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里,我读了一本由德国的埃·奥·卜劳恩画的一本漫画书——《父与子》。
《父与子》这本书讲的是儿子和父亲之间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虽然书里没有字,但很容易让人看懂。看似简单的图片,却蕴含着很多的道理,时不时就会让人深思。
父亲有个大肚子,身子圆滚滚的,头呈椭圆形,看起来慈祥而幽默。儿子呢,留着一个刺猬头身子瘦瘦的,看起来调皮而可爱。这样的父亲和儿子再平凡普通不过,简直就是千千万万父亲与儿子的缩影。据说,人物形象及故事的灵感就来自于作者本人和他的儿子。
书中的精彩故事太多:有一次,房子里着火了,父亲把一些贵重的物品急忙搬出来,可儿子呢,却趁着着火把家庭作业全扔了进去,真是叫人哭笑不得。还有一次,父亲在屋子里抽烟,儿子正好在屋外玩耍,看见屋里冒出的烟以为着火了,把一桶水一下子浇在了父亲的头上,哈哈哈哈。
虽然父亲常常教训儿子,但我从他们俩的动作和神态可以看出他们都很爱彼此。?这本书之所以能够闻名于世,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不但变现出来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还不失搞笑与幽默。
有趣的漫画虽然看完了,可这对父子却深深的留在了我的心中。
《西游记》虽然是一部神魔小说,但小说中的人物都有其特定的性格特点和定位,师徒四人各自鲜明的性格特点构成了小说的趣味所在,不论是推动情节发展,还是揭示主旨都是十分重要的。
孙悟空无疑是小说的灵魂人物,也是作者着力最多的,他集神魔变幻、猴的.习性和人性于一身,是勇敢和正义的化身。猪八戒则更具人的特性,他油嘴滑舌、好色贪心、胆小怕事,
却是师徒四人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沙和尚在四人中一贯沉默,任劳任怨。唐僧,虽然是三人的师傅,但毕竟一介凡人,又心怀慈悲,不免怯懦胆小,谨慎小心。原著中师徒四人性格的巧妙搭配使得取经之旅能够顺利进行,而又不枯燥单调。老版《西游记》的人物设置大抵遵循了原著的定位:孙悟空“猴性”、“神性”、人性俱有,猪八戒憨态可掬,沙僧老实木讷,唐僧则怯懦慈悲。
新版《西游记》则有较大改动,师徒四人的角色定位和艺术个性被彻底颠覆,唐僧不再懦弱胆小,唯唯诺诺,而变得坚定、果敢、有主张;孙悟空则动辄在师傅和菩萨面前撒娇、卖萌,大失其本身个性;原本任劳任怨,老实寡言的唐僧也常常卖嘴,耍小聪明。再者,由于其本质上的娱乐倾向和对高科技特效的过度倚重,人物屡屡说出出现穿越的台词、搞笑的隐喻,还不时有相声小品和网络热词的植入,让人物不再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吸引力。观众对张版表示失落,正是因为悟空、八戒、沙僧丧失了各自的传统性格魅力,而变得“泯然众人”了。
她与我相处的时间不长,她却让我记忆犹新,那天,她背着身心俱疲的我回家。我们一边谈话一边走,她转过头来,我看见她侧脸的表情——脸上挂着笑容,眼睛闪着泪光……
秋天,是果香四溢的季节,是农民收获之季,也是小孩玩乐之时。小时候的自己真是天不怕地不怕。走在乡间小道上,望着远处的风景,嘴里含着狗尾草。一路大蹦小跳,不知不觉来到了果园。
我来到一棵苹果树下,抬头望见一个大果子吸引住了我,它脆红欲滴,散发出浓浓的果香,我决定“午餐”就是它了。我不知哪来的勇气和力量。也许是年少无知,也许是顽皮幼稚。我爬上了这棵树。我坐在一个粗壮的枝干上,一边享受美食,一边享受风景:蓝蓝的天一碧如洗,万里无云。一条条小河好像一条条蓝绸带在大地上飘荡。我仿佛能望到家,望到家门口的橘子树,望到正在辛勤工作的……“哪里来的鬼娃子,敢偷苹果,下来!”一个果农站在树下,双手叉腰。我被打扰到了心中自然不高兴,用力的把剩下的果子扔下去。他破口大骂:“鬼娃子,不学好……”我对他的辱骂不理不睬。开始慢慢的下来,心里怕了——自己爬得太高了。但是还是慢慢下去了,突然一个身影出现了,是她完了。手一抖。直接滑了下去,一头栽在软泥上。我昏了过去,不知是太累了,还是摔了一跤,还是……隐隐约约传来果农的叫骂声和她的道歉声。
醒来时已是傍晚了,我倒在她背上。她默默的说了一句:“醒来了,还疼不疼,下次别做这些事了,你想吃果子我给你买。”我倔强的说:“要不是你我才不会掉下来呢!”她用小孩子的语气说:“是吗,那以后我就不帮你咯!”我看见她脸上有擦伤心中不由得伤心——一定是她为果农干活才赎回我的。我将头藏在她头发里小声的叫了一句:“姐姐。”声音随着果香回荡在远处,一直传到她的耳里。她慢慢的侧过脸来,挂着微笑,眼睛闪着泪光……
那天姐姐的表情最是让我难忘的表情,因为它凝聚了姐姐对弟弟的关爱。
《西游记》的整个西行之路是颇具趣味的。人们总是能通过这部小说沉浸于一个魔幻的世界。孩子们更是常常惊羡于孙悟空的本领高强,得趣于猪八戒的贪财好色。鄙人不才,小时候阅读此书也仅是享受其中的情节精彩和文笔风趣。读完后,哈哈一笑便只此了之。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再阅读此书,却多了一些思考。
漫漫西行路,仨徒弟惹是生非,为何有如此个性?为什么不是三个任劳任怨、鞍前马后的“完美”徒弟?难道作者仅是为了情节精彩才如此塑造人物?实际上吴承恩先生如此塑造人物是有意义的。在佛学中想要成佛是需要克服许多东西的。其中之一便是“意业”。所谓“意业”,简单来讲,就是我们所说的“贪”“嗔”“痴”了。
如此一来,你也许会惊讶的发现,这不就是唐僧的三个徒弟吗!孙悟空性格顽劣,脾气暴躁,这就与“嗔”对应;猪八戒见钱眼开,爱贪小便宜,而且又贪图女色,这便是“贪”了;沙僧不愿思考,痴呆刻板,说的就是“痴”。这三种“意业”或者说是性格特点,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在西行之路,这仨徒弟为唐僧招惹了不少事端,特别是他们其貌不扬、常常惊吓到凡夫俗子。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正是这三个满是缺点的徒弟才保全唐僧走完整个的西行求经之路,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这同样说明和体现了人具有这三种性格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和手段。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这部小说是根据现实改写而成的。而现实中的唐僧是独自前往印度求得经书的。那么,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我们也可以说《西游记》中的唐僧同样是集三种性格于一身,只身西行罢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