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意义,象征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而现在,我发现节日都变了,他们的年俗都变了,他们都变成了“手机节”。
去年的发现
去年春节,我去舅舅家过年,刚吃完晚饭,只见大家伙不约而同地拿出了手机,点开了QQ,满脸严肃。我好奇地蹭了过去,原来大家都在等着抢红包啊,我叹了口气,就像一个没有人认领的小孩一样,孤独地坐在一旁。时针很快就指向了十,大家像饿虎一样,手指拼命地敲击着手机屏幕,整个屋子都回荡着“滴滴”的声音。没过一会,大家如释重负,抬起了头,互相询问着抢到了多少钱,最多也只不过是十几块钱。我实在熬不住了,走到表姐身边,拽着她的衣角,让她陪我出去玩。表姐就像一个没有生机的木偶一样,死死地盯着手机屏幕,连一句话都不说。我不甘心,把全家人都试了一遍,他们简直就是表姐的完美复制品,都死死地盯着手机屏幕。无奈,我只好自娱自乐了。走出家门,只见小区里,一个人都没有,显得格外阴森,让人不禁打了个寒颤,这还是以前的春节么?我慢步挪回到了家里,唉,不出所料,家里还在过“手机节”,我心里想着:会不会有人为了抢红包,把手机都摔了啊?想不到第二天,看新闻,还真有把手机摔了的。广告都说过年放下手机好好陪陪父母,可他们就是放不下那些明星给的所谓的“红包”,却对塞在袋子里的红包不屑一顾。唉,就为了这几块钱,值得么?
最近的发现
最近电视上有一个广告宣传“小天才电话手表”,里面有一句话“过年我不要红包,就要小天才电话手表”,这句话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看来人们已经逐渐忘记了过年最根本的年俗——过年时,长辈给晚辈红包,以表示祝福。人们已经开始排斥“老年俗”,去追随“新的年俗”的脚步……
现在的.发现
马上就要到2017年的春节了,离我十万八千里的堂哥这还不忘要抢红包,在春节前的一个月,就发QQ短信提醒我千万不要忘记抢红包,抢到“大数目”一定记得要分他一点,唉,这还是我以前那个堂哥么?
我发现春节变了,它的年俗变了,变得我都不认识了……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他们都离不开手机,仿佛手机已经成为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比和家人团聚还要重要。每当过节时,朋友圈里,QQ空间里,到处都有人在晒图片,使得这些传统节日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手机节”。以前过节大家都坐在一起谈天说地,而现在我发现大家过年都齐刷刷地抱着手机;以前逢年过节,大家走亲访友向他人表示祝福,而现在我发现大家只是通过微信或者QQ群发信息表示祝福,心意少了许多。
“抢红包”,“玩手机”逐渐成了“新的年俗”,似乎父母之情远逊于红包之热,这何尝不是时代的悲哀?根据我的细致观察,每个老人看见自己的孩子们回家过年就知道“玩手机”“抢红包”,他们都会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默默地掉着眼泪,有谁知道他们会如此伤心呢?回家,就是要把心带回家,而是个“新的年俗”却成为横亘于父子之间的障碍。
可能不仅仅是我发现了这个所谓的“新的年俗”,还有许多人都发现了它。我在此呼吁,请摆脱这个“新的年俗”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你们家乡的年俗是什么呢?我来介绍一下我家乡的年俗吧。
腊八那天,大人们早早地起床去煮腊八粥。小孩则在一旁两眼死死盯着锅里的粥,馋得直流口水。热腾腾的粥被大人端上桌后,孩子们什么也顾不上了,捧起碗就喝,结果被烫得直吐舌头。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没过几天就到除夕了。
