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们对于\"浪潮\"的感想中,有人提到\"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变得有了意义\"。对于他们——所有被卷入\"浪潮\"的人——这个组织究竟有什么意义?仅限于制服、标志和问候手势吗?当然不是。无论对于学生们,还是对于文格尔老师,\"浪潮\"都有着更深的意义。
对于文格尔而言,\"浪潮\"原本只是他一拍脑袋想出来的教学活动。学生们行为散漫,又对纳粹独裁是否还会出现在现在的德国,以及他们是否应该为历史负责有不同的见解。两三天以后,出乎他的意料,学生们在他的组织下变成了纪律严明的团队,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也许这个时候,走到哪里都被穿着白衬衫和牛仔裤的\"浪潮\"成员尊敬地称为文格尔先生,使得他的虚荣心得到了一点满足。在一定程度上,\"浪潮\"消除了学生中的攀比和拉帮结派,让他们变得更加团结了。直到被校长叫去,文格尔虽然隐约感觉有些不对劲,但仍旧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很快,开始\"浪潮\"变成了他教学生涯中最大的错误。他采取了可以说是非常好的解决方法,却被过激分子蒂姆的自***打乱了计划,最终被捕入狱。
而对于蒂姆,一个很少得到来自家庭和朋友的关心,总是被欺凌却不得不依附于欺凌者的,畏畏缩缩、默默无闻的男孩来说,抹消了成绩、体育、外貌的差异的\"人人平等\"的\"浪潮\",给了他渴望已久的归属感。\"浪潮\"的活动填满了他内心的空虚,为他带来了狂妄的勇气,促使着他爬上市政府大楼印下标志。如果说其他\"浪潮\"的支持者象征着纳粹德国时期的普通日耳曼人,那么,如果\"浪潮\"继续下去,蒂姆可能会成为这个组织的领袖。他是\"浪潮\"的狂信者,为了它甘愿花时间,冒风险,甚至献出生命。蒂姆并不能代表大多数人,但大多数人的身边,大概都有和他相似的人,他们饱受委屈并因此而扭曲的内心,只是没有一个类似\"浪潮\"的契机展现出来。当蒂姆冲着自己扣动扳机时,他在故事中的地位就超越了现实中的原型罗伯特,甚至超越了文格尔,成为了电影真正的主角。
其他参与\"浪潮\"的学生,正如之前所叙述的,是被浪潮所挟裹的普通人。在一开始,他们只是出于好奇心和给老师个面子的心态加入了活动,但很快便无法抽身了。\"浪潮\"的仪式感给他们带来了归属感,而排除异己、欺负不属于\"浪潮\"的学生给了他们优越感,这两种感受不光青少年,连成年人都会为之沉迷。我想,会不会加入\"浪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遇,取决于学生们选了独裁政治还是无政府,就好像奥斯维辛里的普通人是虐***他人或者被虐***,其实只取决于他们是日耳曼人还是犹太人而已。在整齐划一的、极端的\"集体主义\"中,绝大部分人没有选择和反抗的机会。
但幸运的是,总是有极少数的人能够站出来。处于\"浪潮\"之外的几个学生,看出了\"浪潮\"只是个作恶的学生小团体,他们排外,进行校园欺凌,破坏公共秩序,并自认正确而狂热。他们差不多是唯一一群根据明确的目标而采取有意义的行动的人。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浪潮\"真的有意义吗?它只有形式上的要素,而没有核心的立场或诉求,也没有实际的政治、社会,甚至是学业上的目标;外面的世界并不在乎\"浪潮\",除非他们公开做了过激的事情。事实上,它本身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只是一场荒谬的闹剧。\"浪潮\"的意义其实在\"浪潮\"之外,只有当学生们脱离狂热之后重新审视整件事才能明白。
意义与无意义——荒诞的源头
电影《浪潮》中充满了冲突。最为明显的,便是独裁与自由的冲突,即\"浪潮\"的支持者与反对者的冲突。当观众作为局外人去看\"浪潮\"之中的学生们时,其实会感觉他们的做法很荒谬。他们单凭一起踏步,让天花板的灰落到楼下无政府主义的教室里,就能树立统一的敌人并产生优越感;他们高喊着人人平等,却没发觉自己已经不把\"浪潮\"之外的人们当成人了——或者说,人人平等,但\"浪潮\"成员比其他人更平等。反对者们与观众在立场上相似,他们冷静地批判\"浪潮\"的错误,却因为势单力薄而无法与狂热的\"浪潮\"成员们抗衡。
