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唯有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更好的去适应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不过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呢?这便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剖析自己的内心,直面不足之处,克服自身的不足,最终达到完善自己的目的。
认识自己,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挖掘心灵的过程。这期间,我们与灵魂展开了深入的交谈,不断了解自身的专长和缺陷,我们人从刚一出生开始,目光便只局限于外在世界,很少拷问自己的心灵,以至犯了过错之后,我们总习惯于寻找客观原因,而忽视了一点:造成错误的根源往往潜藏在灵魂的最深处。
挫折是无穷无尽的,每一个人能在挫折中学到的东西又是极其有限的,而社会又在不断地发展。所以我们不想自己落后于人,便唯有从自己出发,寻找存在的瑕疵,以求获得很小的提升,并使之成为战胜竞争者的最后一根稻草。而相比之下,有些人自知不为十全十美,却没有勇气正视自己的内心,当他的双脚踏足肉体与灵魂的交界处时,便急不可待地缩回,生怕逾越那道雷池。这种人在最后一定会被社会淘汰,湮没于历史,所以,认识自己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最需要的,是无与伦比的勇气,那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概。在自我剖析的过程中,我们的心灵被一层层地剥开,其中可能隐藏着连我们自己都不曾发觉的晦暗与阴霾。这时,无畏的勇气便会化作盾牌,保护我们继续向前。
有时,我们也需要适当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我们自我陶醉时,他人可能早已看出了我们的不足。我们所要做的,便是虚心向他们请教。古时,齐王听取了邹忌的意见,广纳善言,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最终成就了万国来朝的场面。换作我们,为何不能在今天高速发展的社会上做一回齐王,同样也成就最完美的自己呢?
其实这很简单,我们只需不断重复对心灵的剖析,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认识自己自然变得水到渠成。
所以,不断从各个层面重新审视自身,把灵魂两侧的两个并不完美的自己结合在一起,就可以说是战胜了原先的自己,成了最完美的那个。
认识自己,陶渊明正是因为认清自己,不愿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不为五斗米折腰,才写出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诗句。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田园生活。
从他人的角度来认识自己。“辽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世事无常,谁知项羽从西楚霸王沦为败者,胜者为王败者寇。如果他早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是否会有不同的结局,给予我们后人一个不同的历史呢?可惜,世上没有如果,只有已成事实的定局,我们只有惋惜。
劳格拉底他们哲理就是认识自己。
可看出,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关公面前耍大刀,班门弄斧”。
我们要勇于发出挑战,牛顿,被奉为物理界的.权威,从未有人质疑,知道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新的情况,当时人们还不肯认清事实。但是,爱因斯坦却勇敢地站了出来,在当时,爱因斯坦被人嘲笑,他们认为,牛顿是权威,不可能犯错。可是,事实就在眼前,证明了爱因斯坦是正确的,提出了相对论,使物理界进入了另一个层面。
这样的“弄斧”,不是玩笑,是在看清自己的前提下,坚持自己的信念。
在一次全国青年数学大赛中,一共是50道题,有位学生答对了49道,荣获那次比赛的第一名,可是,那位学生在他错的那道题上,推演了上千次,可是,次次都是那样的结果,于是,它向有关机构反映。最后,结果出来了,是标准答案出错了,机构向他道歉,并想把他们这次成绩改下,但是,那位学生却说不用了,他说:“这样更能让我明白、认识自己。”
我们要认识自己,认清自己,不要畏手畏脚的,认识了自己,就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就能改善自己,在每一段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应用心去读,因为每段人生都是一部精彩的书,用心去读,认识自己。
希腊古城特尔斐的阿波罗神殿上刻着七句名言,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以至被认为点燃了希腊文明火花的却只有一句,那就是:“人啊,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己,这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如果说认识世界是与人类智慧的对话,那么,认识自己则是向蒙昧的宣战,它是一个自我审视、自我剖析、自我超越的过程。能正确认识自己,就能客观地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奋发进取,才有可能用自己的名字和身躯绘成人生的美丽图画。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之所以家喻户晓,代代相传,不仅在于他敢于进谏,还在于他善于思考,不为假象所蒙蔽,始终清醒地认识自己。
不能认识自己的人,看不清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问题,喜欢把自己装在美丽的泡沫中,陶醉于自己编造的海市蜃楼里。投资狂人牟其中,扬言要炸开喜马拉雅山,改变生态环境,结果却把自己炸进了监狱。成功只能建立在真实的基地上,幻象和幻觉会麻痹人的灵魂,涣散人的斗志。
不能认识自己的人,往往自怨自艾,由偏激导致懒惰,由冲动转向消沉,把一切不如意都归罪于客观事物,而不从主观上寻找原因。他们同样用自己的躯体和名字来描绘人生的风景,但是风景里多了悲凉和叹息,面对滚滚乌江感叹“天亡我也”的西楚霸王就是这样的典型。
认识自己需要勇气。认识自己就是拿自己开刀,就是要敢于亮晒自己的丑陋,这就是一场刺刀见红的格斗,没有足够的勇气岂能从容地走上战场?李立三早年犯过路线错误,此后30年一直坚持自我反省,甚至将这种反省搬上课堂,作为教学内容,以警示后人,这是何等的勇气,又是何等的光明磊落!
