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抓修饰、限制性词语,揣摩其准确性、严密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一些副词、连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限制性词和短语上,如“只有、全、最主要、最”等,这些词语从时间、范围、数量等方面起到修饰限制作用。
2、抓模糊语言的运用,体会其准确性
如“大约、可能、左右”等。
3、考题形式
①加点字有何作用?
②加点字或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并说明理由。
③加点词(限制性)可否删去?为什么?
4、答题模式
①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的……特征(或…事理)。
②不可以换;原词的意思是…,所换之词的意思是…,换了后意思就变成了……;与实际不符。
③不能删除;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若删去,原来的意思就变成了……,与实际不符,太绝对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海底两万里》是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科幻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要讲述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奇遇故事。奇遇发生于1866年,阿龙纳斯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大怪物独角鲸的活动,在追捕过程中不慎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但该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神奇潜水艇。潜水艇中的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进行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惊心动魄的险情。最终,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并将他所获知的海底秘密公布于世。
令人称奇的是,在儒勒·凡尔纳生活的时代,潜水艇还没有被发明,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凡尔纳成功塑造出鹦鹉螺号潜水艇,并且真正的潜水艇在小说发表25年后才发明出来,且与小说所述鹦鹉螺号大同小异。由此足见凡尔纳的科学预见力。
最令人称道的是凡尔纳在小说中塑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使《海里两万里》闪耀着永恒的光辉。尼摩船长无疑是书中最重要的主人公,而他则是一个带有浪漫、神秘色彩的人物,非常吸引人。尼摩根据自己的设计建造了潜水艇,潜航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但这好像又不是他这种孤独生活的惟一目的。他躲避开他的敌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探寻自由,又对自己孤独的生活深深感到悲痛。在印度半岛南端的锡兰岛,尼摩船长手拿短刀,挺身跟鲨鱼搏斗,救起那个穷苦的采珠人,又从自己口袋里取出一包珍珠送给他。由此,阿龙纳斯感到在尼摩身上有两点熠熠闪光:一是他无比勇敢,二是他对人类的牺牲精神。可见这个古怪的人还没有完全斩断对人类的爱。
《海底两万里》集中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所有优点,故事情节曲折紧张、扑朔迷离,人物命运瞬息万变,科学知识丰富详尽。读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海底两万里》这本书主要描写的是主人公凡尔纳和他的仆人以及几个朋友去捕捉一种无名类的鲸鱼。他们也经历了风风雨雨、困难、挫折,但他们没有后退,而是像万众一心抗击非典那样团结,一旦遇到困难就想方设法克服它,不悲观、不气馁。他们拔山涉水,经过了大风大浪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就像有一首歌里唱到: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主人翁尼摩船长是一个带有浪漫、神秘色彩的人。他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精心研究、设计、建造了这只独角鲸大怪物——潜水船(鹦鹉螺号,他与潜水船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但好像这又不是他这种孤独生活的唯一目的。他躲避开他的敌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搜寻自由,又对自己孤僻的生活感到悲痛。在这孤独的生涯中他巧遇了阿龙纳斯并与他共同经历了一幕幕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事件.这本书还写到了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这些故事情节都是非常曲折紧张,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人物命运,丰富详尽的科学知识和细节逼真的美妙幻想融于一炉。
作者还独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长的旅行中,时而将我推向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带进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刻画交替出现。读书引人入胜,欲罢不能。这的确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好书。
(一)指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有两种:一种是具体的事物;一种是抽象的事理。
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两个要点:
一是,关注说明指向的核心——是事物,还是事物、行为内部蕴含的抽象之理。
例如: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中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段文字,说明的核心指向的不是“我国的石拱桥”,而是“我国石拱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作者着眼点不在“石拱桥”这一事物,而在“为什么”这一本质。
二是,关注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严谨、准确、完整
首先要注意必须有的限制词不能丢。这里有同学会把说明对象表达成“石拱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少了一个限制词“我国”,这句话的表达的含义就由“中国的石拱桥”扩大到“世界范围内的所有石拱桥”,导致表意范围错误。其次要注意表意的完整性,明确表明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有的同学这样表述本段的说明对象——我国石拱桥取得辉煌成就,这样表述因为表达不完整,让答案介于事物和事理之间,不伦不类。
(二)对说明文主体段落进行高度概括,指出每段分别说明了这个说明对象的哪个方面特征或特点
一段文字,介绍一个说明对象,因为文字有限,无法面面俱到,所以每个自然段只能说明一个事物或事理的一个或两三个有限的方面。我们通过概括,逐段指出说明了哪些方面内容,叠加到一起,就完成了对说明文表象内容的整体概括。例如,一篇说明汽车的文章,主体部分:第一段说明的是外形、第二段说明的是颜色、第三段说明的是结构、第四段说明的是行驶原理。
(三)形成标准化的语言表达形式
本文以 为说明对象,先后说明了
本文以 为说明对象,先后说明了 说明对象的 哪些方面 ,倡导我们要 怎样做
(或警示我们 不能怎样做 ,我们要 怎样做 )。
总之,完成这个题型,一要准确判定文章的说明对象,二要掌握说明文段意的概括概括方法,三要掌握说明意图归纳方法。这三个小问题解决了,这一题型的解答,就会游刃有余。
1、明确说明对象:说明对象就是文章要说明的某个事物,要解释的某种现象,要阐述的某种道理。
2、快速判定说明对象的方法:
①看题目,不少题目本身就是本文的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看云识天气》等;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③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3、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
①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直接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由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事物的特征;有的标题在指出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从分析材料入手,注意抓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等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③借助说明内容,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段文字没有关键句,但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和形象生动的描写。例如:拿两岸的河堤常常被冲毁与这座桥从没出过事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卢沟桥“结构坚固”的特点;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柱头上石刻狮子的情态,是为了说明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要想准确把握说明顺序很简单,只要明确各种说明顺序适合哪类说明文就能很容易判断出来。常见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空间存在形式,由内到外、由下到上、由前到后、由远到近等依次进行说明,一般适用于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等;如《故宫博物院》、《核舟记》都运用的是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通常包括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从现象到本质、从主要到次要、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简单到复杂。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都是运用逻辑顺序。
事实上,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等。阅读中如果注意这些标志性的词语,也能很快判断出说明顺序。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