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凯旋归来后,又恢复了女装。正当木兰家里的人想要大大庆祝一番之时,不知可汗从哪得来的消息:木兰是女扮男装混进军营去的。还骗了可汗12年之久,可汗当即龙颜大怒,一气之下竟说出了要将木兰“满门抄家”的气话,可是又想到木兰为自己的江山奋战多年,立下了不少的汗马功劳。便手下留情,还是与诸位大臣商议此事后再说也不迟。
之后,可汗把所有的大臣都召到自己的大殿上。可汗说道:“想必诸爱卿都知道朕叫你们来朝上是什么事了吧!那,你们说吧,怎么处置花木兰这个勇敢的女子呢?”这无疑给了诸位大臣一道难题,不过还是有人站了出来。那人说:“禀可汗,军令如山,军法如山,自古以来,从未有女子能当兵,这可是犯了‘欺君之罪’啊!并且还明知故犯,罪加一等,理当‘抄家问斩’。”
木兰知道可汗要抄她家门后并没有感到恐慌,却是很冷静。整个城里的老百姓知道可汗要灭木兰家之后,城里的人叫了几个人当代表来到了木兰家里,说是要叫着全城的百姓去劝说可汗。就在这时,一个守城门的小卒从城外跑到可汗的大殿上,气喘吁吁地说:“禀可汗,城外所有的百姓全在城墙之外说是要为花木兰讨个公道。”可汗立即来到了城墙之上,只见下面密密麻麻站满了老百姓。这时,有一个70岁的老人跪了下来,说:“可汗啊!你不能***木兰啊!她是我们的骄傲啊!您不能让我们白发人送黑发人啊!”这时可汗被感动了,说:“好吧!朕答应你们,不***花木兰了,还有这个女子不可参军的条例也得改改了。以后,谁家有武艺高强的女子就能参军。”
这时,城下的人都笑了,笑声传了好远好远......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
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
——题记
曹操,魏武帝。《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有记载曰“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的诗歌受汉乐府影响,诗风纵横豪迈,慷慨悲凉,反映了那个丧乱的时代,可代表“建安风骨”的特色,却在《诗品》中被置于下品,后人多有异议:陈延杰《诗品注》中有:“惟觉曹瞒之悲壮,彭泽之豪放,当列上品。与阮亭若甚符合。其余名家,不劳改置,差可为定品焉”,王士桢《渔洋诗话》中:“嵘以三品诠叙作者,自譬诸‘九品论人,七略裁士’乃以刘桢与陈思并称,以为文章之圣。夫桢之视植,岂但斥鷃之与鲲鹏耶!又置曹孟德下品,而桢与王粲反居上品。他如上品之陆机、潘丘、宜在中品;中品之刘琨、郭璞、淘潜、鲍照、谢眺、江淹、下品之魏武,宜在上品;下品之徐幹、谢庄、王融、帛道猷、汤惠休、宜在中品。而位置颠错,黑白淆讹,千秋定论,谓之何哉!”和《艺苑卮言》里:“曹公屈第乎下,尤为不公”,曹丕在《典论》中亦有对曹操的叙述,“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可见当时大多数士人对曹操的推崇。在这里仅对曹孟德之于下品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钟嵘《诗品》中记录:“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睿不如丕,亦称三祖。”钟嵘在《诗品》中对于重要的诗人单独立传、评论和分析,次之则几个诗人归入同类评论。我认为此处把曹操和曹睿归入同篇多有不妥。
世人皆可吟咏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又有几人会把曹睿的句子挂在嘴边?试比曹操和曹睿的《苦寒行》,曹操的苍凉、悲壮该是无人能及的,令人望尘莫及。曹睿的“徒悲我皇祖,不永享百龄。赋诗以写怀,伏轼泪沾缨”和“顾观故垒处,皇祖之所营”从文学和军事上对武帝的高度推崇。
《诗品》中“品”为“品评”之意,所以钟嵘的《诗品》不仅对诗人的性格、品性、人品和作品的审美特点和褒下优劣做了品评,同时区分流派,并追溯起渊源,指出诗人作品的特点,属于哪个流派,其流派的特点更加难得可贵的是又追本溯源,区分流派的源头。
钟嵘没有对曹操的流派进行分类,可见曹操的“古直”确是他的首创。
