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跟随“少年行”活动参观了许多古建筑和名人故居。所有去的地方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也称“骆驼祥子故居”,是第一个以书本名字命名的名人故居。跨进大门,我立刻就感受到了很深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
进入他的房屋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些棍棒和大刀,它们整齐地排成了一列。据说,老舍先生每当眼睛因学习而累的时候,都会练练这些兵器来调节一下神情。
往左面拐进去,便可以看到琳琅满目、数不胜数的图书,这些全是老舍先生所作,其中一本就是《骆驼祥子》。这本书还被翻译成了许多国家的语言,可见老舍先生写的书深受全世界许多人的喜爱。
再往里走,便看到了老舍年轻时写作用的笔和书桌。桌子上有许多的墨汁斑,东一块、西一块,差不多布满了整个桌子,我心想:应该是他日复一日地写了又写,经过日久天长,才弄出来的吧!
转头一看,突然发现墙上有一幅美丽的画,经过询问,才知道那是老舍的夫人所作,原来他的夫人还是个艺术家呀!
老舍先生是一位作家。他用了很多时间写作,利用空余时间来习武,可谓是文武双全。
这次的老舍故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我也要努力向他学习。
今天,我早早地从睡梦中醒来。因为爸爸告诉我今天要和姐姐、妈妈、阿姨一起去无锡做客。
来到了无锡我首先去的地方是幸福桃园,在那用过午饭之后,妈妈告诉我:“这里是徐霞客的故乡。”我很想去玩,爸爸就开车载我们去那神圣地方,一刻时间就到徐霞客旅游博览园。
来到徐霞客的故居就看见了一座徐霞客的石像,石像后面记载了一些关于徐霞客的相关资料。从这上面我得知徐霞客生于1586年到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他不但是明代地理学家和旅行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呢!
徐霞客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其所著60万字《徐霞客游记》,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著,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影响。
我们接着往里走,来到了庭院里的大宅子。宅子里头的正中间是古代的大厅,墙的两旁挂着许多石碑,石碑上刻着的字写得也是以前徐霞客的故事和经历。
走完了大宅子,我们又来到了奇园里头。刚进奇园,一股清凉的气息迎面扑来,我立刻赞叹到:“真是一个神奇的院子,这么热的天,这里竟如此凉快!”我一直往亭子里走就越来越觉得徐霞客是一个十分休闲的人。
来到池塘边只见几只大白鹅在河里欢快地叫着,好像在迎接我们的到来。
最后,我们来到了徐霞客博物馆。里面有着许多稀有矿石,比如:钟乳石、水晶石、腊肉玉、铜矿石、铁矿石、钨矿石等,还有各种鸟、鱼、虫等远古化石。你知道吗?这些奇石可都是徐霞客发现后背回来的哦!
后来,我们来到了一个放映徐霞客探洞的片子的地方,我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爸爸妈妈叫我去探洞我便念念不舍地离开了。没想到最好玩的却是探洞。
我带着好奇和热情来到了那个阴森森山洞前,刚刚进入这可怕的山洞,脚下晃一晃,我吓了一跳,一看原来是一块石头。我便接着向前走,这时眼前飞过来几只蝙蝠,我低下头钻过一个矮洞里面看见了一个用玉做的蛤蟆,还看见了一条小溪和倒挂着的钟乳石和许多奇石,我再仔细看看有许多都是投影仪 照成的幻想。让我也了一次探洞的惊险。
后来,我便顺着小溪走出了洞。在这里我觉得是我们现代人感受徐霞客精神、探索自然奥秘、体验自然生态、享受休闲生活的好去处。之后我便依依不舍地同爸爸妈妈们离开了徐霞客故居。
早晨,大约9:00整我们登上了去往霞客故居的客车。车行在宽敞舒适的霞客大道,路两边是一排一排的树木,路口是一扇高大的石门,上面刻着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霞客大道”。这门优雅简朴,又高贵豪华,柏油路平整光滑。大道分为主道和辅道,客车开在路上很稳,一点也不颠簸。
和同学们谈笑间,我们已经来到了霞客博物馆。门外是一尊霞客雕像,他一手紧握利剑,肩膀上背着包袱,头上戴着斗笠帽,下摆的衣裙褶皱着迎风扬起。走进博物馆,右侧是蜡像,制作得栩栩如生。我们随着导游在博物馆里游览了一番:里面珍藏着徐霞客后人编写的《徐霞客游记》的\'不同版本。还有异国他乡的各种罗列在电板上的习俗风情,有埃及,印度等等,这虽然不是徐霞客的旅游经历,但也和他有着一定的关系,他是中国旅游界的权威呀!这里有一些挂在墙上的书法字,白纸黑字,粗细不一,却显得很匀称美观。
今天最主要的景点是霞客故居。跨入门槛,我们就不由得感叹,这真是一个书香门第,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前正方,两张大红木椅,旁边各是一排椅子,我想,他们就是这样开家庭会议的,多么严明的一个家,怪不得能培养出像徐霞客这样的才子。故居对面是后来造的苑子,里面有曲曲折折的碑廊,里面刻的字,有楷书,行书,草书,每个字,每个笔画都是高水平。碑廊的尽头是一个小湖,湖上泛着碧波,几只白鹅在水面上嬉戏,这时我不禁吟诵起洛宾王写的诗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回来的路上,我感慨万千,连***都想学习霞客精神,何况我们呢?他敢于求索的精神,不值得我们赞扬吗?
10月26日,我们几个艺术班的全体同学前往我校的德育基地―――阿炳故居参观学习。
一路上,我们边走边说。虽然路很长,脚走得发酸,但想到阿炳一生中那么多的千难万苦都走过了,如果我连这么一点小的“困难”都克服不了的话,那我还算一个三好学生吗?想到这儿,我就鼓足勇气,迈开步子,奋力向前去。
到了阿炳故居,我既高兴又失望。高兴的是我终于来到了我神往已久的阿炳老先生的故居,失望的是阿炳故居的班驳落离:虽说是2002年重修的,但感觉还是那样破旧。
走进展厅,第一个印入眼帘的就是挂在墙上的著名的《二泉映月》的曲谱。这张曲谱的纸已经非常破烂,看得出有一些年头了。随后,我又仔细地参观了阿炳当年使用过的帽子、琵琶和有关的文字资料。从中,我了解到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还有一段资料让我深受感动。阿炳的父亲精通各样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年时就表现出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十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求他迎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走出展厅,我们又观看了阿炳的卧室、厨房和花园,这些景物似乎都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阿炳的花园没有薛福成故居那样雕梁画栋,也没有寄畅园那样精致小巧,只有看似不起眼的几株枫树、桂花、腊梅,然而正是这些最普通不过的花木,见证了一位贫苦百姓坎坷辛劳的一生。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阿炳正是尝尽了人间的苦难,有着非凡的吃苦精神,才能成为一位著名的民间艺术家,给我们留下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
一眨眼,我们要回校了,《二泉映月》哀婉凄美的旋律在我耳畔响起,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我们和“阿炳”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学好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勤学苦练,把拉二胡的水平不断提高,对得起现在这么好的条件。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