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主要的物质环境。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建筑上凝固着人的生活,他们的需要、感情、审美和追求。建筑把这些传达给一代又一代的人。渗透到他们的性格和理想中去。建筑成了人们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
我本身对中外建筑史比较感兴趣,所以本学期专业选修课选修了中外建筑史,特别的想去了解中国的建筑史和外国的建筑史。比起景观建筑,如果再给我一次重选的机会,我还仍是会选择中外建筑史。选修了这门课,老师的课件丰富多彩,视频也很多样化,对我的教学非常的有帮助。老师精心的备课使我的收获非常之大。虽然有时候上课的态度不是很端正,玩手机睡觉都有,但是也不是因为上课枯燥导致,而是自身的原因。我深刻的觉得中外建筑史是门非常有意义的课,对我学房地产的甚至整个学建筑有关专业的都很是有必要去学习这门课,读建筑有关的专业连建筑史都不了解岂不是让人笑话,还有这门课对我们以后学习或者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课后特意的认真地去看了中外建筑史这本书,分别初步的了解了中国建筑史的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宋、辽、金、西夏建筑,元、明、清建筑,近、现代建筑。还有外国建筑史的古代建筑,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和近、现代建筑。其中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对古代建筑和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进行了深层次的讲解,以便我阅读时更深的理解。
早在奴隶制时代,人类的建筑活动已经有了大规模的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埃及、西亚、波斯、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成就比较高,建筑风格千姿百态,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其中埃及、西亚和波斯得建筑传统流传甚少,唯独希腊、罗马的建筑在欧洲一直流传,得以发展,并统称希腊、罗马的文化为古典文化,把它们的建筑统称为古典建筑。古代建筑又分为了古埃及建筑,两河流域和波斯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的建筑和古美洲建筑。
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是古代西亚文明的两大核心之一,也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埃及土地肥沃,农耕发达,自然条件温和。埃及人拥有相对安定的今世生活,也积极乐观的期待来世。因此,投射到建筑上,就表现为埃及人用石材建筑起庞大的陵墓和神殿。埃及建筑没有受到外来的影响,相对稳定,其象征性独树一帜。
从艺术传播和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希腊时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公元前11~前8世纪是希腊神庙建筑的起始阶段。公元前7~前6世纪,希腊石造神庙开始形成,到公元前5世纪中叶进入了成熟阶段。这一过程也是多立克柱式和爱奥尼柱式从诞生到成熟的过程。多立克柱式是仿男体的,又被称为男性柱,爱奥尼柱式是仿女体的。著名的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也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更准确的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及柱子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
古罗马的建筑擅长用券拱技术。摆脱承重墙,扩大内部空间是当时罗马人在建筑结构上的重要课题之一。而摆脱承重墙与扩大内部空间是采用十字拱。十字拱只需要四角的支柱来传递荷载,废弃了承重墙,而且十字拱便于开侧高窗,有利于大型建筑物的内部空间采光的要求。十字拱的实现也需要一个完整的结构受力体系的配合。
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最主要的是拜占庭建筑。拜占庭时期最重要的是宗教建筑,一般采用穹顶和集中式形制。拜占庭的建筑是沿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这个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拜占庭穹顶结构体系完整也集中了统一的空间,是因为巧妙的运用了两端的半圆穹顶,以及两侧的通廊,这样便大大地扩大了空间,形成了一个十字形的平面。然而内部装饰的艺术同样具有拜占庭建筑的最高成就。它借助于建筑的色彩语言,进一步地构造艺术氛围。
而西欧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减轻了拱顶的重量及侧推力,把十字拱做成框架式的,其框架部分为骨架券。特式建筑使用独立的飞券作为传递屋顶侧推力结构构件使得中厅利用侧高窗的自然采光变得很容易。将圆券十字拱等全部改用二圆心的尖券和尖拱,减轻了侧推力,增加了逻辑性很强的结构线条。哥特式建筑内部处理的最重要的一个重点是玻璃窗。玻璃窗的面积大,又是极易出装饰效果的地方。总而言之,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这些都是我在中外建筑史这本书里自己读到的能理解的东西,建筑伴随着人类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由于各国的物产、气候、地理、交通等各种因素的不同,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期望老师能与我们多分享一些中外建筑史,也期望老师能带领我们去看看中国的古老建筑。以后在生活中我自己也会多关注一些各国建筑发展的历史和特点,特别要对我们中国的木构造建筑和清式建筑进行全面的了解。总而言之,我爱中外建筑史,我要了解中外建筑史。
