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性原理”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交流可分为不同层次:元素层次(词语交流;命题层次(语句交流;模式层次(语句网络交流。师生的交流必须在同一层次下才能进行。不分层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必须兼顾到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是以牺牲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代价的。并且当需求、接受能力、英语基础等影响因素过于多样性的时候,教师很难在课堂上达到兼顾,即在此种课堂中很难找到一种可供交流的同层次的语言。而分层教学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在研究人的第一语言输入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i+1”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才能习得语言。这也就是说,人们只有在理解了语言的含义之后才可能习得这种语言,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他用“i+1”来表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i”代表学习者的现有水平,“1”代表稍微超出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如果学习的内容远远超出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即输入的语言知识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不可理解的,那么就会使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自教育出现之时就伴随着教育心理的产生,中外古代教育典籍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但教育心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刚走过的百年的历程其实就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分枝的历史过程。期间,教育心理学家前赴后继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探索和实证研究,发表、出版了大量有影响的论文、著作、教材,使教育心理学的科学体系日臻成熟,教育心理学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不断提高,教育心理学已成为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学科之一。但是,相较于国际领域学术前沿课题,和一些有代表性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国内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概念还亟待整合,而这恰恰可以从国内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概念与中小学实践工作明显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合拍” 反映出来。而《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的编写恰好是针对如何加强教育心理学与中小学实践之间的联系,它从教师角度,阐述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促使教师学会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下面,首先对本书编者、全书内容做一简介,然后对该书的特点予以评述。
第一,摒弃心中的非理性观念。
许多带有焦虑、紧张的人经常对自己或对别人说:“我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证成功。”“如果我失败了,我就会没有价值,别人就会看不起我,我会很没面子。”“如果发挥的不好,我的前程算是毁了。”这些话纵然能增强我们奋进的决心,但也容易引起焦虑,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要想避免詹森效应,在平时就应当注意矫正这些不正确的想法,养成以平常之心对待生活中的“竞赛”的良好习惯,减少紧张情绪,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第二,要平心静气地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
不要总是去贪求成功,而是只求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人生的“赛场”是高层次水平的较量,同时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树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获。最终定会交付人生满意的“答卷”。
卖冰激淋必须从冬天开始,因为冬天顾客少,会逼迫你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如果能在冬天的逆境中生存,就再也不会害怕夏天的竞争。同样,只有吃过苦的人才知道享受生活的美好;经历生死的人才知道生活的安逸是多么快乐;所以,要想在顺境中事业能够蒸蒸日上,那么就必须在逆境中经过一番锤炼,这就是由台湾著名的企业家王永庆提出的“冰激淋哲学”。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即所谓的“从众”。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勇敢地面对自己。
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不掩耳盗铃,也不自欺欺人,切莫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或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认识了解自己,从容面对自己的一切。不要觉得自己有“缺陷”就要把“缺陷”用某种方式掩盖起来,这样的人后果只是自己骗了自己。
第二,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收集相当数量的信息,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没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所以需要我们主动去培养自己这种能力。
第三,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来进行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会相对客观。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