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说:“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他明白指出了想要什么收获,就必须先辛勤的耕耘。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要享受美好的果实,就必须认真的付出。
犹记小学二年级时,爸爸帮我买了一台两轮脚踏车,起初看到别人骑,好像很简单,但当我亲自骑的时候,才发现这只“铁马”如此难以驾驶,非得平衡感要好,速度都要控制得当,否则会被“铁马”骑,当我一而在,再而三的跌倒后,开始有点灰心,然而就在连续一周的尝试后,终于辛苦有了代价,我成功了!我学会了!当时心里美好、愉悦的感觉,真是难以言喻。所以我深深,任何事情都必须用心耕耘,成就绝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滴滴血汗的结晶。
有些人常心存侥倖,认为即使不努力、不耕耘,也一样有会收获,但往往因为根基不稳,最后多以失败收场,届时才懊悔当初没有认真的耕耘。所以要如何成为一个成功者,请牢记:“天下无不劳而得之收获,亦无劳而不获之耕耘。”只要功夫下的深,铁杵亦可磨成绣花针,甜美的收获自然属于你。
这个学期我们进行了书法比赛,我的汉语书法是第一名,英语书法是第二名。对于这个结果,我一方面是高兴可以获得这个好成绩还有惋惜英语没有得到第一名,另一方面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有付出就有收获”的道理。
为了学书我付出了很多。第一年学书法是在八岁时的暑假,因为老师的闲房是平顶顶楼,所以太阳把屋子烤的很热,写字时手心总是不停地冒汗,钢笔都向下滑,休息时大家也总是不停地扇风。第二次学书法是在我八岁时的寒假,我没有为过年而愉快的购物或者去姥姥家和姐姐玩,而又是在老师的闲房学书法,还是顶楼,那里没有任何取暖设备,所以很冷,有时都冻得打哆嗦。当时是小年前放的假,时间不够,所以年前学了五天,年后学了五天,过年时的欢乐气氛一点点都没有。不仅如此,我还把玩的时间也全都用在了学书法上。在学习期间,老师让我们写一些作品,我总是仔仔细细的写每一个字,写错一个就换张纸重写。在日常生活中,平时我也很注重练习,每次老师说要练习时,我按步就班的按老师教的去写。所以我认为这次比赛的好成绩是我之前付出的结果。
我认为我在学习等各方面要不断付出,这样才有收获。我坚信有付出就有收获,并且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付出的越多收获也就越多,这样也就可以笑口常开啦。
生活是公平的,你付出什么,你就收获什么:付出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付出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动;付出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付出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收获,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可是它也有自己的前提——付出。
记得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颗种子一次被大风刮进了无边无际的沙漠中,只有一些热带植物才能生长在这样荒芜人烟的地方。但是,小种子决定要在这里生根发芽,可当其他的植物知道了他这个可笑的想法时,不禁笑出声来,嘲笑、讽刺铺天盖地而来,可是那颗小种子全不在乎,它将自己深深地埋在地下,用自己好不容易才长出来的根往最深处伸去。经过一番拼搏,它找到了水源。后来它凭借着自己的努力,终于长成了一颗茂盛的植物。
上帝也是公平的,只有你付出过,他才会让你有所收获。那颗小种子在寻找水源时也曾折断过自己的根,可是它并没有选择放弃,正是这样,才会有后来那颗茂盛的植物啊!
植物是如此,人亦如此。
小时候学走路,难免总要摔上几跤,才可以学会,若是经历一次摔跤后便放弃的人,恐怕长大后也就不会有多大的出息了。
有这样一句古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啊,世上并没有什么可以难倒一个人的,就你看是否会去付出自己的\'努力了。要是努力过,付出过,就算没有成功,也不要灰心丧气,因为你并不是一无所获,至少你获得了一次宝贵的经历了,这样也是向成功迈近了一步。
想收获,必须是要先付出。
记得有一位老师对我们说过:“因为你们还不懂得付出,所以收获的并不多。”听了这句话后,我真的觉得很惭愧,自我哇哇落地那天起,我付出的寥寥可数,而别人为我付出的则是多不胜数,例如父母为了养育我而付出,老师为了教育我而付出,他们的付出都不渴望回报。而我们呢?不但没有付出,还希望收获。现在想想,觉得自己真是太不应该了。
或许付出与收获不一定会像速度与路程那样成正比,但也绝对不会成反比。我一直坚信并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付出过的人就注定会一无所得!”
