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是为了两个主持人和嘉宾去看的
感觉说是做菜的节目 但厨师太过于娱乐 不怎么注重做菜 所以感觉厨师很业余
比起原版综艺真是差了不少而不是一星半点 说实话因为中国综艺刚起步没几年 和韩国原版差点到没什么 这个节目与原版比好不容易感觉有些不同
但却颠倒了主次 毕竟这是个做菜的节目 不是找几个业余厨师在那唠嗑呢 还有厨师们能不能戴上你们的厨师帽 好歹是个厨师 能有点职业素养吗 不是让你们天天在那玩儿呢 而且菜名能起的正常的吗
一直觉得咱中国的美食是世界上最牛的 但这个节目完全没有体现出来中国美食的美味 反而让我觉得很垃圾 感觉这都是厨师业余造成的 能请些真正的厨师来吗 不求厨师的颜值得有多高 只求能专注做菜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生路上,每到重要的转折关口,很多人都会停下脚步,回想一下一路走来的那份“初心”,才能更坚定地继续走下去。作为去年文化类节目中的翘楚,在这个重新出发的重要时刻,《朗读者》把第二季第一期的主题定为,初心。
什么是初心?初心可能是一份远大的志向,世界能不能变得更好,我要去试试。初心也许是一个简单的愿望,凭知识改变命运,靠本事赢得荣誉。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和物理系的学者们共同朗读了一段大学献给清华大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叶企孙先生以及为中国物理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们。那正是它们的初心之所在,也是他们的治学之道。
丹顶鹤的守护人徐卓以一篇张抗抗的《白色大鸟的故乡》献给他的家人。“很多年一直想去叫做扎龙的那个地方,只是因为那些白色的大鸟——丹顶鹤。”
而姚明作为中国篮协的主席,他对于篮球和运动员这份职业也有不同的理解。对他来说,可能初心并不是获得地位头衔,而是最终能够让更多人认同,让大家真的可以去模仿和喜欢的东西。正如海明威的《天真的高贵》中所写的,“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大家所熟知的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先生更是在现场分享了他年轻的时候的经历。卖过冰棍儿,做过农活,修过大坝,一直到42岁才开始正式创业。如今已蝉联多次内地首富的他依然勤勉,“一个人要做点事业,首先要有理想,现在的我应该是不需要再继续赚钱了吧,我这几辈子也用不完。但我还在努力工作,只想要为社会为国家做点贡献。”
最后一位是一直说着陕西话的平凹先生。他自我调侃说不说普通话是因为不普通,董卿老师立马补了句,终于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普通了,现场笑声一片。后来谈到秦岭,谈到家乡,谈到初心,最后与众多的朋友一起朗读了先生的多段作品。这些作品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却听得人内心却波澜万丈。文字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这份真情和悲悯,便是他的初心吧。
整期节目看完,内心感慨万千。总觉得看不够似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内心感受太多,凝于心,却难出于口。《朗读者》第二季,初心不改,朗读依旧。而我也愿意追随它的脚步,不忘初心,不计过往,也将如董卿老师在获白玉兰奖的时候所说的那样,“一往无前,始终如一。”
时隔一年,《朗读者》又和大家见面了,不知道这一年大家过得怎样,是否别来无恙?”董卿的开场白亲切如初,书信体的语言娓娓道来,仿佛是一个老友在和自己对话。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扎龙湿地第三代守鹤人徐卓、篮坛名将姚明、企业家宗庆后,五位嘉宾的人生经历和经典文字的力量,产生了化合和叠加,带给了我欢笑、感动和思考。坐在董卿对面,许多平凡的生命绽放出了自己的独特魅力。
物理学家薛其坤是第一位登台亮相的嘉宾。他出身山东农村,小时候上学时,课桌是劈开的树,但他却有一个朴素的科学家梦。三年考研,只身赴日本读博,读博6年后才接近儿时那个朦胧的梦……这个梦,许多人在小学时代的作文里写过,但真正让种子发芽继而长成参天大树的又有几人?
