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很多地方由歌声代替叙述,每首歌都恰如其分地安排在剧情中,每句歌词都弥足珍贵地向人们讲述着人生路上要不断坚信的道理。比如对初恋的珍藏,不要执迷于年轻时一时的感觉,要耐心等待;比如修女院院长告诉玛利亚,修女院不是用来逃避现实的地方,对于人生路上遇到的迷茫、困惑和问题只有勇敢的面对并想办法去解决才能获得心灵的安静、平和和精神上的舒畅。
“Doe, a deer, a female deer. Ray, a drop of goldensun……”每当这首熟悉的歌萦绕耳畔,我总会想起《音乐之声》中玛利亚和七个孩子们玩耍的情景。
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音乐之声》这部电影吧。音乐之声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配乐和最佳音响。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玛利亚本是一个修女,可是她太热爱大自然,不适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被院长介绍去冯·特拉普上校家照看七个孩子。到了那儿,玛利亚通过努力,让孩子们接受她,并重新让那个家充满音乐和快乐。上校爱上了玛利亚,并把她娶为妻子,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是,战争来了,让这个和谐的家紧张起来。没办法,他们想到了离开奥地利。在修女们的帮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后面,躲过纳粹的追踪,然后他们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了奥地利。
《音乐之声》是一部成功的音乐剧,所以在这部影片中,诞生了许多世界名曲:《Edelweiss》、《Sixteen Going OnSeventeen》《The Lonely Goatherd》、《So Long,Farewell》等。最著名的是《Do—Re—Mi》。
听着这一首首动听的歌儿,幻想着那一幕幕和谐美丽的场景,我的心不禁在问:是什么让孩子对玛利亚的态度有如此之大的转变呢?(从捉弄玛利亚到认玛利亚做妈妈)答案就是:爱的教育。是爱让孩子们有了这样大的变化和爱心的回报。设想:假如玛利亚也像前十二位家庭教师一样对孩子们,那么结果不难想象——她也会被赶走,成为第十三位失败的教育者。可是,她并没有那么做,相反她对于孩子充满爱心:当孩子们用癞蛤蟆和松球捉弄玛利亚时,她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理解孩子们;当丽萨从她的窗户外爬进来的时候,她不但没有责备丽萨,还为丽萨作“掩护”……她没有批评孩子们,却让孩子们一个个心怀悔意,后来竟被感动的哭了。看!这就是爱的教育!是玛利亚的努力换来了孩子们对她的依赖,上校对她的信赖以及上天对她的眷顾。如此可见,爱的教育是多么伟大!
除此,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以大自然中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地和碧绿的蓝天做背景,而玛利亚天性快乐无比,令人回味无穷。细细品味,这不正是表达了一种向往和平、向往爱的感情吗?
以后,每当我看到有关和平与爱的主题作品,总会不由地想起玛利亚和孩子们唱着歌,奔跑在草原上的情景。这时,我总会被爱所感染,变得欢快起来……
在美丽的萨尔斯堡风光之中,玛丽亚在山岭间的草地上高声地唱着《The Sound Of Music》――――影片的开头就是这样明丽而欢快。
女主角玛利亚是位年轻的修女,大自然的熏陶和简单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她乐观、单纯的性格,前一刻还在担心无法胜任家庭教师一职,下一刻就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她天生的乐天派性格,不得不让修道院的修女们担心她的未来。
初见时上校时,上校也觉得她是个爱惹麻烦的家伙,而正是她这样的乐天派性格,让生活时时充满了正能量。
玛利亚并没有和上校一样用严厉的家教去管束孩子,而是选择用自己开朗的人生观去影响孩子。当孩子们情绪低落时,玛利亚引导他们多想想开心的事物,并用歌唱的方式表达出来,她用最简单的心理疏导方式,教会了孩子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很快,孩子们就在她的带领下,找回了童心,获得了童年应有的快乐生活,他们去郊游、去划船、去爬树,并一路高声吟唱,在柔和的画面中,他们宛若置身天堂,七个孩子如同天使一样跳跃欢唱,草地上、树林间、小河边、市场里处处留下了她们的莺歌笑语,彻底摆脱了母亲过世后,上校军事化教育造成的沉闷的家庭生活,玛利亚的热情开朗给这个家带来了一缕阳光,给了孩子们温暖和活力,也渐也感染了上校,同时也让他冰冷的心开始融化了。