农夫辛勤的耕耘,汗水伴随锄头落下,即使艳阳高照仍不停歇,因为他明白“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毛毛虫以自身微弱力量,挣脱俑的束缚,虽然难受却不放弃,因为它知晓奋斗过后是翩翩蝴蝶;小草被巨大石头压住,仍然努力钻出石缝,寻找一丝阳光,因为它明了成功后便可得到阳光滋润。在丰收的季节之前,必然要付出双倍的努力。
丰收,许多人认为它是指实质的获得。所谓“钱不是万能,但没钱万万不能”,为了维持生活,人们会不断工作以获得报酬,甚至想得到更多财富,选择风险高的投资,比一般人更努力,累积金钱或是掌握更大的权力。一些富家子弟的财产是继承父母的,但却远远比不上白手起家的企业家牢固,因为那不是依靠自己打拚而来的丰收。当辛苦工作后得到金钱的报酬,有人是得意挥霍,有人是善心捐款,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但我更敬佩将财富捐出做公益的人,因为我觉得物质的丰收并不是绝对,只要能舒适生活就足够了。不应该被金钱迷惑,以感恩的心看待它,我觉得这才是获得物质丰收后的合适态度。
丰收,也可以指心灵上的富有。常听人说:“快乐就像对别人洒香水,自己也会沾上两、三滴。”或许金钱与权利能带来满足感,能够填补人们无穷尽的***,但物质带来的快乐,并不持久,人往往等到一切化为一场空,身边的亲人与朋友渐渐离去,只留下孤单寂寞的自己,才顿时领悟心灵的丰收比物质的享受更加重要。想要获得心灵的丰收,其实很简单——分享和付出,尽一己之力帮助别人,把爱散播出去,如此不只能让别人感到幸福,当自己听见一声诚挚谢谢时,也会觉得内心暖洋洋的。知福、惜福再造福,不要吝啬于分享自己拥有的幸福与关心,付出小小快乐就能尝到友谊的鲜甜,何乐而不为呢?
物质的丰收,能让人享受更舒适的生活,满足生活中的***;心灵的丰收,能带来真诚的感动,获得珍贵的友谊。两者各自有其重要性,若能两者并重,是最好的结果,但如果要我二择一,我会选择心灵上的满足。坐拥财富并不能使我感到兴奋,心灵深处仍会一片空虚,因此对我而言,心灵的富足更为重要。曾经,我对于分享与付出不屑一顾,不认为它们能够带给我影响,但渐渐的,与他人的相处情况越趋不和谐,看见同学提供零食而大家边聊天边津津有味的吃着,或是一旁朋友兴高采烈聊着做志工的趣事,心里总会隐隐作痛,觉得自己融不进团体中。后来受到老师与父母开导,我开始体验做志工,深深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喜悦,才了解自己不快乐的原因,明白获得心灵丰收的方法就是无私的奉献。现在的我,愿意为了大家贡献自己微薄力量,看见大家的笑容,总有一股发自内心的感动。
“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一步步踏实的迈向成功,勿妄想一步登天,那么成功便近在眼前,丰收的季节也不远了。无论是物质或心灵的丰收,都需要付出辛劳,凡事没有不劳而获,只要坚持不放弃,便能获得依靠自己努力而得来的丰收。
古人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想要得到多少成果,就必须先付出同等的努力。成功一定是要经过许多失败才能达成的,如果不先努力,是得不到好的收获的!