薛校长朗读了《礼记·大学》节选,这是《朗读者》的舞台上首次出现文言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作为当代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清华大学的校长,朗读《大学》非常契合。
第二位嘉宾徐卓的名字有些陌生,但那首《一个真实的故事》却是年少时听过的。依稀记得这首歌讲的是一个女孩为了保护丹顶鹤而牺牲的故事。记忆中的那个女孩就是徐卓的姑姑徐秀娟。令我感动的是,徐卓放弃了保研的机会,转学到了东北林业大学学习野生动物保护,毕业后回到了扎龙。她觉得,她和爸爸做着同一个事业,就好像爸爸还在她身边一样。
姚明笑着回忆说有一年夏天,听到了耳边传过的呼呼风声、球鞋在地板上的摩擦声、篮球进筐时刷网而过的声音,这些美妙的声音让他喜欢上了篮球运动,我突然觉得这个2米多的大男人变得柔软了。
宗庆后让我看到了他们那一代人,年轻时生活穷苦,在生活富裕了之后依然保持创业之初艰苦朴素作风的初心。
他是《朗读者》舞台上第一位讲一口方言的嘉宾,他和董卿的对话轻松诙谐。比如,他说创作时,会在豪华笔记本上打个草稿,还会挑个日子。他比喻自己初初写作时,是一个流寇,后来回到老家,才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学革命根据地——秦岭。
“我的心中流着一条河,岸田上有一群人,那是家乡的河流。我记得,永远地记得……”
这是《朗读者》第二季的主题曲《一幅画》简单朴素的歌词,很喜欢它缓缓流淌的旋律。伴随着胡德夫浑厚的嗓音,主持人董卿翻动书页说:文学创作可能只是一部分人,阅读可能也只是一部分人,但是初心却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
曾几何时,互联网的兴起尤其是微博的出现引起了全世界的一片颂扬,以人文大师托马斯?穆尔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们更是乐观的认为幻想多年的“乌托邦”世界将借助网络的帮助降临于世。从此人们不再受到主流媒体的压迫,有了自己的话语渠道和表达空间,确实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在网上只要你能够吸引到听众,就完全可以尽情地畅所欲言,不管你说的是对还是错。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开始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开始发现互联网并不是原本所想象的那么完美。
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面具示人的,也许是因为人际关系的需要,也许是因为生活压力的强迫,也许是因为社会角色的控制,当然更因为法律条文的约束。总之,大家在行事之前,还是会三思而后行的,也许未必人人都是谦谦君子,但至少会保留一个相对人性化的面具。但是当我们进入虚拟社区之后,这隐形的枷锁就被瞬间打破了,无所顾忌的狂热网友们淋漓尽致的表达着真实的自我诉求,甚至连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也都肆无忌惮地暴露无余。以前这样的`状况虽然也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是网友们的斗争还是只限于线上的谩骂指责和滋事捣乱,过分一点的也无非是人肉搜索和小道谣言而已,所以社会或者说是政府一直对此表示着理解和宽容。但是2011年8月的英国伦敦大***乱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在网络尤其是微博的推动下,原本只是几个小混混闹事的小case迅速演变成了一场社会大“狂欢”,***动的人群在疯狂地抢劫着各家店铺、肆意地焚烧着警车、甚至殴打无辜的市民。而在这期间,线上线下的互动此起彼伏,暴徒们在微博上炫耀起了自己的战利品、传递着下一个战役的信息、鼓动着更多的网民参与进来,微博一时间成了助纣为虐的绝佳工具。这件事后,欧美政府改变了过往的态度,英国首相卡梅伦不在高呼“网络自由”的高调,转而表示未来将在必要时实施全英 “断网”。曾经借谷歌事件大肆攻击中国的美国也迅速提出了加强网络监管的法案,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更是表示要对互联网进行“百分之百的监管”。这些情况都已经表明,政府对互联网依法进行规范管理,剥夺网民之前所持有的百分之百的权利,已经是大势所趋了。
而中国社会也在面临着这一波巨大的冲击,“核辐射谣言”、“致癌酸雨”、“全民抢盐浪潮”、“伪47号公告”……让旁观者对网民的想象力叹为观止,却也倒吸了好几口凉气。网易163在今年初做了一个关于微博谣言的投票,居然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网民认为微博上确实是谎言成风。尽管这其中也许有五毛、美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个结果也足以令每个人震撼了。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微博谣言在未来对这个社会可能产生的巨大损害,他们在用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态度和关注。近来热映的系列微电影《微博有鬼》三部曲就在用戏谑而又冷酷的镜头向人们展示:如何将一个清白无辜的好人诬陷为一个冷酷无情的劫匪、如何利用微博的力量炒作出一位全民偶像、如何将一个温情脉脉的幸福家庭拆散为一出闹剧的注脚。而在这三部惊悚的微电影背后,在这一幕幕啼笑皆非的荒诞故事之中,却让我们看见了微博那邪恶的力量。
萧伯纳曾经说过,“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隐藏了一匹脱缰的野马,它时刻都会令你有大祸降临。”微博也许就像是一片广阔的草原,我们在此尽情放纵着自己心中的***,却忘了拉住缰绳。现在对互联网的管理是越来越严格了,社会各界都已经认识到不进行严格监管,放任网民无所顾忌的横冲直撞必将造成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样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因为我们即将失这片曾经自由的乐土;但这样的结果也是令人警醒的,当我们指责和抱怨网络监控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到底是谁让出了这曾经属于我们的自由的权利?我们是否真的像《微博有鬼》新三部曲中所描绘的那样,在不知不觉间于心中埋下了微博的鬼魅。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