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妈是我家中最负责的一个,她经常清理家中的垃圾,没有一刻闲着。
我妈妈经常7点半才回到家,我看到妈妈的脸上显露出疲惫,但是她还是打起十万分的精神,继续劳动,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经常挑灯夜战。
有一天我担忧地问:“妈妈您这样晚睡早起对您的身体不好。”
“你甭管我,我还可以这样做下去!”妈妈坚定地说。
“可是您也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啊!”我着急地说。
“这几天我都早睡早起,不会有事的,好好学习吧。”妈妈说。
我不相信,一天晚上,我窥视了她的一举一动。她穿着红色大褂,走到餐桌前,拿起一块抹布,用力擦着,并把书一叠叠放好,整整齐齐的理一遍,搬进书柜,她才离开,接着又拿起簸箕和扫把扫地,使地面干干净净,最后,她轻轻拉开我的书包拉链,检查是否有书遗漏在家中,后来,她踮着脚尖,朝我的房间走来,我仿佛听见了她打哈欠的声音。我立刻上床睡觉,她悄悄推开我的房门,轻轻帮我盖被子。最后她才离开了我的房间。
她走后我的眼睛湿润了但我没哭出来,我忘不了她今夜留下的身影。
“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在这世界上,到处充满真情。电影《一梦十七年》向我们介绍了发生在新疆南部的一个有关真情的真实故事。看完这部电影,我热泪盈眶,被故事中的情节深深地感动了。
影片主要讲的是维吾尔族夫妇司迪克和力克孜经营一家餐馆,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他们在一个废弃的纸箱里捡到了一名冻得奄奄一息的`汉族残疾弃婴。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卖掉了饭馆,花光了所有积蓄,司迪克又因为想救拜合提亚而过失致人死亡入狱。夫妇俩决定将拜合提亚送到部队,在部队的军医的帮助下,拜合提亚终于恢复了健康。
整个故事,没有一句华丽的词藻,没有半句歌颂式的语言,然而故事中人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却是人性的真、善、美,展示出来的是人间最纯朴,最美好的情感。维吾尔夫妇为了拯救一个与他们毫无任何血缘关系的汉族残疾弃婴,花费了他们的所有积蓄,卖掉了赖以生存的饭馆,但他们毫无怨言。电影《一梦十七年》向我们介绍的正是这人间最朴实无华的情感——真情。
其实,只要我们用心,真情就在我们身边。2007年的冬天,南方遭遇了罕见的大雪。这场大雪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史无前例的。大雪阻挡了人们匆匆赶回家的脚步,冰冻了人们盼团圆的心。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融化了大雪的严寒。一个农民用自己的双手,救了44人。到了晚上,还挨家挨户的借棉被……他并不富有,但却让44人在他家住了3天。这样一个平凡的农民,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他无怨无悔地帮助那些跟他素未谋面的人。是什么驱使他这样做呢?是真情。这跟电影《一梦十七年》所表现的真情异曲同工。
真情让人间充满爱。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真诚地付出,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和谐!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
这部片子的亮点之处就在于考虑到人性,看到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每段历史的见证者。因为时代的感召,杨家三兄妹离家前往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广州,大哥立仁选择追随蒋介石,二姐立华选择了三民主义,弟弟立青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骨肉同胞最终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信仰,迈上了不同的道路。作者没有直接评判出三兄妹的选择正确与否,没有塑造以往革命人物高大全的形象,而是更多的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大哥立仁是最为复杂的一个,早年思想激进,刺***三省巡阅使失败后,投奔广州革命,后虽然思想上追随蒋氏,在反革命政变中满手沾满鲜血,但在妹妹立华收养瞿恩的烈士遗孤时,还是网开一面,在民族危亡关头,还是投身抗战。他追随蒋氏也是因为自己的信仰,认为三民主义才是救国之道,但在举起屠刀屠戮异己时,选择了服从。在他身上既有长兄对弟弟的关心,又有因主义的差异造成的兄弟人伦的扭曲。