瓦特是第一个将蒸汽机改良成机械动力的人,因为瓦特的改良,才使世界进入工业革命。瓦特小时候家境不好,是内向又多病的孩子。因为全家都是工匠,所以他从小就对理科感到兴趣。瓦特长大后,研究改良蒸气机的方法。虽然失败了无数次,但是他锲而不舍,终于创造了这个划时代的伟大发明。
在春秋时代的宋国,有一名农夫。这名农夫的个性很懒,常常抱怨工作太累了,有时还会幻想天上会自动掉下钱来。某天,农夫在田里耕作。这时突然有只兔子自己撞到树木,兔子就成了农夫一家人的晚餐。有了这次经验后,农夫不想再工作,每天悠闲自得的坐在树下,等着兔子自投罗网。久而久之,农田荒芜了,农夫也一事无成,这是大家熟知“守株待兔”的故事。
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说过:“有充分准备的人,才有最佳机会。”瓦特的例子告诉我们,成功一定是努力得来的。守株待兔的故事则告诉我们,成功是不会每次都降临的。如果想靠运气而成功,不如自己慢慢努力、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
“只有付出才有收获”,读完这篇《葡萄园里的珍宝》,我不禁感慨万分。这则寓言主要说的是一个年迈的父亲为了让他那三个懒惰的孩子理解劳动的真谛而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葡萄园里埋藏了一个宝藏,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抵挡不住珍宝的诱惑,那三个懒人将整个葡萄园翻了个遍,不想没有找到宝藏,却挖出了劳动的果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收获就一定要有付出。的确,在生活中没有付出就一定不会有收获,一个人只有努力了才有可能享受胜利的喜悦,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刚上小学时我什么都不懂,是属于那种看过一次就会被遗忘的一族。
我这人生性好强,不想被人这样忽略,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有一技之长,要在班级中出人头地。说来也巧,这时班上刮起了“作文风”,于是我成为了其中一员。从那时起,我完全沉浸在作文的海洋中,捡拾知识的贝壳,捕捞想象的结晶,溅起辛勤的浪花。我常常沉醉在知识的殿堂,忘却时间的流逝。大量的阅读,刻苦的练习,造就了成功的自我。经过不断的努力,我胜利地夺取了班级作文大赛的冠军。看着手中烫金的第一名,我心里甜滋滋的,别提有多高兴了。
事实证明,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敢唱就会红,爱拼才会赢,天上掉馅饼的事是可望不可及的,收获是建立在辛勤的付出之上的,《葡萄园里的珍宝》激励着我勇攀学习的高峰。
古人说:“耕耘是因,收获是果。”如果想得到好的收获,那就要每天不断辛勤耕耘,而收获虽然是所有人喜欢的,但也并非如此的轻松,因为每一段快乐收获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艰辛历程。就好比田里的农夫,要先经过耕耘,才有饱满的果实,正所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世上是没有不劳而获的事。
举个例子来说,从前,有一位农夫,每天都到田里工作,有一天,农夫走到半路的时候,忽然有一只兔子从眼前跳过去,结果不小心撞到了一棵大树而昏到,农夫捡起兔子高兴的说:“我只要每天都到这里来等兔子,就有兔子可以卖钱,何必辛苦的下田工作?”之后一天、二天、三天,农夫却连一只兔子都没抓到,于是他想再回去种田,但是他的田早就荒芜了,反而更得不偿失。
俗语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以读书来比喻好了,我们读一本书就只能吸收到一本书的知识,如果读了十本呢?一百本呢?别人读一本书,我们读十本书,代表我们耕耘的比别人多,收获的当然也比别人多。
这又让人联想到了胡适曾说过的:”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做任何一件事,一定要脚踏实地的去努力,如果想要一步登天,那真是有如天方夜谭般,让你摔个四脚朝天,别净想那些不劳而获,不切实际的想法,倒不如努力耕耘,用心收获,才会有成功的一天。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是一种精神,一种专心于事业,不求回报,不问荣利的高尚情操。
居里夫人拥有了这种精神,所以在发现镭后将其提炼方法公布于世,促进了人类科技的进步。邓稼先拥有了这种精神,所以才能在当时科学技术尚处落后的祖国排除万难,成为两弹元勋。司马迁拥有了这种精神,所以才能忍受社会给予他的歧视和痛苦,顽强地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史记》。
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是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具备的精神,其必定会促使社会更加高速发展。
政府官员有了它,才能抵制荣利的诱惑,专心为民,清正廉洁,成为一个为人民的好官,科研人员有了它,才排除功利之心,专心致志地研究,才能尽自己的才智取得成果,促进人类科技的发展。中学生有了它,才能专心学习勤奋努力,不断进取,实现康有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愿望。
作为当代青年,伟大科学家钱学森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钱老建国初年排除万难,回到了需要他的祖国,除了一颗爱国心外其中也包含了一种“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的精神,正因为有这种精神,钱老才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科研成果,他做为中国航天的先行者,在治学做人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国家也正需要钱老这样的人,也需要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的精神。
回望人类历史,人类社会每一次飞跃,科技每一次进步,都与“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本关。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个人,若想进一步发展,提高自己的能力,就必须具备这种精神。
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若没有这种精神,怎能造就出排除万难,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呢?没有意志力怎能成为人才?没有吃苦耐劳、优秀坚忍的人才又怎能做事业做强做大?商业经济不发展个人力量又怎能取得进步?
所以,“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既是一种精神又可是一种促使社会乃至企业发展强大推动力。
因此,我们必须培养自己“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的精神。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