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吃春盘
自唐朝起,民间还普遍流传有吃春盘的立春食俗。如南宋后期陈元靓所撰的《岁时广记》一书引唐代《四时宝镜》记载:“立春日,都人做春饼、生菜,号‘春盘’。”春盘一词也屡见于唐代的诗词作品中,如诗人岑参在《送杨千趁岁赴汝南郡觐省便成婚》一诗中就曾这样写道:“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到了宋代这一习俗更加普遍,北宋大词人苏轼曾在其诗词作品中多次提及这一习俗,如“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愁闻塞曲吹芦管,喜见春盘得蓼芽”;而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其《[感皇恩]伯礼立春日生日》和《[木兰花]立春日作》两词中亦分别有“正好春盘细生菜”、“春盘春酒年年好”这样的诗句。到了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正月·春盘》中载:“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
据考证,春盘实际上是由魏晋时期的五辛盘发展演变而来。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引西晋周处《风土记》曰:“元日造五辛盘,正元日五熏炼形。”南朝诗人庾信的《岁尽应令诗》中也有“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这样的句子。所谓五辛即五种辛味蔬菜,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杂合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其实,古时人们吃五辛盘不仅仅如李时珍所说的那样是为了“取迎新之义”,同时也是了为了散发五脏之气、健身防疫。按照现代科学观点,春节之际,寒尽春来,正是易患感冒的时候,用五辛来疏通脏气,发散表汗,对于预防时疫流感,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对五辛盘作了改进,增加了一些时令蔬菜,使其从单调的辛辣变为色香味俱佳的翠缕红丝,并名之曰“春盘”。
吃春盘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但春盘的内容已发生了更大的改变,变为主要以青韭、豆芽、香芹等新春时令菜为主,外加肉丝、豆腐丝等合炒成盘,也可酌加海参、香菇、鸡丝等原料,因人而异,随意搭配。
吃春卷
春卷也是立春日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节庆美食。这种食品是以薄面皮包馅、用油炸制而成。其具体制作方法为:面粉和成浆状,放些许在平锅底,用文火烧,时时旋转平锅,制成薄如蝉翼的春卷皮,然后包馅,卷成约二寸长的长筒状,两头以面糊粘住,以浮油煎至外焦里嫩、色香味俱佳。春卷皮一般用麦面,也有用鸡蛋皮、豆腐皮者。至于馅料则分南北两派,北方多用韭菜、豆芽、肉丝等,而江南则多用白菜、肉丝、虾丝、海米、芹菜、豆沙、水果等。
春卷这一食品名称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该书中曾提到过"薄皮春卷"和"子母春卷"这两种春卷。到了明清时期,春卷已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风味食品。时至今日,色泽金黄、外皮酥脆、肉馅鲜嫩、香气诱人的春卷已成为许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风味独特、备受欢迎的名点。现在人们吃春卷已不再局限于立春日了,平时也经常可以吃到它。但是,春卷在立春日这一天吃起来还是会别有一番滋味的。
咬春和尝春作为一种传统的饮食文化,原本是立春节庆习俗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是,现在这种节庆习俗已经淡化了很多,甚至于许多年轻人都已经不知道这一习俗了。现在,人们更多地用吃面条和饺子代替了吃春盘、春饼、春卷,来迎接春天的到来,故民间广泛流传有“迎春饺子打春面”的说法。
立春为什么吃春饼?
