持着谦卑和求教的心态,不敢在自己不懂的领域轻易给别人讲些什么。
人贵有自知之明。或许不易,愿共勉。
冰心的《春水》里面有一句名言: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句诗说的就是现在有的人的一种心态,喜欢孤芳自赏,因为过于关注自身,因此看不到其他的事物的优点和天地的存在了,只认为自己是最完美的,自己是的,盲目自大。
这句话很容易让我想起当年小学时候学过的一个寓言成语:井底之蛙。比喻的就是同样的人。当你生活在一个很局限的环境里面,你的见识很短浅,能力其实很有限,不知天高地厚,越是这样的人越容易不知道天高地厚,妄自菲薄,认为世界上唯我独大,盲目自大。如果一个人一隅自赏自乐,自满自足,自己生活的天地就很有限了。如果能够跳出你的环境,换个角度看一看世界,你就知道了其实世界很大,自我很渺小,才会学会谦虚,才会做到真正的自知。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人,只有认清自己,才可以更好的了解世界,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地位。
其实,人都会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当你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的时候,你才可以更好的发挥你的优点,规避你的短处。田忌赛马,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当前几次田忌与齐威王进行赛马比赛的时候,都是采取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的方法,由于田忌的马匹自然不如齐威王,但是当孙膑看了比赛之后,就能够做到自知,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利用自己的上等马对对方的中等马,中等马对对方的下等马,下等马对对方的上等马,获得胜利,赛后齐威王感到大惊。
世界拳坛曾经组织拳王比赛,邀请最轻量级世界冠军和最重量级世界冠军举行一场比赛,舆论界认为:轻量级选手出拳迅猛,身体灵巧;而重量级选手则强劲有力,威力无边。比赛起来一定十分好看。结果,在两名选手真正在拳台上面比赛的时候,却造成了悲剧。没到一个回合的比赛时间,重量级的选手一套组合拳就把轻量级冠军打死在了拳台上。
轻量级冠军,在他这个级别内,所向披靡,无人能敌,取得过多场连胜的战绩。但是他就是没有很好的做到自知,孤花自赏,认为自己无人能敌,也不把重量级选手放在眼里,认为自己天下第一,结果才会答应比赛,才会闹出这场悲剧。
那么作为我们年轻人,也应该引以为戒,不要孤花自赏,不要盲目自大,自己还没有走出校门,还没有看到绚丽多彩的世界,要时刻提醒自己:山外青山楼外楼。要时刻提醒自己谦虚,要让自己做到自知,这样才会更好的发挥自己的长处,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爬山的过程像极了我们的人生。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总是会遇到未知的风景。我们也会钻进历史的故纸堆,从无数先行者的足迹中找寻人生的终南捷径,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可是,终究有一天,我们发现,先行者们赋予我们的答案都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正像一位哲人所说的:“我们唯一从历史的中能学到的就是我们在历史中什么都得不到”。于是,我们面对着人生的旅途,迷茫、挣扎、徘徊。有的人淡泊名利,知足常乐,于是留在了山底;有的.人随遇而安,望峰息心,于是留在了山腰;还有的人勇往直前,剑指山顶,终于来到了山顶。
留在山底,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典型莫过于陶渊明了:他看透了东晋官场的黑暗,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追求完善自身的品格。他勤奋地工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悠闲地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人生的山脚下,淡然地望着那些为名为利不断攀爬的人,在自己营造的桃花源里会心一笑:人生百年,不惜一切代价的不断攀爬真的有必要吗?山顶的风光真的就那么美好吗?“家有房屋千万所”又能如何,卧眠不过三尺宽而已!反倒不如在山底轻松自在,安逸闲适。
走到山腰,望峰息心,随遇而安的代表是蒲松龄。他也曾科考,但是屡试不第。在多次参与科考之后,他看透了官场的****,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于是,他决心不再向顶峰攀爬,被山腰上的风景所迷恋。从此,大清少了一个努力读书,立志为官的读书人,多了一个深居乡野,搜集民间传说的记录者。他开始着书立说,塑造和记录了各种妖魔志怪的故事,隐喻当时的社会现实。“写人写鬼技高一筹,说妖说怪入骨三分”,一部《聊斋志异》让他流芳百世。
勇往直前,剑指山顶的典型代表是武则天。她出身一般贵族家庭,后被唐太宗选入后宫。唐太宗死后,被赶出宫门,进入尼姑庵。她用尽心机,让唐高宗对她一见如故,最终把她接回宫中。在后宫之中,她机关算尽,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害死了情敌王皇后和萧淑妃。后来,她逐渐参与政治,对唐太宗时代留下的老臣进行清洗,重新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吏。唐高宗死后,她先后废黜了自己的几个儿子,终于权倾天下。可是,高处不胜寒,做人上人的滋味又是如何呢?武则天半夜听到猫叫都恐惧万分,认为是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冤魂来向她索命;儿子和女儿对她离心离德,李唐王室内她人心尽失,最后她的孙子唐玄宗和女儿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把她赶下台去。她将死之时,恢复了大唐的国号,并嘱咐她的墓碑上不要有碑文,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
这三种活法哪一种更好呢?显然,人生在世,有舍有得。你得到了一些东西,终究也会失去另外一些东西。留在山脚下的人无缘见到山顶上俯视风景的机会,一心只想往上爬的人也无缘体察山脚下人的闲适和安逸。所以,没有一种人生态度或者生活方式是完美无缺的,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是否已经做好了选择,以及是否已经做好了为这种选择付出代价的准备。
生命是一场漫长的攀爬,只有终极的问题,没有终极的答案。每个人的人生意义要靠自己来赋予。如人爬山,美景自知。
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哪一个强?”子贡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他能够以一知十;我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两件事。”
由于生物遗传密码的千差万别,成就了每个人的优点特长和缺陷短处,后天教育与环境的差异更是造就了不同的志趣、性格和风采。其中既有迷人之处,又有遗憾之处。它可能是爽朗、是幽默、是仁慈、是热情、是勤快、是深沉。当这些“自我”能真实地表露出来时,其魅力一定最动人。牵强自己,一味要求自己与令我们羡慕的人看齐,常常会丧失美好的东西,而流于尴尬与痛苦。
子贡的自知是明智,子贡的从容更是胸怀博大。他虽不及颜回闻一知十,但却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传之千古。