隐藏在深处的,是\"浪潮\"成员们内心的矛盾:他们空虚,并渴望着充实。电影用了不少的镜头表现学生们混乱的业余生活,至少有一部分学生吸大麻、泡吧喝酒、飙车、在街头涂鸦,看起来完全不像十几岁的高中生。其实青春期的少年们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再正常不过了,只是周围的环境促使着他们选择了不那么合适的方式来释放自己。但\"浪潮\",看起来似乎是更加健康的寻求归属感的方式。问题在于,他们矫枉过正了。健康的集体主义,应该是在强调集体为重的同时,保留个人的.特征,而非抹***一切差异。他们在\"浪潮\"中所体会到的充实和意义,与从成瘾性物质中得到的没什么两样。
高度统一的想法和行动,与\"浪潮\"组织在思想层面的空虚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荒诞感。当文格尔假意鼓励\"浪潮\"成员们\"创造历史\"\"席卷整个德意志\"的时候,这种荒诞感达到了顶峰。接着,文格尔指挥学生们将反对者马尔科架上台来,要求他们对他进行人身伤害,甚至***死他。只有当这种突破正常人底线的选择摆在面前时,穿着统一的白衬衫和牛仔裤的学生们,才意识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多么邪恶和残忍,自己离纳粹有多么近。这个时候,荒诞似乎被打破了一些,他们重新回到了现实世界——然后,蒂姆掏出了枪。他威胁文格尔继续\"浪潮\"的活动,发觉无法说服他之后开枪自***,又把荒诞感带了回来。为了这样一个毫无现实意义的组织,为了捍卫自己心中赋予它的意义,一条年轻的生命选择了死亡,像这样\"意义\"与\"无意义\"的冲突,正是《浪潮》所展现的荒诞感的源头。
荒诞寓言——甘塞尔的《浪潮》与现实中的\"第三浪潮\"
托德·斯特拉瑟的小说《浪潮》,取材于在美国加州的一所高中里发生的真实事件;而丹尼斯·甘塞尔的电影《浪潮》,又是改编自这部小说。从两部作品中历史老师的现实原型罗恩·琼斯的自述来看,小说更加贴近现实事件,而电影则做了很大的改编。最大的不同是,在现实和小说中,\"浪潮\"都和平地结束了,只是那之后很久都没有人愿意再提起它;而电影中学生蒂姆饮弹自尽,老师文格尔也因此入狱。现实中的\"第三浪潮\"是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却并不那么荒诞。有人认为,甘塞尔的改编太过火了,整个故事看起来不连贯而且不真实,但我认为他是故意这样改编的,为的就是达到一种夸张的,戏剧化和寓言化的效果。
小说中,加入\"浪潮\"的有橄榄球队的队员,他们把\"浪潮\"的团结精神带到了战绩不佳的橄榄球队里;而在电影中,马尔科等人却是水球队的队员。文格尔虽然是水球队的教练,但他没有在队伍里进行同样的试验,反倒是水球队内部因为\"浪潮\"争论不休,甚至使得比赛成为了爆发冲突的舞台。导演选择水球也许是处于视觉效果上的考虑,毕竟水球的场地比橄榄球小得多,方便同时表现场内与观众席上同时进行的冲突。影片中多次出现了马尔科全身浸在水中的镜头,也许是对他进退两难的处境的隐喻。
同样值得注意的,还有结束\"浪潮\"的方式的差异。小说中,以及现实中,历史老师组织了集会,谎称一位全国主席候选人将会宣布\"浪潮\"运动正式开始,实际上播放的却是关于希特勒和纳粹党的纪录片,以此来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在电影中,导演让文格尔选择了更加过激,也更加戏剧性的方式——直接要求学生们伤害反对者马尔科。这种做法,虽然是假戏真做,但作为一名教师来说也相当过分了,却恰恰满足了导演甘塞尔对荒诞感的追求。
