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12汶川地震发生起截止至今日,已有34073同胞在灾难中失去宝贵的生命。为了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从今日起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下半旗致哀,停止一切公共娱乐活动。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鸣笛、鸣警报。与此同时,奥运圣火传递也将暂停三天。哀悼日的设定,让全国人民充分感受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尊严与光芒。
仿佛上苍也在深深怜悯四川那些苦难的民众,今晨一起床,就感受到天气骤然变得阴冷,与昨日我和杜衡参加步行街赈灾义卖活动时遭遇的灿烂天气迥然不同。不久,淅淅沥沥的雨滴就洒落下来了,如同人们为那些瞬间消逝的生命而泪水纷飞。
来到公司,我习惯性地先敲开腾迅新闻,映入眼帘的是灰白色调的网页。随即又打开了搜狐,新浪甚至很多不起眼的网站,也都坚持换成清一色的灰白色调,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嗬,在天灾国难面前,我们是幸运的,至少十三亿华夏子孙的心在此刻深深凝结在一块。
下午14时20分左右,连素来不怎么关注国家时事的同事都纷纷聚集在电视前,我忍不住给我几个朋友和同学发了短信,提醒他们别忘了默哀。28分正,伴随着电视里及窗户外长鸣的气笛声响起,同事们肃穆站立默哀。刺耳的警报声传入我耳中,我突然感到周围一阵难以言状的压抑、窒息。三分钟仿佛是漫长的一生,我的脑海里一次次翻滚着大地震中所有悲惨的情景,孩子,废墟,尸体感觉眼眶有点湿润,我强忍住泪水,心中默默地为死难同胞祈祷。
默哀一结束,我匆忙地回来了自己的位置。这时手机短信声响起,一瞧,是大学同学小D发来的。她说她正奔赴汽车站采访,全场汽车鸣笛,还有人在大声哭泣。看到这一幕,她不禁愧叹生命。大学时期起,小D就是悲观主义者,在人生最不如意的阶段甚至想到了结自己的生命。然而此情此景,却让她深深动容,她在死亡面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逝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待。因为灾难,牵动全国人民的心,也因为灾难,让人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当眼见我们的同胞在苦苦恋生,而终究无力摆脱死亡阴影时,我们更应珍惜有生之年的每一天。在苦难面前,我们更应乐观,积极,自信地高唱,唯有如此,才能表示对逝者最虔诚的尊敬与慰藉,扪心自问,无愧于此生。虽然在近期同样面临众多困惑,但是我还是郑重地给小D回复了相互激励的短信,希望能共同走出困境。我坚信,我们心中都埋着一颗希望的种子,只要阳光遍照心灵,就一定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希望不幸遇难的同胞一路走好,希望遇难者的家属面对生活更加坚强,希望灾区的人民能早日重建家园。在逝者回魂的头七之夜,我在心中许下无数个愿望。同时也闭上眼睛虔诚地祝祷,期盼仁慈的天父把希望的种子遍洒人间的每个角落。
五一假期,有幸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想来,读梁衡先生的文章不算早,先生以“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别样的文本,也为很多朋友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不能释手,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从中发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笔下所绘的稼轩一颦一笑若隐若现。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对词人的同情和惋惜。我想如果稼轩在世,也会有当年白乐天那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当然,更有知音为何在千年之后出生的余恨。而我在阅读此文时,时而为其绝妙的一笔而赞叹,时而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现在已经八点半了,批完作业的爸爸开始对我进行惩罚了:“错这么多,不是粗心,而是你的态度问题,对作业不重视。听写错的词语每个抄20遍,快点!”我接过本子,上面的红圈不计其数,随意一数就有十多个。一个红圈就像一把剑,插进我心里。可我又有些难受与气愤,都这么晚了,不让我睡觉,还让我罚抄,也太不体谅我了。想着想着,金豆豆不禁落了下来,滴在本子上。字溶化了,变得“张牙舞爪”,仿佛在嘲笑我的懦弱。但是望着爸爸不容置疑的眼神,我还是马上忍住眼泪,忍住满肚子的怨气继续抄。
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本子上的字仿佛就像是源源不断的敌人,向我发起了疲倦的'进攻。我隐隐感觉到,眼皮重了,手没有力气了,原本明亮的灯光,现在似乎也变得暗淡了。
我开始伏在桌子上写,身子像被铅块绑住了似的,动弹不得。我继续抄啊抄,夜是那样静,只听见笔尖与本子摩擦的“唰唰”声。终于抄完了。我拍了拍已经抬不起来的头,甩了甩酸痛的手,身上的铅块消失了。我终于可以躺进温暖的被窝,靠在柔软的枕头上,一下子就睡着了。
第二天上学,虽然精神不太好,但奇怪的是,昨天抄的那些词语,都像刻在我脑袋里似的,挥之不去。老师听写时,我轻松拿到了满分。