除夕早晨,大人们纷纷开始贴春联,小孩也围过来凑热闹。放眼望去,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有祈望自己可以发财的,如“多财多福多平安,新春新景新气象”;有祈望自己生活更美好的,如“美满日子步步高,幸福生活年年好”等。贴完春联,就听见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那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也许就是年的味道吧!那满地鲜红的鞭炮皮也给大地增添了“年”的色彩。
到了晚上,一家人便聚在一起品尝丰盛的年夜饭。有的孩子还没等菜上完就偷偷地尝了点儿,咂巴着嘴,享受着年夜饭的美味儿。大人们则等菜上完后才开始吃,边吃还边谈论着在外的见闻。
初一早晨,孩子们在烟花爆竹的喧闹声中睁开了朦胧的睡眼,穿上衣服跟着大人们去拜年。从初二开始,人们就要走亲访友。
这就是我家乡的年俗,你也来说说你家乡的年俗吧。
清晨的朦胧中,总有它辛勤劳作的背影;夕阳的晚霞下,依旧是它忙碌的坚持。从古到今的赞誉,都烙印着牛深深的足迹,蹋实而稳健。图腾,生肖,诗词,水墨画,无不彰显出人们对于牛的喜爱与佳赞。
沉默的奉献是牛特有的品质。因它的忙碌,春天的清风带上了活力的气息,生活也因之而变得充实。夏日的骄阳下,不变的是它挥汗如雨的身影——尽管喘着粗气,却不曾停下它奋力耕耘的步伐。秋天的丰收里,金黄的.浪儿中,仍有它劳碌的歌声。冬日的寒冷也没有让它退却,奉献是它不变的曲调。如诗所言:“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它就是这样无私,酷暑严寒从未羁绊过它奉献的脚步。贯穿了四季,跨越了时代,上至于古,下至于兹,寻到的都是它默默为人们奉献的勤劳。
牛的勤劳在时间的流逝中愈发的刻苦铭心,而牛的忠诚则更历久弥新,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七月初七的传说永远是动人的。天河两岸,孤独的对望,爱情深入时间,千年不曾褪去它耀眼的色彩。描绘的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感伤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忠贞,或许传说最唯美的不是过程,而是结局。然而不能忘却的是那头老牛,从生至死,一直守护着它所要守护的一切。双眸明亮,泪水也淡不去它对牛郎的忧心与忠诚。生,以垂垂老矣的薄力耕犁那片土地;死,以粗砺的老皮助牛郎飞天。它让牛郎织女的爱情在凡间续写,让本应天地相隔的思念在七七的鹊桥上相会。以毕生之力,尽忠于主人,牛的忠诚在传说的颂咏中散出浓浓的暖意。
温顺是牛的性情,但它刚柔并济,柔中有刚。一曲高昂的战歌,霸气的挺首与豪迈的阔步踏出它斗志昂扬的风范。大约常常听到的“牛市”,也源于此吧。而今的世界,却已然黯淡了下来。千疮百孔的金融业,在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下岌岌可危。弥漫着不安与恐慌的氛围,人们难以回味曾经风光的“牛市”。回忆的痛苦却遗忘不了,面对的是挽回不了大势,从此如何?可牛毕竟是“牛”,它不会就此退缩,即使是暂时陷入了困境,它定不会倒,更不会一蹶不振。冲劲与勤劳的化身,总会扫却萧条的悲凉,重画一幅磅礴山水。不久的未来,某一天,又是“牛时代”的到来。
牛年说牛,是希望牛年如牛,让我们在生活里有着充实的干劲,不懈的耕耘,对梦想的忠诚和突出重围的冲劲。生活其实是在重复,但重复的日子里我们一直在找寻着新的动力,新的目标,就像牛一般,尽管每日劳作,但确定的目标让它可以顶着烈日不停地奋进。不论如何赞颂牛的品质,生活与人生里,它给以我们的不仅仅是它的勤劳与忠诚,更教会了我们面对生活,谱写人生的态度与智慧。
愿如牛,奋进的冲劲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让每一个人都有真正的“牛年”。
