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是指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而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等地区的人则用手指去抓取。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
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
我们家有3双筷子,爸爸妈妈和我的。只有来了客人,才从橱柜里拿出备用筷子。
妈妈注意卫生,3双筷子分得清清楚楚的。粉色的是我的;深蓝色的是爸爸的;红色的是妈妈的。
我长大了,已经好多年没有感受妈妈筷子的味觉了。昨天晚饭的时候,我幼稚地让妈妈喂我吃一口菜。妈妈惊异地看着我。我对妈妈笑了笑,妈妈将菜夹起,喂在嘴里。当时,一股亲戚的暖流涌上心头。那是一种异样的温暖。于是,我对妈说:“你的筷子好温暖哦!”妈妈吃惊地看了我一眼,笑了…
筷子是什么时候什么人发明的已不可考证了。只知远古时,华夏先民先是用手来抓东西吃,如现今动物的吃法有些相似。当祖先从吃生食变熟食后,用手抓取食物已觉不方便,于是就地取材拾小木条作为进食辅助工具,使用后发现用两根要比一根来得方便,于是筷子就这样产生了。
秦汉时筷子称“箸”,至今我国闽南话中仍沿用此称。隋唐时又称之为“筋”。后来,据说吴越先民为避忌“箸”与“住”同音,怕行船搁浅,便改“箸”为“快儿”,希望船行得快,一帆风顺,以图个吉利。汉代筷子又称为“挟提”,意为挟住再提起之意,这就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筷子的实用功能。后来,由于筷子制作的材料多是竹子,因此在“快”字头上加上“竹”字。这就成了今天的“筷”字了。
当我们的祖先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使用起筷子后,筷子就与文明一同诞生了。从一位筷子收藏家的资料中得知,迄今为止筷子已有 6000 多种:从原始社会的树枝、竹子、动物骨筷开始;夏商有经琢磨的牙筷、玉筷;春秋战国出现古朴的铜筷、铁筷;六朝以后,金、银材质做的筷子又应运而生。这当中最名贵的要数象牙筷、犀牛骨筷、乌木镇金筷和各种玉筷了。当然,民间最通用的还是竹筷和木筷,现在又出现了一次性筷子,使用更便捷了。
筷子一千多年前相继传到了日本及东南亚,所以,亚洲人的饮食文化同西方人大相径庭。
可别小看这不起眼的小棒,它制作简单,灵活机巧,长久使用有健体健脑之功效,真可以说是我们祖先对世界饮食文化一个了不起而又值得推崇的创造发明。
谈起“筷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因为,筷子是我们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件用于夹食物的工具。
筷子具有很简单的构造,它是由两根上头粗下头细长约厘米的木棒组成的。其实,筷子的种类很多,有金属制的,塑料制的,金银制作的等等。
筷子是食物的检验棒。古人用银筷子当作一种检验事物是否有毒的工具。
筷子还可以是古代妇女的装饰品。古代的女性常把被雕刻的筷子插在头发上做发卡和装饰品,很有特点也很美观。不仅如此,筷子很有很多用途,可以说是筷子的用途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今天,老师让我们带有特色的筷子。大家好奇地你碰碰我的,我碰碰你的筷子,顿时,教室变成了筷子的'海洋。
同学们带的筷子可真是五花八门啊!有的是银子做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有的是竹子做的,虽然很平常,但却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像给它穿上了一件美丽的衣裳;还有的是陶瓷做的,轻轻一敲,它就开始 “唱歌”了,真像一位歌唱家。
最有趣的要数王梓伊的筷子了,虽然看上去只是一双普通的银筷,中间有一条缝,但就是这条缝里暗藏着“玄机”。只要用手握住筷子的两端轻轻一扭,筷子就能分成两段。这样的筷子真是便于携带!
最精致的要数我的陶瓷筷子了,上面雕刻着美丽的花纹:在一大片浓密的绿叶衬托下,月季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怒放开来,底下还有星星点点的蓝星花点缀着。花纹使本来就高贵的陶瓷筷更加美丽。
筷子是中国餐桌上不可缺少的工具,甚至可以说是我们亲密的伙伴。我们一定要爱护它!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