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练习是一种非常的有效的记忆方法。比如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养成自问的习惯: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我从中学习了哪些内容,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再现。《有效学习》讲到,提取练习可以分三步,首先回忆学习过的内容,然后进行总结概括,最后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表达出来。
施瓦茨说,提取练习不断地提醒我们,这些内容存放在记忆中的哪个位置,也就更容易在需要时就像搜索引擎一样,立即从大脑中提取出来,并加以应用。
知识的应用可以深化我们对于知识的理解。看完一本书,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书中的精髓,给了我们哪些新的启事,教会了我们哪些技巧,学会了哪些方法,了解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等等。
我们可以把书中的关键点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梳理,书的结构一目了然,知识点也非常清晰。人的记忆特性决定了人们记住图形的机率要比单纯文字要高得多,所以思维导图除了清晰结构为,同时也可以帮助记忆。
刻意练习能够让我们快速提高知识与技能,但如何去练习,效果却有着天壤之别。
死记硬背大多数时候只是将信息存贮在短时记忆中,非常容易遗忘。而如果在学习之前带着问题,可能会对知识有更深刻的领悟,并且与自己的亲身实践或者生活中的事件相联系,成其与身体相连接,就会形成长时记忆,并且不容易遗忘。
输出倒逼输入。我们有种感觉,就是知识要用的时候才觉得不够。比如我准备一个比较陌生的主题分享,就会调取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经验与例子去阐释。我会在不同的书中去寻找相同的主题,比对各方的观点与例证,再去结合我所针对的听众的特点以及接受水平,去尝试如何交付。
这就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针对这一个主题点,集合各家所长,并对之进行取舍,用通俗的语言去传递知识,自己在这一个主题上有了更系统、整合性的理论,而这些知识是很难被别人复制的,这才是知识的本质。
分享获得反馈,扩展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越分享,得到的越多。我们分享时,如果能够有不同视角的回应,我们会对知识有了更加立体的感觉。别人的提问也会引发新的思考,如果我们回答不了,这也正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学习内容,帮助我们发现我们所欠缺的地方。
现在很多学校的设计,创造了许多主动性学习的机会。比如讲到力学,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去寻找生活中与力学相关的例子,然后把自我的发现与产生的疑问做成PPT,在班级进行分享。在准备与分享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对这部分知识有了很多感性与理性的认识,未解决的问题也会让他们产生更多的好奇,推进他们继续探索的动力。有一些困惑可能在分享讨论阶段就已经搞明白了,还不明白的,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老师的讲解,就会把知识点搞得更加地透彻。
假如我们不想学,或者认为自己根本学不好,学了也没用,我们也就根本学不会。赋予学习过程某种意义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首先是发现意义。从事任何一项学习活动,我们都希望获取价值,成年人的学习尤其如此。比如你想学习插花,你可以学会感受生活的美好,提高你的幸福感;学习跑马拉松,可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学习心理学,可以学会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改善你的人际关系;学习哲学,可以提高认知水平,让自己更加智慧。
所以在学习一样东西时,我们要问问自己,它可以给我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它能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更通俗一点来说,它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其实就是把知识与自己建立强联系。
其次是创造意义。比如学习写作这事件,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人读,好像也产生不了任何经济价值,那我学习写作还有什么用呢?写作可以纪录自己的'成长历程,成为一种梳理情绪的工具,也是一个了解自己的途径。
很多人最初只是写着好玩,并没有想太多。而如果一件事情没有价值,它就很难长久地坚持下去。主动去寻找意义,制造价值感,就成为了我们继续学习的动力。比如,作为一个职场的文职人员,写作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高水平的公文写作水平可能会带来升职或者加薪;通过写作分享自己的职场经验,可能会带来收益;写作可能会获得一定的知名度,产生更多的需要,而需求又会倒逼我们去学习,去输出,这就是意义给我们带来的良性循环。
最近在准备证券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可能是久为参加这种应试项目的学习的原因吧,感觉学习效果不好。恰巧之前买了一本《高效学习》的书一直摆在眼前,于是就单纯的抱着找个能实用的学习方法的念头,翻开了这本书。看完之后,有些所得,结合之前看的《精进》一书中的关于学习的模块,做一下简单的探究。
《有效学习》是美国国家智库高级研究员——乌尔里希·伯泽尔于2018年2月刊印出版的。旨在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在这个时间极度碎片化的时代,指导人们如何系统化的有效学习。
