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过“外婆桥”,沿碧莲湖畔绕行,过山脚年尾村,就是华林山李家岭八百洞天进山口。踏上刻有不显目的太极图案花岗岩石转盘,只见山垅间古木苍翠,巨石若隐若现。拾石级而上,又行半百,见第一洞“小西弥”,其后就是花岗岩倒石堆迷宫洞。一说因此类洞有八百多个而名八百洞天、洞府。或爬明洞,或摸暗洞;或闯大洞,或钻小洞;或走旱洞,或趟水洞。我们伏壁攀岩,穿越藤蔓,寻流戏泉,方至一块倾斜巨石形成的天然禅室。二说八仙铁拐李原型李脱在此斗室修炼成仙之前年八百岁,号李八百。续上,穿竹海间,遇绝壁群。扶铁链栏攀行,上见巨大峭壁上有一古迎客松,苍穹依貌。左侧顶有升天靴和登天梯。又说铁拐李成仙后日行八百里。右望,原始森林间,蓝天白云又临,时至十一点。
俯瞰,回路无影,碧莲湖蛇行山脚,只好止兴,拜别八百洞天福地!
当你用手指向天空,说它广袤的时候,当你路过金银花丛,默看虫儿羽化成蝶的时候,当你端坐在峭石上,用目光穿透晨雾饱览草原平旷的时候,你可曾感觉到大自然是多么的神奇与伟大而又富有情调?
大自然孕育了万物,我们始于自然,又归于自然。在雪花柳絮般飘洒的寒冬——岁末之时,树的叶都飘落到了地上。瑟瑟的寒风加快了它们下落的速度,雨后更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了。地上全是落叶,暗黄的颜色,在土壤中若隐若现。捡起一片,可以看见寒风在其间刻入的深深的印记,用手也抚不平的脉络是岁月的遗迹。踩着落叶,“哧,哧”的响声不绝于耳,更为寒冬添加了几分肃静。
有时,风中也会零星地吹来几片落叶,它们在你眼前飘忽不定,最终却落下,旋转地——落下……它划过,那一道长长的弧线延伸到更低处。那一瞬间与皮肤的接触,好像渗入了叶的'灵魂,与我们的灵魂交织着。拿起一片落叶,嗅一嗅,它早已沾染了泥土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
在马路上,二轮的、三轮的、四轮的机器飞驰着。落叶随之起伏、翻滚、腾起、落下,最终又回到了地上。韩愈曾写到:“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飘飖终自异,邂逅暂相依。”是啊,落叶终究回到了土壤之中,那个给予它营养的地方。它就默默地躺在那儿等着尘埃令其长眠。
落叶归根,再好不过了。有人曾经说,落叶是树舍弃的孩子。我却觉得此言谬矣。落叶,终究是要归根的,它们都是树的后代,它们都是与树难舍难分的。落叶,已经经历了四季的更替,走完了它那短暂而又不平凡的生命。在这草衰的寒冬,它,不会再生了。
马路边,树都半边秃了。根部的落叶,已经叠得有七八寸了。枯木,是冬天到来的讯息。光秃秃的树干不显一点生机,那一道道深深的树纹,已退去了叶的庇护,在凛冽的寒风中,肃立。叶,生命源于树,又归于树。这,不就是万物的轮回吗?