上校与孩子们齐唱《雪绒花》的片段,旋律优美动人,代表着这个家庭的转折点,上校重新感受到了温暖,走出了心中的阴影,开始重新拥抱爱情、拥抱生活。
在最后时分影片的主题升华,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强权威胁,特拉普一家毫不妥协,坚决拒绝为纳粹服务,最终在众人的帮助下,翻山越岭,奔向自由,这是一种追求和平、美好的正能量。
影片从始至终,都以爱与自由为主线,让人们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快乐和爱带给人们的力量与支持,爱的伟大与珍贵,并告诉人们,爱要从内心流淌,它可以感染身边的人,从自己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和一个个亲人爱起,最后便会演绎成为一种大爱,一种对国家的爱,一种对整个世界的爱,或许这就是这部影片历经几十年而不衰的秘诀,不论是平凡的生活正能量还是整个世界正能量,在社会之中都永不会过时。
中国医生把他带回了中国,在一所寄宿学校里生活,等他学好了中国语言,再培养他的音乐。老师听说他是个波兰孩子,就非常细心地照顾他,也有许多同学跟他交朋友。放学时,有许多同学在寝室听他讲他在波兰时的`故事,就连生活老师也听得津津有味。听了他的悲惨遭遇后,同学、老师对他的照顾得更加无微不至。他在学校学习了三年,中国医生又让他参加了音乐培训,又给他买了一把小提琴,扬科非常高兴。扬科上课非常认真,一有不懂的问题就问老师,老师经常表扬他,有许多老师都说他富有音乐天赋。他还经常废寝忘食,有一次,他正在练习发音,突然,他昏了过去,同学们连忙送他去医院。
后来,扬科成了著名的音乐家,每次别人请他演出,他都不收出场费,有些人说他傻,他却说:“是中国人帮助我成名,我怎么能要出场费呢?
上午,我们经过几十分钟的训练要吹的曲目之后准备下午排练队形。到了下午,我带着葫芦丝来到了学校。过了一会儿,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下了楼,走到操场上站好体育队形,等着老师给我们排位置。老师排完前面的几排之后,该排到我们这一排了。我被分到了中间靠右第二个的位置。老师站在前面看了看,又走过来换了换,最终决定好这个队形了。
时间过得飞快,我们刚上楼才练了一次,就该下楼了。
下了楼,我原本以为在上次葫芦丝比赛的教室中比赛。但是事实与我以为的完全不同,我们在今年刚修建好的地下篮球场里进行比赛。这可让我吃了一惊。进了大门,我们班站在了离左大门最近的一个位置,侧看着讲台。等到所有六年级班级到齐时,一位叔叔和两位六年级的同学拿着葫芦丝,对着固定好的话筒等待着。突然,一声悠扬的马叫声,一阵沉着的马蹄声。讲台前的一位叔叔和两位同学手中的葫芦丝开始演奏起来。葫芦丝随着音乐跌宕起伏。慢慢的,当葫芦丝吹到一个音节的时候,突然,葫芦丝愈吹愈高!音乐和葫芦丝曲交织旋转!凝聚!升华!当音乐落幕时,场上响起剧烈的`掌声。
三位主持人上来了,他们拿起话筒先问了“这首曲子吹的好不好?”我们肯定是以“好!”和热烈的掌声来回答。又说了学校一些关于葫芦丝的事情,还说了比赛规则是:从一班到最后一个班级。每个班先喊口号,然后吹准备的葫芦丝曲目。最后以评委老师评选哪个班最好。主持人说完规则最后报上了第一个节目:学校葫芦丝社团的《木兰辞》和《金色孔雀》这两首曲子。
他们上场了。站好位置,摆好姿势。当音乐一响起,他们的演奏也正式开始。先是开头的一位女同学吹了几节,然后后面的也跟着吹。他们一边吹,一边走排好的走势。光看走势就觉得挺好的,不过光看这可不行,葫芦丝曲也是一等一的。几分钟后,曲子完了。大家还是以热烈的掌声回报他们。随后,主持人宣布从一班开始,往后开始吹。
每个班都有自己的口号,有自己的排练。也有时出点小差错,比如:某两个班吹的葫芦丝曲是一样的。也有非常精彩的一幕,就比如说某一班,不仅有走势而且口号和葫芦丝曲也是多次排练才有的。
当轮到我们七班时,我的腰已经酸到弯不下去了,但还得强撑这吹完我们的曲目。我们班准备的葫芦丝曲目是《映山红》和《龙的传人》。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生怕吹时某一个音吹不准坏了全班的“大事”。说完口号之后随着音乐的响起我拿起葫芦丝准备着第一首曲目第一个音节。这次我开头开得很好,后面也就随之顺了下来。当曲子吹完的时候,各位同学老师和来参观的家长们都用掌声来说明我们吹的很不错。不过一切还是得看评委老师的。又过了几个班级吹完之后。这场葫芦丝比赛也就算圆满完成了。
这场比赛,既考验了我们的毅力,又传扬了我文中华传统乐器:葫芦丝。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