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门前有一个清洁工,年龄看上去有65到70岁左右,他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人物,却引起了我的思考。
每天早上,当我上学时,他总是比我快一步,骑着电瓶车停在垃圾桶前,双手戴着手套,径直伸进了垃圾桶,分类着每一个垃圾,都井井有条的放在电瓶车后面,遇见垃圾装在塑料袋里时,他直接打开袋子,不管里面装着什么东西,总是凝望一下再放进电瓶车里,有时他伸开大手,从垃圾桶里抱出一大堆垃圾,放在跟前,细心的分拣着。
这是我所无法忍受的一幕,有几次甚至会感到有些反胃,可他却镇定自若,这不禁让我佩服。不论是头上顶着烈日还是下起倾盆大雨,他一人固守岗位尽职尽心,这一幕虽然平常,却永远刻画在了我的心中。
就拿前天来说吧,我照常又看见了他,天空下着倾盆大雨,天气很不好,我想,今天天气这么恶劣,他一定不会来捡垃圾的。可让我吃惊的是,他竟然奇迹般地出现在了我的眼前,穿着雨衣,表情还是那么谦和,手被雨水浸湿,那些恶心的垃圾稍不留神就会溜到地上,他双手紧握垃圾,就像是他的亲骨肉一般,照常打开垃圾,放入电瓶车,费尽力气才把一个系满死结的袋子打开,一次又一次。汗水与雨水混在一起。体力透支了,就干脆把垃圾箱拿起来倒入电瓶车,那一次次娴熟而吃力的动作,打动了我。他虽然职位低下,可他依然尽力维持城市清洁,要是平常人一定无法做到。
那一幕幕倒垃圾的情景,打动了我的心,清洁工——城市美化师,让我从他身上感受到了社会中有这样的人很可贵,我不由得给他点一个赞,赞叹那尽职固守岗位的可贵精神。
道路之所以如此干净,天空之所以如此蔚蓝,地球之所以如此美丽,那都与环卫工人付出了他们辛勤的汗水与力量,牺牲了自己奉献给了社会。环卫工人们让我们的世界多了一些“洁白”,少了一些“五彩缤纷”。
环卫工人之所以值得人们赞颂,那是因为他们让世界更加美丽。在夏天,他们在狠心的太阳下面,用他们那粗糙且充满皱纹的手,握着扫把,身上汗流浃背的扫着人们随意丢弃在道路上面的垃圾。太阳将他们的皮肤晒得乌黑。我们可曾想到就因为我们的随手一丢就给他人造成了多么大的麻烦。在冬天,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袄用他们那已经冻得发抖的手扫着地面上的垃圾。他们的工资并不多,但是他们干着比别人更苦,更累,并且人人都嫌弃的工作。但他们却坚持了下来,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可是在中国,仍然有许多人不仅不爱护环境而且因为觉得他们没能力而看不起他们。有一个新闻是这样报道的:一个大妈在一个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因为那个健身器材下有一片枯树叶,所以有一个环卫工人要去将它扫进垃圾桶中,可是当她准备将那片枯树叶扫出来时,那个大妈却大发雷霆对着环卫工人大骂一通,并且不让她扫那片掉在地上的枯树叶,说是打扰了她锻炼。而环卫工人却坚持要将那片枯树叶扫出来,那个大妈就抢过了环卫工人的扫把,对着环卫工人一阵暴打,而环卫工人只是防守并没有反击。到最后还是周围的`群众把那个大妈拉开了,可是环卫工人的手背上的骨头却折了,不仅如此,那个大妈还拨打了报警电话污蔑环卫工人打了她。当这个新闻出来时,我看见许多网友在评论区中对那个大妈的行为进行了抨击。同时我也为那个大妈的行为感到愤怒。
这则新闻反映出了当今中国的国民素质偏低。有些人不爱护环境,发子孙财断子孙路的行为。当然也有像环卫工人一样爱护环境为环保做出了贡献的人,他们身上的优秀品德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的。
环卫工人是“地球卫士”,而不是某些道德修养不高的人眼中只是捡垃圾的。不管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但不置可否的是他们的确为美化社会做出了贡献,所以他们的职业是神圣的,是值得让人为他们点赞的。他们值得我们的尊重。而那些破坏环境,不爱护环境的人是没有资格看不起他们的。
中国有中国的好声音,八年一班有八年一班的好声音。她的嗓音时而清脆,时而尖锐。音乐课上,她甜美的嗓音一展风采,令音乐老师为她竖起了大拇指。家长会之前,每个小组都在为朗读比赛做准备。课间、饭后,所有人都在排练,她没有搭档,一次都没有练过。比赛时,轮到她朗读了,有些人是在等看笑话,觉得她不可能得高分。“春风吹过的每一个地方……”
她一开口,所有的人都震惊了,再配上好听的音乐,谁都不会想到,她的声音震撼了全场。间操课上的发言,更是一展尖锐嗓音的好时机,她向全校证明了自己,博得了全体同学热烈的掌声。