古人也体会了“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也曾吟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叶落,就像古人所说:“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叶落尽时,就是重头开始。
叶,有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它们落下时还不忘把自己一生汲取的营养归还给大树,自己默默地腐朽于尘埃之中,被遗忘……不过,它们永远不会被遗忘,它们的灵魂早已与人的合为一体了。人性的光辉与叶的无私,是最完美的结合,它们将会像月光一样,洒满人间。
想想我们,锦衣玉食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像落叶一样不忘本,感谢生养我们的父母呢?父母的关爱,呵护,是那么的无微不至又感人至深。从我们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再从蹒跚学步到寒窗苦读,父母都手把手地在教,父母都情愿地做好后勤工作。你可曾发现,几年来的操劳已经让父母的双鬓出现灰发,眉宇之间有条条皱纹了?你可曾发现,劳累了一天的父母见到你时还是会咧开嘴角露出会心的微笑?你可曾发现,当你没落时,是父母在一旁重燃希望?父母的这些付出都是无私的,就像树对叶那样无私,又那样深情。我们也要像落叶一样,默默地,无私地报答父母。
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关爱自己的父母,让家洋溢温馨。关爱,其实很简单,很简单。它需要的只是心的慰藉,心的相通。就让我们像落叶一样付出吧,无私的关爱将是最欢快的音符,能够让人的心,灵动。
岁月,将会磨平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关爱将布满人间。那时,空谷幽兰,青灯古佛将永远成为历史,人们将会用《金蛇狂舞》代替《二泉映月》,人们不会再感到孤寂与无助,人们再也不用为肤色不同而烦恼……
春寒料峭,静谧月夜,幽深小径上,初春芬芳的泥土,心里装着满满的幸福……
这部独立制作的R级片在美国上映已有三周,在烂番茄维持住99%的新鲜度、在metacratic得到88的高分、上映院线从400家飞速扩张到900家、还在众多商业大片前仆后继的档期里截获了800万美元票房……要说《赴汤蹈火“hell or high water”》是这个夏天的口碑之作完全不为过,甚至很多影评人已经放话“这是2016年的年度最佳电影”“好久没看到这么棒的西部片了”。
没看过的人多半会有点好奇吧,为什么一部关于抢银行的西部片能够斩获如此多的好评?当影评人赞美《赴汤蹈火》时,他们到底在赞美什么?除去片子本身质量很高之外,我觉得也是因为大家已经对狂轰滥炸了一个夏天的超级英雄片感到疲惫了。《赴汤蹈火》没有剑走偏锋到大众无法欣赏,领衔的几位演员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号召力;但它又有很多反商业化套路的表达,娱乐性十足的同时又引人深思。导演说,在他看来这是新西部(neo-western电影,同时也是一部公路电影。
其实吧,什么类型真的不重要,片子好看就行了。
尽管《赴汤蹈火》被选作墨尔本电影节的闭幕片,但一开始我对它的期待并不高,毕竟那时的我看了足足两周的片,胃口已经养刁,而且也有点儿审美疲劳了……说起来也是凑巧,这部片子的票是我最后时刻才换到的。结果出乎意外的好看,实在是蛮惊喜。
所以,它到底好在什么地方?
在我看来,正如上面的海报所宣传那样,"hell or high water has it all"——剧本、表演、摄影、音乐,全部都很出色。
