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宋庆龄故居作文

游宋庆龄故居作文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3-11-16 06:21:28
游宋庆龄故居作文

游宋庆龄故居作文【一】

一进西施故居的大门,一眼就可以看到碧绿的红粉池,池中莲叶田田,远远望去池中绿油油一片,走近细看,荷叶更加显得婀娜多姿,上面盛开着洁白的莲花,风一吹来,湖面泛起了一道道迷人的微波,水中的景物也随着微波一会聚拢,一会儿扩开,一会儿缩小,水中的莲叶也随风晃动,像在点头问好。露珠聚集在莲叶中心,像珍珠似的.晶莹透亮,用手轻轻摇动莲叶,露珠便滚来滚去,一不小心,珍珠跌了下去,跌成了许多水珠,一头钻进水里,不见了。据说以前西施就是对着红粉池梳头的。

我和姐姐绕过红粉池,沿着石阶拾级而上,经过壁画、长廊后便来到了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塔前。进入塔中,顺着盘旋的楼梯走上塔顶,顿时,一阵阵凉爽的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顶上一共有四个窗子,从每个窗子眺望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西施故居的景色尽收眼底:下面,郁郁葱葱的树木闪着绿幽幽的光芒,像在歌唱着一支美丽的曲子,各种古楼也依次展现在眼前,风景好不美丽。下了古塔,我和姐姐又去看了西施殿和百年古树等景物后便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我已多次浏览西施故居,那充满着神韵的美,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

游宋庆龄故居作文【二】

今天,我们去参观刘氏三兄弟的故居。刘氏故居位于江阴市西横街49号,坐西朝东,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是一座普通的清末江南民居。

走进大门,院两侧的天竺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这天竺是刘氏三兄弟的父亲刘宝珊亲手栽种的,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葱葱,珊瑚珠似的小红豆点缀在绿叶丛中,为这儿添了几分高洁、幽雅。从它细弱而又倔强生存的枝干上,我似乎看到了刘氏三兄弟的影子。

迈过一道门槛,我进入了第一进序厅。正中墙上高挂一块匾额,上书“刘氏三杰,江阴之光”,仔细一看,还是冰心奶奶的亲笔题词呢!匾下是刘氏三兄弟的巨幅头像,他们都微微含笑,默默地注视着人们。这就是刘氏三兄弟:文学家刘半农,二胡演奏家刘天华,音乐家刘北茂。左右两侧的墙面上贴着他们的生平事迹概述,仔细一看,让人不由得啧啧赞叹。起初还以为刘氏故居土得掉渣的\'我,一下子被三兄弟的杰出成就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折服,故居在我眼中也高大了许多。

正堂右侧是刘氏兄弟的父母刘宝珊夫妇的卧室,一张老式木床,几个已经掉漆的衣柜,一切都显得那么简陋。左侧便是刘家私塾,正面挂着孔子的画像,靠墙整齐地摆放着四张长条桌子,那是孩子的课桌。当年三兄弟和周围的孩子在他父亲的指导下,在这里读书、习字、对课,刻苦地学习着。虽然他们家境贫寒、父母早逝,但他们没有因此自卑、痛苦,而是执着追求、自强不息,真让人深深敬佩。

穿过中间的天井,我们踏着幽幽的青石路,走进故居的第二进,中间是思夏堂,是刘氏兄弟为了纪念他们的祖母——夏氏而题此名。思夏堂两侧分别是刘半农和刘天华的卧室,卧室不足十平方米,摆上几件简单的家具就显得很拥挤了。刘天华的卧室里还摆放着二胡、琵琶这些他时时演奏的乐器,是他把“不登大雅之堂”的二胡和琵琶,从民间推向了世界,《光明行》《良宵》等不朽名曲从这里传遍大江南北。

顺着青石路继续向前走,穿过“老井”“晒酱台”“厨房间”,我来到了刘氏三兄弟小时候嬉戏玩耍的小院儿——竹园中。那几枝细细的翠竹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显得小巧朴素,可这小园留下了刘氏兄弟多少童年快乐的记忆。难怪,刘半农用他的《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千古传唱的诗作为世人讲述了这深深故乡情!

走出故居,回首遥望,《光明行》高亢激越的旋律仿佛在我胸中升腾,刘氏兄弟执着奋斗追求光明的精神再一次深深地打动了我。

游宋庆龄故居作文【三】

充满着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顿时,一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眼前浮现出来。

走进街巷,随着拥挤的人流,我们来到了鲁迅纪念馆。这是一个古色古香,又不缺乏现代气息的建筑。“绍兴鲁迅纪念馆”几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大门,一眼就看到了鲁迅青铜像,它比真人还高大,坐在一把扶手椅上,左手抱右手肘,右手搭在扶手上,表情严肃而不失亲切,深深的眼袋,似乎是他忧国忧民的证明;他仰望天空,好像是盼望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几个潇洒的金字写在了铜像旁边的墙壁上,是鲁迅一生的写照。在馆内继续参观,我们了解到了鲁迅坎坷的一生: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1902年,鲁迅赴日留学,学习医术,因深受资产阶级民工革命浪潮,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并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看到国内同胞的愚弱,毅然弃医从文,先后发表了好几篇小说,如《狂人》、《阿Q正传》、《药》……以此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看到这里,我对鲁迅更加敬佩了。