花香四溢的春天,草探出了尖尖的脑袋;柳树妹妹也抽出了嫩芽,桃花姐姐更是千姿百态:有的倒挂枝头,有的一枝独秀,还有的孤芳自赏。广场的花坛里刚刚抽出一株株娇嫩的幼苗,仿佛在说:“春姑娘来啦!春姑娘来啦!”如果拨开茂密的花丛,还会发现另一些小生命——小草,这些生命从沉睡了一冬的地底下挣脱出来,争先恐后地往上爬。花坛中的那几株紫丁香芳香袭人,花繁色丽,纷纭可爱,清艳宜人。经过春雨的沐浴,显得更加楚楚动人。刚从严冬中苏醒过来的大地总会给春天一个热烈的.欢迎仪式:红得似火的茶花,粉得如霞的桃花,白得如玉的杏花竞相开放,有的含苞初绽,有的花蕾满枝。
绿树成荫的夏天,在农家乐的池塘里,荷花,绿叶亭亭,清淡美丽。几条活泼的小鱼从荷花叶下轻轻游过,生怕打破静谧的画面。再往稍远的地方望去,荷花像浮在池中的胭脂,又像落在池中的云霞,更是别具一格。山坡上绿树成荫,绿草如毯,加上竞相开放的黑心菊、栀子花、金银花……真是清香四溢,不与争艳,美不胜收。树叶由嫩绿变成深绿色,家乡被绿色环绕着。蝴蝶围着花儿们翩翩起舞。小蜜蜂扑动着轻纱般的蝉翼,嗡嗡地伴奏,鸟儿在蔚蓝的天空中盘旋。夏天真是别有情趣。
枫林如火的秋天,走进农家乐,秋天的农家乐被火红的枫叶林夺走了视线,一片片、一簇簇怎么看都那么可爱,那么充满生机。从远处看恰似一团“火焰”熊熊燃烧着。看到这幅景象我不禁想起了杜牧的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想,这句诗应该就是描绘的这幅画面吧。走进公园,会看见几棵银杏树,银杏树的叶子渐渐泛黄,在飒飒秋风中摇摇欲坠。它们有的随着秋风在树枝上荡着秋千;有的陆陆续续地飘落到草地上;有的跳着舞,打着旋落入水中…… 粉妆玉砌的冬天,一觉醒来,走出屋里,寒风刺骨,天上飘着鹅毛般的的大雪,犹如仙女撒花一般。放眼望去,大地间变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的奇幻世界:山坡上、屋顶上,到处都铺上了一张厚厚的白“毯子”,小草也躺在这白“毯子”下沉沉睡去,等春天再一展风采。冬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不知不觉的来到了。冬,一个雪白而又美好的季节。 我爱我的家乡,它就像一幅说也说不完的美丽画卷。
(一)社交关系网络状态下的点赞
社交网络源自网络社交,主要是为一群拥有相同兴趣与活动的人创建在线社区,通过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为用户提供各种联系、交流的交互通路。这里我们主要涉及两类关系网络,即以QQ空间、微信朋友圈为主体的强关系网络,以及以早期的百度贴吧、豆瓣为主体的弱关系网络。
具体分析点赞在强/弱关系社区中的价值观原则是:在强关系社区里,点赞更多是在“用户有互动需求但表达需求不强(表现为没什么话说,或一时不知道说什么)”的情况下使用,其作用是“互动交流”而不是“信息认同”(这里要区别于“有互动需求且表达需求也强烈”的评论功能,本文主要讨论“点赞功能”);但是在弱关系社区中,我们更在意的是信息,是因为某个兴趣或者某个爱好点赞方才会感兴趣,而不是因为对人感兴趣才会对其信息感兴趣。例如,不熟悉的两个人,由于信息方有意义才互相关注,在此基础上,只有存在表达需求时才会有互动需求,如果点赞作为互动交流机制出现的话必然是失败的。
(二)点赞重建人际关系
曾经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关系社会的特征十分突出,那时人们的交往主要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即实体空间)实现的\',而现代互联网的出现,对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变迁具有巨大影响,真正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交往方式,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即虚拟社交网络)。互联网正在重新塑造中国文化,并逐步造成了“个体主义”盛行的局面(作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西式的、“失范”的结构,极大地扩展了个体的交往范围和交往空间,而互动也具有平等和自由的特征)。中国社会自古源于家族、宗族社会,属于“整体本位社会”(以费孝通研究的“差序格局”为例),而互惠的信念是传统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信任状态,而这种信任是现代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机制之一。互惠在日常道德实践中的内涵往往要更加丰富,其中不仅仅是利益的交换,还涉及一系列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在传统研究中,互惠不仅作为一种义务,其交换双方关系并不完全对等,而且与社会关系网络是动态互动的。