编剧是《边境***手》的Taylor Sheridan,他很聪明地没有试图将这个片子的格局拉得过大,而是把自己选定的元素表达得淋漓尽致——兄弟,牺牲,西部。《赴汤蹈火》本身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当一个人走投无路时究竟会做出怎样的困兽之斗?剧本没有花俏难测的转折,没有精巧布局的悬念,因为平铺直叙的双线结构、个性十足的台词设计以及用细节堆叠的角色塑造已经足够的引人入胜。片中所有人物、不单单是作为故事中心的兄弟俩,就连两位执法的警探似乎都早已失去了对公平与正义的信心——在大萧条时期,银行通过房贷来剥削平民,贫穷逐渐成了一种世代相传的疾病。这些人没有出路,没有未来,于是只能抓住手边仅剩的一点。作为观众,我能时刻清晰地感觉到这些德州人的粗野无礼、自我防备的行为之后那种潜藏的平静绝望和极度麻木。
再说表演。三位主演都十分出色,无需多言的那种出色。Jeff Bridges这个名字就说明一切了。他可是“the dude”啊!临近退休的警探Marcus依旧范儿十足,丰富、直觉敏锐,一旦追踪到了猎物就绝不放弃。他口中道出各种政治不正确的刻薄笑话经常让观众们狂笑不止,基本算是全片笑点担当。老警探和他的混血搭档之间的关系有点儿像真探里面的那两位,互相嘲讽但又不到刻薄的地步。其实两人的相处并没有太多的刻画,但每次交流都很有料。结尾的几场戏,Jeff Bridges把老警探的那一点疲惫、执念和荣耀感把握得恰到好处,山顶上那个眼神的转变太太太厉害了。说不定叔叔借这个角色能再拿个奥提什么的。
至于Ben Foster,因为我很喜欢这位演员,还是不多评价演技啦,怕溢美之词太过。他扮演了两兄弟中的哥哥Tanner,是个刚出狱不久的暴力分子,易怒、偏执、几乎没有什么善恶观……这个选角毫不让我意外,从《决战犹马镇》的查理.普林斯到《领头狗》里的毒贩杰克,他一向很擅长这种恶中带善的极端角色,让人又爱又恨。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不是个好人,你也知道他最后肯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正因如此,他偶尔流露出来的对弟弟的温情让观众触动不已。正如演员本人在访谈里说的那样,当你在这个世界上在乎的事物只剩下那么一丁点儿,其他所有的一切都会变得无足轻重——道德底线如是,自己的生命亦如是。
这片最让我意外的是Chris Pine,印象中他一直都是那种英俊的白马王子/女性梦中情人的定位,这次真的彻底的颠覆了固有观感啦。这个片子以后应该没人再说他不是好演员了吧。比起哥哥,他扮演的弟弟Toby表面看似一个安分守己的好人,沉默而内敛,怎么都绝对干不出持枪抢银行这种事儿来——然而恰好策划了整个抢劫事件的是他,发起者也是他,哥哥Tanner纯粹是帮忙罢了。因为主线剧情是围绕着Toby展开的,所以这个角色被塑造得比较复杂也更有层次感,仔细推敲起来非常有趣。根据幕后导演访谈的说法,Chris Pine是个大忙人,所以进组拍摄的时间仅有短短的两周半。所幸他和Ben Foster以前合作过,关系相当不错,所以两人进戏非常的快,演的时候也轻松愉快。总之,他们两个的部分是整个电影我最为享受的。
具体的角色分析留到剧透部分再说,最后聊聊摄影和配乐好了。
摄影走的是写实风,有种半纪录片感觉。David Mackenzie很喜欢用长镜头,所幸他对场景的掌控力很强,开头一个长镜(同时也是真正拍摄的第一天就让观众完全投入到了紧张的气氛中去,足见导演功力。选景、服装、人物对话颇具西部风格,同时又不会让你感觉安排得太过刻意。几个配角的出现看似随意零碎,但实则有其用意。配乐很棒,气氛烘托得到位,单独听也像是有自己的故事。反正我直接花钱itunes上买了原声集,最喜欢兄弟俩在车里一起唱的那首《You ask me to》,甚至有一句歌词和台词完全吻合,细想真的太妙。《Dust of Chase》和《Sleeping On the Blacktop》也很有味道,看得出全是精心挑选的。哎呀呀,乡村音乐一直是美国人民心中不变的经典啊。
接下来我要剧透了,介意的请撤吧。写了这么多,容我打个广告,这部片子在美国已经大面积上映了,英国9月7号,台湾9月30号,而澳洲则是10月底。去电影院看吧,保证不会失望的。
科长的电影我都看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三峡好人》,三峡好人有明显的科长风格,但多了情义在里面,人物也有血有肉了。表弟(韩三明)变得超级可爱,一下子变得鲜活有个性了,而不再是一个符号了。有人说科长的电影跟侯孝贤的电影类似,就是没有特写镜头,里面的人物似乎是一个符号,代表一个阶层或者一个现象,人物本身是没个性的,但是三峡好人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因为加了情义在里面。情义是江湖的最显著的特点。