“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的评语,恰当地概括了曹操诗歌的风格特点。元稹的“往往横槊赋诗,故其遒壮抑扬。冤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陈沆的“曹公苍莽古直苍凉,其诗上继变雅,无篇不奇”,沈德潜的“苍劲萧瑟”,“沈雄俊爽,时露霸气”,杨慎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陈延杰注“借言冰雪鸣谷之苦,尤其是悲凉者也”。可见曹操的.古直、悲凉是占有相当高的地位,为大多数士人所推崇。
魏晋时期是古代文论真正走向自觉、成熟,是文论史上的重振。随着玄学的应运而生,道家的文论变得比较突出,同时又不排斥儒家的文学思想。因此许多的文论家都在主张文章写作追求自然、清新之美。多部文论家都倾心研究文章审美规律和文学审美特征等文章写作内部规律,而只在说到文学外部规律时才认同儒家文论观点。
考察文论家的身世可以研究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来把握他的文学观念、阶级意识和理论思想,至于钟嵘则能了解三品论诗形式间关系的前提和出发点。
对于钟嵘的出身,曹旭博士曾亲身考察。根据《钟氏家谱》:“钟嵘高祖钟靖,字道寂,为颍川太守;曾祖钟源,字循本,后为魏永安太守;祖父钟挺,字发秀,为襄城太守,封颍川郡公”由此推翻了嵘祖、曾祖、高祖三代“史无其名”和“不可考”。又结合《新唐书》、《南史》、《三国志》、《梁书》诸正史来看,钟嵘出身士族是无庸置疑的。又说到钟嵘十一世祖钟?是魏太傅,封定陵侯。至晋与晋代王羲之并称钟、王;士世祖钟雅为晋侍中:故其士族地位是不容动摇的。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指出诗人的性情来自外物的感召,外物之所以活动又因为大自然的气吹拂感荡的结果。
曹操确实是很大气的。他的灵感来自大自然,来自自己身边的感悟。他的南征北战,他的丰富的生活阅历,决定了他的古直,奠定了他的悲凉。他不似曹植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不象陶潜的“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也不似张华的“巧用文字,务为妍治”,更不象谢灵运的“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读他的诗和文,常会感觉到他的英雄气概。哪怕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随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种大气而不显粗俗,确非大手笔而不能作。他的感慨是多少要带终极关怀的意味。
钟嵘在《诗品》中明确指出“嵘今所录,至乎五言”,“尝试言之,古曰诗颂,皆备之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若‘置酒高堂上’、‘明月照高楼’为韵之首。故三祖之词,文或不工,而韵入歌唱,此重音韵之义也,与世之言宫商异矣。今既不备管弦,亦何取於声律耶?”由此看出钟嵘是肯定曹操的诗歌成就的,不过《诗品》中主要是评论钟嵘前历代诗歌中的五言诗,而曹操的诗歌今存二十余首,五言诗只占其中九首;而且由于当时韵律、节奏等因素的限制在当时已经不能吟咏歌唱了,由此推出不能入流太过牵强了。
夜,静静的,柔和的月光照在木兰的哀伤的脸上,只听见织布机的声音从房间里传出来,木兰的叹息也随之传出。
木兰实在不能忘记白天在城墙上看到的文告,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爹爹的名字。“兰儿,你在想些什么呢?”木兰听见了母亲的声音,回过神来,说:“娘,真的不能让我替父亲上战场吗?”“兰儿,你就打消那个念头吧,难道你忘了你父亲说的话吗?‘你如果敢上战场,就不认你这个女儿。’你可千万别这么做啊!”母亲着急地说,看到母亲这样,木兰很是伤心,父亲体弱多病,弟弟尚未成年,自己又是女儿身,哎!左右为难!