当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开始追求精神品质,建筑也是如此,因此在中国建筑大量性建造之后,我们越来越注重建筑的文化精神品质,而对于建筑中赋予文化特色的方法在此总结为两种:一种就是在对建筑做理性思维之后的文化性表达,这种往往过于形式化,属于技术流;还有一种就是首先考虑建筑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并尽力从中产生灵感,提取信息,然后做理性的分析表达,这是思想流,更加具有哲学思辨的建筑空间,这是我们追求但却难以达到的。《建筑类型学》这本书为作者汪丽君的博士论文,文中所讲主要讲的就是一种提取历史本体进行创作的建筑设计方法。
文中首先提出建筑的最根本问题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功能与形式的辩证关系问题,而新一代的建筑师们也很快就意识到空间与场所才是建筑命题的主旨。其中建筑类型学的主要代表罗西就说到:“实际上建筑是由它的整个历史伴随形成的;建筑产生于它的自身合理性,只有通过这种生存过程,建筑才能与它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这是从建筑的大环境来表达建筑与其所处场所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以类型学为核心的新理性主义美学明确指出,设计来源于原型,但必须超出原型,只有这样,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特殊性与普遍性才可以通过设计的过程实现完美结合,而著名建筑师西扎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建筑的一切美感都来自于历史,这更加肯定了建筑在历史环境中的重要性,甚至表达了一种建筑永远无法超越历史,而只是借用和发扬历史的涵义,
而对于历史文化内涵在建筑上的继承的断代使得人们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的认同感逐渐消退,城市空间的人情味尽失,这迫切的需要我们冲破传统建筑的表层,用现代的语言去表达传统建筑中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勇气。
本书中奖类型学分为三种:原型类型学、范型类型学、第三种类型学。原型类型学是将任何建筑的发展都归结于建筑的原始类型上;范型类型学它是将手段——结果、原因——结果的辩证方法同经济准则结合以替代古代的适用、坚固、美观的三位一体说;第三种类型学以新理性主义为代表,标志着当代建筑类型学的形成。新理性主义是运用古典原型的现代主义,从本质上讲仍是古典性主义。它不是通过运用现代材料和结构等技术,而是运用接近自然的、传统的或有传统和自然感的材料,结合新结构和构造技术来追求现代的“古典美”。新理性主义认为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寻找活在人们集体记忆中的“原型”形式,并在这种原型中挖掘永恒的价值,从而生成富有历史感的新意。
而类型学的设计方法就是首先构造出一套“元语言”,即对构成建筑几何要素词汇和基本句法进行构造,当对这套“元语言”构造完毕之后,再去考虑如何用这套“元语言”去构造具体的建筑作品,即“对象语言”。类型学的创作过程是理性与知觉的统一,这种类型学的应用分为两步:首先是对象分析,从对历史和地域模型形式的抽象中获取类型;其次是建构赋形,将类型结合具体场景还原到形式。
维德勒认为,建筑类型学包括三个方面:
1、类型学继承了历史上的建筑形式;
2、类型学继承了特殊的建筑片段和轮廓;
3、类型学是在新的文脉中将这些片段***的尝试。它通过探寻城市空间类型的选择和转换来取得城市形态的连续性、和谐,因此而维持城市的空间秩序。类型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以类型的处理取得城市形态的连续,类型的思想将城市形体环境的秩序结构作为具有意义的实体来感知,它是城市形体环境组织的恒定法则。
功能主义将类型简化成只是布局上的图案、交通路线的网格,完全否定了建筑的自律性价值;并且认为在城市的分类上,功能因素远超过都市景观或造型因素。类型学的形式不是光秃秃的形式,而是同原型相关的具有深刻内涵的形式,它强调类型选择来自于传统,但忽略建筑风格上的连续性,它所要创造和重构的“共同的现实”,必须是在纵向和横向两种时空中呈现出来的,既有历史存在的合理性价值,同时也有现实存在的合理性价值,既具有现实可能性,又具有某种超越性。
最后,笔者认为类型学强调“建筑的本份”——即对建筑本源的回归;现代建筑类型学理论事实上是在寻求建筑的一种解脱,寻找形式自身的价值。并提出每个时代都需要解释,需要重新解释,需要了解过去;保护过去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能做的一切便是提供新的解释。这种说法很独到的讲出了我们现在所应该做的就是利用一种新的建筑思潮来应对这个现代不断发展的城市,我们如何既体现出城市与建筑的当代性又表现出建筑的历史延续性,这都是我们当下值得研究和付出的,以此来寻找我们失忆已久的城市与建筑,并不是那种形式上的简单提取,而是一种空间,一种思想,更或是对我们一种生活习惯的理解。
在我家窗前面有一个正在施工的工地,从屋里就能看见他们在干什么?就能看见施工的进度。我几乎每天都观察,了解到工人叔叔的辛苦。
工人叔叔在炎热的夏天,头戴安全帽,身穿长袖衣服,在火辣辣的阳光下不停地忙碌着,汗水湿透了衣服,可看不出一点疲惫的样子,依然洋溢着热情认真的干着自己的工作。
下大雨的时候,他们把塑料披到衣服上,还是不停地工作,难道他们就不怕感冒吗?夜晚,他们忙到凌晨12点多才休息,第二天早上4点就起来干活,难道他们就不困吗?
