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去逝已有一段时间了,可我的那种落落寡欢的状态始终难以平复,每当我看到哥哥的遗物,想起与哥哥在一起的岁月,便心潮涌动。每次回家,我都会到哥哥的坟前久久地凭吊,任泪水飘飞。
妻和女儿对我的这种状态颇有微词。妻嗔怪地说:“一个大男人总是流泪,咋跟女人似的。”女儿则说:“老爸是文人,多愁善感。”她们这一说,我竟然泣不成声,弄得妻和女儿也陪我落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男人流泪似流血。眼泪是一个人身上宝贵的东西,它凝结了一个人的挚爱、痛恨、辛酸、惊喜和悲伤。不论这些情感因何而来,一个人只要还有泪,就证明他是一个还“在乎”的人。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邻居,是个40岁的中年妇女,平时性格特别开朗。去年春天,我回到家里。清明那天我挈妇将雏到祖坟上祭拜。我们在路上看见那位邻居正伏在坟上撕心裂肺地痛哭着,那场景真让人不忍目睹。我们赶忙走过去了。
等我们回来的时候,那位邻居已收拾好坟前的祭品,准备往回走了。她看到我们,便和我们有说有笑地谈起来,全然不似刚才那个伤心欲绝的人。
我想,那位邻居刚才的悲伤是假的吗?肯定不是的。她在自然自语的念叨中一定是想起了某一件事,而这件事与坟中隔世的人有关,一下子击中了她心中隐秘、脆弱的那一部分,于是她哭了。但是这种痛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如闪过的流星,人性的光亮马上就被那铺天盖地凡俗杂事所湮没了。她是活在油盐酱醋里面的。她的\'泪水来如海水涨潮,转眼间就落了。她的生活依然平静、沉闷。
也曾见过街上那些垂垂年迈的老人,拄着拐杖,皱纹里刻着沧桑。他们的面部表情是呆板的,他们历尽了人世间的风霜雨雪。大悲大喜之后,对一切都已渗透。他们会哭吗?很难想象,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会涕泪横流。
忽然想到这样一句话:人生如泪。我这样说并不指对人生的悲观失意,而是指出一种状态,即泪水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还鲜活地活着的标准。随着岁月的更迭,生命中多了各种各样的枷锁和羁绊,泪水也许不再是灵魂的本质,而成为面具的一种。而人到老年,红尘顿悟,哪里还会有气势恢宏的惊喜与伤感,对一切全都能够泰然处之。泪水尽失,生命便走到了尽头。
我庆幸,我今天还有泪水;我祈祷,我会真切地流露伤悲。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豫州长社人,为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豫洲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比喻访贤求才,真心诚意地邀请别人。
早晨起来,向外望去。一片梦幻。
看!田野那一片片油绿绿的稻谷,像是给大地铺了一张绿色的地毯。那一株株挺拔的稻穗,正在弓着腰,吸取着晨露赐给他们的滋补;哎呀!一不小心,一滴露珠从一片叶上滚落下来,不得不失望地落在地上。
当我放眼望去,周围全是今晨的雾儿。看来,这座乡村还没有忘记昨夜的睡梦,依然投入在雾儿的怀抱。它们还没有醒,也不想醒,谁想从这样温暖、舒适、安详的怀抱中清醒呢?
此时我看见了横跨小溪的那棵大榕树。它大约有两三丈高吧,并且也占地约二十平方米。它那粗壮的树干,直径大约是两米,两条树干横跨在四五米的小溪上,远远望去,它就像是一个勇士在溪上扎马步,永不弯曲,任凭风吹雨打,它永远挺立在那儿,没有显露出一丝哀情。不屈不挠地坐落在这座小山村,就像是这座山村的镇村之神。
溪水从那山间小道流来,汇集到这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河底的沙石,颗颗都是那么光滑洁净,因为鱼儿们经常成群地在这儿嬉戏。早晨的鱼儿在寻找食物,经常在岸边行游,因为岸边时常会遇到一些合口的水草。鱼儿们为了能够锻炼自己,像状元郎高中那样一跃龙门,经常早起,训练自己。谁有能说动物没有技能呢?
此时的小山村变得格外美丽,因为它有丛山环抱。
美丽的小山村何时才能再现?但此时此景足以让我回味无穷。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