“大胆刁民,到了期限怎么还不去集合?”只见爹娘与姊弟从门里走出,见门外,一个身着开铠甲的将士拿着长枪看着他们,四人害怕的连忙跪下。这一跪,木兰可受不起,连忙扶起爹娘,说:“爹,娘,是我呀,你们认不出我了吗?”爹娘看着眼前的将士竟是自己的女儿,都不敢相信。过了许久,木兰想起自己的目的,便说:“爹,娘,你们是我最亲的人,经过乔装打扮,你们也认不出我,何况那些与我素未谋面的人呢?你们就让我上战场吧!”爹娘知道木兰的.性子,就说了一句:“走吧,路上小心,一定要回来!”
木兰就这样,万里奔赴战场,跨过一座座山,度过一道道关,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在雪地里作战,日子一天天过去,战争仍未结束,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木兰的身躯似乎更小了。
虽然建功无数,可对于木兰来说,家是最重要的,她放弃尚书郎的职位,回到了家乡。
“回来拉,回来啦!”不知是谁看到了告示,在人群中喊了起来,爹娘两人相互扶持,来到城外,用含着眼泪的眼睛向远处望去。
“爹,娘!”看见父母,木兰的脸上像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三个人有说有笑的招待其他战士回家休息。“妹妹!”见到妹妹回来,一直在门口等候的姐姐高兴地喊着。“姐姐,弟弟呢?”木兰欣喜地说。姐姐指了指后院,只听见一阵阵的霍霍声。
木兰的房间没有改变,一样的摆放,一尘不染。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木兰理了理云鬓,贴上花黄,脱下战袍,床上以前的衣裳。但一个美丽的女子出现大家眼前时,伙伴们都惊呆了,一起作战十二年,从未发现木兰是女郎!
木兰从军归家后,木兰是个女孩这件事顿时在军中传得沸沸扬扬,在百姓家中,这件事也成了茶余饭后的佳话,可以说真是弄得个满城风雨。于是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可汗和大臣们的耳朵里,根据军法条文,女子不能入军营,违令者当属“死罪”。
可汗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商议该怎么处置花木兰。大家觉得这件事很难处理,花木兰犯了军中法令,是犯了王法,可木兰功勋卓著,也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王法与功勋之间只能选择一个答案,大臣们各执一词。词。有人认为军法如山,这是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如果不追究花木兰,那怎么向黎民百姓交代?以后又怎么以王法服人?那国家将何以治理?更多的人认为花木兰固然有罪,但她在多少次战事中出谋划策、英勇善战,一次又一次地立下了赫赫战功;花木兰虽然是个女儿身,但在每次战事中,她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是一般男儿所不能比的;这十几年来,尽管战争那样残酷,战斗那样激烈,花木兰从来没有抱怨过,从来没有退却过;花木兰还善于跟同行的一般战士谈心,在不少关键时刻,她还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总之,木兰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也是不可磨灭的事实。
