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历代文人***客推崇的地方,盲目?
烟雨蒙蒙,在我的想象中,这,就是江南的诠释。从没有到过江南,至少没有到过我心目中的江南。或许,这是一个悲哀吧?一个爱江南的人,竟从没有到过真正的江南,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沉浸在自己的臆想中罢了……
江南,没有半点喧嚣,没有半的奢华,有的,是花凋无声,叶落无影。
也许,这样的没已不复存在,就算有一个“小桥流水”“杏话烟润”的江南,她也不再纯粹,而布满纤尘。固执的认为,真正的江南一定没有桂楫兰桡,只有简陋的木船荡漾在一湾清水中……
无奈,她和四合院一样,走了,永远的。
彻底爱上江南,应该是源于友人送的一套挂历,整整12张,张张都在诉说着江南的似水柔情。其实,与其说是恋江南,不如说恋的是那份简单。所以,苏州园林不是江南,纤尘味太重,大观园也不是,它拥有香车画舫,太奢华……
罢,江南完全是我的`想象,世上哪有那么如我愿的地方——永远详和。
突然忆起了湘西,翠翠的虎耳草。可那也成为了历史,相信湘西一定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从此,好端端的一个江南有走了。江南只是一个概念……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笑靥如花,在浆声灯影里,又能记起什么?春残花落,红颜老死。都化了……
后记:写了那么多,依旧对江南是一种懵懂的感觉,依旧是如此的痴恋……
几千年的文明,造就了华夏子孙的礼仪几风貌。从周公制定的礼多党制度到现今,都教导着人们要遵守礼仪。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可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讲求平等,那些代表着繁文缛节的礼仪已经不重要了,人们都一个个在淡忘它们了。可我却认为礼仪是重要,一定要传承下去。
记得上次在奶奶家过清时节时,奶奶摆酒弄菜祭拜祖宗。按照往常的礼节,一家人都应该到齐,磕头祭拜祖宗。可是香烛都烧完了,除了我们一家子和奶奶爷爷外,其他人统统没到。舅舅阿姨一个个都说没空来,而且说这种东西都老古董了,不拜也没有关系,气得奶奶饭都吃不下。
我心中也不禁沉觉得有点变扭,心想:祭拜祖宗又不是迷信封建,只是一种思念前人方式和礼节,几句话就搪塞过去,未免太轻视这些礼节了吧。
我的历史老师也曾对欠说中国历史之所以不与世界历史归为一类,那是因为中华的文明礼节是唯一没有断过的,因此中国历史之渊源流长就得宜于此。
我非常赞同老师的观点,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的最久,就是它的文明礼仪盛行和发展,没有因其他因素中断过。因此,我认为对于中华民族的礼仪文明,我们都要加以保护和传承,这样才会使我们中华民族更加繁荣和昌盛。
每次,当我怒不可遏地对儿子发火以后,心中都会充满悔意,大概这也是每个为人父母者的心态。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为什么气愤时总会那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总能让自己变得那么歇斯底里,恨铁不成钢也好,一条道走到黑也好,坚持到底誓不回头也好,反正只要一发火,只要有了开始,就必须要有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却总要以孩子的痛苦为代价,不是痛哭流涕,就是大呼小叫,不是大声求饶,就是誓死反抗,搞得像两个人的战争似的,最终总想以自己的胜利来划上圆满的句号。
但这个句号并不圆满,心中的痛苦会像残缺的玻璃一样刺痛自己,孩子的每一声哭泣也都会像滴沥的硫酸腐蚀自己的心脏。悔,便无声无息地在怒气的余波中疯长。后来,就安慰自己,既然做了,就别后悔,可就是无法让自己不做,似乎永远没有一个合适的方法让自己不致于动怒。 但人是可以不动怒的,就像母亲教育我的时候一样。我从来没有被母亲骂过一句,但却那么敬仰,没有任何神灵可以相比。