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工人叔叔,我们住在哪里?如果没有工人叔叔,哪会有高楼大厦?如果没有工人叔叔,哪会有整齐的街道……
有些人甚至看不起工人,但我不这样认为,工人叔叔们的工作不但复杂,而且辛苦,我为他们高超的技术,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而赞赏。
工人叔叔,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为我们创造了这么美丽的家园!
今天,天气真热呀,太阳高悬在天空,活像一个大火球,大地像烤焦了似的,一切生物都好像在蒸笼里,闷热难忍。小狗懒洋洋地趴在地上,吐着舌头来散热;老人们坐在阴凉地,边扇扇子边聊天……我还要去上舞蹈课,看着外面的天气,我的心情很烦躁,都有点不想上课了,发起了小脾气。
走在路上,突然,我听见一阵“哐当、哐当”地声音,我不由的好奇,这大热天的,是谁在发出这种奇怪的声音呢?我不禁扭头一看,原来是建筑工人在施工。他们的脸上全是汗水,身上都被汗水浸湿了一大片。
他们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全部都在室外作业,没有空调和风扇,只有炎炎烈日陪伴着他们。但工地上,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有的工人们扬沙,有的拖车,还有装吊的、加工钢筋的……非常忙碌。他们说说笑笑,一脸轻松,工作的热情丝毫没被这高温破坏。
我看到这热火朝天的场面,看到他们热情的笑脸,看到他们满脸的汗水,看到他们湿透的衣服,我不由被深深感动了。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是建筑工地上最可爱的人!我想,如果有他们这种精神,还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呢?
当我们因为一点小事懊恼时,当我们遇到一点小挫折时,或者是像我今天看到天气热想放弃去上舞蹈课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想到那些在高空中的建筑工人们是怎样工作的?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加快步子,向舞蹈班走去!
本书的作者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是一名英国作家,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及散文作品《哲学的慰藉》以及新作《幸福的建筑》等。他1969年生于瑞士的阿兰·德波顿,他最早学的是法语,现在写作以英语为主,同时通晓法、德、西班牙语。 阿兰·德波顿作品总体的风格就是贯通。他的成名作《爱情笔记》就是对爱情这个领域的探讨,不过是以小说的形式而已。他的方法就是哲学、美学、心理学,用这些来关照不同的领域,这些领域无论怎么分,最终都是跟人的关系,跟人的幸福的关系。
本书《幸福的建筑》书中德波顿从一个极其独特的角度,审视了一些我们看似熟悉、其实颇为陌生的主题:物质的建筑与我们的幸福之间的关系。人为何需要建筑?为何某种美的建筑会令你愉悦?为何这种对于建筑美的认识又会改变?建筑与人的幸福之间到底有何关联?并从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在细腻的描写中引起读者的思考。
本书主要有七个部分,首先是作者自写的中文版序言,开篇就对抛出了“美”的问题。 正如作者所说,“ 美”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我们情绪的变化,但是我们称赞一把椅子或是一幢房子“美”时,我们其实是喜欢这把椅子或者这幢房子向我们暗示出来的那种生活方式。 随后作者根据自己来到中国的所见所闻,提到了中国的现代主义与地域性问题。作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独特历史的国家,地域性与历史性是不可回避的。无法回避就应该仔细思考,地域风格应该是什么样?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曾专有过或始终锁定于一种风格。作者提出一个国家的.建筑特性就像这个国家整体的民族特性一样,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被动地由其国土决定的。建筑的作用好比天气,单是阳光明媚的一个好天气不足以改变我们的精神状态。只有在弄清楚了中古想要成为什么样的国家以及她秉持什么样的价值观以后,才有可能来讨论中国的建行应该是什么样子。