新年到了,为了让新的一年过的圆满,过的红火、吉祥,各地的人民都开始忙碌了起来。
说起过年,辽宁省是最热闹的了。每当过年,每家每户都要在大年三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
广东省过年的`方式极为有趣。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我的家乡红安县过年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大年三十团年饭在早上吃。天还没亮就要开始准备丰盛的团年饭,年饭必须有鱼和肉丸子的,鱼象征着年年有余,肉丸子象征着团团圆圆。祭拜完祖先全家就要一起来吃年饭,大家坐在一起开开心心的,热热闹闹。谁家要有喜事的话都会安排在年边上,趁着全村人都在,聚在一起庆祝相当的热闹。
还有……
总之,全国各族人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庆祝我们的中国年,让我们衷心祝愿这民风民俗之花永远绽放,带给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今年是牛年,许多人都着急贴出与牛有关的东西,根据中国的土的掉渣子的习俗,属牛的要穿红衣服、红裤子、红鞋子、红袜子,点点点。幸好不是我的本命年,穿一身红,太难看了。苍天啊,大地呀,是哪位天使大姐在帮助我呀!走在大街上,到处是老黄牛的标志。
传说,人间本是没有牛的。天庭上的太上老君为了实行上级一号文件,下凡去探察人间,发现人们都在辛苦劳动,不禁怜惜起来。回到天上后,踱来踱去想解除人间的苦痛。突然,他瞧见了两头老牛正闲得无聊,便用半缸口水把他们劝下凡间,为人民劳动,牛繁衍生息,发展成了今天的牛满人间。
由此看来,牛是天上的神物,当它们来到人间后,风里来,雨里去,劳苦耕作,从不叫苦,令人钦敬。
牛性情驯良温和,不善于发怒,体态雄健,沉稳刚毅,力大无穷,勤劳坚韧,为人们无私奉献,奶牛为我们产出香甜可口的牛奶,耕牛为我们辛勤劳动,肉牛为我们提供美味的牛肉,比如本人,就爱吃孜然牛肉片,美味无法挡呀!
牛郎织女的故事,想必是众所周知的,老黄牛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没有老黄牛,牛郎织女就不会相识;没有老黄牛,牛郎织女就不会再相遇;没有老黄牛,牛郎不会披牛皮上天找织女,由此可见,老黄牛在此故事中,可谓另一重要角色。
生活中,牛常被人称为老黄牛,而生活中也不缺少老黄牛,比如大街上的清洁工,灰里穿,车里过,为大家工作,从来不说一声苦,永不言放弃。
牛年到了,不管属牛的还是不输牛的,我衷心希望人们牛气冲天,牛年更牛!
大年初二,收到弟弟年前从老家给我邮寄来的食品包裹,里面装的是家乡的糍粑。我迫不及待蒸一点吃,香甜、可口的糍粑让我顿生思乡情,也让我回想起小时候过年打糍粑的习俗。
年前打糍粑,是家乡习俗。我的老家在湖北农村,记忆最深的是小时候大人们忙年的\'情景。农历腊月到了,村子里开始忙碌起来,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做准备。***年猪,磨豆腐,打糍粑,烫豆折……过年的食品大多是自家出产的,新鲜,营养,味道纯正,称得上绿色食品了。为过一个丰盛年,大人们在腊月间都很忙碌,从早忙到晚,和农忙时节差不多。这时候,小孩子们也来打打下手,为忙年出一把力。
我记得打糍粑的时间一般在农历腊月中旬左右。这段时间,农村开始有了过年的氛围,村子里没有闲人,炊烟几乎整日不绝,家家户户都在忙。要打糍粑,先要定好日子。因为打糍粑的主要用具——一个大石臼,村里只有一个,大人们就得商议一下谁家先谁家后,排一个大概时间表,一来提高石臼的使用效率,二来各家各户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浸泡大米。石臼,过去是舂米用的,厚重、结实。这个时候被拿来作为打糍粑的主要用具,正好物尽其用,派上用场。