立春这天,民间有吃春饼的习俗。如晋代《关中记》记载:“(唐人于立春日做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清人陈维崧在其《陈集》一书中亦说:“立春日啖春饼,谓之‘春’。”
旧时,立春日吃春饼这一习俗不仅普遍流行于民间,在皇宫中春饼也经常作为节庆食品颁赐给近臣。如陈元靓《岁时广记》亦载:“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饼,并酒以赐近臣。盘中生菜染萝卜为之装饰,置奁中。”
其实立春吃春饼的习俗起源于唐朝,也叫“咬春”。立春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各种蔬菜发出嫩芽,人们尝鲜,古人就用面皮包着时令蔬菜,卷成卷蒸熟或者油炸,取名春饼,寓意着五谷丰登,也是春天的象征,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
最初的春饼是用面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种薄饼,食用时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黄、粉线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饼包菜食用。清代诗人蒋耀宗和范来宗的《咏春饼》联句中有一段精彩生动的描写:“……匀平霜雪白,熨贴火炉红。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纷藏丝缕缕,才嚼味融融……” 清代诗人袁枚的《随园食单》中也有春饼的记述:“薄若蝉翼,大若茶盘,柔腻绝伦。”
立春为什么吃春饼?传说吃了春饼和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农苗兴旺、六畜茁壮。有的地区认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春饼,会使人们更加勤(芹劳,生命更加长久(韭。
老北京人立春吃春饼与普通的烙饼不一样,讲究用烫面,烙出来不仅薄,而且一张春饼要能一分为二地揭开。饼里夹上菜,菜样一定要多,要荤素搭配,有驴肉、熏肚、熏肘子、酱口条、酱小肚等肉菜,还要有炒粉丝、炒菠菜、炒豆芽等素菜,老北京吃春饼还讲究有头有尾,就是吃春饼前用羊角葱丝蘸甜面酱,抹到春饼里,夹上合子菜一卷,从一头吃到另一头,这就叫作“有头有尾”,寓意合家欢乐。
《立春》这部电影之前在媒体看过宣传,大都是在炒作其中蒋霁丽所谓裸体镜头,号称顾长卫为了艺术让老婆在银幕上献身,所以我对这部片子并没有什么好感,尽管这部电影在罗马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演员奖项。最近偶然的机会,观看了这部电影,发现其并不是一部粗糙的电影,之前是受了媒体的误导,差一点错失了一部好电影,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
《立春》的故事情节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一个偏僻地区的小县城里几个爱好文艺的青年“献身爱情、献身艺术”的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们尽管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和汗水,但他们都无一不失败了,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是极其的不成正比,也超出了一般人所能承受的范围,以致于被小城的市民视为“怪物”。故事的内容非常简单,但反映的主题却非常沉重,有人说反映的是“艺术和人生”的问题,我个人更趋向于是反映“理想和现实”的问题。
“理想和现实”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一对矛盾体,一开始“理想”和“现实”是相差的\'很远的两个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不断地向前延伸,最终总会相交于某一个结点。不是“现实”趋向于“理想”,就是“理想”回归于“现实”,前者带给你的是无限的幸福和欢乐,而后者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痛苦和悲哀。
《立春》中的各个角色,爱好歌剧的王彩玲、爱好美术的黄四宝、爱好朗诵的周瑜、爱好芭蕾的胡清泉等无一不为理想碰得头破血流,最后又不得不全部放弃理想,回归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他们每一个的“回归”都是非常痛苦,甚至可以说是悲壮的。当然这里的“理想”也不仅仅是艺术方面的,应该是一种泛指,就像王彩玲的隔壁宿舍的同事小张老师,她守望的是有一个“幸福的爱情、美满的家庭”,同样这种理想有时也会***的。
“理想”和“现实”之间如何运动,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坚持,更重要的是现实的条件和机遇,无视现实社会的实际状况而盲目地坚持所谓“理想”目标,无疑是要冒非常大的风险的,现实社会的资源有限,必然会形成社会分配不公或竞争的激烈,也就决定了只有少部分人的“理想”会得以实现,而绝大部分人的“理想”终究会回归“现实”。
《立春》中的小县城,无疑是没有艺术成长的土壤,像王彩玲那样热爱艺术的“文艺青年”,势必会成为缺乏营养、无力茁壮成长的“枯苗”。我想该片导演顾长卫对剧中的男、女主角的生存状态非常地了解,他和张艺谋是当年北京电影学院78级摄影班的同班同学,而且都来自艺术相对贫乏的西部,可以说在未考进大学之前,他们的就是和王彩玲一样的“文艺青年”,只不过他们成为了幸运者,理想得以实现,所以顾导最能理解王彩玲这样的人物,对他们的命运也非常的同情,这也就不难理解在电影片尾,顾导演会打上“谨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这样的耐人寻味的字幕来。
这部电影是个夫妻档影片,作为导演的妻子蒋雯丽在片中饰演的女主演王彩玲,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蒋雯丽在片中要丑化自己,饰演的王彩玲是一个外表有些丑陋的农村女人,脸上有大块色斑、牙齿还有一些龅,而且性格上“是有一些阴暗的”(影片中人物小张老师的对白),更有在此片中为了艺术而“献身”。应该说,在此片中顾长卫和蒋雯丽的夫妻档还是非常成功的。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前者称为“禳儿疹”,后者称为“散疹”。