江湖在三峡好人里已经出现过,接下来的《天注定》是一个更纯粹的暗黑江湖。看《江湖儿女》,也是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科长的电影,还是有点享受的,那种慢慢的节奏,接地气的画面,声音突然变得重要起来,这是看影碟感受不到的。
这个江湖不是港台电影里的江湖,不是武侠小说里的江湖,就是咱们实实在在的发生在身边的江湖,生活在小镇的.70,80后小时候应该都接触过这种江湖,身边的江湖人物传说,记得上小学初中,村跟村的结帮拉伙,打群架,似乎每一个开个店做生意的都跟江湖有关,最起码要跟江湖人打招呼,这就是早期生意的原罪。那个年代小镇上村子里,讲规矩,江湖管的多,很多人不敢做生意,是因为不敢去招惹江湖人。
这个现实江湖就像电影展现的,拿把枪去撑门面,吓唬人,而不是真正用来***人,打架也是很少动刀子,棍棒为主。声势很大,场面很足,规矩要有,只有愣头青的小孩子学着电影里下重手,没规矩,但是远没有电影和小说里江湖那种腥风血雨。
从电影里看,似乎开始斌哥是江湖人,巧巧不是江湖人,后来反转了,斌哥不在江湖了,即使坐轮椅也不是被人砍的,而是喝酒喝中风的,巧巧进入了江湖。其实斌哥依然是江湖人,最后偏瘫依然瘸着“走啦”,没带走一分钱;赌桌上输了,依然讲面子,讲规矩。出狱后选择离开,是想有一天风光回来,让女人顶罪本身就不算个爷们,面子上过不去。江湖人脖子要硬,不能低头,可以丢情义,不能丢面子。斌哥的江湖人讲面子,不讲情义,讲情义的反而是不在江湖的巧巧,为情顶罪,为义收留偏瘫后的斌哥。这样看来似乎巧巧才是传说中的江湖人,斌哥似乎是个爱面子的假江湖,这个时候江湖人又是模糊的。
如果大家有机会阅读这两本书《江湖丛谈》,《乡土中国》,更理解中国社会的特点,可能全世界都一样,有法内之地,也有法外之地共生,但是中国的江湖似乎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古代郡县以下都是乡绅管理,郡县以上是庙堂之高,郡县以下就是江湖之远了。具体到人有时候很难说你是庙堂之人还是江湖之人,因为中国人没有高在庙堂的世袭贵族,每个人追溯都来自农村,有乡土的根,一代穷一代富,一代在朝堂一代在市井,皇帝轮流做,今天到你家,所以既有孔孟礼仪,也有江湖规矩,在人们的风俗习惯,待人接物中两者混合兼有,文化传播听评书,相声曲艺,这些过去都是江湖人的行当,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自然不自然的会带出江湖的价值观。几千年江湖还在,因为在演变过程中有共通人性的普世价值,以后也依然会继续有。
总结一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所以每个人都是江湖人,不管你在不在江湖里。有的是面子里的江湖,有的是里子里的江湖。易中天老师归纳过三点中国逻辑:问态度不问事实;问动机不问是非;问亲疏不问道理。这些是乡土中国的人情世故,讲情不讲理,乡土中国就是江湖中国诞生的土壤。
人生就像是一个大舞台。有时候,把你带上舞台的人却不能陪你一起下台。我怀念着,怀念着你制作的风筝,怀念着你慈祥的脸庞,怀念着你的陪伴。
情景一
“爷爷,那是什么?”稚嫩的声音,幼小的'我指着天上飞舞的风筝问道。“宝宝,那叫做风筝,可以在天上飞的。”“好神奇喔,我也要风筝。”“好好好,爷爷给你做一个大大的风筝。”回到家爷爷拿来几条竹条和一张布做了一个大大的风筝,虽然没有外面卖的精致,但却是充满着爷爷的爱。来到广场,拿着风筝跑来跑去,怎么也飞不起来。“爷爷,这风筝 怎么才能飞到天上去啊?”“来,我教你。”只见爷爷老练地把风筝拿起,折腾了一下,风筝就飞上天了,我欢呼地接过风筝。放飞了一下。不一会,风筝线就断了,不知所踪。 断了线的风筝,不复存在,收藏起来的风筝的把柄,却是爷爷的陪伴。
情景二
“爷爷,这道题怎么做?”十岁的我已经上三年级了,一遇到不会做的题目,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爷爷,在我眼中爷爷可是个大专家,“这道题你看看,甲有三个苹果。”