要出好糍粑,原料是关键。我的家乡地处陕西省汉中盆地中部,这里四季分明,日照、光热、水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盛产各类优质大米。到了打糍粑的日子,选用自家出产的上好糯米,用平时来担粮食的箩筐装上,挑到全村人吃水用的堰塘边,在水里淘洗得干干净净;担回来,倒在几个大的木盆里,用清水浸泡。浸泡的时间有定规,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要恰到好处。有的人只用手指捏一捏,就知道大米浸泡好了没有。将浸泡好的糯米,倒入甑中,用一双特制长筷子将糯米扒拉平整,然后插几个“气孔”,盖上甑的盖子,把甑放到锅里,锅中上水,灶里添柴,点火开蒸。柴火有讲究,要文武结合,始用稻草燃料类的文火“热身”,继之以劈柴类的武火加力。武火威力大,慢慢就闻见了甑中糯米散发出的阵阵清香。
那时节,天气阴沉,雪花飞扬。早有两三个互相帮忙的身强体健的壮劳力抬着石臼来了,主人家的小孩跟在后面,怀抱几根打糍粑用的圆木棒。雪地里,留下他们深深浅浅的脚印。石臼和木棒在上一家刚用过,只需简单清洗,石臼放在堂屋,木棒放入水缸。灶里的火很旺,很猛。“上汽了”!糯米蒸好!揭开盖子,一位大力士将甑环抱起来,将蒸好的糯米倒入石臼,三个人一人一根木棒,开始在石臼中用力“鼓捣”。他们围着石臼,边鼓捣边转着圈交换位置。打糍粑可是一个力气活,有人累得冒汗喘粗气,有人脱掉棉衣只穿单衫,直到将熟糯米鼓捣成热糍粑,再也看不见米的踪迹。小孩子们看着闻着就嘴馋,叫着要尝一尝。就有人用洗干净的热毛巾在石臼中抓一把,一团糍粑就到了小孩子的手中,嘴里。
糍粑打好了,在地上放一个较大的簸箕,擦洗干净,里面撒一层细米粉。几个人用木棒将石臼里的糍粑搅成一团,合力举起,放置到簸箕里。用热毛巾将这团糍粑慢慢抚平,厚薄均匀,覆盖整个簸箕。让它凉几天后,主人家就把糍粑分条切块,放在小缸小桶里,用清水浸起来。吃的时候,捞起来晾干,煎、煮、蒸、炸,都成!用优质纯正糯米打出来的糍粑品质佳,韧性好,好吃又好看。
那时候,糍粑不仅自家人吃,还可以用它招待客人!简单、方便又实惠。过年了,来拜年的人挤满一屋,主人家在置办酒席待客前,每人先来一大碗猪腿莲藕煨汤,里面就有几块油煎过的金黄色的糍粑。这在当时,可是很加劲、很给力的招待呀!
在印度,牛是一种最神圣的动物,有些宗教信徒甚至会说:“Cow is mymother。”的确,牛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的母亲。
为什么这么说呢?来到农村后,你就会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往田野里看吧!那一头头精壮的牛,如同几百年前的黑人奴隶,为人们辛苦地劳作着。有一头牛我的印象很深刻,它已经很老了,全身瘦骨嶙峋,在田里劳动时显得很费力,干一会儿歇一会儿,还不住地喘着粗气,它的主人看得不耐烦了,一鞭子抽了过去,重重地打在它身上,老牛只是轻轻叫唤了一声,一句话也不说,低下头来。继续着那辛苦的劳动。
牛其实是一位实干家,与之相对的是梦想家,所谓的梦想家,只知道安闲地坐在椅子上,做着那些美好的但无多大意义的构想,结果往往是一事无成,你看牛,它们没有半句浮夸,半句炫耀,只是脚踏实地地干着。我想,我们的生活中不正是应该多一些像牛一样的实干家吗?
“世人听我说缘由,兽中最苦是耕牛,春夏秋冬苦出力,适时耕种求全收,规劝世人喜耕牛,人畜两旺乐悠悠”这首牛歌,歌颂了牛的鞠躬尽瘁,勤劳无私。也正是因为这样,不论风流才子,还是英雄领袖,都喜欢把牛作为精神偶像。
牛和驴都有嘴,而两张嘴的功能不同,前者默默无闻,躬身吃草,有更多的力气奉献人类,而后者急功近利,哗众取宠,这也是人类喜欢牛而不喜欢驴的原因之一吧。
愿大家在这新的一年里,做一头啃草的牛,默默地汲取知识,并为集体奉献出一点什么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