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羡慕那些勤劳的园丁。所以,我要成为一名勤劳的`园丁。
假如我是一名勤劳的园丁,我回种下许许多多的树苗,让人们增添多一些新鲜空气,让世界增添多一些“绿”!
每天,我都要早睡早起,“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来种下这些下小树苗,来晨炼人们都夸我勤劳、能干。我的心里就会很自豪!
每当有人问我:“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我就回骄傲得告诉他:“我是一名园丁!”
每天,我看见我种的小树苗一天比一天大、一天比一天高,我的心里就会特别地高兴,慢慢地,花园变成了绿荫,人们都来这儿孙锻炼、游戏、休闲,也越来越多小鸟来这儿唱歌,在这儿安家,多么和谐、美丽的大自然啊!慢慢地,小树长成了参天大树,挡住了沙尘风暴,击退了洪魔,天底下粮田万顷、牛羊成群,人们幸福安康!
啊!我就要成为一名园丁,为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出贡献!
原来这座城市里有很多园丁机器人,它们正在帮助工作人员做很多事情。园丁机器人的外形有高有矮,有胖有瘦,看上去都是卡通的样子,很受人们喜爱。
高的机器人负责种树,它们会伸出长长的手臂,剪掉枯萎的树枝。矮的机器人负责种花草,它们把花草修理成一个个图案。浇水机器人的身上有防水功能,水喷到身上对它们自己没有任何影响。根据一年四季花草树木的`不同生长时期,园丁机器人的工作也会发生变化,它们会变成播种机器人、捉虫机器人等等,这些都由人们用电脑来指挥。
园丁机器人会自己就用树枝搭一座房子,让自己住在花草树木中间,监视着花草树木,还会根据花草树木的生长情况来变化感情。如果花草树木长得茂盛了,它会笑,如果花草树木枯萎了,它会发出警报提醒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就会指挥机器人添加肥料。如果有人破坏花草,园丁机器人就会发出警报,管理人员就会及时赶来制止那个人。园丁机器人还会修建篱笆,防止别人破坏。
美丽的城市大花园非常干净,没有枯萎的花草和树枝,它们都到哪儿去了呢?哦,是被园丁机器人“吃”掉了,然后转换成能量。这样它们不用充电就能不停地工作。
瞧!有了这种机器人,人们就会轻松多了。
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讲师赵萍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需要探讨的,不是‘园丁’与‘导游’孰是孰非,而是在现代社会,教师角色变化的问题。”
我们对教师的理解本来就是多元化的。总比喻成园丁其实是一种语言的惰性,以至于这些比喻本身反而成为一种阻力和局限,把内涵丰富的教学工作和多元立体的教师形象压缩成了单调的意向表达。赵萍表示,孩子能提出来老师是“导游”,说明他关注的角度同离开学校的成年人是不一样的,是他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期待。
赵萍说,在这篇作文中,我们应该欣喜地看到孩子是在主动思考,也说明我们的教学在进步,孩子开始质疑一成不变的\'答案;同时,他们班主任能够开微博把这样的一篇文章放到网上,也体现出我们的学校在走向开放、多元和包容。这篇文章最大的意义在于告诉很多人,今天的教育已经不是我们读书时候的样子。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到教学过程当中去,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远观教育,隔靴搔痒。西方还有过这样的一个专门的比赛,让孩子画出心目中的好学校、好老师,孩子们的内心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评判好老师、好学校,我们要更多地倾听孩子的意见。我们的教改往往是成年人的,我们老师的,但是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观点。
园丁与导游
幼儿园时,老师说:“老师就像园丁,哺育你们成长。”小学低段时,试卷中出现“老师就像园丁,哺育我们成长”的句子;高段时,会出现“老师就像(),()”这类的题目,深受“园丁”思想教育的我们,大多数都会不假思索地写上:园丁……
用园丁来比喻老师,用花草来比喻孩子,每个人都知道。可是,园丁这个词真的适合老师这个职业吗?
去百度上搜“园丁”,第二种解释就是“可以比喻老师”,但去输入其他词汇,恐怕很少有“可以比喻老师”这种解释。由此可见,中国的“园丁思想”被牢牢锁住,连百度、字典也承认了它的“功劳”。但我始终觉得,人的想法不可以是统一的,正如人们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某一天,我发现我们脑中比喻老师的词,几乎都被“园丁”战友(占有,编者注)了,难道,没有其他了?嗯……肯定还有!哈!我想出来了!导游!是个挺合适的词,以后再有这种问题,我就填“导游”,可以摆脱“园丁”的缚束(束缚,编者注)啦!
导游……真的真的挺合适:他们带我们去参观一个地方,或许,我看见树,你看见鸟,他看见草地,每个人所发现,拍的景色都不一样。老师教我们的内容是一样的,但在某些人看来,这个对自己有帮助。另外一群人呢?感觉那个适合自己,同样的知识,而我们对它们的理解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才。
反观园丁,花草,就不一样了:这些花草的命运都已经是安排好的了。牡丹不会变成玫瑰,百合不会变成月季,在风雨中,也有园丁的保护,自己所努力的,也不过是发芽,汲取营养罢了。它们只需要接受,而没有自己的想法。
所以,我希望老师像导游,带领我们去游览各种美好的风景,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
尊敬的刘老师:
你好!
从前有这么一故事:再一个百花齐放的花园里,住着一位辛勤的园丁.每天都用自己的经历与汗水浇灌着每一棵花苞,让他们茁壮成长.啊!这不就是日日夜夜为我们操劳的刘老师吗!在这里我先要跟你说声对不起,由于我天生好动,倔强.有时上课说话,你使眼神我还不领情,在这里我向你道歉.
你还记得吗?那一次我们市里有流行性感冒.因为你熬夜改我们的试卷不幸染上了,但你没有请假而是背负着沉重的身躯来到学校,毅然的踏上了讲台每当听到你那"咳咳咳......"的"***"声我的心便隐隐作痛.想到你身体不舒服,也不怕苦累地给我们上课生怕我们落下功课.我心里感动极了.
刘老师以及以前教育过我的`老师,你们在课堂上的教诲我一刻也不会忘记.正如古人说:春蚕致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当三十年后某人站在诺贝尔的颁奖台上,千万不能忘记以前为我们操劳的老师.
此致
崇高的敬礼
你的愚生:
“抛开学生对词语的定位准确与否,我们应该看到孩子对教师的需求。”北京市特级教师、史家胡同小学教师万平这样说道。在她看来,“园丁”这个比喻并非只是灌输,更多的时候也是陪伴、播种、观察、帮助、给予、呵护还有收获。“导游”确实能作为辅助者、引导者和帮助者,但是“导游”的游览路线都是规划好的,这种缺陷恰恰是这名学生没有想到的地方。或许,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园丁”和“导游”这些词语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完整精确的认识,但是这却折射出孩子们期待的好老师的形象:他们能给予孩子们更多爱的关怀和帮助,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在成长中给予孩子们温暖的陪伴。万平表示,孩子做出这样的比喻只是体现出他们的期待,而对于“园丁”或者“导游”,我们没必要上升到对教育工作者定位的高度来解读。无论我们称呼老师为“园丁”还是“导游”,老师都应该“传道、授业、解惑”。
“如果,是我的学生,他们一定会觉得园丁是一个温暖的词,是一种激励和陪伴。因为,我一直就是给孩子们温暖的陪伴。这折射出身边的老师的教学方式,引发出他个人的思考,给他带来的思考,也是对老师工作的一种呼唤。”万平老师说。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