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整本文化苦旅,我感受到:余老先生并不是以文化而写文化,并不是抓着文化不放,也不是以文化脉络而展开。各种石窟文化、宗教文化、游记文化、文人文化、藏书文化、上海文化、风土人情文化、古城文化、船舶文化、漂泊文化、信客文化、传记文化、华语文化、墓碑文化等等,把各种文化写的酣畅淋漓,写的灵活生动、生龙活虎。余老不以文化而写文化,又处处渗透出文化的灵魂;余老不纠缠文化,却全是文化的载体。
对于文化苦旅,余老说,“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我想,文化是一段苦涩的心旅历程,然后经过时间的积淀和空间的融合而形成的。
开篇就以一篇散文道士塔舒展开来,细心地读完它,我们都会有一种对莫高窟文化的敬重;同时,也会爆发一股对道士王圆箓莫名的愤怒和恨意。的确,文化能够给我们一种苦涩后的回味。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其中奥妙,我们又能参透多少呢?文化是历史深深的积淀,余老先生一路亲身感受,一路对文化景点、文人深深的敬意。一路走来,游记文化,也是那么意蕴深远。
余老把自己的切身的感受,穿插到了文化之旅中,把各种文化写的活灵活现,让人好生艳羡,也让我们对深厚的文化拥有着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全书上下,基本上大半部分都是由名胜古迹而延伸开来的文化枝节,在名胜古迹中穿***各式各样的文化,可能名胜古迹只是一个饱含文化的载体,收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后面少部分写了人物叙事传记文化,漂泊留学的文化,特别是对到新加坡的国人写的很贴切。最后文尾,稍微写了一个日本在新加坡鲜为人知的坟地文化而作结,不免我们会对日本抱有极强的抵触和愤恨心理。
读罢一整本文化苦旅,我觉得一切的文化与各种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文化苦旅的构造与余老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牵连在一起。所有的文化形成,是一段艰难的过程,也是时间上的集结,是一场人们认知上和心灵上的苦旅。
文化的形成是苦涩的,需要经过空间的熏陶和时间的渲染。知晓一些我们之前不知道的文化,我们会有一种苦涩的回味,同时还会产生一种对文化深深的敬意。文化,是一场苦旅,一场心灵上和行程上的苦旅!
2014年,立春过后,长江中下游一些地区,受冷空气入侵与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在大范围雨雪天气中,还发生了冻雨,给交通安全、越冬作物生长均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不少公众质疑,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立春后怎么还出现这类冻害?
立春在天文意义上是入春,但在气候意义上,一般2月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滑动候平均值不会稳定通过10℃,故仍处于冬季,发生此类灾害性天气现象,不足为怪。人们所称的冻雨,气象学名叫雨凇。
这一不速之客,是来自天空低于0℃但未冻结的过冷却水滴。通常大气温度从地面向上随着高度的递增而递降,但产生雨凇的大气层结,是自下而上呈冷暖更冷的分布,即过冷却雨层暖层冰晶层,通常存在0℃或以上的逆温层是雨凇层结的'重要特征。近日出现的雨凇,是来自于气温在零下十几度5500米上空冰晶云层中的雪花,在下降中遇到3000米左右高于0℃的气层,使其冰容销魂沦为雨滴。又当其以重力加速度下降到1500米以下时,再度进入了低于0℃的近地层,此刻一部分可能还魂冻结成冰粒,大多数因来不及冻结,成为低于0℃过冷却雨滴,在低于0℃的地物上安家落户,冻结成为雨凇。
雨凇的形成,还与冷空气南下所带来的降温、大风、降水等天气条件相关。
像江汉平原,是从汉江河谷南下冷空气首当其冲的地方,发生雨凇的几率就大。如武汉市年平均雨凇为2.8天,最多年达19天。其冻结在电线上的厚度较大,直径一般可达25~40毫米(荆州2014年2月6日为26.8毫米),严重雨凇会造成交通、输电通讯线路中断,自来水管冻裂,越冬作物茎叶严重机械损伤
有人认为气候变暖雨凇会减少,其实不然。湖北省气象局乔盛西研究员等分析,雨凇形成的典型气象条件并非是严寒,而是微寒有雨。武汉与荆州市的雨凇,通常在0℃到零下3℃的微寒天气条件下出现,其频率占84%,而其中在0℃到零下1℃之间出现的频率的占42%,在零下3℃以下的出现频率只11%,即使气温高于0℃,在0.1℃到1.0℃之间出现的频率还占5%。可以说气候变暖不至于减少雨凇的危害,因此要防患于未然。
(摘自2014年2月11日《科技日报》,有改动)
18.请分别从说明的对象和说明的语言角度指出这篇文章是哪一种类型的说明文。(2分)
19.文章从哪两大角度介绍了冻雨形成的原因?(2分)
20.细读第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2014年立春过后为什么还会有下冻雨的现象。(3分)
21.根据括号中的相关提示回答相应问题。(4分)
(1)不少公众质疑,在气候变暖今年1月冬暖的背景下,立春后怎么还出现这类冻害?(提示:这句话在文中起何作用?)