她都说些什么?我听到的是她一句句谆谆的教诲,一番番耐心的话语。我做不到!不知为什么。是父亲的血液,还是自己的'粘质?内心的叛逆和胆小一样明显,个性的固执和单纯一样令自己恶心。
有一天,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蚂蚁,忙碌中离开了家;叶子,不舍中离开了树;家人,安慰中劝住了我。爱的泪水划过了我的脸庞,它温暖了我的心。
那一天,我记得很清楚,是元宵节,我一大早就和邻居家的同班同学一起上了学,到了学校,和往常一样在教室里自己看起了书。突然,我的肚子痛了起来,我只好用双手紧按着肚子,慢慢的低下了头。我的同桌看见我肚子疼的厉害,就问我要不要告诉老师,请假去医院检查一下。我忍着疼痛,轻轻的说:“我没事,我忍忍,下课后你陪我去请假,好吗?”他点了点头答应了我。当时,我感觉到心头有一丝丝暖意,在缠着我。
“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终于下课铃声响了,他陪我一起去办公室请了假,我还打了电话给妈妈,让她来接我……雨越下越大了,我感觉好冷,冷的我直打哆嗦,只好将双手藏在口袋里,耐心的站在门口等待着。过了一会儿,我看见远处开来一辆轿车,里面坐着的是妈妈,我的心突然暖和起来,不由自主的跑了过去。我看着她眼睛里闪烁着泪光,眼睁睁的看着我,说:“孩子,你又肚子疼啦,哪里疼啊?”我指了指疼痛的部位,只见她点了点头,迅速的调了车头向医院的方向开去。
到了医院,妈妈下了车就跑去挂号,嘱咐我在原地等她,我又一次忍着疼痛在原地等待。过了一会儿,她回来了,她带着我进去诊治,最后医生说打几瓶吊针就会好的……打吊针时,我就开始呕吐,吐得我越来越难受,脸色越来越苍白,妈妈看着我那么难受的样子,就拉着我的手,嘴里一直都念叨着:“孩子,会好的,会好的。”我听着心里又涌起了那熟悉的暖意。一会儿,奶奶也赶来了,看见我脸色那么苍白,就让妈妈去问医生,妈妈转身就去找医生,不巧的是中午了,医生下班了。
奶奶看着我脸色那么苍白,心里不好受,便坐了下来,握着我冰冷的手,祷告了起来。我回想起小时候奶奶十分的疼我,什么事情都依着我,我想着想着,眼泪不听话自己跑了出来,划过我的脸庞,温暖了我的心。我不想让她们看见我在流泪,我便低下了头。奶奶祷告完后,就和妈妈商量了起来,让哥哥开车带我去大医院检查。我便去护士那拔掉了针头,又一次坐上车,直奔向大医院的方向。
大概一小时左右,到了那个大医院,伯母挽着我的左手,妈妈挽着我的右手,我软绵绵的向急诊走去。挂号、诊治、验血、做B超……最后医生下结论说是盲肠,要马上进行手术……我换上了手术的衣服,戴着帽子,静静的坐在床角。爸爸和姑姑在忙碌中也赶了过来,大家都站在我的身旁,围着我。当时,我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医生推着我进入手术室时,姑姑亲切的对我说:“别怕,很快就出来了,我们都在外面等你。”我的心又再一次涌起了一股暖流……
爱的方式有千千万万种,对我而言,亲情是最重要的,是他们用爱,温暖了我的心。
清晨的阳光比我起得还早。透着红雾带着些许温馨,透过窗户拍到我身上将我唤醒。就在我翻身滚向床的另一边的时候,胡渣刺到手擘上才让我感觉,起床的时间到了。
一番洗漱比急行军差不了哪里去,都是在赶时间中完成,谁让自己总是爱睡回笼觉呢,总是醒了再绵一下,嗯,还可以再绵一下,非得要时间马上到了才会起床。拖着凉鞋冲出门去,入眼是该死的6层楼梯,忍着膝盖的微微疼痛,我一咕脑冲到楼下,跨上摩托,冲出小区。这是每个周一至周五都要做的事,经年累月重复着,而常年伴随我的,只有那清晨的阳光。
电影一开始即点题:在变幻的生命,岁月,原来是最大的小偷。没有拖泥带水,干干净净。这个基调一直延续到影片结束。
影片以八岁的罗家二儿子罗进二的视角去演绎整个故事,悲伤中不乏童真。当罗进二带着玻璃鱼缸看着外面的世界, 扭曲的视觉里折射出当时的香港,简简单单的定下了社会和家庭的背景:混乱、贫穷却又坚忍。倔强的老爸,乐观的老妈,奶奶、叔伯、一干邻里,都有血有肉,绝不剪影化。
