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不仅是一个伟丈夫,还是一个小女子,用泥土做成的东西,小巧玲珑,美观大方。人们用泥土烧制或手制成陶器,再在外表涂上一层鲜艳的颜色,完成后便成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用泥土捏成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把人物原型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都表现得十分逼真。典型的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它们个个形态逼真、体态威武,虽经历了千年的沧桑仍保持着原来的风貌,怪不得世界各地的友人都对它赞不绝口。把洗净的鸡放入泥土中,焐一会儿以后再拿出来还可制成美味的叫化鸡。
泥土有如此之多的功劳,对我们人类的好处如此之多,我们不得不从心中喷发出一种热烈的感情——敬畏泥土!
中国人对泥土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女娲创造了人,而女娲赋予生命的载体,正是泥土。这样看来,人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泥土有了不解之缘。
在记叙文写作中,我们可以题目规定的范围内,选择几个生动的、典型的人物生活片断,或事件的情节片断,或景物描写片断,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表现一个主题。这种构思方法,我们称之为“画面组合法”。用这种方法构思的记人叙事的文章,可以在较短小的篇幅内,立体地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叙述事件、描写景物。运用画面组合法来构思,就可以给作者留有相当广阔的自由创作的天地,使思路开阔,纵横驰骋。这种构思增加了文章的容量,可以表现更复杂的事件,可以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感情,更为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画面组合法,不一定有一格贯串全文的线索。但这并不等于说,文章的那些“画面”可以随便摄取和组接。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分工而又合作的,独立而又集中集。所谓“分工”,就是各个画面表现的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所谓“合作”,就是所有的画面都要共同表现某一个主题思想。
训练题目:《浓浓的母爱》《瞧我这一家子》《-----轶事》
围绕“泥土”这一中心话题,作者调动了自己平时的积累,思绪从女娲造人的远古传说到今天的土焐制作叫化鸡,从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到日常工艺品,从旷世杰作秦始皇陵兵马俑到最常见的土地上种庄稼,如此等等,可谓文思泉涌,材料如山。作者巧妙地将眼前的材料进行分类,分别以“功高盖世的泥土”、“坚强伟岸的泥土”、“用途广泛的泥土”为小标题,展示了泥土的贡献、特征和用途。正是有了多侧面、多角度的表现,文章结尾就自然地引出了“敬畏泥土”的点题性话语。小标题的运用(一类情况用一个小标题),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也让读者一目了然。
使用“分类条陈法”构思要注意的问题是:对叙写的事物进行分类时,必须从同一个观察点出发,使用同一个标准去分类,不能使分成的类别互相交叉或相互包含;分条论证时,条与条也就是段与段之间要有内在联系,这就是说分类要在同一平面进行。正因为在同一个平面进行分类,思维层次单一,构思才快速。
人靠泥土而生存繁衍,注定了泥土功高盖世。从古时起,人们就学会了在泥土上种庄稼而获取食物,用泥土搭建房屋而得以栖身。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泥土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向人们提供生命之粮。到了现在,泥土对人们的恩惠更多了,人们从泥土中汲取石油、煤,人们从泥土中探掘各种稀有金属。泥土促进了人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所谓“小中见大法”,就是从写“小题材”入手,以小见大,由点及面,见微知著。在这类文章中,作者笔下尽管是一些细微平凡的人与事,但于细微处见精神,如同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一样,同样可以表现时代风貌。对于这种手法郁达夫曾作过一个形象化的比喻,那就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日常生活中细致、平凡的题材,是可以从某一生活侧面、某一生活片断折射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的光辉的。
训练题目:《习惯》《微笑》《我们这里的新鲜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