认识自己需要比较。经常比较,相比之下便能在内心产生恐慌,形成心理压力,从而诱发竞争的意念,增强奋斗的决心。牟其中如果能够经常将自己与周围的企业家作比较,相信他也不会那样狂妄;邹忌也正是在比较中才保持了一份清醒,不为假象所蒙蔽。
人类的智慧不是埋藏在前人的经验里,而是潜伏在自己的内心中。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才能做到严肃而不冷漠,自信而不狂妄,虚心而不盲从,成功时学会深思,受挫时保持镇定,从而最终赢得人生。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信息爆炸,日新月异。千禧年后的一代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比以前更多的教育资源,学习强国,在我们的教育上花的本钱越来越多。可是,当你的个人能力越来越强,外界的赞美铺天盖地地袭来,对自我的认可也越来越多时,你是否已经走入误区,是否意识到,接受自己的不足和承认别人的优秀也正变得越来越难?
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大多数人,称赞鲍叔,都在说他“珍惜朋友情谊”“有容人雅量”“举贤不避亲仇”,但是我认为他最珍贵之处,是他有一个很清晰的自我认知。
古希腊时的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可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认识我们自己呢?
因为,清晰的自我认知会让你清楚自己的在集体中的定位,从而化集体的利益。就像管仲临终时拒绝齐桓公将相位传给鲍叔牙,说鲍叔牙为人板正,做清官可以担宰相之位不可,能力低者不屑一顾,犯错者记忆终生,上不讨好君心,下不迎合民意,“非为宰相之才”。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于是管仲为相多年,助齐桓公成就大业,孔子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而集体利益的化最终会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的化。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中写下: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是一块泥土,连接成整块大陆。在一个集体中,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就像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整个人类联系在一起一样,我们的个人价值往往需要通过集体来实现。因为,社会的形成不是肉体的叠加排列,而是精神灵魂的碰撞交流。脱离了群体而讨论自我实质是一种形而上的自我,社会价值是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尺,我们自古以来从“达则兼济天下”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再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社会认可的价值往往不在于个人本身,而在于他创造的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固然值得追求,但社会价值的创造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立身处世、获得认同的基础,只追求自我价值的生命终会在时间长河中化为齑粉。
今人形容我们这些零零后,大多不会再用诸如“无知”“幼稚”这些词语了,大家喜欢上一种新的描述,叫精致的利己主义。这个词是由北大中文系的钱理群教授提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顾名思义就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可是,倘若鲍叔牙就是这么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齐桓公还能成就霸业吗?答案是否定的。
鲍叔牙通过举荐管仲提升了他的个人价值。今人大多都在赞美他容人的雅量和举贤不避亲仇的大气,往往忽视了他的大智慧。今人为什么会知道鲍叔牙?因为管仲干出了一番事业,有司马迁给他作传,人们欣赏这位手段厉害的政治家,钦佩这位名相时,才知道管鲍之交。鲍叔牙死后,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和封地,他的美名千古流传,他可能在政治谋划上不够聪慧灵活,但是他通过自己的大智慧,在成就了管仲的同时,也成就了他自己。
在我们这一代中,有管仲气质的人有很多,但是,你是否愿意暂时放下自己,在路边去为“管仲”们鼓掌呢?鲍叔牙的存在之于历史长河不过如蜉蝣朝生暮死,而生命的延续却是薪火相传绵延不息的,将他的价值寄于社会,是另一种形式的永生。
所以,我们都得重新审视一下自我。在接受自己的不足和承认别人的优秀之后,提升自己和重新定位自己。对我们自身的威胁,不是缺陷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些缺陷的认识的不足,掩耳盗铃通往不了更远的道路。哪怕我们做不了牡丹,我们做一株苔花,在扎根的日子里默默沉淀,用全部的力气去绽放,盛日不到处,清风恰自来。
认清你自己,接受你自己,成就你自己。尘埃之微,可补益山海;萤烛末光,也可增辉月光。哪怕你此刻站在平凡的某个角落,都能慢慢造就伟大。
“人啊,认识你自己!”这是古希腊阿波罗神庙门口石柱上镌刻的一句神谕,苏格拉底对此着迷,并以此劝诫教育他人。世界文明在古希腊先哲们思想的激荡下延展开来,见证着人类不断探索世界,修正认识的伟大历程。探索外在世界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然而,要转向人的内心世界,认识、认清自我,同样是障碍重重不易突破的。“认识你自己”,无论对于人类还是个人而言,这都将是永远的探索和追问。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这是我们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最容易想到的问题。要得到答案,眼光不能只落在自己身上,否则,我即是世界,在这个我为唯一的世界当中,我的所有特点,将得不到比较,也就无所谓鉴别,更难分优劣。冰心感叹过,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所以,我们只有放开眼光,心怀宇宙,把自己放到天地间,世界中,人类社会里,才能在某一个坐标系里知晓我们自己这颗沧海一粟的位置和能耐;才能看到指明我们奋斗方向的人生路标,才能比因为看不清自我而自命不凡的我们更容易登上险峰,阅尽无限风光。因此,认识自己,并不是单纯地审视个人,而是要认识个人和世界的相对关系。世界很大,个人很渺小,但如果眼界狭窄,世界也会缩小;眼界开阔,世界也会广袤。北溟有鱼,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扶摇直上九万里,而后展翅而飞,迁徙于南溟。在地上蹦蹦跳跳的学鸠始终不明白大鹏为何要长途跋涉那么远。这是因为学鸠只能飞到榆树枝上那么高。它认识这世界的眼界远不及大鹏。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认识半径越大,所接触的未知空间也就越大;人的认识半径越小,所接触的未知空间也就越小。当哥白尼惊叹月亮圆缺变幻的秘密,当哥伦布踏上美洲的第一步,当林则徐合上他呕心沥血的《四洲志》,探知未知空间的进步的曙光从天而降。当然,他们早已作古,而对于今天仍然在思考着相同问题的我们而言,恐怕最重要的莫过于端正谦虚的态度,因为小小的我们有大大的梦想,有大大的世界的舞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