(2)如武汉市年平均雨凇为2.8天,最多年达19天。其冻结在电线上的厚度较大,直径一般可达2540毫米(荆州2014年2月6日为26.8毫米)。(提示: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8.从说明对象上来看,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从说明语言上来看,这是一篇平实说明文。
19.从气候意义、天气条件两个角度介绍了冻雨形成的原因。
20.气温在零下十几度5500米上空冰晶云层中的雪花,在下降中遇到3000米左右高于0℃的气层,消融成为雨滴;但当雨滴以重力加速度下降到1500米以下时,再度进入了低于0℃的近地层,一部分雨滴再度冻结成冰粒,另一部分来不及冻结,成为低于0℃过冷却雨滴,落在低于0℃的地物上冻结而成为雨凇。
21.(1)运用设问句,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2)运用了举例子、列数据的说明方法,显得具体可感。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一样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一样于我们。但是,一向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简单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我言语,在亲人墓前一齐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前几天看完了《我们仨》,感受到一个幸福美满、相亲相爱的一家三口。这样的一生,不管对于丈夫、妻子还是孩子,都是人间最美的。
整本书差不多是从他们快有女儿圆圆开始直至女儿因病去世,多数描述的是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当然也通过字里行间传递出了他们生活的态度及追求:酷爱读书、热爱生活、乐观谨慎、不求名不求利、只求一家平淡安全地团聚在一块。
现在社会及价值观多推崇求名求利的成功、先大家而后小家的奉献精神,貌似脱离了此非主流就人生一无是处了。看看他们,很多专注的是自己小家庭的构建、重视内心精神的安宁,其实这也是一种良好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对比,我也曾怀疑过,怀疑这种格格不入的追求小家与自我内心精神愉悦的人生态度是错误的。现在懂得了,貌似得到了答案。
联想到毛姆的《刀锋》及其他作品关于人生意义、如何生活的问题,个人觉得:内在精神的追求确实是最重要的,但是具体生活方式需要结合个人的兴趣、优势、天赋才能身心愉悦。心灵的修炼没有必要一定必须要找到一个地方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当然也有人找到世外桃源,所谓“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也是对此的一种概括吧。
精神很重要,身体也要呵护。其实心理、文化、医学、科学、健身等等都是从各个方面述说着身心的重要性。所谓的开悟可能就是想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吧——当然每个人的理解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保持身心愉悦才是重要的。
小明有一个其乐融融的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共五口人。
又是一个星期天,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共进晚餐。小明的爸爸烧得一手好菜,当然饭菜都得由爸爸“掌勺”了。小明在一旁帮爸爸妈妈忙前忙后……
吃完饭,爸爸很快地收拾完碗筷,妈妈接着在厨房洗碗,小明在认真地写作业。爸爸坐在爷爷奶奶身旁看报纸。最开心的是爷爷奶奶,边看电视边喝茶水。电视节目也非常精彩,时不时地逗得爷爷奶奶哈哈大笑,二位老人真开心!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