爷爷教导我时慈祥的脸庞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这是不可忘记的陪伴。
情景三
这一年的夏天异常的炎热,家里却变的冷清了。姐姐沉重的说:“爷爷过世了。”“是啊,我已经知道了。”艰难的吐出了这句话,声音里带着哽咽。是的,爷爷过世了,就在今年的夏天。
我无法去想象没有爷爷的日子,那些陪伴都渐行渐远。
——后记
人生亦是如此。当你种下了一颗种子,却不一定能细心照料它一生,甚至不一定能够陪它茁壮成长。只有珍惜陪伴着的日子,才是最好的。
爷爷,谢谢你,谢谢你的陪伴。
最近在看狄更斯的《双城记》,关于“双城”则指的是——巴黎和伦敦。本书以马奈特医生一家与德发日夫妇之间的纠葛为主,描写了导致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诱因,那就是贵族对于农民的迫害自己残酷对待,并在死亡抉择中凸显人性的华美。
而小说结尾则是卡顿代替好友查尔斯行刑结束,而这里有着一种神话似的回望,卡顿仿佛看到露西夫妇很幸福的生活着而他们的孩子则以他(卡顿)的名字命名。而他的这次替死,也让我精神一震。原来世间本就存在真正的情义。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曾经听过的故事,有个犯人将要行刑,因为母亲病逝,于是向国王申请由他的好友代替他坐牢,而他必须约订在真正行刑时一定要赶回来。国王答应他,只是因为他想要看看他们的友谊可以维持多久的时间。
可是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当所有人都以为犯人赶不回来时,因为下雨,他很是痛苦,于是狂奔,终于赶在行刑时赶到,而国王也在看到犯人如约而来时。被感动于是成全了一段友谊,同样也被这样的友谊唤起了对于友谊的回忆。
而狄更斯的《双城记》第一句第一段是这样的: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最初喜欢这本书的缘由也是因为喜欢这一句句排比句。每一句都有可对应的展现。人,生于世,你难免不会被世俗所累。
像最近在看的《遥远的救世主》,耳边循环的是那首《天国的女儿》空灵的女声,灵魂的每个毛孔都在张开,而书中的每个字,我都不想错过,今天看到芮小丹与黑恶人员王明阳关于“文化属性”“神”“道”以及关于《圣经》中的很多对话,我仿佛看到了现场他们的对话。而与此对应的,是我从心底升腾的对于他们高度的敬意与佩服。
而《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芮小丹这样的人,他们生活的.阶层,经历的事,我们很难理解。只是因为一首音响播放了《天国的女儿》,就足以让芮小丹这个足够优秀的人。可以跑遍北京古城,只为了找到一个能一样的声音,我想那是一种灵魂的皈依。
而在芮小丹差点被黑恶人员王明阳打死时,我得心惊了,幸亏是颗臭蛋。而芮小丹与丁元英在雨中的拥抱,也让人心底拥有的不是对于男女恋爱的好奇,而是两个拥有同样灵魂的人终于惺惺相惜,彼此依靠。
正是这本书拥有这样的高度,拥有灵魂孤独的人,看了它,才会触碰心底最脆弱的神经,所以它被禁,而这大概也是被中国所谓的文化属性所束缚。
我曾经给爱人说过一句话。“我不要你的依靠。我希望我们彼此依靠。”而我这种太过独立的价值观,也让我面临过很多的选择。在我可以选择依靠时,是我自己硬撑了下来。后来回想,我为自己的勇气惊叹。偶尔,我很怀念那个那么有勇气面对挑战的自己。
那么,回归正题,情义?什么是情义,是替朋友行刑,还是芮小丹他们那样的灵魂超脱?我想,情义,就像那句中国流传的话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桃报李”,如此,才会“无心插柳柳成荫”。
而通过阅读《双城记》,也让我对当时法国大革命有了更深的意义。这就是书的魅力,我看不到更远的世界,但我依然通过阅读,充盈着我的灵魂。
愿每个灵魂找不到皈依的人,都可以被伯乐发现,并彼此依靠,以此,来排解这千篇一律的琐碎日子。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