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时听歌清单(写作文时听的歌有哪些)

写作文时听歌清单(写作文时听的歌有哪些)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3-12-06 21:23:58
写作文时听歌清单(写作文时听的歌有哪些)

写作文时听歌清单【一】

《清单人生》生活总会告诉你一些什么,比如……或许在很早的时候我读过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外婆的道歉信》,不过只能说是对这本书名很熟悉,以至对布里特·玛丽的了解,来自于作者的另外一本书《清单人生》。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常常会做一个备忘录,备忘录上记满了她要做的事情,她就靠着这份清单记录过了一天又一天。这是一个患有洁癖外加强迫症的女人,对世界形成了固定的看法,无人能够改变她。

任何时候都要维持着看起来很得体的体面。就连血留在地板上,都会觉得太丢人,也不准眼泪滴到地板上,那样会留下印子,会被认为是不礼貌。她不希望改变,不愿意出远门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她的理想就是待在家里,过一成不变的日子,自己给自己铺床,自己用小苏打清理床铺。她总是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够随和、缺乏社交能力、试图通过讨好让别人看到她的存在和努力。假如早上六点还打开厨房的灯话,她会认为别人以为她会睡懒觉;如果回答别人她不讨厌红酒,她会认为别人就此认为她是个酒鬼。你瞧,她有这么多的.毛病。总是为别人而活。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吗?刻板、固执、患有洁癖甚至强迫症。我遇到过,这真的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你时时刻刻感受的是对这个人对你的诸多不满和反对,对你所作所为的抵触,时时刻刻都在告诉你,不要那样做。仅仅是因为她不想那样。一个正常的人是无法真正体会到,你的所作所为“侵犯”了她的洁症后的焦虑和不适感。是的,无法真切的体会到。可是有一天,这个63岁的老太婆没有了丈夫肯特,没有了家里的阳台,不能清洗丈夫带着香水味的衬衣,不能用菲克新把家中所有的玻璃擦拭一遍,不能再往阳台的花盆里撒小苏打,不能擦拭桌子上看不见的碎屑。她能做的只有抚摸左手无名指上戒指留下的白印子。她似乎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但还有一件很重的事没有向大家交代,但是她还有清单———一本清单,上面记录了她所要做的事,如果这件事没有纳入清单,那她是不会去做的。她热衷于她的清单。她建立了很多很多的清单,她按照清单行事,以确保生活的万无一失。

然而,人生怎么可能用一纸清单来规划呢?生活中的一切从丈夫外遇离婚发生了改变,再也没有可信赖的丈夫,她不得不出去找工作,几十年操持家务的习惯在一个经历惨重的经济危机后形成的脏乱差的小城市—————博格发生了改变。这样一个破落的小城,一群近似野蛮无礼的人,一个酒气熏天不得不在一起工作的残疾女人,一群热爱足球整天脏兮兮的小足球迷,然而,她接受了这里的一切。在遇到紧急情况或者焦虑不安时,她选择了可以缓解她紧张情绪的方式:打扫卫生。一切的开始和友好都从打扫卫生开始。伴随她的是孤独无助,只有冷漠的坚强,和对陌生环境的积极适应。我开始不再讨厌这个古板有洁症的女人了。所有的婚姻都有不好的一面,因为所有人都有弱点。她还是会常常想念肯特,常常会拿遇到的人和肯特去做对比,她会想念肯特的一些习惯,以及她还和肯特生活在一起的自己。有些时候,继续生活下去还是比较容易的,你甚至不需要知道自己是谁。只要你明白自己究竟在哪里,根本不用知道自己是谁。玛丽的一生尽显为别人而活的风格。生活在姐姐的阴影下,渴望得到妈妈的认可,她希望肯特能够看到因为他而变得干净明亮的房间,尽管他们从来都没有说过感谢她,他们总是选择了忽略。在博格,她仅仅做了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她使娱乐城变得干净,改变了大家的一些恶习,接受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极力用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影响那里的人,改变大家对这个落魄的小镇的看法,使整个小镇都看起来变得积极向上起来。这是她的功劳然而她对大家对她的认可感到震惊,人们能够看到她的努力和付出,虽然她总是一本正经的不以为然,那心里的一阵阵窃喜,唤醒了她对生命的认知。她终于开始关注到一个终极问题:应该如何生活?玛丽在博格生活的这段经历,它不是一段插曲,而是突然摆在玛丽面前的一个关于生活的难题。她精疲力竭的从原来的生活来到这里,竭尽所能的去面对,或许就是: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人生所有的疑问都可以浓缩成为有个问题:应该如何生活?这一个看起来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它关乎时间,关乎每一个人对它不同的理解。“我年纪打了,不适合去巴黎了。”

