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
接下来请欣赏《六国论》中一段精彩论述: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此段论述,作者仅仅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故”却体现出严密的逻辑思维,让人无懈可击。作者开头就指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但也有几个国家并非如此,于是作者就退一步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分论点,最后用一“故”字做出因果判断,让人信服。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运用关联词语的本身就是在说理,而此种说理不是材料的简单罗列堆砌,而是通过严密逻辑思维或假设、或因果推断、或条件推断来阐述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极富逻辑思辨的,《灯下漫笔》可见一斑: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那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区区几段文字,却连用了好几个关联词语,并列、转折、因果,说理层层递进,不乏辛辣讽刺。
在平时训练的时候,我们不妨多多开动脑筋,不要简单去思考问题,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想想前因后果,懂得迂回曲折,思维的成熟是离不开思考的。记得,一次课上我要学生用关联词词语写一段有关“弯曲”的语句,一位女生写道:
人生当中,比我们强大的对手不胜枚举,所以适当的弯曲有时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弯曲不是耻辱和无能,不是阿谀逢迎、摧眉折腰,而是让我们了悟身后还有另一条路可以选择,这是一种人生境界。
此段话,貌似简短,其实却包涵了思辨色彩,读来令人深思。
最后请欣赏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大隐隐于市》:
古人有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在我们的印象中,只是仙人道士必傍山而居,不闻世事。蔡志忠曾以漫画对此作了解释:仙,“人”在“山”旁则为仙;“山”中之“人”真仙也。看来,
古时造字便点明了其中真意。
傍山而居,和山水融为一体,这本来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征,偏又练就一身道行,渗透了无尽禅意,方才以道入土,归隐于山。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莫不对此动了凡心。其中,陶渊明便是这样一个典型,当他一篇《桃花源记》出世,那颗厌倦仕途,向往幻想中的桃花源的心也就出世了。是的,他想要的是归隐,是闲适,是宁静的生活,可是如果不是官场失意,怀才不遇,桃花源这么一个避难所就要永远与他绝缘,并远离世俗而绝迹于他未来纯朴的生活。
……不是……就是……,……或是……或是……,……宁可……也不……,……还是……
尽管……可是……,虽然……但是……,……却……,……然而……
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而是在凄怆氛围中,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失去至亲、差使交卸、父子分别,让年迈的父亲心境凄凉。
尽管如此,为让儿子安心踏上求学之路,父亲还强颜作欢。
送别时,年事已高的父亲还执意要蹒跚着过铁道、艰难的爬月台去为儿子买桔子。
他蹒跚的步履,爬上月台的动作,无不渗透出对儿子深深的爱,而从这生动描述的字里行间,从目睹此景到感触此情时的潸然泪下,我们也感到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与深情。
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这是抒情中是间接抒情 通过上面的赏析,我们认识到记叙中常常有抒情,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记叙中的抒情有什么作用呢? 【师结】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能运用好记叙中抒情的技能,有利于渲染气氛、深化凸现主题,使感情升华,进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打动读者,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又……又……,……一面……一面……,……有时……有时……,……一会儿……一会儿……,……既……又……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