这种立春跨火堆的传统仪式,即是“燂春”。“燂春”是华夏民族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在民间盛行。因立春之日阳气将出地 面,燃放爆竹,焚烧樟树枝可祛退阴气,宣达阳气,助阳气生发,有驱邪迎祥之意,而孩童跨火,则更蕴含着平安成长的美好祝愿。“燂春”仪式结束后,孩子们会吃“春茶”,“春茶”是用红豆、红枣、桂圆、陈皮、桂花、红糖等6种配料烧煮而成的。按照民间的习俗,过了立春,孩子又长了一岁,而吃了“春茶”,在新的 一年里,不仅祈盼生活红红火火,而且也能护佑孩子们健康成长,平安吉祥。
立春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此处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过去认为咬春就 是吃萝卜,其实也包括吃春饼;二是所谓讨春就是迎春之意。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盘是由五种辛辣食物组成,用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就餐的调味品。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吊春穗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流传在陕西澄城一带。每年立春日,妇女用各色布绺编成布穗,或用彩色线缠成各种形态的“麦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挂在牲口如驴、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单贴在墙壁上,用来镇压驱***毒蝎。如写:“谷雨三月中,天师到门庭。手执七星剑,斩***蝎子精。”白水县人民于谷雨节也有类似的活动,如在黄表上写: “谷雨日,谷雨晨,奉请谷雨大将军。茶三盏,酒三巡,蝎子立刻化为尘。”用以驱除毒蝎。陕西西乡一带人民,每年在谷雨日天刚亮时,用柳枝鞭打四壁,以禳除毒蝎。
这是顾长卫,蒋雯丽夫妇的最新力作——《立春》中的开场独白。昨晚又一次欣赏了这部让我“心灵感动”的影片。
我对于电影并不是很执着,能让我驻足观望,全身心投入的影片更是很少。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在晚饭后,老公在电脑上看,我正准备洗餐具,无意中瞥了一眼,被剧中的包头方言和蒋雯丽的造型所吸引,不自觉的站在老公旁边,一口气看完了这部影片。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女教师的故事。她叫王彩玲,是一个身材臃肿,五官粗陋,整个外型上看不出丝毫美感的女人。用她的话来说“我长的难看,一贫如洗,如果不是老天给我一副好嗓子,我就真的是一个废物了”她有一副让人叹为观止的好嗓子,尤其对歌剧更是情有独钟!生活中的她孤高自许,恃才傲物,目无微尘,不甘平庸,她看不起那些凡俗之人,更不懂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她身处于一个闭塞的小城,她的行为举止,她的道德规范,她孜孜以求的艺术以及她对爱情持有的态度都使她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或许自傲与自卑仅仅一步之遥,王彩玲心高气傲却又自惭形秽,她看不起隔壁那个漂亮浅薄的女人,却又暗暗自惭于自己那丑陋的面容;她渴望真爱,却又无从去爱,她为了自己的自尊可以一次次到北京托人买户口,回来却编织着谎言,矜持地对别人宣称自己很快就要被中国歌剧院录用了;她可以为了自己暗恋的艺术青年去给他做人体模特;她可以直言不讳地告诉他自己还是个处女;她可以为了抚慰高考连连失利而终日饮酒买醉的他而奉献上自己的童贞;她可以忍受他当着全校师生的面给她的难堪和耻辱;她可以为了爱情穿上自己亲手缝制的演出服从高高的塔顶一跃而下,以此了断余生;她可以冷冷地拒绝那个世俗的追求者而刻薄的说出“宁咬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她更可以为了身患绝症的女孩,自己放弃即将唾手可得的北京户口,出资为她疏通关卡,使她可以站在光鲜亮丽的舞台上,尽管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王彩玲虽然行为举止异于常人,但她的心中却充满了爱,她虽然对生活中的琐事毫不上心,但是当她弹着钢琴唱起高雅的歌剧时,她的眼中会出现一种叫做“希望”的东西,那是她对艺术执着的偏爱,那是她对生活中美好篇章的动容!那时的她,丝毫与“丑陋”联系不上,我看到的是一个有激情,有灵魂,有感动的女人在全身心地咏叹她人生的乐章!
影片中还有一位男子让人无比的动容,他就是胡金泉——一个醉心于艺术的芭蕾舞者。在那个偏远闭塞的小城里,一个搞高雅艺术的男人,难免为世俗所不容!用他的话说,“我就是这个城市中别人喉咙中的一根鱼刺”是的,他的做派,他的举止被别人形容成“人妖”,他执着的追求自己的艺术之路究竟有什么错?为什么换来的却是别人冷冷的嘲讽与诟病?,他不堪忍受这种尘世中的折磨,他想到了与王彩玲假结婚来换取人们些许的包容,但是被王彩玲冷冷的拒绝了,记得当时他临走时说了一句话,“今天晚上有大雪”当时不觉得怎样,但是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觉得好凄凉。那是他对自己即将发生的事情的预言,是对世俗无奈的抗争!终于,他在排练的时候,将一位女学员拉到了男厕所,以“非礼女学员”之罪锒铛入狱来换取自身与周遭环境的“契合”。最不能忘怀的是,胡金泉非礼了女学员后,他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他优雅的踏入练功房,和着优雅的音乐,跳起了优雅的《天鹅湖》,这个孤独的舞者,为自己的追求而舞,为自己的理想而舞!他被劳教了,那根卡在好多人嗓子里的鱼刺被拔掉了,人们又过着庸庸碌碌,了无生趣的生活。再王彩玲去探监时,胡金泉说“我在这里可好了,还给他们排节目呢!”“现在连舞鞋也不需要了,穿这布鞋还能立脚尖呢”看着一身囚服的他面带笑容地表演着芭蕾中的立脚尖动作时,王彩玲哭了,看着电影的我也哭了,整个影片中,他最压抑,也最孤独,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影片中的华彩!他究竟做错了什么,为了钟爱的艺术竟然要付出那么重的代价!