大臣们说得各有各的道理,可汗也被弄得举棋不定。 可汗和大臣们的议论很快就传到了木兰的耳中,传到了木兰的乡亲们的耳中。木兰得知此事后,却神态自若,没有一丝害怕。乡亲们得知后都来到木兰家。乡亲们对木兰说:“木兰,你是我们的英雄,我们支持你,如果可汗要***你,他就是个昏君!”木兰感动得热泪盈眶,激动地对乡亲们说:“乡亲们,谢谢你们!可我毕竟还是触犯了军法,王法无情。如果我死了,也是上天注定的。可汗处死我,也是为了维护王法,我死得其所。”这时,木兰的家人早已泪流满面。 在皇宫里,大臣们还在讨论中,这时一个军士进去报告:说有许多老百姓跪在城门口,求可汗饶木兰不死。可汗和大臣们都来到城墙上,只见城下面是黑压压的一大片,几乎全城的老百姓都在这儿了。见可汗来了,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大声说:“木兰为了我们百姓的安宁,一个人在外十几年征战,如今如果***了她,真是没天理啊!”这时,百姓们都这样大声喊着。有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这样说:“木兰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你们不能***了她!”甚至连一个三岁的小孩也开了口:“木兰姐姐是我们的英雄,谁***了她就是坏人!”…… 城下的百姓群情激昂。
可汗和大臣们会意地笑了。可汗对城下的百姓说:“你们说得对,我不能枉***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我会顺从民意的。”接着,可汗还当场封花木兰为“女中豪杰”。可汗还说:“木兰是我们国家第一个上战场的女英雄,我将撤销不准女儿上战场的军令,以后凡是武艺高强的女子都可上战场。”这时,城下的百姓都欢呼起来。
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
——题记
曹操,魏武帝。《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有记载曰“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的受汉乐府影响,诗风纵横豪迈,慷慨悲凉,反映了那个丧乱的时代,可代表“建安风骨”的特色,却在《诗品》中被置于下品,后人多有异议:陈延杰《诗品注》中有:“惟觉曹瞒之悲壮,彭泽之豪放,当列上品。与阮亭若甚符合。其余名家,不劳改置,差可为定品焉”,王士桢《渔洋诗话》中:“嵘以三品诠叙作者,自譬诸‘九品论人,七略裁士’乃以刘桢与陈思并称,以为文章之圣。夫桢之视植,岂但斥鷃之与鲲鹏耶!又置曹孟德下品,而桢与王粲反居上品。他如上品之陆机、潘丘、宜在中品;中品之刘琨、郭璞、淘潜、鲍照、谢眺、江淹、下品之魏武,宜在上品;下品之徐幹、谢庄、王融、帛道猷、汤惠休、宜在中品。而位置颠错,黑白淆讹,千秋定论,谓之何哉!”和《艺苑卮言》里:“曹公屈第乎下,尤为不公”,曹丕在《典论》中亦有对曹操的叙述,“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可见当时大多数士人对曹操的推崇。在这里仅对曹孟德之于下品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钟嵘《诗品》中记录:“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睿不如丕,亦称三祖。”钟嵘在《诗品》中对于重要的诗人单独立传、评论和分析,次之则几个诗人归入同类评论。我认为此处把曹操和曹睿归入同篇多有不妥。
世人皆可吟咏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又有几人会把曹睿的句子挂在嘴边?试比曹操和曹睿的《苦寒行》,曹操的苍凉、悲壮该是无人能及的,令人望尘莫及。曹睿的“徒悲我皇祖,不永享百龄。赋诗以写怀,伏轼泪沾缨”和“顾观故垒处,皇祖之所营”从文学和军事上对武帝的高度推崇。
《诗品》中“品”为“品评”之意,所以钟嵘的《诗品》不仅对诗人的性格、品性、人品和作品的审美特点和褒下优劣做了品评,同时区分流派,并追溯起渊源,指出诗人作品的特点,属于哪个流派,其流派的特点更加难得可贵的是又追本溯源,区分流派的源头。