书中讲解的系统化的学习方法包括以下内容:价值感、目标、提升、实践、融合、反思。下面我们一一阐述:
价值感——学以致用:动机是学习活动的终极动力,主动探索和发现事物的价值感及意义是掌握任何一项技能的第一步,我们本身不想学,那么是不太可能学会的,也就更谈不上精通了。对于感兴趣的方面让我们产生学习动机是简单的事情,但当一普通的内容需要我们去学习掌握的时候,如何使自己产生学习动机呢?书中给出了两种方法:1社交联系—加入一个学习相同内容的学习小组或者做出公开承诺,以社交联系的方式给予激励,以产生学习动力。2建立知识与自身的强关联性,产生成就感,以此促使自己产生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会使我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探索,以寻求学习内容里的独特价值,从而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有指导者的指导、督促和支持,效果会更加理想。
目标——循序渐进:在精通某项技能的初始阶段,专注是最关键的。学习就是一项知识管理的活动,它包括设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掌握基本技巧和专业技能,同时做好情绪管理。在学习的开始阶段,由于每个人的基础知识水平、知识边缘范围以及短时记忆的能力不同,应结合自身情况设立阶段性的目标,专注学习,之后将各个阶段的学习知识整合,建立自己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经常应用,刻意练习,刻意挑战,不断提升,使之变成一种自动化的思维模式。过程中做好情绪管理,保证我们专注、高效。
提升——精益求精:为了更好的提高技能水平,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1学习需要积极的反馈,包括内部积极反馈(监控、记录表现,关注问题改进)和外部纠错(交互式指导,引导思考,深入探究),做到有效监控,才能让我们及时了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2学习是个付出努力不断试错的过程,我们要进行长时间的投入,做有针对性的练习,不断地回忆再现学习过程,大脑会知道自己挣扎努力的价值。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管理,当遭遇问题时,及时意识到自己的情绪问题,正视问题,管理情绪,关注改进提高,将关注点放在精通掌握专业技能上面,而非外部干扰因素(关于情绪管理的问题在后续《自控力》的介绍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实践——格物致用:我们掌握了基础内容之后,需要主动拓展相关的领域,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并始终保持创造性。为了能充分掌握,我们要:1多问为什么,解答为什么,有助于建立知识间的广泛联系2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将已知的知识教授给他人经常辩论,有助于我们梳理知识体系和推理过程4将学习内容具体化、可视化,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质疑,从多样性的不同角度和不确定的答案深入理解提升。
融合——融会贯通: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发现知识背后的规律是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有效的构成系统化思维必不可少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1各种知识相互融合,混合训练,(fsir交叉验证理解2假设推测,依据具体情况,建立假设,推导,检查假设,形成结论(重复进行)实验验证4图形化、可视化概念类比推理。以此建立深层知识体系,从而系统化的解决问题(首先发现问题,理解问题,然后制定计划,实施计划,验证计划,最后回顾)。
反思——温故知新:知识的学习是个永恒变化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犯错或者过度自信或者存在认知偏好,所以我们要回顾和反思,重新审视我们的理解。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反思和回顾:1收尾问题2改变模式进行检验跟踪学习情况4外部检查反馈间隔时间复习回顾6记录思考过程7进行明确解释表述8慢思考,调整思考状态。
上述系统化的学习方法并不一定总是按顺序发生,针对不同的场景,应该有不同的组合。学习活动是一个过程、一套方法、一个体系,它最终帮助我们更有效的获得专业技能。我们一旦掌握了如何学习的方法,就可以提升我们在任何一个领域的技能。只要我们思想上勤奋、方法上得当、态度上严谨,再加以练习和实践,让各种知识触类旁通,并进行持之以恒的回顾和反思,我们一定可以成为精通某一领域的专家。
所以,你准备好了吗?
读到这一步骤时,我也开始反思我是如何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我的教学目标的呢?回顾以往的课堂,课堂上总是以问题的形式将目标提出让学生解答,学生能给出满意的答案我则欣喜不已,难道这就表明学生真的掌握了吗?读了这本书后,我终于明白,远远不够!虽有试着去写反思,却一直未将其重视起来,读完这本书后,我想我可以这样做:写出一节课并看着学生取得成功,然后试试即兴发挥,反思哪一课的重复教授较少,哪一课的不甚符合教学目标或甚至不存在教学目标的差异化策略且评估有较多等等。而以上这些都是评价的三向体系中的教师评价自己的日常课堂,另两个则是教师评价学生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和学生作为学习者评价他们自己和同伴。
以上这些,虽只是我拜读此书后粗浅的一些见解,但我受益匪浅。以后,我将试着做到“开始就心中有数”,做到“步步为营”,努力上好每一堂课,努力将学生的简单学习转变为深度学习,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本书与我之间将还会有很多故事,我愿与它成为朋友,它也将是我以后教师生涯中的指明灯。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