我终于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我突然很感激爸爸,也为我昨晚的恼怒而感到羞愧。原来,昨晚爸爸让我抄的N遍听写里,饱含了满满的爱。爸爸虽然不善于表达,但只要我用心去体会,就会发现无穷无尽的爱,因为父爱都藏在不经意的小事里。
夜微凉,尺素香。星月半央,淡了素妆。
暗思量,自难忘。涕泪两行,湿了华裳。
--题记
窗外的夜,是静谧的凉。微风习习,凉爽惬意,习惯了一个人静静地走在蜿蜒曲折的小径上,听虫鸟轻吟,宛若天籁之音。习惯了一个人默默地呆望天空,回忆着曾经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岁月,如跑马灯般一一放映于脑海,旧时的痕迹,还是那些清晰,只是已回不去。
于是,不得不深深的感慨:回忆,是回不去的过去。往昔种种,曾经的曾经,都在回首的一刹那,转瞬即逝。
它似风,来去皆匆匆。
记忆,总是趁我们不防备时悄悄来袭,肆无忌惮地泄下一地的忧伤,悄然化作十八朵梦莲,撷走所有缱绻的思念,绽放成天空的湛蓝。
很是喜欢那句话:思念是把会痛的剑,想的愈狠,便刺的愈深,可我依然想念着你,纵使鲜血淋漓!花开在眼前,我们一起走过了从前,每次我总是写下诗篇,让大风唱出陌名的思念……
流年似一张纵横有致的蛛网,经纬交错,勾勒出一圈圈的悲欢离合。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角落,轻轻散落,掷下一地的断笺残章,渐渐淡了,散了,不见了……
凄美的梦魇中,梦里花开了又落,曼陀珠的花与叶,生生相错。前世留下的因,今生轮回的果,是谁将谁的岁月磋跎?是谁把谁的真心耽搁?静静的,等一季花开花落;默默的,演一场悲欢离合。
如果说,有些人注定要成为生命里的过客,也许是因为各自的事情许久不联系而心生隔膜,这个复杂的世界,着实让人模棱两可。那么,在那个缘起的地方,会不会有红豆几颗?编织成火焰的赤热,荡漾着曼妙的心波。
流年是一场华丽的盛宴,却终有褪去的一天,一转眼,又到了青春散场的边缘,几多匆忙,几多留恋。往昔的种种,曾经的曾经,都在记忆的浪花中渐渐消散,连同那些亦真亦幻的故事,也一并散去,了无踪迹。
还记得,那年,我们还很幼稚,也曾玩小孩子的游戏“过家家”;
还记得,那年,我们一起回家,放学路上胡编乱造的笑话;
还记得,那年,我们也曾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争的面红耳赤,立下的“约法三章”;
还记得,那年,你在桌子上用小刀刻下的“三八红线”;
还记得,那年,我们企图利用那张伪造的请假条,瞒天过海;
……
时光是淡淡的催化剂,慢慢演变成古老的传奇,一如普罗旺斯的薰衣草,那样烂漫而美丽。往昔是流年里最深的记忆,那些停留、亦或是匆匆走过的朋友,都沉淀在逝去的故事里,不曾离去。下意识地想起那首歌:突然好想你,你会在哪里,过的好不好…
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人们都承认辛弃疾是个大词人,但能从他的出身到成业的发展史上判定辛弃疾的词及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的,梁衡是第一人。作者还在文中借郭沫若评说陈毅的“将军本色是诗人”来评说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说辛弃疾是“词人”是“武人”是一般人的判断,而说辛弃疾是“政人”恐怕就是梁衡的独见了。梁衡说“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者还将辛弃疾的为政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为政作了比较,表明了辛弃疾为政的投入与积极。他能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在分析辛弃疾走上诗词创作道路的必然性时就作了这样生动的评说:“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捶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著名作家梁晓声在谈梁衡的一本散文集时说:“我确信,作为一个勤于思想的人,梁衡对历史的反思,肯定比他写出来的以上篇章要更深邃更全面些。而他后来发表的《最后一位带罪的功臣》、《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思想一游到更远的历史中去,一与那些历史时期中的人物敞开心扉地对话,则就变得火花四溅了。文字也时而激昂;时而惋叹;时而叩问;时而调侃,姿肆张扬起来了…… ”
一般来说,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件、人物,写其“思想”容易,写出“美感”来难。常见的通病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梁衡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使“思想和美感”达到了和谐统一。他像一位烹饪大师,非弄出个“色、香、味、形”俱佳才心满意足。他的那些评说文字完全不是抽象的概括和干瘪的教条,而是形象生动又充满美感的。像“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像“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还有“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这些文字多美呀,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