钟嵘没有对曹操的流派进行分类,可见曹操的“古直”确是他的首创。
“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的评语,恰当地概括了曹操诗歌的风格特点。元稹的“往往横槊赋诗,故其遒壮抑扬。冤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陈沆的“曹公苍莽古直苍凉,其诗上继变雅,无篇不奇”,沈德潜的“苍劲萧瑟”,“沈雄俊爽,时露霸气”,杨慎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陈延杰注“借言冰雪鸣谷之苦,尤其是悲凉者也”。可见曹操的古直、悲凉是占有相当高的地位,为大多数士人所推崇。
魏晋时期是古代文论真正走向自觉、成熟,是文论史上的重振。随着玄学的应运而生,道家的文论变得比较突出,同时又不排斥儒家的文学思想。因此许多的文论家都在主张文章写作追求自然、清新之美。多部文论家都倾心研究文章审美规律和文学审美特征等文章写作内部规律,而只在说到文学外部规律时才认同儒家文论观点。
考察文论家的身世可以研究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来把握他的文学观念、阶级意识和理论思想,至于钟嵘则能了解三品论诗形式间关系的前提和出发点。
对于钟嵘的出身,曹旭博士曾亲身考察。根据《钟氏家谱》:“钟嵘高祖钟靖,字道寂,为颍川太守;曾祖钟源,字循本,后为魏永安太守;祖父钟挺,字发秀,为襄城太守,封颍川郡公”由此推翻了嵘祖、曾祖、高祖三代“史无其名”和“不可考”。又结合《新唐书》、《南史》、《三国志》、《梁书》诸正史来看,钟嵘出身士族是无庸置疑的.。又说到钟嵘十一世祖钟?是魏太傅,封定陵侯。至晋与晋代王羲之并称钟、王;士世祖钟雅为晋侍中:故其士族地位是不容动摇的。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指出诗人的性情来自外物的感召,外物之所以活动又因为大自然的气吹拂感荡的结果。
曹操确实是很大气的。他的灵感来自大自然,来自自己身边的感悟。他的南征北战,他的丰富的生活阅历,决定了他的古直,奠定了他的悲凉。他不似曹植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不象陶潜的“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也不似张华的“巧用文字,务为妍治”,更不象谢灵运的“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读他的诗和文,常会感觉到他的英雄气概。哪怕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随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种大气而不显粗俗,确非大手笔而不能作。他的感慨是多少要带终极关怀的意味。
钟嵘在《诗品》中明确指出“嵘今所录,至乎五言”,“尝试言之,古曰诗颂,皆备之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若‘置酒高堂上’、‘明月照高楼’为韵之首。故三祖之词,文或不工,而韵入歌唱,此重音韵之义也,与世之言宫商异矣。今既不备管弦,亦何取於声律耶?”由此看出钟嵘是肯定曹操的诗歌成就的,不过《诗品》中主要是评论钟嵘前历代诗歌中的五言诗,而曹操的诗歌今存二十余首,五言诗只占其中九首;而且由于当时韵律、节奏等因素的限制在当时已经不能吟咏歌唱了,由此推出不能入流太过牵强了。
“棋琴书画诗酒花, 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七件全都变, 柴米油盐酱醋茶。”
可见,诗为雅人所好,俗人如我者亦爱之。只不过,雅人能赏出雅兴,我这俗人只是看看热闹而已。
在俗人眼里诗是什么?