在这部片子中,没有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是十恶不赦,也不是每个人都是圣人,所有人的思想都有着变化的轨迹,即便是那个“死硬分子”汤慕禹一开始也是一腔报国热血投身黄埔军校,也许正是瞿恩说的阶级立场决定你的态度,汤慕禹最后追随蒋氏,但是在杨立青营救老师瞿恩的时候,还是毅然参加行动。范希亮,早年已是军阀旅长,后舍弃官职,投身黄埔,从学兵干起,参加东征惠州,立下战功。在瞿恩家里的那次讨论他提出的关于湖南农民运动的问题,可见他是一个思考问题很有深度的人,他在思考这场运动对于国家的意义,也是一个具有家国忧患意识的人,可是最终因为党派之争以及所谓的军人服从性迫使他亲手***死自己曾经的导师瞿恩,他的子弹使瞿恩的肉体消失了,可是他的精神却从此背负上十字架,无时无刻不折磨着他,让他无法面对瞿恩的妻儿,家宴上他涕如雨下,最终在中条山抗战战场上他以战死结局。
有人认为历史并不是教科书的约定,而是造就历史的千万人的无意识的真情记录,是一串完整的链条,记录着当事人的真实情感。我个人很反感成者为王败者寇的历史观,在这种历史观之下人的形象可以说是扭曲而不真实的,党派之争主义有别,很难说谁对谁错,也很难说那条道路就一定通往光明,只有在观点碰撞,主义对抗之后才能达到某种平衡,正如剧中当三期六班的同学齐聚瞿恩家中,不分党派的大声争论自己的观点时,带给人的不是针锋相对的剑拔弩张,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温暖,一种感动。可是一旦这种力量的平衡被打破,当一方对最初的公开公平的争论感到不满,而采取用手中的枪杆去换取话语权的时候,变成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上的单方定义,那么屠戮也就随之而来。
个人觉得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强大到让人无惧死亡,在人心中犹如一盏明灯,让人在看似已无路可走的境地下,愿意生活下去,带给人希望和勇气。信仰可能是宗教也可能是政治信念。剧中的瞿恩就是一个具有信仰的人,因为信仰在强攻惠州城的时候他冲在最前面,因为信仰在惨遭囚禁时依然镇定自若,因为信仰他面对威逼利诱慨然就义,撇开党派之论不谈,在人格上他是一个大写的人,即便是他的敌人同样对他满怀敬意,即使在肉体上可以将他抹灭,但在精神上有信仰的人是不会被打败的。
回归到人性的角度,才使得这部电视剧有了可看性,引起看客若干思考,只是很久没有写东西,觉得笔下晦涩,很多感触很难表达出来。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到温暖的事。“人间自有真情在”这句话说得果然没错呀!
那一次,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路上的行人匆匆忙忙地跑回家去,而我在这里等着公交。毛毛细雨把这气氛衬托得更加恐怖了些。
公交车终于来了,我赶忙登上了车。车上的人一个挤着一个,我被挤得不知所措。司机也在一个劲儿地喊着:“来来来,进来的人往后面走啊,往后走往后走!”人们听了司机的话,便用尽全身解数往后挤。这时候,我被挤得更疼了。那群人像一个个魔爪似的,我一逃就把我往回挤,我怎么逃也逃不出这些人的魔爪。我实在忍不住了,马上哭了起来,可是车上吵闹一片,根本没人听到我的哭声。这该怎么办呢?
车上的情况越来越糟糕了,我声嘶力竭地哭了出来。终于,有人听到了!忽然,一位年轻的大姐姐站了起来,说:“小弟弟,我让你坐吧,身上很痛吧!”顿时,我感觉到人间无比的温暖,那温暖如沙漠里的一泓清泉直流进我的心中。我擦干了眼泪,对着那位大姐姐说了声:“谢谢大姐姐!”
公交到站后,我摸着被挤得通红的手,暗暗想:人间一定是有温暖的!“人间自有真情在”这句话说得果然没错呀!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温暖的真谛!
读过这本书以后,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要写些什么,不拘形式的读后感也好,一些心情的触动也罢。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在与作者的精神碰撞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舒心愉悦的旅程。书本整体颜色是小清新蓝,搭配水墨画,给人一种十分淡雅的感觉。
我喜欢这本书几乎每一个标题,毫不夸张的说,书中的每一个标题都符合文青关于诗情画意的想象。温一壶月光下酒,以夕阳落款,用岁月在莲上写诗,不知多少秋声等等,光是标题就已经美的不知所以了。整本书分为五个章节,情绪依此递进,从活在当下,体味生活滋味,到表达温暖的感情,再取温柔半两,随遇而安,最后回归初心,方得始终。
看似散漫的散文,细细读来,并不只是辞藻的堆砌,而是一次关于生活的对话。作者在每一篇文章中都倾注了自己的真情实意,以自己的切身体验,从小细节着手,以小见大,从再平凡不过的经历中参透其中的道理,读来没有丝毫的压迫感,反而能够舒缓压力。
其中,我最爱的一句话是“爱的开始是一个眼色,爱的结束时无尽的苍穹。”其中有深意,欲辩又还休。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红心番薯这片文章,微凉秋风,旧家前河堤的苇芒花遍地蔓生,遮挡住了父亲的踪迹,近了才发现父亲的白发藏在灰白的苇芒花里,我竟未能看见。经历过几年南洋战争的父亲,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红心番薯就是他日日夜夜的期盼,这朴实无华的番薯温暖了身在异乡的游子,牵动着归家的心。
