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
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我学会: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风吹过,夹着几分秋意,让人不觉一惊,盛夏已过,留下的竟是片片被风吹落的叶。抬头望天,才发现,太阳已变得柔和,不再那么刺目。哦,秋天了,不留痕迹地来了,眨眨眼,整个世界突然变得幽静,沉默。
小雨淅沥,绵绵不绝,静静地诉说着秋的到来,幽远而静谧,想丢掉伞踏雨而行,只是认为打着伞慢慢走在雨中,仿佛更符合秋的意境,淡雅温柔,沉默幽静。
看着雨后的'晴空,忽然有一种想吟诗一曲的冲动,然而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诗词临作一首,只可借用古人的佳作来挥发我心中的情感,那种旷达,那种豪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此时的我就好似刘禹锡一般,一阵秋雨过后,湛蓝的天,沾着雨水的草和太阳,让我觉得初秋真的非常漂亮。那种超乎一般的干净,容不得杂质的天,不允许掺入污秽的云,都使人感到宁静,美好。
非常早就起了床,准备一个人慢慢地走去学校,初秋的清晨有些许寒意,但也还没有冬的瑟缩,一种大气,一种坦然,悄悄弥散开来。走过草坪,露水渗过鞋子与袜,凉气传到我的脚底,立即拐过草坪,低头看看自己的帆布鞋,无奈一笑,这鞋子得皮可真薄。
我眼中的初秋,是美好温柔的,而不是什么萧条。抬头间,时而可看到大雁向南飞去;俯首间,可看到小草的顽强。这种温馨,莫非是萧条?我不信。
初秋的气息——那天,那云,那雁,那草,还有那雨,都是属于秋的,它的宁静,它的淡雅,和它的幸福。
在素描绘画当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结构。
现实中很多画家,由于对人物或物体结构缺乏了解,最后只能走形式的路子,在创作中很难拿出具有深度的力作。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方便的照相机(现在都使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可以在电脑中处理图形,能够省却很多造型的麻烦,但是,形是形,结构是结构,并不是一个概念。对绘画的过程而言,形是附着在结构之上的表象,而结构才是对象的支撑;外在形的轮廓无法真正表现对象的内在美。
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当对象一旦变换位置,而我们又缺乏对结构的了解,就很难着手。在初学阶段,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利用稳定的三角形来确定形体的大体位置和构图,然后再用小的虚拟的三角形、方形等分解被画对象局部的位置,这样的方法最后只能是比葫芦画瓢,照相般描绘对象。
就像我们已经走过了充饥的年代一样,我们已经走过了缺图的年代,正跨入一个读图的时代。各种图形、图像、图库层出不穷,再用照相的方法——抄照片去再现对象,倒不如干脆去搞摄影算了,那我们还不如照相机来得客观。对画家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便是被人夸奖为:看画得多好,像照片一样。也就是说,那些个作品没有强烈、强调和更深层次的东西,缺少画家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对对象的内涵表现的创意,这又怎么能算得上绘画的艺术作品呢?
艺术的真实,并不是纯客观的真实,而是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手,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的一种艺术的真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刻画与刻划。
早晨出门,有些丝丝的凉,真可谓一场秋雨一场寒,昨天的一场秋雨,终于把让我们郁闷了一个夏季的热浪洗走了。园子里,小鸟叽叽喳喳地在树梢上唱歌,绿茵茵的草地上,洒落的石榴花,槐杨树花,还有被秋风吹来的几片竹叶,稀稀落落的,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人工湖边的假山,被爱养花的邻家伯伯插上了牡丹花盆,他把花盆嵌在假山的空余地方,那些娇贵的花骨朵儿,正迎风摇曳展风姿呢。看到这盆中牡丹,不禁让我想起一首诗: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可见清朝诗人刘灏对牡丹花的钟爱。湖中的荷花也是竞相开放,你看,那一朵朵粉色的荷花,那翠绿的如同伞一般的荷叶,那滴滴如玉珠的露水,在风儿的抚摸下,越显妩媚。几株莲蓬直立在花丛中,预示着丰收年。荷花池中,水儿泛涟漪,又让我想起《江南》,诗中写道: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美景,这初秋的`美,带给我无尽的希望和遐思……。
我,静静的坐在湖边的石椅下,抬头看着碧蓝的天空,也只有在初秋,才会常有这样爽朗的天空,湖边的树林中,晨练的人们,轻轻地打着太极拳,跳着健美操,好似怕自己的吵闹打破了这份宁静。鸟儿叫着更欢乐,鱼儿跳得更高了,它们,也在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喜悦。
我忙打开手机,不停地拍摄着这一草,一木,一花瓣,我要把这美丽的自然,装在手机里,随我去课堂,伴我去读书,陪着我走过快乐的每一天!
风和雨总是结伴而来的。早春的,带点儿寒气的风,吹醒了万物,树梢绿了,大地绿了,连高耸的楼房的平台也绿了。宋朝的王安石有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说的多么好啊!但又何止是“绿”?
在风的吹拂下,满山满坡的野花睁开了眼,一朵、两朵,一丛、两丛……连成片,汇成海。人们面对这蓝的、红的、黄的……气势磅礴的色彩的`海洋,烦恼没有了,萎靡没有了。感谢春天的色彩给我们带来向上的力量和信心。
再看看春天的天空吧。怎么天空也是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啊,那是孩子们放的风筝。在蓝天白云映照下,千姿百态的风筝潇洒自如地飘舞着,飞升着,多么使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啊!春天属于孩子们,天空属于孩子们,然而他们不是同时也在努力地打扮着春天,增添着春天的色彩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