哲人说:“诚实地向自己展开自己,这是人生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称之为“贵”,可见人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称之为“明”,又可见自知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见睫”——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
人都喜爱听好话、奉承话,不自知的人听到好话、奉承话,便会信以为真,飘飘然,觉得自己好伟大,他没有考虑在这些话的背后,说这话的人的目的是什么。《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没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头脑,他说:“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里,他把吹捧者的内心揭示无余,因此也就不会被“妾”和“客”所欺骗。
《太平广记》中记载了这样两则故事:一监察御史文笔不行却爱好写文章,人家奉承他两句,他就拿出一部分钱财请客。监察御史的夫人劝他说:你并不擅长文笔,一定是那些同事在拿你寻开心。这位老兄想想好像是这么回事,不管别人怎么说,再也不肯出钱请客了。
人贵有自知之明。可怕的自我陶醉比公开的挑战更危险。自以为是者不足,自以为明者不明。自明,然后能明人。流星一旦在灿烂的星空中炫耀自己的光亮时,也就结束了自己的一切。自高必危,自满必溢。胜时自己就认为完美无缺,成就大就居功自傲,名声高即目中无人。在这方面古人有经典论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要真正了解自我,就必须换一个角度看自己。首先,要“察己”。客观的审视自己,跳出自我,观照自身,如同照镜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点,更要觉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品质等进行自我评判,切忌孤芳自赏、妄自尊大。其次,要不断完善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须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时,也就是进步的开始。
世上万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然而,能否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却不容易。要么,何以自古就有“人贵有自知之明”之说呢!
其实,这种自知之明就是发现能发现。自己的卓越与缺陷,认识自我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以自己的条件决定去干什么,不去干什么,用理智的方略选择目的或理想,其成功的几率就高得多了。
当然,大凡动物都是没有自知之明的,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还有一辈子都没有发现自己的,既不知道自己所短,也不晓得自己所长。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只要你认真洞察,生活里比比皆是。
如那只鹰,凭着尖利的双爪和带勾的嘴,加之凶悍猛烈的冲击力,当它向那羊俯冲过来之时,羊在如此强劲的对手之下,只有束手就擒了。可是,那只在一旁观望的乌鸦,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乌鸦没有鹰尖利的双爪,没有鹰带勾的嘴,更没有鹰凶悍猛烈的冲击力,所以,在羊的心目中,这并不可怕。
当乌鸦扑向羊时,首先,羊不会惊慌,甚至会嘲笑它:你一只平庸的黑鸟,岂敢在俺的头上动土,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此刻的羊,面对突袭而来的乌鸦,只需采用不理睬的对策,就能对利令智昏的乌鸦达到以守为攻的效果。结果,乌鸦突袭羊的目的不仅没有得逞,反而成为牧羊人的猎物。
乌鸦之所以在袭击羊的行动中失败,是因为它没有自知之明。乌鸦只看到了鹰猎取羊的成功,却看不到鹰独有的长处和优势。当然,它更发现不了自己的短处和劣势。本来,乌鸦不具备捕猎羊的条件,而又要去做这种力不从心的捕猎,结果只能是失败。
生活中,导致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当事者没有自知之明,既没有发现客观世界的奥秘,也没有发现主观世界的长短。归根结底,还是他们不了解自己,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一点。
惨痛的悲剧和沉重的代价,就是这样造成的。
齐威王的相国邹忌长得相貌堂堂,身高8尺,体格魁梧,十分漂亮。与邹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长得一表人才,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
一天早晨,邹忌起床后,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信步走到镜子面前仔细端详全身的装束和自己的模样。他觉得自己长得的确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于是随口问妻子说:“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来,谁更漂亮?”
他的妻子走上前去,一边帮他整理衣襟,一边回答说:“您长得多漂亮啊,那徐先生怎么能跟您比呢?”
邹忌心里不大相信,因为住在城北的徐公是大家公认的美男子,自己恐怕还比不上他,所以他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些呢?”
他的妾连忙说:“大人您比徐先生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相比呢?”
第二天,有位客人来访,邹忌陪他坐着聊天,想起昨天的事,就顺便又问客人说:“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客人毫不犹豫地说:“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
邹忌如此作了三次调查,大家一致都认为他比徐公漂亮。可是邹忌是个有头脑的人,并没有就此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
恰巧过了一天,城北徐公到邹忌家登门拜访。邹忌第一眼就被徐公那气宇轩昂、光彩照人的形象怔住了。两人交谈的时候,邹忌不住地打量着徐公。他自觉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了证实这一结论,他偷偷从镜子里面看看自己,再调过头来瞧瞧徐公,结果更觉得自己长得比徐公差。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反复地思考着这件事。既然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什么妻、妾和那个客人却都说自己比徐公漂亮呢?想到最后,他总算找到了问题的结论。邹忌自言自语地说:“原来这些人都是在恭维我啊!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看起来,我是受了身边人的恭维赞扬而认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人在一片赞扬声里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居于领导地位的人,更要有自知之明,才能不至于迷失方向。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