随后的正文开始作者对建筑对于我们的意义进行了探讨。虽说这幢房子对住户患的很多疾病束手无策,可它的每个房间却都见证了建筑所能带来的独一无二的幸福。它不仅是个物质的而且是个精神上的庇护所。它一直是个身边的卫士。我们明白了建筑的意义以后,那我们应该建造何种风格的建筑呢?作者首先从回顾西方古典建筑开始。懂得如何把建筑造得美并非一直都这么困难。在西方历史有所间断的一千多年中,一幢美的建筑就是一幢古典建筑的同义语,结构上要有一个殿堂的前部,有装饰性的廊柱,有不断重复的比例以及对称的立面。后面又谈到了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柯布西耶的萨福以别墅。现代人需要的就是一个僧侣的斗室,有充足的光照供暖,还有一个他可以眺望星星的角落,”科布西耶写道。当建筑工人完工之后,萨伏伊一家有理由确信,在这幢他为他们设计的房子里,这些追求至少是完美地得到了实现。
第三章中作者采用了细腻拟人的手法描写建筑。认为建筑是可以说话的——而且说得都是那些很容易辨别的话题。他们说的是民主或贵族,开放或傲慢,欢迎或威胁,对未来的同情或对过往的渴望。我们感觉到美也即意味着我们邂逅了一种我们对美好生活所持观念的物化和体现,与此类似,建筑如果让我们觉得讨厌,并非由于他干扰了一种私人的以及神秘的视觉偏好,而是因为他们与我们对何为正当之生存的理解起了冲突。
在第四章中,作者先开始描绘理想的家。一栋伟大的建筑作品会在一定程度上向我们讲述从容、力量、平衡、以及优雅。而这些美德均非我们出于本性能够践行的。正因为如此它才吸引我们打动我们。一栋建筑超越我们的程度越多,就愈能激起我们的感动。 家的作用——无需崇拜任何神祗,一个家就能够帮助我们怀想起我们真正的自我。其作用并不逊于一座清真寺或小教堂。在接着的第五章中,又描写了理想的建筑应该是怎么样的。建筑没有任何一部分是丑陋的,它只不过是放错了位置或做错了大小,而美正是各部分协调一致的结果。建筑的不协调也同样存在于一栋建筑与其所处背景,地理,或年代之间的关系中。有秩序的建筑创造的那些归路性和可预测性的人造环境,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依靠它得到安置和憩息。归根结底,我们并不喜欢不断地惊诧莫名。
读完此书,不得不重新认真思考什么是建筑之美。
望着那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看着井架上的工人忙碌的身影,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在要建筑建筑物或高楼的时候,建筑工地上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他们为了建好楼房而费尽心思,他们对工作一丝不苟,任劳任怨,虽然和泥土,砖头打交道,但经过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建出了一座座漂亮,美丽的楼房来。
不管白天昼夜,不分严寒酷暑,他们总是一刻也不停歇,一直不知疲劳地工作着,不论人们怎样轻视,看不起他们,他们也毫不理会,他们一心想着工作,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到了忘我的境界。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太阳像大火炉一样烤着大地,就算站着不动,也会像蒸笼了的包子,一下子就大汗淋漓,更别说他们了,他们的脸被晒得黝黑,豆大的汗珠像雨点一样洒了下来,再经他们这样一抹,简直成了大花脸。
在寒冷的冬季,北风呼呼地吹,像刀子一样割在人们的,刚刚在外面站了一会儿,就两腿发软,双手通红,可他们仍在工地上干活,只见他们不时地朝手上哈一口热气,又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工作中。
建筑工人们的这种精神,使我想起了露珠,露珠如宝石般美丽,是五彩朝霞的伴娘,奇异花草的美容师.可它却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给泥土,去滋润花朵。
他们这种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令人敬佩。建筑工人,我想对你们说:“你们辛苦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