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童年的我很天真,也很愚蠢。说直接些便是傻里傻气了。那时的我总是以为那些陪我玩,逗我开心,或是给我好吃的东西的人就是好人了,也因为周边的人都是用吃的或是玩具来跟我联络感情。直至8岁时,爷爷的仙逝,让我对真情有了更确切的了解。
爷爷是在冬天走的。不知怎么,那年冬天特别的冷,甚至我都不情愿出门一步了。自从小叔意外身亡之后,爷爷的身体日渐虚弱,他是最疼他的小儿子的。每每说起,都要伤心好一阵子,也因为小权从小便和他亲近,只有看到小儿子时,他的眼里才会放出慈爱的光芒。至于其他人,他便常常板着面孔,包括父亲。
那年快到年底时,母亲做了些腌肉让我给爷爷送去。一路上我都小心翼翼的护着罐子,但因为止不住肉香的诱惑,变偷偷吃了几块。又怕爷爷发现了,于是把盖子盖好后,连上边的塑料纸都被我弄回了“原形”。不料手一滑罐子打碎了,手也划了道口子,血滴在刺眼的白雪上特别醒目,于是我我握着手指边哭边跑去了爷爷家。我在门口大叫时,并没有人出来。我此时正委屈,也不顾爷爷会不会训斥,踢开门便跑了进去。边跑边喊:“我的手指破了”!但院子里出奇的.寂静,我的叫喊声似乎也有了回音。四下一看,只见院子朝南的拐角处摆着支摇椅,爷爷就躺在椅子上。我走到近前,此时,初升的太阳正照在他安详的面庞上,像是镀了层金般,他的形象一下子高大了,说不出的威严。我伸手去摇椅子,我大声喊叫,他始终没答应我一声,也没有动作,一种恐慌漫延了我全身,奶奶走时也是叫不动摇不醒,突然,一张黑白照夹着些小照片从爷爷怀里掉了下来,捡起一看是小叔的遗照,还有父亲和爷爷的合照。再看时,他还是未动分毫,我知道他最终没能熬过这个冬季。自此,他再也没能板着脸孔训斥我了。
爷爷是在一个星期后下葬的,在这期间,家里乱极了。村里的人都说母亲是克星。而爷爷也正是因为不同意父亲的婚事才和他闹僵的。于是大家都劝父亲和母亲离婚。在大家的压力下,父亲毅然决定要带母亲和我离开。那晚,我看到他抱着爷爷的遗相抽了一整夜的烟。
黎明时我们去上了坟,父亲跪在地上重重的磕了头,他并没有怨恨爷爷的偏心,他知道爷爷是疼他的,但为了母亲他毅然选择离去。也不顾别人说他不孝,他是很爱母亲的。临行时,隔壁家的小豆子气喘吁吁的追住了我,给了我一个包裹,鼓囊囊的,里边全是好吃的。他说他是偷偷溜出来的,他妈不让他送,说是怕沾了晦气,这也怪不得村里人,他们太过迷信。小豆子是我从小玩到大的伴儿,那时他哭了,说以后再不能和我玩了,他拉着我的手说以后有了好吃的该送给谁?我想我们之间的友情是珍贵的。但自此,我便在没见过他了。现在在我的印象中只记得他这个人名了,摸样什么的却早已忘却,只记得他经常给我吃好吃的东西,这一点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
从爷爷对父亲,对小叔,我相信亲情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从父亲对母亲,又让我了解到爱情是无价的;再从小豆子与我们之间的有情,我认为友情是很可贵的。幼年时,怀着一颗童心来审视这世间的真情,想得太天真。如今想来,在人的一生中,谁没有过亲情?谁又没一段深入心田的爱情?谁又从没得到过真诚的友情?
这三样东西人人都可以拥有,是这些东西让这个原本冷漠的世间充满了真情,是这些东西温暖了冷漠的世间。不论是怀有童心的我,还是现在的我,始终都相信:情,在人间!