影片的下半部讲的是王彩玲变的向这个世俗的社会妥协,她去征婚,却征婚无望。她又在孤儿院收养了一个唇裂的小女孩,在生活的重压下,她放下了矜持,去做小生意。她给女儿讲述毛虫的.一生,以此鼓励孩子要坚强的活下去。当她带着手术痊愈的女儿在天安门广场上玩,当她女儿给她念歌谣她欢呼雀跃的时候,我心中涌起了一阵阵的感动,当所有的一切都成为了过去,日子依旧,无奈依旧,但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她的心中还孕育着新的希望!影片结尾的时候,表现的是王彩玲身着盛装在金碧辉煌的歌剧院里声情并茂的演唱,我知道这当然不是真的,是导演是观众对王彩玲最真切的祝福!
电影看完了,心中留下的是那份久久不能散去的感动。电影中的有些片段很搞笑,可是不知为什么,笑着笑着就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生活改变起一个人来真的是那么的自然而然,是那么的顺理成章,让你丝毫没有觉得发生了什么就不知不觉被滚滚红尘所淹没了。看过了影片,我又想起了几个曾经的同窗好友,今夕何夕,真的恍若隔世!回想当年,我们也曾自栩是搞艺术的人,曾几何时,年少轻狂的我们也曾梦想着此生要将我们所钟爱的工艺美术进行到底,等到我们在人生的下一个车站相聚时,我们还可以在一起像当年那样做一次写生......造化弄人,在我们走出校门10年后再相聚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已非当年的我们!她,我最好的姐妹,毕业后在厂工会工作,整天写写画画,好像与理想没有太大的脱节,但却是整天为了高尚的生活品质而忧心忡忡;他,曾经的知己,毕业后进了机关,整天想着有朝一日能当上领导,捎带业余玩股票;他,好朋友,在政府谋得一份清闲的工作,整天除了搓麻就是应酬;他,毕业后到了公园做了一名清洁工,现在基本上没有联系;我呢?毕业后找不到中意的工作,加上桀骜不驯的秉性,只好做起了全职太太,这就是我们这一群心高气浮的人的现状!聊天的时候大家都是一个话题——“钱”,是啊,这个我平素最不愿提及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好重要!我们整天四处奔波,为的就是“钱”!金钱像魔鬼一样在攫取着我们的心灵!没有了钱,谈什么艺术?谈什么高雅?谈什么品味?现在我们几个,都已经将过去所学的那些统统抛弃了,他曾经对我说过,“再去拿画笔,我感觉到了悲哀!”在尘世中,我们绝对没有王彩玲,胡金泉他们的勇气,我们不可能看着一家老小没有米吃却去买那昂贵的画纸和颜料!我们不可能向他们那样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视尘世的言论于不顾!往日的绘画作业被我用画夹保存着束之高阁了,10多年没有摸过画笔了,我的那点基本功也是日复一日的琐碎里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时如果让我再面对画板的时候,我真的不知该如何是好!同学们好像都在刻意回避着这些,渐渐的我们不再联系,就算有时在QQ上遇到,大家也是冷冷的一言不发!是的,谁也不愿面对过去的那些岁月,谁也不愿想起曾经,因为想起会让人觉得无限的神伤......
对这部影片的喜爱,可能缘于我的一些经历,“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剧中人物在现实中是不多见的,所有的人都将随着时代的洪流画出自己人生的轨迹,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生活的权利。羡慕剧中的主人公,她追求艺术的勇气是我辈所望尘莫及的。实际上,每个人都在劫难逃,就如四季一样,谁都奈何不了,只有欣然接受,生活也是我们奈何不了的,只有充满了爱,静静等待她绽放出绚丽的芳华!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 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 幅《腊梅图》。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