在影片中有一处细节,似乎印证了我的想法。在影片开头处,戏剧社的学生们在排演的,是瑞士著名德语作家和剧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的名作《老妇还乡》。这出戏剧讲述的故事,是亿万富婆回到贫穷的家乡,捐款十个亿为自己买回公道。她年轻时的男友对她始乱终弃,导致她沦为娼妓,历经沧桑才得到现在的财富。现在,那个男人还生活在家乡,只要有人***死他,小城就能得到十亿捐款。最后,男人成为全城公敌,在逃跑时被人们围住***死了。《老妇还乡》,连同迪伦马特的大多数作品,都是这样的风格:用荒诞、夸张的表象来隐喻严肃的社会问题。不像泡吧和吸大麻的学生们,也不像水球队,戏剧社在之后的剧情中没有再次出现,那么特地加入这一段,并且点出了《老妇还乡》和迪伦马特的原因,很可能是暗示导演自己也运用了相似的手法。
在现实中,多年后历史老师琼斯与曾经的学生相遇,终于可以畅谈\"第三浪潮\"带给他们的震惊和悲哀,但在这期间,这件事情一直是属于他和当时的两百名学生的秘密。电影中的结局之后,人们会怎么样呢?也许\"浪潮\"的始末会被公之于众,人们惊觉短短五天就可以让普通的高中生无限接近纳粹……一条生命,一个人的后半生,和上百人心里的伤疤,换得这样的反思,值得吗?我说不好,只是但愿\"浪潮\"永远不要再被掀起。
一踏进入口,欢笑声和呐喊声便潮水般向我涌来,我快速环视了所有的游戏项目,眼球立刻被一阵巨浪吸引,再看旁边的介绍——大舟冲浪!心里不觉暗暗思量:名字是好听,可真的好玩刺激吗?好奇心使我欣然前往。
坐入舟内,皮垫软软的,护栏也是软软的,这设计可真人性化!
舟顺着水启动了,水流非常缓慢,舟在水上轻轻擦过,划出了一条极美的弧线。
我正欣赏那美丽的弧线,突然船速越来越快,它在铁链的带动下,奋力向山上“攀登”,我有种不祥的预感……果然,待舟爬上了山顶,水流骤然加速,一个急转弯,我被甩得晕头转向。还未及清醒,舟又向下倾斜,飞速地俯冲下去,这感觉恰似飞流直下三千尺,让人回味无穷。
这仅仅还是第一关,才十二米。接下来,我将挑战新的高度——从三十一米高的地方俯冲下来,真想象不出那会是什么滋味!
舟依然像开始那样平缓地前进,因为坡度增加,所以显得有些艰难。舟到山顶那一刻,我都不敢俯视下面,呼吸也陡然变得急促,呼出的气凝成一团恐怖的“幽灵”,舟内的\'气氛瞬时结成了“冰”!
舟再次向下倾斜,像一颗炮弹似的往下冲,疾风从我耳边掠过,随着速度越来越快,我的嘴已不听我的使唤,龇牙咧嘴地发出“咦咦”的声音。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好象一不小心就要吐出来似的。我紧紧地贴住座位,但已无济于事,俯冲的速度太快了,屁股根本就没法坐在座位上,简直跟凌空差不多;肺也似乎被压迫到了极点,快爆炸了。皮肤上已经布满了鸡皮疙瘩,所有的汗毛都向同一方向伸得笔直,如同一根根钢针。我,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强烈的失重感让我觉得比死过一回还难受……
待舟安全与水平面相“亲吻”的一瞬间,清凉的水扑面而来,我长吁一声,一颗悬在空中的心终于踏实了。
走下舟时,脚底还有些飘飘然的感觉……
温泉是采用地下几千米的温水自然而成,里面含有多种有益矿物质,经常泡温泉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夏津温泉最别具风格的还是“亲亲鱼疗池”,里面养了一种“兴子鱼”。这种鱼有全黑色的,还有全白色的,细细的身体,小小的尾巴,样子很普通作用却很大。这种鱼不仅可以让游人观赏,还可以吃人的\'死皮,美白人的肌肤。我静静地把身体泡入温泉,鱼儿一拥而上,用小小的嘴巴轻轻地啃食我的肌肤,舒适而享受。
除了户外温泉,还有室内游泳馆。在室内游泳馆我玩了惊心动魄的冲浪滑梯。室内有三个冲浪滑梯,它们都连着同一个小型游泳池。滑梯内有一个大吸管。利用大吸管把游泳池中的水吸走,再通过滑梯上的大洞把水放出去。溅起的水花似奔腾的骏马顺着滑梯流下,消失在游泳池中。我戴上泳镜,坐在滑梯上,水流像一只饥饿的猎雕,收起翅膀,俯冲下去,我尖叫着一头扎进池里。如果要形容感觉的话,只有一个字:“爽”。
冲浪滑梯,既锻炼了我的勇气又让我终生难忘。夏津温泉,让我玩得疯狂,泡得清爽,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快乐天地。
