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我梦寐以求的博物馆,可把你盼过来了;文化古物啊,我渴望见到的文化古物,终于把你给引出来了!这一天,学校组织的一支浩浩荡荡的“军队”,坐上大巴,出发了。
第一次坐大巴的滋味并不怎么好。刚开始头有点晕,可大巴开动后就好多了。望望窗外,细雨绵绵,一丝丝雨丝轻轻地抚摸着玻璃,这幅情景是我觉得美丽极了,因为今天,我的心情无比激动,无比快乐!
时间流水般流走了,现在的我们已经身临美丽的、宫殿式的晋江博物馆了。走进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白白的`东西。我好奇地走了过去,只见它两个圆鼓鼓地突出来,后边是瘦瘦长长的。脸紧贴着玻璃,看了一下标注,这才了解到,这个白白的东西是从台湾海峡打捞出水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这跟一般骨头没什么两样嘛!”小红一边做笔记,一边嘀咕着。
很快,好奇心把我牵引到另一个地方。前面是一座塑料做的“安平桥”,上面站着一男一女。刚开始,小萍神情紧张地对我说:“那边站着三个人,简直就跟真人没什么两样!”说完,还边叹气,边拍拍自己的胸。我不信,大步走到桥边,抬头看了一下那妇女的脸。这一看可就不得了了,我张着嘴,指着那妇女的脸。要不是小萍及时捂住我的嘴,要不我就尖叫了!“太逼真了,太逼真了。”我摘掉小萍的手,自言自语道。“呜——”突然,传来一声鬼叫,我和小萍都吓得抱在了一起,最后,幕后者——小耀才嬉皮笑脸地走出来:“很可怕吧!呜——”“你想死啊!”小萍对小耀狠狠地说,握着拳头,追打这小耀。
我慢慢冷静下来,小心翼翼地走上安平桥,仔细地端详起这三个人:站在最前面的是一位妇女。她穿着普通,一件红色的上衣,蓝色的长裙,手里挎着个篮子,头上戴着一朵大花,那张清秀的脸朝桥外望去,不知在看些什么。站在妇女身后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男人。他一身褐色,腰系着一条蓝色的腰带,头上戴着一定四四方方的帽子。一手背在后面,握这一本书,那瘦黄瘦黄的脸上,双眼流露出一丝苦恼的神情,下巴还嵌着一小撮胡子,看起来,应该是个读书人。站在最后的是一位留着白色胡须的老大爷。他双手提着扁担,一脚前,一脚后,好像要去什么地方。虽然他筐子里没有什么东西,但我估计,他应该是要提什么东西到集市上去卖吧。这一处景象,让我仿佛也回到了那一时代,体验着古时候的繁荣……
不知不觉中,已逛了一个上午。在博物馆的期间,中国的文化令我难忘。在雨丝的沐浴中,博物馆的奇妙文物留在了我记忆的长河中……再见了,文物们,后会有期!