之后影片的主角——哥哥出现,这是一个完美的角色,功课样样优,以至于由许鞍华饰演的小学老师批评顽皮的罗进二时都拿老大罗进一作为激励的手段;性情温和宽厚,人见人爱;因为常常拿金牌而觉得铜牌更值得收藏,这样的人美好的令人炫目。
兄弟两个在饭桌上用力拍打,以敲出面包屑来吃,贫穷中没有湮灭生活乐趣。然后,清纯的女主角出现,然后,一家人吃饭、看电影,其乐融融。一切都很美好,影片在平淡似水的生活场景中将慢慢的用细节来渲染整个悲伤。
此时的香港,开始了移民大潮,贫穷自然不会有任何机会。当奶奶对罗进二说自己也终是要离开的时候,罗进二不停的询问,直到奶奶说,当你把最珍惜的东西都填满苦海的时候,你就会再见到亲人。
老爸总是说,最重要的就是要保住那个顶。
老妈总是说,一步难,一步佳。
罗进一总是在窄小的阁楼一边听英文歌,一边做功课。
罗进二总是不遗余力的偷东西。
哥哥很喜欢养鱼,喜欢对女主角讲各种鱼的故事,当女主角生病,他清晨出发,要把最珍惜的鱼送给女主角,此时,影片欢快的开篇要慢慢转变。女主角家里分前门、后门,有大大的.鱼缸,有优雅的妈妈,哥哥在不断接受贫富差距的冲击后,有些黯然的离开,看似受了打击的哥哥,比赛失利,功课不及格,无法集中精神弹琴。女主角的离开看似注定,却为这份纯恋增加了现实又完美的注脚。
之后,进入了影片的高潮,台风来袭,全家人努力保护自己的“家”!台风过后,哥哥突然晕倒,终是被检查患有血癌。
老爸老妈在生活的重压下相互扶持、绝不放弃,哥哥在惯有的懂事中,依旧温柔;弟弟在似知不知中,努力让哥哥开心。
这时,影片的结局初现,哥哥病情加重,急需输血,老爸赶到医院,将两百元交给一脸傲慢的护士时,手上戒指的印记深深;女主角回到香港,哥哥终于给出几次未完的初吻。死亡此时出现,恰时。
葬礼上,老爸放了哥哥写的歌,单纯美好的声音贯彻全场,这一次,可以哭到崩溃。
当老爸努力拔下一棵树苗,为哥哥的墓地加上一个“顶”;当弟弟将所有偷来的东西,投入大海;当老妈说一句,既然是你哥哥说的,我就信。
我想一个人令人炫目的美好,不会消失,他既是亲人成长中最大的痛,也是最大的信仰。
影片有很多细节,既反应当时社会,也让影片的进展环环相扣,开始的种种迹象,都在后来一一显现。我很热爱这样的电影,一是见证了导演的功力,二是见证了导演的用心。
经历若干烂片的洗礼后,有一部《岁月神偷》,让人感动又庆幸。
学习乃人生之常事,“勤能补拙,静能生慧”。过眼烟云之语,或抛于脑后;或以此为戒,盖可“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你回味起它,别有一番滋味。
初次来到书法班,眼前端坐着一位精神抖擞的老师,虽穿得不时髦,但还干净整洁。母亲道明了来意,还不忘把我的“劣迹”陈述一番,老师热情的倒了一杯茶,举起茶杯,正平扑通扑通的心。
老师摊开纸,铺平毛毡,倒好墨汁,浓郁的墨香无不吸引着我想尽快学成,但我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万事由不得急,得慢慢从基层做起,做好每一步。熟知完“文房四宝”之后,便开始握笔,老师说需握十分钟。什么?十分钟?心燥阻碍我不到五分钟就坚持不下去了。
十分钟过后,可坚持下来了。接下来要先学习基本笔画,老师先做了示范。笔在宣纸上挥舞着,那一笔一画,道出书法的韵味。慢慢的,我也模仿着老师的模样,认真将其写于纸上,横竖撇捺,方方正正,受其于老师之赞。
几次后,又提起笔,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咦!怎么回事?老师看到了,抓起纸张,揉成一团,扔出窗外,生气的怒吼着:“人如手中笔,心如腕上力,心却如此浮躁,怎能写好字?纵使你有再高的天赋,又如何?”
面红耳赤,重新接过一张纸,陷入深深地思考之中,沉思了片刻之后,再次提起笔,重新书写着,书写着横竖撇捺,书写着人生的哲理,修身养之燥心。
学习书法也六年了,而今画想起那句语重心长的话语,回味着,感受着;是啊!俗话说:“勤能补拙,静能生慧。”
言为心语,字为心画。一次次提笔,除去的是疵意的浮躁;一滴滴墨汁,浸染的是浓郁的心思。书法中横竖为规,撇捺为矩,横竖撇捺书写的是人的方寸,事的条例,心的安逸。
书法,改变了我的性格。今日,再次回味,成为人生的历史,愈久愈深!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