“巴黎年纪多大?”面对这个问题,玛丽开始关注到自己的内心,开始审视自我。在博格的每一天,她都在与自己对话,无论是给一只老鼠准备餐饭,还是与别人对话,还是默默地回忆过往生活,她其实是在与自己进行对话,在寻找自己。在文章的结尾,看的我眼泪婆娑。外遇的丈夫凯特返回来寻找玛丽,朴实的斯文在默默地献着他的倾心,玛丽该做何选择?她既没有回到丈夫的身边,也没有接受斯文的倾心,而是正视自己的内心,尊重自己的梦想,抛开一切为自己活一次。这个结局真的让人欢呼。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独自驾驶,载着足够多的汽油,出发去了她梦想的地方———巴黎。梦想有多远?梦想永远没有你的年龄长。如何生活,取决于你的心态,而非年龄。有生之年,有勇气抛开世俗的眼光,能够努力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那真是一件幸运的事。人生中最艰难的事,恐怕就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然而,那又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梦想越大的人越会是赢家。

一个人或许无法选择环境,但他可以针对环境选择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人到了一定年龄,人生的所有疑惑几乎可以全部浓缩成一个问题:应该如何生活?后来,“几年”变成了“更多年”,“更多年”变成了“一辈子”,事情往往就是这样。

写作文时听歌清单【二】

一个六十三岁的女人,做了几十年的家庭主妇,因为丈夫出轨,她要开始接触这个社会,过新的生活。

这个过程当然没有那么顺利,她发现外面的世界似乎总是和她格格不入。她发现她自己的那一套规则并不是没一个人都会遵守,这让一个之前一直过着程式化生活的布里特—玛丽非常郁闷。

她生活在一个并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她有一个比她优秀的姐姐。她本来可以像是空气一样在家里按部就班地生活,但这一切都被她姐姐的死而打乱了。

她的父母开始吵架,她在家里的地位越来越尴尬,她也变得更自卑了。

越是自卑的人就越是喜欢过安逸的生活,因为自卑,所以不敢接受生活中的变动,担心每一次变动都带来的都会是麻烦。

布里特—玛丽很可怜。她极度依赖丈夫,长时间过着家庭主妇的生活人,让她变成了一个有社交障碍的人。

她因为害怕在睡梦中死去,怕自己死了还没有人发现而不敢睡觉,怕自己不体面、不文明,因为怕死,不愿意去旅游,只看着地图畅想着巴黎的美好。

她严格按照自己的清单做事,一板一眼,俨然是一副有强迫症的样子,就这样死板地过了半辈子。直到丈夫出轨,她和丈夫离婚,这一切才变了样。

可是这样一个固执、自卑、在意别人看法又坚持自我的人去到了博格之后,一切就开始改变了。

她渐渐融入那里,渐渐和那些跟她完全不一样的人打成一片,和那些她本来看不惯的人成为了朋友。

她甚至想去接受一段新的感情,可是却被她前夫打乱了。

她的前夫和情人分手,重新找到了她。

可惜,她的前夫虽然回来找她,虽然她的前夫也在慢慢改变,但她前夫对布里特—玛丽的需要不像是因为多爱,更像是因为依赖,因为习惯。

六十多岁的年纪,想要重新开始一段新的生活确实不容易,也难怪在她丈夫回头的时候,她也有回去的打算。

不过还好,博格这个地方改变了她,这里的人改变了她,她终于还是愿意不去依附别人为自己而活。

以前她对这个世界所有的认知都是来自于肯特,现在她终于能自己去看这个世界了。

一开始对玛丽这个人挺没有好感的,她固执且没有自我,张口闭口都是肯特,越看越生气。随着故事的发展,她也渐渐变得可爱了起来,越来越像是个“玛丽小天使”了。

可惜玛丽和肯特离婚的太晚了,他们如果早点离婚,玛丽就能早点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了。毕竟她现在六十三岁,如果在三十岁的时候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没有被所谓的“家庭主妇生活”荼毒这么久,她也不会这么神经质。

