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翻开书,要先把\"可读性最差\"的第一章通读下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我偏于感性,爱把\"文字要感性才好看\"这句话挂在嘴边,但这些年一直从事相关语文教学的课题研究,还是深知理性的不易的。读完第一章,感受最深的就是王荣生先生的\"理性\"。敏锐的洞察力和缜密深刻的思辨力简直令我折服。
语文教育研究的归属参照系的建构需要理性。理性的建构——用韩雪屏先生的话形容,是基于\"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做了大量的清理和整饬工作\"的基础上的\"高屋建瓴的构架\"。以往,我对语文教学研究的感知是\"连成一片\"的,教材问题、教法问题、研究课题……几者似乎都是同一个平面上的若干点,有些具体问题甚至纠缠在一起,无法\"择\"清楚。王荣生先生对语文教育研究的归属参照系的建构思路异常清晰,他区分出语文教育研究的五种性质(类型和七个层面(范围(p35,并对每一种性质、每一个层面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和状态的描述。
王荣生先生归属参照系的建构,使我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坐标轴。眼下,我似乎很可以借此给自己所做的相关语文教学的各种工作先做个定位——实际的语文教学、教研组长、景山学校校本教材的编写、我这几年从事的以\"景山写作学院\"为基地,开展网络环境下,写作教学系统的建构与实践的课题研究,我所开设的探究式语文活动课(\"关注北京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这些工作,究竟属于语文教育研究的哪种类型(性质、隶属于哪个层面(范围。我需要对这些工作的性质和范围做清楚准确的界定。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使我未来的工作得以按照它隶属的类型与层面所应有的工作方法而展开。如何给自己的工作准确定位则是后话,这需要我继续深入研读《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对这个归属参照系精确地理解并掌握。
这一章读起来不算吃力。关于这一点,我要感谢首师大的饶杰腾先生。近几年,屡次听饶先生的讲座。XX年在首师大读研究生课程,那是第三次听饶先生谈论对课标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个目标的看法吧。我的笔记记录了饶先生当时所言,他说:\"翻开新课标,看第一部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这只是两个角度。\"\"把\"工具\"与人文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这是不恰当的。何谓‘工具’?它是根据人的需要产生的。一根粗一些的树枝掉在地上,这还不是工具。但被原始人拿起来够树上的果子,这根粗一些的树枝就变成工具,成为人的手臂的延伸了。工具是因人的需要而产生,供人使用的,否则树枝还是树枝。这根树枝本身,深深打上人的烙印,它的产生和使用就充分体现了人文性。工具是不能与人割裂开来的,它本身就有人文性,这是‘工具的人文性’。\"饶先生的这一番话在当时带给我不小的震动。一方面引发了我对\"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关系的思考,另一方面,使我开始学着用审视的目光去解读课程标准,在实践课标标准的过程中不那么盲从。
饶先生此番评价与王荣生先生在第二章第2节《袭用分析框架的批判》开始部分中的分析观点相同,都是反对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置于对峙的两极。王荣生先生对袭用分析框架做出了质疑(\"破\",除此,还建构了\"层叠蕴涵分析\"的新框架(\"立\"。我正处在初步学习阶段中,对这新框架以及后面的取样(美国的语文课程目标比较暂不做评价,单是这种边一\"破\"即\"立\"、\"破\"边\"立\"的研究方法,我就非常欣赏。