接着,我们又连续参观了百草园、鲁迅故居、鲁迅祖居……但我最想参观的还是三味书屋了。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几十年前的书塾。听身后的导游说:“三味意为: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下桌台上摆着一副活灵活现的《松鹿图》,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当年学生行礼的地方。两边的柱子上还有一副:“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大概就是说明了生命、读书的真谛吧。东北角便是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书桌上刻有一个“早”字,我从课本上了解到:当年鲁迅父亲生了病,鲁迅为了照顾父亲,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端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以后,鲁迅就永远没有迟到过,并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走出三味书屋,天气炎热得很,我们便找了一个小吃店坐下,吃着金黄、香喷喷的臭豆腐,品着凉滋滋的冰绿豆汤,想着鲁迅给予我们的道理,心情无比舒畅……

游宋庆龄故居作文【四】

徐霞客故居,座落在马镇东首,始建于明代。占地1000平方米。故居内悬有陆定一写的“徐霞客故居”匾额,陈列着徐霞客生平事迹,各种岩溶标本和现代专家、学者所撰论文、专著以及四十多幅“徐霞客到过的地方”风光照片等。

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名泓祖,字振之,出生于江阴市马镇,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少时聪慧过人、博览群书,22岁摒弃仕途,开始漫游祖国,34年间,足迹遍及十六个省区的名山大川,对山脉、水道、地质、地貌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是世界上考察、研究石灰岩地貌的先驱者。徐霞客及所著《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在他的故乡保留着与此相关的众多文物胜迹。

罗汉松

徐霞客故居正厅前东侧庭院内,耸立着一棵杆粗枝秃、绿叶繁茂的罗汉松,为徐霞客亲手所植。现树高6.50米,根部直径2.2米,主干需两人合抱。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徐霞客墓

徐霞客墓在徐霞客故居后院,便是徐霞客的明式移葬墓,墓地面积745平方米,两旁遍植罗汉松、地柏、白玉兰等江南名枝佳卉。墓地尽头的祭台前面有一尊高2.70米的徐霞客塑像,手执竹编帽,仿佛风尘仆仆壮游祖国千山万水回到了故乡。

徐霞客公园一角

徐霞客公园在马镇北边,马镇人民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了1个徐霞客公园,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整个建筑按照明代风格设计,“徐霞客公园”五字由程思远题写。公园一派江南古典园林风光。公园的东北部有影剧院、图书馆、歌舞厅、书画室、茶室等,形成了1个园林式、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娱乐场所。

游宋庆龄故居作文【五】

古往今来,长江后浪推前浪,英才辈出,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更是被古人震撼:李时珍跋涉千里,写出名著,被后人传颂;戚继光智斗倭寇,保卫边疆,留千古英名。正巧,爸爸去过旅游家徐霞客的故居,于是自愿作导游,为我解说。

我们首先来到了后人建设的徐霞客园,立刻被一部104幅的围墙石刻连环画所吸引,石刻讲述了徐霞客的艰辛路程、感人事迹,他旅游只为科考,为后人做了铺垫。他不满20岁便开始了旅程,他不畏艰险,发现并纠正了地理书的错误。游遍了大半个中国,才恋恋不舍地与世长辞,终年56岁。

接着,我们来到了古色古香的徐霞客故居,看着详细的图片资料介绍,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为了梦想,他不惜钱财,不惜工作,不惜前程,甚至不惜家人和生命。这时,我感觉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我的上空。

回顾他的一生,无处不惊险,徐霞客却以惊人的毅力,写下了大名鼎鼎的《徐霞客游记》。他靠的是什么?是兴趣,是渴求,更是信念,他的`信念如此坚定,公平的历史才给了他公平的命运,公平的一生。

徐霞客,你,是真真的伟人!!!

游宋庆龄故居作文【六】

今天,我们到徐霞客故居去参观了。

我们先来到了故居门前的广场上,听讲解员介绍:徐霞客20岁出去旅行,到55岁回家,这30多年里,他走遍了19个省、市、自治区,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还是著名的探险家、旅行家、地理学家。

接着,我们来到了仰圣园,仰圣园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碑廊,碑廊里有许多书法家的作品,有楷书、隶书、行书、草书……我看了很羡慕,希望有一天我的作品也能放到这里。

参观完了仰圣园,我们又来到了徐霞客故居。呀,好大的一棵罗汉松!听老师说,它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抬头一看,它高耸入云,都超过屋顶了;罗汉松真粗啊,要4、5个同学才能合抱过来。据说,这棵罗汉松还是徐霞客爷爷亲手栽种的呢!

当老师带我们走的时候,我们留恋往返。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