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再一次拜读乔希维茨金的《学习之道》,到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之前两次的学习此书,把重点和关注放在书中介绍的学习原理和技巧上表层上,更多是想用这些原理进行实践,更好的自我学习和帮助孩子改善和解决问题。
通过两年的学习和实践,运用书中的原理,虽然有一些收获,但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改善,就像书中所说,只有当我们的技能超越熟练阶段而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的时候,学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这句是对本书英文标题“The Art Of Learning”最好的诠释。
本次读书发现作者从国际象棋和太极的学习领悟中向我们提出的原理的很多细节自己之前没有领悟到,而且作者提出的基础原理和理论自己没有更深入,更多的思考。
1、书中为什么要在一、二章,(三个无心之举,转败为胜)放在前章?
这两章向我们介绍是教育层面的问题,关于家长和师者在对待孩子教育上的理念,在我看来,在对待孩子教育方面,这两章真的是重中之重,没有把这两章学透,悟透,其他后面介绍的学习之道根本不能被很好的实践和应用。
对待孩子的学习,父母能否正确心态来对待,是看到孩子内心纯粹的热爱,还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是功利的,硬性的威逼利诱的要求孩子学习,还是要保证孩子的热爱,没有抵触情绪,慢慢的爱上学习。父母能否在孩子学习道路上真正找到专业的老师,激发和引导孩子的的内驱力,慢慢的习得到学得。能否意识到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父母的教育方式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环境,决定了孩子的一生的成就。纵有多么好的学习之道,家长是否是真正的学习者,是真正的帮助孩子的人,还是孩子学习成长道路上的第一颗炸弹呢?
2、培养渐进理论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
在培养渐进理论,保持成长型思维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要培养一个健康的心态,面对成功和失败能正确对待,能关注在学习的事物的本身,不怕犯错,能接受失败,而不去考虑外在的别人眼光,看法,成绩,名次等等其他因素,做到心无旁骛。对于父母和师者在大环境下,能够顶住压力,遵循内心,守住初心,真的很难,需要不时的提醒,否则就会败下阵来。
3、如何让心理接上接受走出舒适区,爱上学习?
走出舒适区,爱上学习所指的就是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但不一定是做更难的事情,而且要尝试做不同的事,或者同一件事转换用不同的方法去完成。想要爱上学习,除了坚持,保持专注,不怕犯错,要想爱上学习之前是否让自己找到一个或几个想要的动机,去想做这件事。能否制定一个目标计划,并能通过反馈,看到自己的一点点进步而信心大增,慢慢爱上学习呢。对于走出舒适区的点是否是在自己舒适区之外离得不太远,让挑战蹦起来就能得到的目标呢。
4、如何在心理上准备去改变本能反应?
面对变动,缺点,问题要在心理上首先要接纳他,不要排斥,接受他的存在,去观察他,发现他,记录他,发现自己的心理反应和思考过程。就像面对孩子有时候大喊大叫问题,当自己本能的控制不住时,了解自己,观察自己,不去评判和指责,记录下来。为改变本能反应做好察觉、接纳、感知、继而做出训练,改变。
5、画划小圈满足的条件,划的精髓所在?
