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提纲》是马克思生前所著。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
《费尔巴哈提纲》以实践作为其基本观点。马克思运用实践的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指出实践是检验观点的标准。马克思又运用实践观点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们活动的一致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的总和。马克思还运用实践的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宗旨和任务就是改造世界。总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是同以前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如何证明这种真理性?这是旧哲学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马克思在这里给予回答。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自己的认识是否是真理,除此别无它途。只有那些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认识才是真理,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真理。这里,马克思并没有将“真理性”简单地理解为现在哲学教科书中的。“符合论”,而是将其理解为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真理性”也就是思维的实践力量,指人类完全可以透过现象认清客观规律,即通过实践力量跨越康德所称的现象和本质之间“此岸”和“彼岸”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思维与真理、现象与本质统一于实践。是否是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在告诉人们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同时,马克思又对传统上的哲学研究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以前的哲学家都远离实践,在思想的空中研究哲学。马克思认为这是一种纯粹经院式的哲学研究方式,脱离人的实践活动来研究哲学问题没有任何意义。这样就把哲学从“空中”拉到了“人间”,实现了人们思想方式的巨大转变,即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一切问题,来检验认识和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具有改造现实的功能,《提纲》中说:“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在这里马克思首先批判旧唯物主义的代表——法国唯物主义者所持有的环境决定论或教育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环境和教育的改变致使人发生了改变,人的变化和发展取决于环境和教育。“因此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部分高于社会之上”,即把整个社会分成两部分——环境和人,环境高于人之上,决定人的生活。”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首先批判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哲学的“解释世界”的倾向。如亚里±多德《工具论》的理性超越者姿态;黑格尔“存在就是合理”的辩护者姿态;费尔巴哈“最高的实践是感性直观”的旁观者姿态。马克思提出,新哲学的一般功能是“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活动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革命的实践”。由于之前的“哲学家们”不知道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重大意义,不懂得人类实践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世界。所以,他们只能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来对现存世界进行解释,而不能通过实践对现存世界进行改造。哲学的主要功能就是去改造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这是所有的哲学家和哲学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马克思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也就是说,人类的自身的实践活动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人化世界的深度、广度和宽度,改变了原有的自在世界向人化世界转化。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世界,使人化世界服从于人的意志,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也就是说,哲学上升到人的头脑中,可以用来指挥人的实践活动,使之对客观世界进行符合人们意志的改造。而不是只在头脑中对现存世界进行解释、说明,这才是哲学的功能。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在肯定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同时,批判了其只能把人类理解成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将人从肉体和精神的状态中主观剥离,批判其否定了人可以改变世界的可能。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而人类的不断进步,恰恰反应了这样一个观点。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通过学习《提纲》使我认识到将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相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做到一分为二;并且要注重实践,牢记实践出真理,只有实践才知对错,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提纲》中强调的实践观点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知道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用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实践去发展、完善和检验真理。同时,社会主义也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壮大。
