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造》是一九二八年,陶行知先生主持晓庄师范时,为了祝贺陶母六十寿辰,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选编成的一本教育文集。书中内容概括了一九二八年以前各个时期他对中国教育的考察、研究,深入实际,提出的教育改造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方法,受到国内外教育界人士的普遍重视。
《中国教育改造》这本书代表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里摸黑路所见着的几线光明。从“教授”写到“教学”,从“教学”写到“教学做”的过程,本书中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可见,陶先生把“教学做合一”看作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
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强调学生学习时要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学生能用这方法和能力,去适应干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离开先生也能单独做事。”这里的学习已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主的合作、交流、探究,充满兴趣,全身心投入,去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让学生从学习的成功走向事业的成功。不过在新一轮课改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的权威,而是新课堂的建设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课堂上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互动,共同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氛围。
课堂活动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由注重学生的单向发展转向多向发展;教学内容由拘限于课本延伸到社会和生活,拘限于现成知识拓展到运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学手段由一支粉笔打天下转向使用多媒体。这些改革,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提倡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帮助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精神。
陶行知还认为幼儿教育能否普及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为幼儿教育是为培养大批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打基础的事业。他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因此,他主张要普及教育.不仅要普及小学,也要普及幼儿教育,因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陶行知主张对工农子女应“来者不拒,不来者送上门去”。他认为不仅要培养幼儿,而且要培养婴儿,所以他除了号召开展幼稚园下乡进厂运动外,还号召开展托儿所运动.甚至连刚生下的小婴儿也收,以解决当时女工无产假之苦。他在《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中写到“进行幼稚教育之普及要有三个步骤:改变我们的态度、改变幼稚园的办法、改变训练教师的制度。”
《中国教育改造》中的思想对当今的教育仍起着很大作用,是陶行知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遗产,我们应该批判地予以继承和发扬。我们要紧密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创造性地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同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南湾湖是镶嵌在河南信阳境内的一颗明珠,虽然没有千岛湖大,但湖光水色足以和千岛湖相媲美。其水之纯净,其景之绮丽,使你不得不折服信阳人的雄伟气魄,利用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创造了这片鲜为人知的世外桃园。
初秋的南湾湖,微风习习,鳞波闪闪,显得格外幽深诱人。许多快艇像飞鱼一样在岛屿之间遨游穿梭,阵阵笑语从艇中飞出,又飘落湖面,溅起层层涟漪。我们坐在一只小船上,时而直驱直进,时而在岛屿间回旋,有意慢慢阅读南湾湖的佳景美色,细细品尝游玩南湾湖的乐趣。
远远地,见前面小岛上有一男一女在野炊。炊烟袅袅,一叶泊在岛边的扁舟,和着浪的节奏在为他们拍岸伴唱。一位长者说:“还是年轻人懂生活,恋爱总是那么浪漫而富有诗意。”等我们的小船靠近小岛一看,哪里是小年轻谈恋爱,原来是一对中年渔民夫妇,在岛上架着小锅将刚打上来的鱼儿做午餐。年少者便说:“还是中年人懂爱情,那么清苦的生活都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小船上的人都深受感动。清澈的湖水倒印着我们的笑脸,再一看,连天上的白云也在湖水中流连。多清亮的湖水啊!它清除了多少人心底沉积的杂念,拂去了多少人心头飘浮的愁云。
湖上的小岛星罗棋布,各有千秋。就说鸟岛吧,你一上岛就会感到置身于花和鸟的世界。那里百花争艳,万鸟和鸣。群群白鹭翩翩起舞,宛若白色仙子。荷塘的清香阵阵袭来,猛吸一口,你会如痴如醉,由衷地感叹一声,这儿真是神仙宝地。
猴岛就不同了。猴们生性淘气,弄不好,它会撵着你跑,咬你一口。因此,你一进门,收票人就会好心交待给猴们买点吃的,不要乱逗它。我亲眼见一位被猴咬伤的游客找管理员评理,管理员笑说:“谁叫你小抠,不给猴买点吃的。”那位游客也笑语相讥:“怎么,你这里的猴也受贿啊?”当然,这只是玩笑话。猴虽然是人类的近祖,但未必懂得受贿。此事不过说明,人类与动物应该友好相处罢了。
南湾湖好景美不胜收。但最使我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个露出水面不足十平米的小岛上的两棵树。它们一高一矮,任风袭浪侵,就那样在那个四面环水的孤岛上笑傲长天,安然挺立着。像一对相依为命相携相扶的伴侣;又像一对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的兄弟。那种意境,真有点使人类自惭形秽、自愧不如。由于湖水的冲击,树的须根有些已露出水面,但它俩还在活着,而且枝繁叶茂。这是怎样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这是怎样一种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啊!
我由此久久不能忘怀南湾湖孤岛上的那两棵树,忘不了它们给我心灵的振撼。
南湾湖真的很美。不信,你可亲自去看看。说不定你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强调试验者要有计划,有方法,视阻力为当然,失败为难免,具有百折不回之气概,再接再厉之精神。总之,试验主义既能塞陈旧之道,复能开常新之源,试验之用,岂不大哉!
陶行知认为,新旧教育之分在于能否发明,而发明之道在于试验。的确,他说的十分在理。只是,试验之说不就是杜威的做中学吗?只是因为时代背景不同,陶行知力图“嫁接”杜威的思想,使之本土化,中国化。除此,基本无他。
教育是一门专门的事业,必学焉而后成。然从事教育之人,偏欲凭一己一时之意,以定进行之趋向。故思而不学,凭空构想者有之;一知半解,武断从事者有之;甚至昧于解决,以不了了之者亦有之。空想则无新可见,武断则绝自新之路,不了了之,则直无吾新之希望。欲救斯弊,必使所思者皆有所凭,所断者皆有证据;困难之来必设法求所以解决之,约束之,利用之:凡此皆试验之道也。
改善试验者役物而不为物所役;制天而不为天所制,惟其以人力胜天工,故能探其奥蕴,常保其新焉。
曰:“凡天下之物,莫不由有赖于其所处之境况。境况不同,则征象有异。故欲致知穷理,必先约束其境况,而号召其征象,然后效用乃见。此试验之精神,近世一切发明所由来者也。彼善试验者立假设,择方法,举凡欲格之物,尽纳于轨范之中:远者近之,征者大之,繁者简之,杂者纯之,合者析之,分者通之,多方以试之,屡试以验之,更较其异同,审其消长,观其动静,察其变化,然后因果可明而理可穷也。”
这话说的何其具体、通透,所以,我全盘引用。当然,虽然作者没说,其中到处都晃动着杜威的影子。就像他在后文中说的那样,这只是“嫁接”杜威的经验,并把它纳入自身经验之中去,根还是自己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