不能接受玛丽觉得家庭主妇也是一种职业的说法。

家庭主妇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一种职业。

为家庭付出、照顾家庭,这也没什么不对,但这绝对是两个人的事,不该是某一方的全部责任。

玛丽做家庭主妇的这段时间有多长,她和这个社会脱节的时间就有多长。

这么多年的时间里,她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朋友,她把自己所有的寄托和依赖都给了她的丈夫,可是她的丈夫还是抛弃了她。

离婚之前,她没有自己的生活,甚至连孩子都是她丈夫和前妻的。

在那个家里,她是以妻子的身份过着保姆的生活,而她竟然没觉得有什么不对,这才是最可怕的。

这样值得吗?

当然不值得。

根据书中提到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像是阶梯一样,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呼吸、食物、水)可以让人活下来。如果不能满足,人类无法生存。

安全需求可以让人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如果生活不稳定,失去安全感就会变得孤独、自闭甚至思想变得极端。

社交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可以让人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家庭不幸福,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许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让人变得偏执,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人类的感情很复杂,有了情感上的满足会让人很快乐,这也是得到幸福的最基本条件。

尊重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可以让人获得成就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可以让人变得更有自信,反之则会让人为了得到尊重需求去做一些使自己进步的事,对一些人来说可以起到激励效果。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在前四种需求都得到满足之后开始发挥自己的真善美,去不求回报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以前的玛丽甚至无法获得社交需求。

但是在博格生活的这段时间,她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有了朋友的关爱,还有了斯文对她的爱慕,她实现了自己的社交需求。

又在之后的种种事情中,得到了大家对她的尊重,让她实现了尊重需求。

她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委屈自己过依附着肯特的生活了,她想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在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的这一年,她开始了她的新生活,她不再去做谁的附属品,她就是她自己人生的主角,她终于自由了。

写作文时听歌清单【三】

“我年纪大了,不适合去巴黎了。”

“巴黎年纪多大?”

——《清单人生》

在我还没有活了太久的人生里,经常听到有人这么说。年纪大了,不适合做某某事了;年纪大了,学不了某某东西了;年纪大了,已经没办法再做出改变了。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说法,仿佛一个人过早地给自己的人生下了一个结论,仿佛一个人要做什么不是自己决定的,仿佛一句“年纪大了”,就可以解答漫长人生里的种种不安、躁动和困惑。

我们常以为,随着年纪变大,许许多多问题就可以自然解决。一句常见鸡汤说,生活总会越来越好。的确,大部分情况下,生活确实是会变得越来越好。然而不是生活本身自动变好的,而是因为人有了想要变好的强烈愿望,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做出了推动生活变好的选择和行动。

基于以上想法和心情,我拿起了这本书。吸引我的是腰封上的一句话: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我的朋友在旁边看到,嘲笑起来,她觉得这种话太鸡汤了,她一点也不喜欢。我也不喜欢鸡汤,但是我喜欢这句话。因为我发自内心的相信,只要努力、勇敢和坚持,我的生活都可以重新开始,改变可以发生在许多许多年后的遥远将来,也可以发生在我拿起这本书的当下。

布里特—玛丽,本书的女主人公,在故事读了还不到三个章节的时候,就让我发出了一声深深的叹息。这位主角的形象鲜明和极端到有点夸张:清单达人、清洁狂魔、循规蹈矩、死板固执、情商感人、对话终结者……你可能会觉得真实的生活里不会有这样的人,但是仔细一想,这样的人却又充满了我们的生活。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没有自己的生活。

“为别人而活的人迟早都会习惯。”

“从那一刻开始,她就把他的梦当成了自己的梦,把他的人生视作她自己的人生。”

故事从布里特—玛丽离开丈夫开始。多年“为家庭工作”的她,开始到劳动就业办公室寻找一份工作。找工作的目的,只是担心没有丈夫、没有孩子、没有工作的话,自己哪天死在家里也没有人发现。而死在家里,尸体腐烂,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影响到邻居,“这样不好”。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向死而生,

布里特—玛丽没有发现丈夫的不忠之前,她为丈夫和家庭而生。在结婚之前,她为了照顾父母而生。在姐姐因车祸死去之前,她为了姐姐而生。她似乎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布里特—玛丽从小就是一个站在姐姐身后背景里的孩子,性格没有姐姐开朗,不如姐姐有活力,不像姐姐那样有想做的事情,有梦想。只因为姐姐注定要精通外面的世界,所以布里特—玛丽就想象自己擅长各种家里的事。有一个需要你的人了,还需要什么别的东西呢?