这次,我读完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第二部。《在人间》。
《在人间》主要讲了:主人公阿廖沙在母亲去世后离开外祖父家的生活。他在鞋店当过学徒;在姨婆家学习绘图、搞卫生;去船上当洗碗工赚钱;在船上的厨师斯穆雷、裁缝的妻子、“玛尔戈王后”的帮忙下,阿廖沙爱上了阅读,一有机会他就读书,经常在老婆子睡觉时偷看书;他还在圣像作坊里做过学徒,虽然他都经历了各种困难,但最终都风平浪静了,因为它克服了。
之后,他怀着上大学的期望去了喀山。读完的时候,我的感想有很多。当时的苏联那么乱,阿廖沙能这样平稳的生活已经很不错了,我喜欢他坚强的品质;我很厌恶也很反感阿廖沙的姨婆(老婆子,她说话总是带着一种训斥的语气,为人不和谐,比外祖父还坏,她还用木头抽过阿廖沙一顿但阿廖沙没有记仇于老婆子,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依旧我行我素。我觉得绘
图师人也不错,有时会为阿廖沙打抱不平,他教阿廖沙绘图(画画,他做事很耐心,很厌恶妻子天天向他“撒娇”(为一点小事打抱不平。在这部曲中,外祖母有时会出现,她没有变,依旧是关心人的,呵护人的,可是我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老婆子是外祖母妹妹,她总是当着阿廖沙的面大声训斥、奚落外祖母,她凭什么呀,说难听点,就是缺德。
这部曲总体来讲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等着大家去阅读哦!
在暑假里,我有幸看了高尔基十分具有影响力的自传体三部曲之一——《在人间》。
《在人间》这本书讲述了阿廖沙少年时代出外谋生的苦难历程。阿廖沙刚满十一岁,就离开抚养他长大的外祖母,外出独立谋生。他当过皮鞋店和圣像作坊里的学徒,轮船上的洗碗工,还在当绘图师的表舅家里当过帮工。我觉得十多岁的孩子正是花季的年龄,理应背着书包上学读书,可是少年阿廖沙却不得不从事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繁重的体力活儿。这对于今日正迈向新世纪的少年儿童来说,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可是在一个世纪以前,这却是活生生的现实。我真是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做到了超出我们常人所能做到的事情,而支撑着他的一切却是坚持。阿廖沙正是经受了不平凡的生活洗礼,才磨练成了“大写”的人。
《在人间》让我看到了很多有血有肉的人物:聪明善良的外祖母,爱好读书的船上厨师斯穆雷,能干泼辣的洗衣妇娜塔莉娅,冰清玉洁的“玛戈王后”等。书中不但写了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还展现了小市民的自私、保守、贪婪和庸俗。绘图师一家就是一个典范,他们长年过着饱食终日、百无聊赖的生活,争吵不休,彼此揭短,幸灾乐祸。
探听和谈论别人的保密是他们生活中的唯一乐趣。让阿廖沙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他并没有被他们感染,而是用坚持保留了一片雪地,他爱上了读书,走上求学之路。坚持着,坚持着,坚持使阿廖沙虽然过得苦不堪言但从没想过放弃,坚持使他厌恶身边的丑陋和粗俗仍努力向往完美生活。坚持使他改变了一切。在生活中,难道遇到一些小事我们不能像阿廖沙一样坚持自我的想法吗?但古时候的人,比我们更明白坚持的真正意义。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向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
一觉醒来,又懊恼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我的头发拴在一齐。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决心要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想睡觉时,就拿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我醒来,再坚持读书。坚持能成就一个人。
坚持,让沙石煎熬住大海的蹂躏,最终化作璀璨的珍珠;坚持,让天空忍受住雨水倾盆的阴霾,最终看见那一道彩虹;坚持,让泉水忘记流进山谷崎岖的历程,最终汇入蔚蓝无垠的大海。
道德是生活的一盏指明灯,爱心是一缕温暖的阳光,做一个有道德、有爱心的人,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雷锋之所以平凡而伟大,是因为他在想到自己之前就想到他人,因为他是一个有道德、有爱心的人,他短暂的一生虽然只有22年,但却留下一种精神——“雷锋精神”。它是一道人性善良的晨光,照耀和谐社会的每个角落,并与传统美德相融合,哺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让我们以“雷锋精神”为指路灯,让道德与爱心之光照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为社会传递心中的温暖。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我们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花朵,我们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集体里,在家庭,在社会上怀揣爱心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传承雷锋助人为乐的时代精神。2008年汶川地震,全国各地同胞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纷纷伸出援手捐献爱心款或物资,大家的这种爱心举动深深感化着我,于是我积极响应学校和班级的号召,把一百元零用钱捐给灾区受难同胞,从我幼小的心灵深处将人间温情传递给灾区同胞。“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如今社会上也不断涌现出许多民间草根慈善组织和青年志愿者,他们在热心地为那些困难家庭或重病患者募集善款,排忧解难,奉献真情,他们乐于帮助别人,点燃道德之光,让苦难者的生活更加美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他们是新时期的活雷锋。