划小圈是自己这两年实践用的方法比较多的方法,但这次读书,反思在实践运用中,有了更多的感悟,划的不准,方法有问题。
划小圈关注的是事物的细节和事物的基础技能和原理,对细节的吸收和不断完善,不断挖深,是挖的更深一些,而非更广一些。
在进行划小圈,刻意练习之前满足以下的条件:训练的方法是否是行之有效呢;是否进行良好的计划,目标,实现一系列的微小改变;是否发生在人的舒适区之外,需要人的最大限度的努力,要持续不断的尝试,刚好超出当前的能力范围的事物;是否有反馈,监测,发现问题调整。作为家长在运用此原理,自身是否具备这种能力,自己能否胜任。
例如:针对儿子的计算不准的问题,我陪儿子训练了两年,以为可以训练出来,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一下,在细节上没有精准找到孩子问题,发现问题所在,在基础训练上一个问题没有挖深,就进行下一个训练,而且在儿子舒适度之外,找到超出当前的能力范围的训练量不够精准,熟练程度不够,着急想快速训练出来,没考虑孩子成长的一些问题重复出现。
《学习之道》这本书是参加俱乐部之后读的第二本书,严格的说这也是我大学毕业以来完整读完的第二本书。
从学生阶段开始我就是个不爱读书的人,基本没读过课本以外的书籍。读《不吼不叫》的时候感觉易懂而且可操作,读《学习之道》是感觉越来越读不明白,期间经历了硬着头皮坚持读的情况(因为必须完成任务),可以说是读的稀里糊涂,然后开始尝试阅读后听聂老师千聊上的讲解,听讲解后阅读、阅读后听讲解再阅读三种学习方式,感觉第三种更适合自己的学习,但直到19号读书会我也只是有几章是用第三种方式学的。通过阅读和读书会上聂老师的讲解,感觉这本书真的需要反复阅读,慢慢消化。
学习这本书最大的感悟就是在如何培养孩子这个问题上自己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太多了。乔希的成功与他的老师和家长是分不开的。乔希初次接触象棋是在华盛顿广场的公园里,周围的观众有酒鬼、吸毒者,虽然他的父母也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但还是同意了他在公园里学习象棋。在乔希跟布鲁斯一起学习后,他的父母和布鲁斯也没有让他马上参加比赛,把学习和激情排在了第一位,竞争排在了第二位。反观我自己,在孩子小的时候好多东西都不可以随便玩,怕脏怕造害东西,这是不是也限制了孩子的探索和思考。在孩子学习过程中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听到看到其他同龄孩子怎么样了,就不自觉的进行对比,这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甚至造成逆反心理。书中布鲁斯通过劝诱式、幽默、轻描淡写的教学方式,而我在上次俱乐部学习数学那次活动之前多数时候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方式,甚至有时会因为教几遍不会就开始吼叫,想想现在孩子有时出现的不自信和那个阶段的学习经历有很大关系。
作者8岁时与自己首个全国冠军失之交臂,他的父母没有责怪他,而是带他进行了一次海上旅行,帮助他慢慢的重拾信心。他在书中提到妈妈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不管何时爸爸都会在我身边百分百支持我。我要通过学习不断的改进自己,在孩子犯错误时不一味地批评指责,在孩子面对失败和挫折时,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这看上去很简单,但我却基本没这么做过!
读到“渐进理论”的时候马上想到了自己和家人平时正是重结果,不关心过程的,经常用你真聪明、你真棒等来评价孩子。书上说:无论何时做改变都不算晚。我想我需要争取做渐进型的家长来带动和指导孩子进行渐进型成长。
读到"旋涡效应”的时候,并没有深刻感悟,但最近发生的两个场景让我深有感触。第一次是在《学习之道》的读书会上,读书会一开始我也紧跟着开始进入紧张状态,心里一直提醒自己不要溜号要认真,可越是这样我发现自己越是思想无法集中起来,直到回答了聂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后,我才渐渐从紧张情绪中走出来。这一次我感觉自己刻意的思考竟是完全无法思考,当时也并没意识到这就是“旋涡效应”,自己快速走出来更是无从谈起。第二次是被安排给100人授课,虽然之前对讲课内容进行了认真准备,但心里还是不太踏实,因为这还真是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当“老师”。在上课前的几分钟,我坐到了讲台前,感觉自己有一点紧张,开始有意识的深呼吸,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情绪。没想到效果真的很好,开始讲课后随着通过对学员听课状态的观察,心情更加放松,不但把课前准备的內容讲解了,还临时加入了一些自己现场的想法。课程结束的时候,旁边一位学员大姐在耳边对我说,你刚才讲的真好,看到我们听的都很认真了吧?说实话,上次读书会看到与大家的差距之后,一度深深的怀疑自己。这次讲课经历使我重拾了信心,虽然这是不同领域的两件事,但内心还是对自己有了肯定。这次的成功得益于对旋涡效应”的及时制止。
生活中的我是一个没有兴趣爱好的人,孩子出生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每天单位家两点一线,孩子小的时候工作也很清闲,所以没觉得怎么样。一年前工作调动后,经常会有工作压力大的时候,问题也跟着出现了。读《不吼不叫》的时候,我总结出压力大是引起吼叫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没想办法解决。压力大不仅带来了吼叫,还包括吼叫后自己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对自己彻头彻尾的否定,还有遇事更容易焦虑。这次听聂老师的讲解,说到她自己释放压力的方法,尝试了其中两个已经收到成效,感觉非常好。
读了这本书虽然自己感觉读的不明白,但也有很多收获,觉得现在的首要任务是能把理论真正用起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