21世纪是个新旧事物快速更替发展的科技时代,是个激流湍进的大时代。而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想要拥有幸福,就需要与国家共进步,共同在大时代中“奋”与“变”。
时代在发展,我们若只满足眼前,终将会被淘汰。鲁迅曾说同是不满足于现状,但打破现状的手段却不同,一是革新,二是复古。
由此可见,想要过上更幸福的生活,我们要积极寻求“变”。
而我们若想要改变自我,首先需要勤奋上进,正如保罗·艾伦说“在盯着远方的目标时,不要对脚下的坑坑洼洼和海里的冰川视而不见,他们会让你摔跤和沉没。”倘若空想而不实际行动实现,那么目标便永远不可能实现。
对国家如此,对个人来说,获得幸福更须奋进。面对如此竞争激烈的社会,若不上进,便会被他人踩在脚下,被社会淘汰。如现在社会上越来越严重的“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等,如不积极奋斗,很难在这个“吃人”的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唯有奋斗上进,才能确保我们的幸福。
因此,我们要奋斗上进,改变自我,更好的顺应时代发展。在大时代中为获得幸福而努力奋斗。“奋斗”和“改变”便是我们获得幸福的基石。在时代的激流中,不断“奋”与“变”吧!
影片讲述的是,在一所德国小镇的中学校园里,一位历史老师在讲解独裁统治的课上提出了一个问题:独裁统治在当代社会还有没有可能发生,学生们对此都嗤之以鼻。
接下来,这位老师和他们班上的学生们做了一个模拟独裁政治的实验。他给这个班级组织取名叫“浪潮”,引导学生们设立统一的口号、一致的打招呼方式,穿同款的服装。短短三天之后,这个班级的学生都对自己的组织确立了高度认同,他们团结、亢奋而激进,所有持反对意见的同学被视为异类。
在同其他班级的一次群体斗殴中,历史老师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把全班学生召集到礼堂中,宣布实验的结束和组织的解散。
然而为时已晚,一个名叫蒂姆的学生,因自己狂热的“信仰”幻灭而精神崩溃,开枪打伤了一名同学后饮弹自尽。
影片的真正主角,正是这个名叫蒂姆的学生。蒂姆平时性格懦弱,同学们喜欢叫他“软脚虾”,在校园里总是受人欺负。而“浪潮”这个组织的出现,让他看到了自己翻身的希望,他希望加入这个集体,借助集体的力量使自己不再弱小。
于是,他开始变得不再懦弱,开始敢于反抗欺负他的小混混,甚至开始做出一些其他人都不敢做的疯狂举动。他似乎在“浪潮”中找到了存在感,仿佛“浪潮”就是他人生唯一的转机。他十分热切地维护着这个组织,维护着他的.依靠,以至于“浪潮”被宣布结束时,他完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而饮弹自尽。
这样的结局令人感到震撼。它同时,也影射了像蒂姆这样的一个人群的存在,以及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人性中恶的那一部分。
然而,更令人感到震撼的是,这部影片其实是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967年4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高中里,教师Ron Jones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法西斯主义,进行了一场实验。他利用五天的时间向班级里的学生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这项实验在发生后,引起了混乱和严重的后果。
曾几何时,法西斯主义给全世界的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二战之后,德国人始终深刻反省自己,态度诚恳,令全世界感到欣慰。这种警钟长鸣的姿态,也让人有种感动。
这部影片中的历史老师不仅是给他的学生,也是给所有看了这部电影的人们,上了十分生动的一课。法西斯式的极权统治,原来离我们如此之近。
就像是有关这部电影的评论里说的那样: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