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要改变世界必须认识世界。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是认识、知识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在现代,实践的发展促使科学成果层出不穷,以至促成新科学的诞生。人类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同时,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必须满足实践的需要,为实践服务。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只有实践才能提供认识所必需的信息。同时,也只有实践才使人们获得并不断发展对信息加工的能力即思维的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是符合客观的真理性认识,通过实践必然会成功地转化为客观的现实。反之,凡是错误的认识,在实践中必然遭到失败。
自然的四季变化就是我心中独一无二的美景,因为自然给了我无穷的财富……
春季,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伸了伸懒腰,打了打哈欠,对这温暖的世界感到好奇,用它的手抚摸了一下春风,抬起头看了看蓝天,似乎在说:“春天在为我绽放!”花朵一个个都相继开了出来:桃花粉嘟嘟的,花瓣洒落在地上;梨花长成一串,白里透着粉,很害羞;丁香花这一丛、那一丛,香味扑面而来,为春天增添了一份不一样的姿色。百花争艳,让人们饱了眼福。
夏季,人们都会怪夏姑娘不勤劳,不把冰凉的露水泼向人间。但是人们又很喜欢夏天,因为花香的气息都在空气中微微酝酿。花朵别具另一番风采,既妖娆又不失一份娇羞。在远处看,就像一幅画,画上的人们在赏花、闲唠嗑、喝茶、捉蜻蜓,而我,正在欣赏这幅画。
秋季,象征着收获与甜蜜,农民丰收了,他们笑了,笑得那样灿烂。树叶一片片的落下来,情侣走在路上,好不浪漫!孩子们利用这些叶子琢磨了一些游戏……整条路好像都被黄色的颜料增添了一份别具一格的景象。
冬季,下雪了。人们都出来了,堆起了雪人。可能冬姑娘知道人们的愿望吧,挥一挥衣袖,雪就越下越大了。人们就忙活起来,到雪停时,雪人也堆好了。
走在路边,看着雪人的表情,我似乎也明白了什么:这是人们在用雪人来寄托对明年的期待。雪又下起来了,飘飘扬扬的落在了雪人身上,似乎代表着人们的期待也越来越多了。
四季轮回,我心中的美景又一次上演……
我从未见过这样壮丽雄伟的大海。
我坐在轮船里,心中此起彼落,随着波浪上下不平。刚走上轮船时,周围一片寂静,不见了滚动的波浪,也不见了那圈圈涟漪,只有灿烂的阳光照在每个人脸上。
刚开始走的时候,水面寂静一会,马上就像一颗行走的炸弹一样向前而进。波浪也被“炸”开了花,变成了白色浪花,海是那样湛蓝,看不到海底深处,能看见的只有一望无际的大海和辽阔无垠的天空。
刚上船时,一个小朋友曾问过我:“哪个是天,哪个是海呀?”我笑着回答:“上边是天,下边是海”。可这时,连我也犹豫了。天的尽头,还是天,海的尽头还是海。
我终于懂了,为什么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了。原来海和天尽头的那条线是一道分界线。种种鸟类、鱼类都不受拘束的想上哪里就到哪里。几只海鸥从天空上划过一条美丽的弘线,好象在一尘不染的蓝天添上了生机的`墨点。云朵自由自在地在“飞翔”着,我想“她”并不孤单,因为她与阳光和海鸥相伴……
湛蓝色的天空渐渐暗淡起来,阳光把所有“能量”释放给了我们,渐渐衰节下去,没有阳光的水面颜色更加深了些,无数人都站在甲板上等待夕阳,船内可以用“万人空巷”这个词表示,海鸥渐渐疏散开来。
蓝天变得红了些,像染上了鲜血似的,幕色降临,天上的“绵花”渐渐得没有了,太阳变得鲜红无比,好象把最后的“能量”十倍的释放给我们,幕色照在每个人的笑脸上。
虽然海离着我还有数米的距离,可我觉得海象一股热泉,慢慢地流进我的心房。我的心情十分激动,不断向着大海大喊,好象把前世所有的悲伤和伤感全都喊了出去。当我低头时,我惊奇地发现“另一个世界”——大海的夕阳比天上的还红。很快,夕阳就被“黑暗”遮住了,直到天边的最后一缕红霞被黑暗吞没了,除了水里的白雾还在飘着。我到了黑暗的世界。
很快,我看到一丝光线,不是千丝万缕的光线,我俯看远方,只见不可计数的轮船和我们这船擦肩耐这,上面写着“中国海运一号、中国海运二号……”,这一刻,我感到我拥有着一个强大的祖国——中国!祖国创造了一切,可谁创造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海和变色的天空呢?
我不知道,大海不知道,天空也不知道,太阳也不知道……这次的海霞令我终生难忘。
哗—哗,虽然我看不到周围的一切,除了灯光,但我还能听到波浪后脚踩着前脚跟的声音,使人心声陶醉。
春姑娘悄悄地走来了。我们和老师一起去寻找春天。
春天到来了,万物复苏。天空变得很蓝,可能是天上有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把蓝墨水滴了上去。
春姑娘为我们的学校画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
今天,我们和老师到校园里看望春姑娘。我们漫步在黄绿交错的草坪上,倾听着春天的声音。我停下了脚步,抚摸着刚刚发芽的嫩绿的小草。绿油油的小草便地都是,好像是春姑娘为大地编织的地毯。我仔细地观察,发现地上还有枯黄的小草。我想:这些黄色的小草一定还在睡梦中,大概春姑娘还没来得及把它们唤醒吧。我又走了几步,趴到了花坛上,仔细看着花儿。我看着看着,便和花儿聊起天来。花儿对我说:“呀!这不是杨婉莹吗?你怎么来了呀?来看我是吗?”我问:“你怎么认识我呀?我可不认识你啊!”“我的妈妈———春姑娘带我来的时候就把你介绍给我了。”“原来如此啊!怪不得你认识我啊。”“嗯”“好了”我说:“再见了,下次再来看你!”
我先后看了松树、柏树、杨树,它们都穿上了春姑娘为它们织的绿衣。我把自己的真心话全告诉了它们。
啊,我找到了春天。 指导教师:刘麦林
春天美在哪里?只有用心去看才知道。小作者描写春天,不但抓住了绿,而且抓住了天真烂漫的情感,将人们带进了一个童话的世界。
春,明媚的春,温和的春,又回来了,又来到了我的身边。你总是温柔地飘舞在山间,是那么亲近,亲切。总让人不能忘怀那令人陶醉的梦。我,行走于林荫树林间,寻找那妩媚的春景。
我涉足于深山巨谷之中。顺着山势,逆流而上。一丝丝带着诗情暖意的风,轻轻吹拂过我的脸颊,总让人怀念。不难让人想象的绿总环绕在你身旁。绿,让人耳目一新,百看不厌,它代表了生命的颜色,大自然的颜色。久违的绿,经过一冬,又回复了它的清新与明亮。知了停伏在树林问,跟我捉起迷藏。嘴里唱着《春天的故事》,心里想着夏季的欢愉。不乏的是鸟儿的和音,让人百听不厌。
我,时而穿梭在林中,时而又攀爬,站立于岩石上。心中唯一的信念是——不断向上!脚下踏着的是春土,这些土都蕴酿着春的意味,变得滋润,有活力。山谷中流淌下一丝清泉。一直往下流,流入我的心田,滋润我心窝。如喝了窖藏多年的老酒,让我略带醉意。我展望远景,仿佛天地都在我胸前。我仿佛是那座山,是掌管着山林青郁的山神。想起总略感自豪。水往下流,山往上长,而我如山,不断朝上进发。近乎九十度的山坡未能使我滑下深谷;狡猾的老树未能把我绊倒。尽管膝盖被撞伤;手被划破;山越高,就越难呼吸;汗如水一般往下淌。可那都是为了抗争的牺牲。抗争自我,抗争自然。眼睛总盯着山顶,目标就在那儿,山最高的那端!人家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今日我穿行于间,吸收的是天地的灵气与日月的精华!
泉水叮咚流入生活,大山广阔记在心中,此是春行之乐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计11条,近1500字,各条在形式上相互独立,内容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第二和第三点内容),是马克思对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旧唯
物主义的批判,第二部分(第四点至第七点)是马克思结合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及其宗教观点,对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批判,第三部分(第八点至第十一点)是马克思阐明新唯物主义同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对立观点。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