在那一代经历过战争的人心底,有一段番薯的岁月,“那岁月里永远有枪声时起时落”,在颠沛流离的时代里,在饥饿的岁月里,红心番薯都是生活的慰藉。廉价的番薯不仅记录着过去的时光,它从头到脚都是有用的,番薯花芬芳倔强,淡红的花朵在每一个落日余辉里开得正好。番薯叶也可以单独作为蔬菜登上菜场的舞台。这渺小卑微的红心番薯映照着上一个年代的沉默与喧闹,也承载在对父亲深深的怀念。这是一篇温暖的文章,透过平凡的红心番薯,写出上一代人的厚重的历史,也从点滴间透露出温暖细腻的亲情。
读着又发现一篇宝藏文章《温一壶月光下酒》,”传说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开口说话就会结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地烤来听…...”烤雪让我觉得浪漫极了。人的言谈都有情绪,用大火或是文火,烤得太快或者太慢还需要视情况而定。遇到谈情说爱得时候,要用情诗裁冰,最好放上一首情歌渲染氛围,再加一点酒就能听的人微醺;要是遇上吵架的情况,听的时候大火烤一半,留一半随意丢弃。“倘若失恋了,就一把火把整个雪屋烧了,烧成另一个春天。”以同样的心情,留住秋夜里的桂花香,等秋天过去,再打开细细品尝;再比如说,温一壶月光下酒,邀上好友,在满园狂花中痛饮,在蝉声悠悠的夏夜里醉去,在薄暮秋霜里与海棠俱醉,或是用腊梅温一壶大曲,都是浪漫的体验。当然,读文人***客的诗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读苏东坡的词另有一番滋味,“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温月光下酒,寻一个良辰美景,添上几分才情,效果会更佳。
读到《我似昔人,不是昔人》,山静水流世事无常,一切都是人间常态。有位梵志幼年出家,白发苍苍返乡,邻人问他你还是之前那个梵志吗?他回答说我还是我,只是不是当初那个我了。让我自然地想到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算是同一个道理吧。时间河流的流逝也许短期不会带来太大的改变,但过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呢?在回顾过去的同时,我们也接受着现在。年少时做的梦,许下的愿望,如今都实现了吗,抑或是丢在过去的旧时光里。我们的外貌,思想和性格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一路走来遇见的人,经历的事,现在看来都是宝贵的回忆。了解了这一点,或许对生活会更热爱一点,对身边的人要更珍惜一些,对自己的期待要坚持下去,在前行的路上要做一个不受惑的人,对于生活也要加足马力向前啊。
在我感觉浮躁的时候,这本书里的词句总能给我或深或浅的暗示。文章用词优美隽永,参杂了些许禅意,落脚在平凡的事物上,道理深入浅出。触动我敏感神经的是这本书写的都是人间的美好所在,永远向阳的心情教我慢慢寻觅生活中真实的感动。所以,我想把它推荐给你,一起找到生活的甜。幸运的是,后来某天我在喜马拉雅电台里找到这些散文,然后再无数个夜里,让它就这样放着,伴着我进入梦乡。一本书毕竟有限,虽无法彻底改变一个人的脾气心性,但多受些熏陶,总没有坏处。
在记忆深处,有一件事总是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一个关于“姐姐”和“老奶奶”的事。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六,我和妈妈赶集。那时候,街上人如海,车如流。许多商人在热火朝天地叫卖,声音是此起彼伏。行人或驻足观望,像是有所选择;或紧走几步,怕是什么商品有抢购不及......
此时,一老一少缓慢前行着。我指着大姐姐和老奶奶对妈妈说:“妈妈,look!那个大姐姐正搀扶着一个老奶奶呢!”“你猜猜她俩是不是一家人?”妈妈若有所思的问。“大姐姐肯定是老人家的亲孙子,你看她扶奶奶的姿势、动作,哪个不说明这一点呢?”只见,姐姐左手扶着奶奶的腋下,右手搀着奶奶的右手,整个身子最大限度的依偎着奶奶。奶奶虽步履蹒跚,却丝毫没有担心腿脚不便之意。“是啦!错不了!”肯定的话语脱口而出,我信心满满。
不知是我的声音大,还是旁边人的耳朵灵,一下子吸引了好多人的关注,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位大姐姐和老奶奶身上。在大家的注视下,大姐姐的`脸“唰”地红了起来,红得像一个小苹果。老奶奶那满是沧桑的脸上写满了郑重的神情:“我的腿脚不方便,这孩子经常帮我......儿女工作忙,一年难得回来一次......多亏了这妮子!”老奶奶说着说着,泪眼模糊了。
我,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
人群中,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开了:
这姑娘真美.....
人间自有真情在......