布里特—玛丽的人生充满了各种清单,看似井井有条,但这一条条要做的事情,却不能拼凑成布里特—玛丽的自我。等到她不为别人而活了,才发现自己的清单人生是如此地空空荡荡。

寻找自我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人生就是一个带着困惑去生活、去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太早,也不会太晚。

所以看到故事最后,布里特—玛丽失控的生活透出了一丝回归“正常”的曙光,我开始担心,她要和曾经出轨的丈夫重修旧好,还是接受另一个朴实的男人;是要回归以往一成不变的日子,还是要在鸡犬不宁的新环境里开始新生活。布里特—玛丽第一次为自己做出了选择,她没有选择以上生活的任何一种。

任何改变和选择都是艰难的,但是正因为这种艰难,“重新开始”才如此的值得庆祝。

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带着一堆汽油桶,出发去巴黎。

写作文时听歌清单【四】

读一本书,不求让自己变得深刻。

在看《外婆的道歉信》的时候,对于布里特·玛丽丝毫没有好感,甚至有点讨厌,直到看到她帮助爱莎向警察隐瞒了呜撕的存在,才有一点点的改观,老太婆没有那么坏,后来了解到她毫无存在感的前半生,直觉得可怜。当看到一辈子为别人而活的布里特·玛丽,暮年有了出发的勇气,告别熟悉的一切,重新上路,我就知道《清单人生》对我而言就是故事的延续。

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岛,博格的每一个人都不是,足球让所有人产生了联系,对于足球的热爱,让博格这个破败的,甚至没有像样足球场的小地方变得熠熠生辉,生活还是原来的生活,只是因为布里特的到来开始变得生机勃勃,有了色彩,从来没有想到一个人可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同时博格的人也改变了布里特,这个固执,别扭,按清单生活的老太婆,终于打破自己的常识,听从内心。

在这么特殊的时刻,让我读到这本书,开心的时候哈哈大笑,心疼的时候潸然泪下,一直不相信感同身受,相同的经历才会共情,感叹于作者细微的描述,让那种相通感觉跃然眼前。

《清单人生》是布里特的自我救赎之旅,只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像她一样有勇气,能带领自己走出困境和低谷,和错的挥手告别。

写作文时听歌清单【五】

连着读了巴克曼的三本书,一如既往的幽默,一如既往的充满人生哲理,也一如既往的给人带来温暖。

布里特—玛丽一直都是为别人而活,从来不曾表达过自己真实的想法,没有自我,内心孤独,直到被丈夫肯特背叛,独自来到博格工作,一切都开始变得不一样。

布里特—玛丽认真,刻板,干净整洁,不允许打乱事物的顺序,生活严格遵循事先制定的清单。博格是一个经济萧条死气沉沉似乎已经被人们放弃了的小镇。布里特—玛丽的到来,无形中改变了一些人和一些事,而她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博格开始生气勃勃,布里特—玛丽也在此找到了自我,一切都源于永不放弃。

说实话,我急切地猜测过结局,我想布里特—玛丽会留在博格,会选择彼此有些喜欢的斯文,然而看到后来肯特为布里特—玛丽所做出的不同往常的举动,我以为巴克曼会安排她随肯特回家,回到原有的生活中去。但是巴克曼没有这样,没有让布里特—玛丽选择任何一个男人,他让她选择了梦想,布里特—玛丽选择了为自己而活,去往了一直梦想的巴黎。

这是最好的结局。

巴克曼式的充满温情充满希望的结局。

寻梦,实现自我,哪怕你已年老,哪怕你曾经习惯于一成不变,哪怕你一直以来内心怯懦,都没有关系,只需面对自己的本心,无论什么时候出发,都不算晚。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