出版一套《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的想法,是我们在推进文明旅游的实际工作中产生的。
中华民族自古就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朝历代都不乏游记佳作,这些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脍炙人口,传世不绝。春秋孔子周游列国,感叹“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经历过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游访过许多历史遗迹、名山大川,殚精竭虑写出了千古巨作《史记》。从一定意义上说,唐诗、宋词、元曲的许多篇章正是产生于旅行、旅游之中,将它们作为游记诵读亦未尝不可。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圣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外,还有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关汉卿的《碧玉箫》、白朴的《天净沙·秋》等等。这些杰作虽体裁不一,风格各异,但无一不是历代相传的游记华章。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不满明末的腐朽统治,毅然放弃仕宦,游历四方,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自22岁起到去世前一年为止,前后30多年中,游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留下60余万字传世佳作《徐霞客游记》。该游记记录了作者对祖国许多名川大山深入细致的考察,如对广西山峦的特点作了非常精辟的描述:自桂林至阳朔,是“石峰离立”的峰林谷地;柳州府西北则“两岸山土石间出,土山迤逦间,忽石峰数十,挺立成队”,“所异于阳朔、桂林者,彼则四顾皆石峰,无一土山相杂,此则如锥处囊中,犹觉有脱颖之异耳。”至贵县郁江两岸,更是“石山点点,青若缀螺”,石灰岩山峰已被夷为平原,地表上的石峰变成螺蛳形小丘;至今大新、天等等县,则又是“攒峰突崿,纠丛甚固”“千峰万岫,攒簇无余隙”的峰林地貌。这些描述现在读来仍感十分清新。我曾经在桂林乃至广西工作18个年头,现在读起《徐霞客游记》有关篇章,仍感到格外亲切。
还有无数的游记可以帮助我们重温丝绸之路曾经的繁华。当年的丝绸之路沿线,一支支驼队来来往往,满载着丝绸、茶叶、瓷器向西,又满载着香料、皮货、珠宝向东,悠悠驼铃声中更承载着造纸、印刷等先进技术的传播和艺术、宗教的交融。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马可·波罗游历中国、郑和下西洋是游记中反复提及的段落。今天的丝绸之路早已超越丝绸交易的单一范畴,成为沿线各国日益活跃的经济往来、人文交流大通道,成为游客心驰神往的黄金旅游线路,正在产生并且相信会产生更多更好的游记。
世界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发展迄今不过150年。而在中国,旅行虽然古已有之,但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则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发展起来的。短短35年,中国旅游业就已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相关的问题自然也陆续显现。旅游原本是休闲放松、怡情悦性的活动,但现在一些人仿佛患上了焦虑症,在旅游中无以自控,既不利于自我,也妨碍他人,使得人们对旅游既爱之,又恐之。综观一些国家公民的出游历程,大都有一个从不太文明逐渐走向比较文明的过程。如何让人们焦虑的心态静下来?如何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真正优雅地享受美、传播美?读游记、品游记,乃至写游记,显然有益于实现此目的。
首套《世界著名游记丛书》收纳了东晋法显所著《佛国记》,唐代玄奘叙述、辩机撰文的《大唐西域记》,唐代鉴真所著《鉴真和尚东征传》,元代耶律楚材所著《西游录》,元代周达观所著《真腊风土记》,明代马欢所著《瀛涯胜览》,明末徐霞客所著《徐霞客游记》和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所著《马可·波罗游记》、元代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所著《伊本·白图泰游记》、民国时期瑞典人斯文·赫定所著《亚洲腹地旅行记》等10本游记。今天,我们重温这些旅游经典,正是为积极倡导寓学于游,寓思于游,寓教于游,学习先贤雅士,传承旅游文化。
客家博物馆有五个展厅,其中记忆最深的是客家建筑展厅。从展厅精美的客家建筑图像、实物和解说员的口中,我了解到围龙屋是客家地标性建筑,是客家人勤劳智慧的结晶,是客家文化最灿烂的一颗明珠。它的种类繁多,有方楼、圆楼、半月楼、八角楼、四角楼、椭圆楼……每个地区的围龙屋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有历史悠久、设计巧妙、坚固耐用等特点。
参观时,我向解说员提问:“为什么围龙屋与普通的现代房屋在外形上有很大不同?”解说员笑着解答:“这是因为当时的客家祖先从中原迁徙而来,为了抵御外族敌人的.侵袭,而建成围型建筑,同时围屋里的客家族人生活上可以团结互助。”她指着花萼楼说,“楼的第一层不设窗,第二、三层墙上设有内小外大呈三角的枪眼,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大门框用厚而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大门板钉上坚厚的铁皮,这些门窗设施也是为抵御外人侵扰而特意设计的。围龙居还显示了客家人圆满、团结、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 听完讲解,我们对围龙屋的精巧设计、独特结 构 纷纷赞不绝口。
博物馆里一件件古朴的展品,让我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光,看见我们的客家祖先是多么勤劳、善良、智慧。这次的采风活动真是一次难忘的客家文化之旅啊!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