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不能死,死在这里也留不下什么,只会让裕美子成为***人犯。我倒在柏油路上,专心等待着有人路过。我还能等。”
其实这句话的前几段前岛的心理活动已经将他对妻子找人置他于危机已经写得很清楚了。
“一直以为有人要我的命,其实只是被利用而已——今天我才明白这一点,却是以这种方式,并且是被自己的妻子追***,多么讽刺!”
“裕美子会***我吗?痛苦中我思索着这个问题。回答是:也许会。”
“我没有给过她任何东西,不光如此,还一直都在从她身上索取——自由、快乐,还有孩子,简直数不胜数。如果身边出现一个男人,能给她想要的东西,她当然会视我为障碍。”
直到被刺,前岛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整个诡计里的一个棋子。他被学生利用,也同时被妻子利用,有人要取他的性命这件事可以被身边的人利用使他幡然醒悟,不作为的性格伤害了太多太多的人。所以他不能死,这样他就不能偿还对妻子的亏欠了,自己的死并不会给裕美子任何好处甚至会为她带来牢狱之灾,反不如活下来正正当当和其离婚,还给她快乐自由。这是主人公少有的,做了一次,坚决的决定。
然而“这次放学后休息的时间会很长了”,谁也不知道他是否从这次被裕美子的新情人兼经理的芹泽的袭击下生还。
你有没有闭着眼睛走路的?小时候,我最喜欢做一些“自己和自己玩”的游戏,比如在放学途中,从校门口开始,专心踢一粒石子回家,或是计算火车进站的时间,远远地听到汽笛声一响,便开始从家门口“起跑”,看自己能不能在火车进站前赶上火车等等。
闭着眼睛走路,就是其中一种“自己和自己玩”的游戏。通常,我选择的是一条没有车也没有人的乡间小路,两旁都是稻田,“会动”的东西可能只有草丛里近视的大青蛙和神经质的、一碰就跳的蚱蜢,所以,绝对可以大胆地“瞎走”。
有一个暑假,我们每天上午都到学校补习——我们那时小学生的功课压力比现在还重!就拿暑假来说吧,五、六年级的学生,每天上午还得到学校上课,唯一的区别,就是可以不穿校服、鞋子,可以自由地穿便服和木屐。
我就是那个穿着木屐去学校补习的小学生。下课后,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把脚伸进校门边的小河里“荡一荡”,等经过景美戏院斜对面的那口井时,还要再继续用冰凉凉的井水把脚冲一冲,或者,干脆把自己弄得一头一脸一手的湿。
你一定能想象得到,那种感觉有多舒服!暖洋洋的太阳晒在湿湿的皮肤上,就像熨(yùn斗温柔地熨着一件皱皱的衣服,慢慢地,你可以感觉毛孔畅快地舒张了起来,水汽微微地蒸发了,身上散发着一股新鲜味儿。
我仰着脸,闭着眼,让太阳暖烘烘地晒着。这时候,眼前是一片猩红,而这一大片猩红里,又出现了一个会跑的小黑点。我闭着眼睛“看”着这个小黑点,小黑点开始逃走。我追着它,一会儿追到上面,一会儿追到下面,脚步也开始加快。我觉得自己快要跌倒了,赶快睁开眼睛,哈!直直的一条路,被我走歪了。
太阳光使人成为发酵的面包,身体逐渐膨胀,光裸的手臂也微微发烫。我甚至觉得有点像过年喝了妈妈酿的葡萄酒,脑子里甜晕晕的。
我试着把手平平地向左右两边伸直,像马戏团里走钢索的小丑。马戏团里走钢索的小丑手里不是都有一根平衡杆吗?我假装自己正在走着高空钢索,钢索下面,一只披着乱发的大嘴狮子正张着嘴,等着我掉进它的嘴里,成为它美味的午餐……
我想得紧张悬疑。眼见大狮子吃不到又香又嫩的小人肉了,脚下忽然一阵踉跄,不好!我跌进了什么黑洞,怎么软绵绵湿答答的?
原来,我走进了一堆绿油油的秧田里!老天,我的木屐!我叫了起来,木屐陷进烂泥团里,失踪了!
我焦急地弯下身子用手去摸,水汪汪一片浑浊的泥水,摸了半天,什么也没有。
“你在这儿干什么?”农场的老何远远走来,朝着我喊。
“我,”我满脸尴尬地看着自己的一双泥手,“我在找我的木屐。” “你的木屐?怎么会掉在田里?”
“我……”唉,怎么说他才会相信,我是因为玩闭眼睛游戏,才走进了秧田里哪!
《放学后》是东野圭吾的成名作。里面包含了密室逃脱和解谜等经典的推理小说元素。
故事地点发生在一所中学,人物是以一个失意的高中老师为核心,情节则围绕这个核心人物所遇到的死亡威胁而展开。
我读这部作品的时候心态很平和,没有急躁地去寻找答案。这可能是因为校园的环境相对恬静,不似光怪陆离的大社会浮华喧嚣。因而也带动着我静静地随着主人公上学下学。
作品的开头阶段主要叙述了主人公感到自己被死亡所威胁,只是每一次都幸运的躲过了暗中的冷箭。
但是防不胜防。果然,***人了,出事了,忙活了。主人公的几个同事接二连三地死去。是仇***?是替罪羊?
即使再完美的谋***也会留有痕迹或线索。能不能发现这些痕迹,能不能将这些线索穿针引线,排列***,则是破案的关键。更何况是小说呢。
接着,这些线索和痕迹也渐渐地浮出水面,看似简单平静的学校其实也是暗流汹涌,指向着着每一个微妙的事件和沉重的灵魂。到底是谁呢?
终于来到了华丽闪亮的时刻。原来如此。
从结局来看,似乎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解谜,也包含着心理因素。任何犯罪都要寻求作案者的犯罪动机。而如何将这些动机不露痕迹地润物无声般的植入情节中去,是我一直所困惑的事情。这也是一个高明的作家之所以高超的所在。
我在想,一个高明的作家是否会看似浪费的添置无关情节和人物。和新浪潮电影相比,正好相反,他不是告诉你这是电影而非现实,而是提醒你这就是真实而非小说。因为越来越聪明的读者都会刻意注意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所以是否反其道而行之,来一个假作假时假亦假。也许这也是东野圭吾出道时的作品,恐怕现在早已臻入虚实两忘的境界了吧。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已经感觉到真正的***意已经一点点埋下伏笔,这是一条暗线,最后***意兑现了;另一条明线是为了***死另外两位老师而故意制造的假象。明暗交替,这就是东野先生作品的巧妙之处,读完深感钦佩。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主人公对父亲责任的逃避、强迫妻子流产,对妻子造成了伤害,恨意洒下了种子;对妻子缺少更多的关心,疏于交流,让恨意渐渐滋长;妻子工作后的外遇,就是恨意的果实。外遇可能是出于裕美子的报复,最终恨意变为***意。对于前岛老师来说,他可能没做错什么大事,日本社会就是这样,男外女内,男人对家庭关注很少,都交给女人打理,只需要把钱一部分交给女人,剩下的很少管。结了婚还让夫人出去工作的很少,其实可以感觉到前岛是爱裕美子的。只是这种默默生活的性格,让他没有把爱更多的表达出来。
抱着默默生活态度的前岛老师没有太多热情,对学生不多干涉,这竟然还能赢得很多同学的支持至少不反感。反过来说,学生们可能缺少太多的被尊重,被过多干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