好样的......
妈妈拍了我一肩膀:“快把你的下巴收起来,学着点!”
收起下巴,我望着她俩远去的背影,似模糊又清晰。
是的,人间自有真情在,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清欢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它并非来自别处,而是来自我们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初读林清玄的《人生最美是清欢》,是因为他的文艺书名,“清欢”,究竟是什么呢?带着问题,我走进林清玄的散文里去寻找答案。
在这个功利的社会里,想拥有内心的平静是很难的。我们想在路边好好的散步,可是车水马龙的声音呼啸而过,我们想好好的吃饭,可是过多的油腻和调料已成为菜的.主要特色,我们想安静的饮一杯咖啡,可惜有茶有咖啡的地方总是嘈杂的。“清欢”之人愈来愈少,大多数人都追逐名利拼命奔波,却错过身边太多美好的风景。“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求物质的条件,只讲求心灵的美味。不管何人,不论何地,要保持快乐的心情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在平淡的工作和生活中,发现点点滴滴的美好。
“清欢是生命的减法,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的捆绑,回到最简单的欢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寥寥数语,道出了清欢的内涵与生活的真谛。大道至简,生活真的应该简单些,再简单些。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里,守住自己的本心,不为世俗流言所迫,不为物欲横流所动,过自己想过的生活,那就是最大的幸福。无论繁忙还是闲适,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去审视自己的内心,聆听心底的声音,那么我们终将获得最简单的欢喜。
非常喜欢苏轼这首诗,“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睛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第一眼在当当网上看到林清玄的书《人生最美是清欢》就马上联想到苏轼这首诗,就立即下单,如获至宝。
《人生最美是清欢》全书共分六个章节,“人间有味,最是清欢”“活在当下,自在宁静”“岁月静好,随遇而安”“天寒露重,望君保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温柔半两、从容一生”,共四十八篇精美的小散文组成。翻阅开书页,不时有淡雅的彩绘,林清玄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自已人生的每一分体会中感悟出来的,原本最基本、最普通的生活小事,却能从他的笔触到诗情画意与温柔从容。我被每一篇文章,每一行字句所打动,时常掩卷沉思,感悟到平淡生活的美好。
书中的语言我非常喜欢,字字珠玑,从日常生活里写出来的每句话都闪着灵性的光,不但优美,而且极富哲理。“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真实的智慧是来自平常的生活,是心海的一种体现,如果能闻到心海的消息,一切都是道。”“生命的历程就像写在水上的字顺流而下,想回头寻找的时候,总是失去了痕迹”。《月到天心》的结尾写道:“我们看月,如果只是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迷路的云》里写道,“云是夕阳与风的翅膀,云是闪着花蜜的蛱蝶,云是秋天里白茶花的颜色,云是岁月里褪色的衣袖,云是惆怅淡淡的影子,云是越走越远的橹声……”“山有多高,月就有多小,云有多重,愁就有多深,而夕阳只有一寸”,书中有太多太多这样精美而富有哲里的小诗,读这样的句子我不觉得如痴如醉,直到自已完全能背下来为至。难怪他的散文那么受欢迎,拥有那么多读者,他的书那么畅销。
书中阐释了禅意的生活,看淡尘世,追求清欢的一点一滴。“阳明山里的白云山庄,叫一壶兰花茶,俯望着台北盆地里堆叠着的高楼和人欲,自已饮着茶,可以品到茶中有清欢。”“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苓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笋子正纷纷胀破土地。”让我们看清一朵蓓蕾很快的盛开,而不久就要凋落了。这些句子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文中处处充满禅意,总让我想起王维后期的诗作《辋川集二十首》,也是空静而禅趣,有相似之处。
《人生最美是清欢》,他强调一种生活态度就是“清欢”,清静的欢乐,没有***,没有邪念的,只有顺从自然,从生活中感受到的快乐,一花一草一木,鸟儿的啼鸣,阳光的美好都充满着欢乐与满足。读这本书,能感受到平凡的生活所透露出来的令人喜悦的力量,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从前生活的怀念,怀念从前生活的简朴,怀念从前生活的纯粹。字里行间也处处透露着对现代都市的不适,深刻的表达了自已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无论平时的文学作品还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都还是简单的更好,更加的有趣味。
从文中我们所感受到的不只是简单清静的快乐,还有一种回归本真,回归本心的感悟。说到底,清欢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它来自我们对简朴、清淡、平静生活的热爱。我们要学会轻轻走路,学会看身边的美景,当我们繁忙的时候,不要忘记抬头看看天,每一缕阳光都有快乐,蓝天白云也同样会情意绵绵,能够以清欢的心态生活着,也是一种幸福,用乐观的态度对待整个世界,让微笑成为一种习惯,人间最美是清欢!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