我认为,\"破\"是批判,某种意义上说,是破坏甚至摧毁。事实上,这些年语文教育界的改革,\"破\"的事做得相当多了。(而且还有个怪现象,对语文学科,谁似乎都有资格也有能力\"破\"它一\"破\"。但\"立\"呢?实在是少之又少。在我看来,\"破\"是否定秩序,而\"立\"是建设,是建立新秩序,至少能为建立新秩序提供可能。这才是推动事物(不论是教育还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所在。在语文教育界不能让只\"破\"不立的\'风气与势力占上风。否则,危害甚大。对语文教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清算是极为必要的,但后来的建设,即提出新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更为重要。王荣生先生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立\"的范例。
为了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地震逃生应急避险意识,提高师生的紧急避险、自救自护能力,掌握地震来临时最有效的逃生方法,树德协进中学于2017年5月16日上午10:20开展了“地震应急演练”活动。
本次演练是模拟四川某地发生7.0级地震,预警时间为30秒。学校前期对演练时间、逃生路线、集合地点等做了具体的安排,并提出了具体的安全要求。各班班主任带领学生学习了紧急避险的相关知识。
5月16日,10:20学校安全领导小组组长、校长杨书文启动地震预警,警报声响后,全体学生听从教师指挥,跟随教师快速、安全、科学地进行逃生、疏散,短短3分半钟时间,全校1000多名师生全部安全疏散,并按照演练的要求安全到达指定的地方集合。整个过程师生都能做到有秩序、行动快速、配合默契,没有出现混乱的场面。最后德育处对本次演练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次演练,师生再一次熟悉了震后疏散的集中地点和逃生路线,增强了师生防震减灾的意识,提高了师生在地震发生时的紧急避险、自救自护能力。
大李执着于科学研究,笃学敏思、矢志创新,沉醉科学的魅力之中;老王化钢铁焊接演绎为工业艺术,大国工匠实至名归。然而,论及风采,倒是小刘的生命轨迹更使人动心。
虫鸣鸟叫、花草人间,大自然留下的每一瞬美丽都是神的恩旨,小刘行走在青山绿水间,用相机记录下这动人点滴,他将每一帧的美丽定格为文字和影像,留下了游子美丽乡愁,也凝滞了各地风情百态。
网络上有一档叫《侣行》的纪录片节目很受欢迎,讲述的是一对冒险情侣游历世界的经历,完全的真人真景,所到之处既有宁静质朴的异域村落,也有惊心动魄的索马里海湾或是枪声不绝于耳的`中东小镇。他们去的是常人想去而去不了或是不敢去的地方,看他们的节目,就好像置身在世界各地,满足之余,也会心怀感佩——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们一样能满足于草木山川,走出去看看这世界的气象万千。
如果你不出去看看,你会以为这就是世界。之所以有了景观介绍节目,背包客还是要穷游世界,是因为要亲眼所见红霞盛开在天边才能领略第一手的绚烂;之所以有了图册画报,还是有人亲往沙漠探险,是因为纸上只能展现奇景,而沙粒的灼热和驼铃声声并不能通过画册传达至读者的感官。中国旅行第一人小鹏所着《背包十年》里有这样一句话,道尽旅行者的幸福和满足——“七月的意大利夜风清凉,钻进睡袋,也不觉得冷。仰望星空,那璀璨的天河,是最温暖的棉被。”走出去、在路上,释放万重枷锁下的灵魂,纵情青山绿水间,清涧自然会荡涤心灵的凡俗杂质,生命的风采尽现。
一心只读圣贤书并非不好,这是积淀的过程,而生命的蜕变和升华是要在迈出走向外界的那一步时方才开始。带着充实的心灵和大脑,拿起装满憧憬和希望的背囊,对庸常生活来一次越狱,寻一处好地方,走走看看,用文字、胶片或者心灵记录下在路上的点滴,这份恬静美好足以玩味一生。
风采,对于形容学界泰斗、艺术巨匠或是科技奇才都是恰如其分,然而最为超脱的一种风采,便是怀抱初心、无可凭仗,只有一副好身体,无处可去,便到处“流浪”,当时代依旧负重前行,而你我已凌波微步……
你问先看什么,呀,当然是中国四大奇观里的吉林雾凇了。在冬天里,雾凇雪白如云,一层层的.,毛茸茸的,漂亮极了,挂在树枝头。南来北往的游客,为了看雾凇,他们不远千里万里来到这里,就为了看她的模样。要不,吉林雾凇怎么会当之无愧光荣地成为中国四大奇观之一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到吉林市的松花江边儿吧。到这儿干什么,当然是领你们看看这条源远流长的松花江了。这江,多美,像绿色的长幅画卷,像一面白净净的镜子,像一双母亲的手,是她,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吉林子孙。
这样奇妙的雾凇,这样美丽的松花江,加上“左青龙(龙潭山)、右白虎(小白山)、前朱雀(朱雀山)、后玄武(北山)”四面环绕,让你感觉到她有着无穷的诗意,仿佛在梦里,一步一步地前进,不眨眼,看着四处美景……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