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康有为故居作文(游康有为博物馆四年级作文)

参观康有为故居作文(游康有为博物馆四年级作文)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3-11-20 23:42:29
参观康有为故居作文(游康有为博物馆四年级作文)

参观康有为故居作文【一】

春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绍兴。一路,我们游玩了很多地方,有西施故里,绍兴水乡,还有鲁迅故居。而我印象最深,最难忘的是鲁迅故居。

记得那天天气阴沉沉的,我们心里祈祷着不要下雨,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雨还是淅淅沥沥地下了,落到脸上凉飕飕的,好像是眼泪水一样。一路上导航给我们指着路,爸爸的车开地也很慢,生怕错过了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刚拐进一条小街,我就被一大片的红灯笼给吸引住了,红红火火的,实在是太漂亮了!原来,这就是鲁迅故居的大门。我们赶紧停好车子,去参观这个大文学家的故居。

鲁迅先生的家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大”,因为,里面有很多的房间,每个房间摆设了很多不同的东西。有的房间里有很多的书柜,有的房间有床,有的房间摆满了箩筐,还有的房间摆满了椅子,桌子……。妈妈说它们分别是鲁迅小时候的书房,卧室,还有的是厨房,客厅等等,真是各有各的用处啊。我们走了好长时间才绕完了房子。我问妈妈:“鲁迅家真有钱啊,住这么大的房子,真是一个大富豪!”妈妈笑着告诉我说:“鲁迅是个伟大的作家,他用自己的笔作武器来和敌人斗争,来为人民服务……”听了妈妈的话,我似懂非懂,只是觉得鲁迅实在是太伟大了,居然能用笔作武器,那笔得有多大啊?爸爸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说:“笔能写文章,鲁迅先生就是用文章来呼唤人们,让大家的头脑清醒起来……”

听了爸爸的话,我终于明白了,原来鲁迅先生是用文章来为人民服务的,看着墙上鲁迅先生的遗像,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我心里默默的想:“我要好好学习,像鲁迅先生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观康有为故居作文【二】

宋庆龄故居主体建筑为一幢乳白色船形的假三层西式楼房,宋庆龄于1948年底迁到这里居住,故居内陈设保持宋庆龄生前原样。在这里,宋庆龄接待了53位党和国家的***,国外元首和贵宾,是宋庆龄长期居住和从事国务活动的地方,里面收藏了许多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文物,已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学校地处市中心,周边有很多小型的历史博物馆,它们承载了武汉的很多历史,很多馆都是这些年才翻新的,有些我都没去过,一个个去看看吧,起码增加点儿关于武汉的知识也好!

上个学期本来定的是周五的下午,但是我去联系宋庆龄故居的时候,保安说下午4:30闭馆,只能利用中午的时间了。而且上个学期的时间没有选好,1:00钟在校门口集合,结果有人迟到(对这些不守时的人恨得牙痒痒,1:15才到宋庆龄故居。

参观了5分钟后保安说楼上有微电影,意外的收获,结果我们看了一场15分钟的微电影。回学校的时候都13:50了,好险,差点儿迟到!

这学期进一步改进,12:30就在校门口集合了。(但是还是有同学迟到,还有两个不乐意去管不了那么多了,12:40出发。

这次又有收获了,原来这个馆还有讲解呢。不过吵着她午休了,中午不是她讲解的时间,只好说抱歉了。她还是很耐心的给同学们讲解了很多关于宋庆龄的历史,辛苦她了!

参观康有为故居作文【三】

***故居,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它被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向我们展示了***总理的伟大一生。前几天我校集体组织去那里参观,我心里无比激动。

进入故居,我们向西通过一道腰门,是三间面南的正屋,这是***父母当年的居室,格扇的门窗糊着洁白的绢纸。正屋向西,便进入一道南北走向的狭长的走廊。走廊南端西侧,是两间别具一格的亭子间。博学多才的陈三姑,不但亲自教***识字、背诗,而且还给他讲述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使童年的***萌发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思想。

在亭子后边,有一眼古老的水井,石刻的井栏中,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痕,井水清澈见底。在井台东南角不远的厨房前,有一块不大的菜园。***当年跟着蒋妈妈在那里学会了种菜、种瓜、种向日葵,用汗水拌井水辛勤地浇灌。在最初的劳动实践中,小小年纪的他悟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和劳动人民的伟大。我们十分感慨:在户外多活动、多实践,原来也可以悟出生活的哲理。

我们来到后院,这里有***童年最喜爱的两株腊梅,一棵雪松和一丛翠绿的苍竹,加上新栽的花草树木,使旧时冷落的后院万物峥嵘,四时葱绿。树青花红,多美的地方啊!我们无不啧啧赞叹。

故居里的一切,无不反映出人民公仆***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坚持真理、光明磊落的一生,我们永远爱戴他!

参观康有为故居作文【四】

10月26日,我们几个艺术班的全体同学前往我校的德育基地―――阿炳故居参观学习。

一路上,我们边走边说。虽然路很长,脚走得发酸,但想到阿炳一生中那么多的千难万苦都走过了,如果我连这么一点小的“困难”都克服不了的话,那我还算一个三好学生吗?想到这儿,我就鼓足勇气,迈开步子,奋力向前去。

到了阿炳故居,我既高兴又失望。高兴的是我终于来到了我神往已久的阿炳老先生的故居,失望的是阿炳故居的班驳落离:虽说是2002年重修的,但感觉还是那样破旧。

走进展厅,第一个印入眼帘的就是挂在墙上的著名的《二泉映月》的曲谱。这张曲谱的纸已经非常破烂,看得出有一些年头了。随后,我又仔细地参观了阿炳当年使用过的帽子、琵琶和有关的文字资料。从中,我了解到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还有一段资料让我深受感动。阿炳的父亲精通各样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年时就表现出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十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求他迎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走出展厅,我们又观看了阿炳的卧室、厨房和花园,这些景物似乎都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阿炳的花园没有薛福成故居那样雕梁画栋,也没有寄畅园那样精致小巧,只有看似不起眼的几株枫树、桂花、腊梅,然而正是这些最普通不过的花木,见证了一位贫苦百姓坎坷辛劳的一生。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阿炳正是尝尽了人间的苦难,有着非凡的吃苦精神,才能成为一位著名的民间艺术家,给我们留下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

一眨眼,我们要回校了,《二泉映月》哀婉凄美的旋律在我耳畔响起,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我们和“阿炳”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学好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勤学苦练,把拉二胡的水平不断提高,对得起现在这么好的条件。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