我们现在的生活要比雷锋时代幸福得多了,可我们又有多少人真正去帮助他人呢?有些人见利忘义,凡事只为自己打算,不主动帮助别人,造成人情冷漠,有些弱势群体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要知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乐于帮助别人,为他人分忧,如果我们遇到困难需要他人帮助时,人家也会伸出援手。
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一扇窗户,窗户打开,灯光就会照进来,我相信道德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雷锋,是每个人都可以当的,只要你有“雷锋精神”,你就是雷锋,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有道德的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看完了《童年》,我就不由自主地又想看《在人间》,因为在我还没有接触过社会的时候,最好可以多了解人间。
在人间里,高尔基可以说是经历了无数事情,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
阿廖沙仅仅十一岁就来到了人间,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尽快地适应这人间里的一切,所有事都让他感到陌生,在一个仅仅十一岁的小孩子的世界里,因该全是纯真的顽皮,哪里容得这么多沙子。
他在鞋店当店员,在圣像作坊当学徒,在绘画师家帮忙,在轮船上做杂工,虽然并没有挣到多少钱,也没有学习到多少技术,可是他也有非常大的收获,那就是博览群书。
才开始,阿廖沙周围的人,几乎都是浅薄,没有文化,没有智慧,什么都不懂的人,因为他们的狭隘,所以阿廖沙始终没有机会读书,直到他在轮船做杂工时遇到斯穆雷。开始,阿廖沙对斯穆雷的印象并不怎么样,高尔基对斯穆雷是这样描写的:我很不喜欢这个家伙,虽然他穿着一身白衣服,看去依然很肮脏,指头上长着毛,大耳朵里也突出几根长毛。……他说话简直像狗叫一样……年幼的阿廖沙还是习惯于以貌取人,不过后来他也慢慢的发现斯穆雷是一个很正直的好人。斯穆雷那很多书出来让高尔基念,尽管高尔基当时觉得很不高兴,但是事实证明这对高尔基是有很大帮助的。
后来,他回到绘画师家,遇到了那个裁缝的妻子,因为阿廖沙的好心,善良的裁缝妻子常常借书给他。但是由于周围人们的愚昧无知,阿廖沙总是不能正大光明的看书。裁缝一家搬走后,又来了另一家人,其中一位美丽端庄的夫人引起他的好奇,于是阿廖沙有常去这位夫人家借书看,而且他把这位夫人成为王后,可见这位夫人对他的影响有多大,其实这也暗示了高尔基的理想——做一个有学问,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人。
在人间,阿廖沙也学到了许多书中学不到的东西,对好坏的识别能力,生存能力,他也看到了许多丑恶。
在这样一个混乱的社会上,一个仅十余岁的小孩见到了太多,一个小孩的眼里怎么能容这么多沙子,如果稍有不慎,也会堕落到这些肮脏龌龊的娱乐中去,可是正是阿廖沙所读过的大量的书籍拉住了他,他明白善恶美丑,只不过一步之遥,一失足可成千古恨。
从《在人间》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最重要的是我们更坚定了博览群书的信念,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让人从“人间”到“天堂”。
主要内容: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为了生活,他与外祖母摘野果出卖糊口,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他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
读书收获:高尔基的名著,高尔基(1868-1936年),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文学遗产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在人间》是这套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二部,讲述的是少年高尔基走进社会,工作(实际上是童工)之后的种种丰富多彩的经历。高尔基十来岁就开始到鞋店做学徒,后来又到轮船上做洗碟工,到一个绘图员亲戚家做助手兼佣人,到圣品店做店员,在建筑包工头手下做助手,并相继接触了一些上层人物,看到了许许多多或美或丑、或奸或愚的社会现象。高尔基通过回忆他少年的经历,向读者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的种种社会现象。
我想说的话:走出童年,走进人间,当我们正坐在那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时候,当我们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家人的恩宠的时候;当我们和朋友在一起,激荡的快乐时,你是否尝试过当学徒的滋味;是否有打杂的感受;是否有到建筑当监工的感受呢?这些我们都不曾有过,而阿廖沙却经历过,我们生在一个好时代,就应该去珍惜,让先辈的血不白流!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