诗,是一种美感,一种情调,一种意境,一种品味。那些写出来,吟出来的诗,不是原汁原味、真正的诗,最多只能算作诗的照片。再逼真的照片也只是照片而已,它不是真的人,真的物,真的景,真的情。诗,给人的感觉是很难具体描摹的,就像饮酒的感觉一样,善饮者品出甘醇,不善饮者只感到苦辣。这只是初饮,若是饮到酔的'临界点时,只感到晕晕乎乎,飘飘悠悠,迷迷瞪瞪,谁还能清楚明白地说出或写出,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所以说,诗,这种灵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若是诗“酔”心头,无以名状,便只能勉强吟出“天凉好个秋”了。一一这就是诗的照片。请看,照片与真实悬殊何其大!正如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样的道理。真正的诗,只存在于诗人的心头,我们所赏的诗人留下来的诗篇,只是赏它的照片。
再以赏诗来说,对同一首诗,不同怀抱的人,便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鉴赏者的诗的素养、赏诗时的心情不同,品出诗的况味也各不相同;正如有人品评莎士比亚的剧作,说是有一千个人读莎剧,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的道理。另如赏花,如是喜庆之人,他便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赏尽长安花”的快感。而面对安史之乱,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亲人离散的杜甫,眼前的良辰美景,给他的感觉只能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再如读李煜的词句(诗词同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不同阅历的人读出的感觉深浅不一:年轻人除非失恋,很少有那么多的愁绪的,而“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中老年人,加之遭遇坎坷,便有感同身受的苍凉之味了。
总之,诗是一种主、客观互为作用的、美妙的最难解说的审美感。门外人妄自置评,贻笑大方。
在寂静的夜里,唯独木兰家的灯还亮着。从屋子里传出一遍又一遍的叹息声。猜想肯定是木兰有心事。娘走过来看了看木兰说:“孩子,你在想什么呢?”木兰摇摇头答道:“没什么,只是昨夜见到军队的文稿,征兵栏上有爹的名字。爹爹年迈,又体弱多病,我们家里没有成年的男子,这可如何是好呀……”忽然,她眼里闪过一道兴奋的光芒。木兰看着娘说:“娘,女儿愿意替父从军!”娘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和木兰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出征这天,木兰把自己的头发盘了起来,穿上了男儿装,再望望远处,心中不免有些留念。
与爹娘分手后,木兰没回头望一眼。直至渡过黄河,翻过黑山,才回头,此时早已听不见爹娘的呼唤,也看不到故乡了,战马的嘶鸣却在耳边回荡。
战场十年的厮***,对于木兰是那么漫长。战争终于结束了,一切又恢复和平。对立大功的木兰,皇上欲封她为尚书郎。木兰对着皇上说:“木兰不要当什么官,只要还乡见爹娘,请皇上恩准。”皇上说了一句:“朕答应你,让你还乡见爹娘。”
木兰骑着马回到了家乡,只见到爹娘和乡亲们都出来纷纷欢迎木兰还乡。木兰一见爹娘,姐姐仔细打扮一番,木兰的弟弟磨着刀,准备***猪羊呢。木兰笑笑,走进了闺房。
脱去战袍,穿上了旧衣裙,拉下头巾,披起了长发,木兰细心梳理着长发,戴上发饰,出去见她的伙伴。伙伴们一个个目瞪口呆[注: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原来木兰是女郎。
一日,木兰对着门口织布,他的布老是织错,织错了拆开再织。如此反反复复,被他的爸爸看见了,便问木兰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木兰答:“哦,没什么,我没什么心事,只是昨天见到可汗征兵的名册上,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如果您去参战的话,家里的重担不都要落在母亲身上了吗?所以我想代替您去战场上打仗。”父亲惊异,忙说:“怎么可以,你一个小女子怎能去打仗呢?更何况那些官员们又怎会同意呢?你还是死了这条心吧,唉——”木兰激动地说:“我何不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呢?”“可是这样迟早会被人发现的呀!”父亲焦虑的说,“父亲这个就不用你担心了,女儿自有办法。”“可……可……可是……”“父亲你就别可是不可是啦,这事就这么定了,我去准备了。”“那……好吧。”
于是木兰女扮男装买了马匹、马具,不远万里来到了战场。
数年后,木兰立下了战功多次,可汗赏赐了许多金银财宝,问木兰还有什么请求,木兰只希望能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可汗答应了她的请求,并给了他最好的千里马。
当木兰家人知道木兰回来了个个激动不已。爹娘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她;木兰的姐姐也画上最好的妆,戴上最好的首饰准备迎接木兰;木兰的弟弟已经开始飞快地磨起刀来,准备***猪宰羊,做一餐丰盛的饭菜为姐姐接风洗尘。木兰进了自己的房间,穿上以前的衣裙,贴上装饰,出门迎接战友们,战友们一见木兰是女的,都慌了神说道:“与你一起作战了这么多年,到今天才知道你是女的!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