(三)点赞构成现代寒暄社交
寒暄社交就是以寒暄语为基础,在不同的媒介中表现出有各自特点的现象,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交形式化(缺少实质性交流)、社交肤浅化(炫耀心理与攀比)、社交广而不深(社交媒体上的寒暄文化,看起来是在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了解,实际上却在逐渐毁灭人性的温情,造成社交广而不深的尴尬局面)等。寒暄社交作为一种维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文化,在特定群体研究中不可或缺,即使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年代其有了新的发展和特征,还是不能丢失它的本性,即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融洽,更好地完成互动。为了更好地理解寒暄社交,我们以伴随点赞现象新兴的点赞之交群体(既包含强关系社区也包含弱关系社区)为例,认定点赞对于弱人脉的维系效益。
(四)c赞成为新形式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由“道德”和“绑架”两个词构成,两者相互修饰和限制。一般来讲,道德是社会情境下对秩序的认可,与价值主体的价值观有所重叠,框定可为不可为。“道德”来修饰绑架,表示绑架带有道德特性,含有善恶评价和软约束的特点;“绑架”来修饰道德,表示道德带有强迫性和要挟性的双重特点。综上,道德绑架即普通民众利用大众的道德观通过舆论、评论等形式胁迫个人或众人履行一定行为或终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实质是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结果一般是做了的也少有自豪感,不做的则会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忐忑不安,比如半强迫性的捐款、本不该进行的道歉、sumaritan等。
但一般意义上将社会人或法律作为道德绑架主体的研究并不归为本文,道德绑架发生的可能性在强调群体和统一价值观的社会中,人们对道德力量的恐惧有时候甚于对法的力量的恐惧,因而西方现代文化理念(变迁的个体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道德社会是格格不入的,进而遭遇并难以承受许多道德的绑架,这也不是说道德社会就一无是处,一旦适应便会依赖它。强弱关系实际都存在,而点赞与否又是否只是一种个人的意愿,而其意愿背后的均衡因素又是值得我们思索的。在这种层面上,会呈现更深层次上的“点赞狂魔”以及“求赞”行为。
首先,人类学当代研究范畴涉及到“人类学的想象力”,即将问题放在整体性、历史性视角下关照人类,不能只看人类学学科的实用性,更应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层面;其次,从学科性划分来看,网络文化人类学相关问题,如现实的社会建构、人的社会化、不同人群的位置与体验等。
有别于传统人类学研究的实体社会,本文跨空间的虚拟社交网络研究具有研究展开价值。除了学术价值与大众问题的比较,我们更多地强调在考虑某个事项时如何将其由抽象化转向具体化的,而又是如何变成事件后转变为研究课题的。点赞是在某类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而先前对于其行为目的的分析也多集中在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构或者两种空间的对接,但在现代化背景下,新的价值观转变会带来一种对传统的反抗,即认为点赞行为本身已逐渐失去其本初目的,那么其隐藏在背后的因素的讨论总结其实已经由事件再次抽象化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