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真的不能写政治

高考作文真的不能写政治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3-11-05 03:05:53
高考作文真的不能写政治

高考作文真的不能写政治【一】

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是民主的实质内容。俞可平先生曾强调“在人类迄今发明和推行的所有政治制度中,民主是弊端最少的一种。也就是说,相对而言,民主是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普遍发现这样的事实: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充分的认识到,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只不过是人民的仆人,人民建立政府是用来为人民自己服务的,人民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和政府官员只是人民的代理人而已,他们必须履行对人民的诺言,如果他们违背了这个社会中人民的普遍意志和社会的普遍公理的话,人民完全有权力把权力收回到自己手中。为了使他们——这些由人民自己选出来的政府官员不至于因为权力滥用而造成更大的损失,人民,包括这些政府官员必须设置一系列的制度,创造一系列的法律来保障人民自己的权利。在人民普遍形成的这些观念中,人民迫切需要民主,迫切需要一套完善的保障民主实施的制度,民主也成为目前人民这一切希望的代名词。

俞可平先生指出,民主是个好东西。首先,从民主的本义来讲,虽然当前出现了无数民主理论,但是真正科学的民主理论万变不离其宗,各民主理论都最终强调民主必须体现主权在民,必须保障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必须实行“人民统治\"。这表明,实行民主,核心在于保护人民自己,在于使人民能够充分享受到作为国家主人的好处,在于让人民建立政府、自己选择适合的官员,在于人民作为一切事物的最终裁判者。其次,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民主意味着向共产主义迈进了一步。因为民主体现了共产主义的要求,共产主义社会要求物质财富极端丰富,人民的文化水平、道德情操极端高尚,人人平等,人人享有自由,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再次,从民主的价值和功能上讲,民主可以充分表达民意,实现民主监督、民主决策,能够使决策科学化、监督有效化,从而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保证社会繁荣稳定,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民主,是当前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在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为指导下不断发展,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民主制度。历史长河的流淌已将新中国这艘破浪前行的航船带过了六十个年头。六十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既经历过“文革”及其之前的艰难曲折.更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对于巩固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广泛而深远的重要意义。

此外,发展民主政治对于社会主义中国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社会主义必须体现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民主,需要发展更高的民主。***曾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江泽民非常重视发展社会义民主政治,他从加强党的建设的角度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的进一步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充分表明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决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发展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在根本上是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系决定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考作文真的不能写政治【二】

刚刚读这本书得时候,感觉什么都没读懂!后来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还是能看懂一点点的,在迷茫之中发现一丝光明。同时还得到一个重要的信息——《政治学》这本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经济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所以,似乎如果要更好的了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可以从西方的政治研究入手。当然没那么多时间!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下面就想说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关于公民的定义,从词源学上看,“公民”一词源于希腊文“波里德”(civis),原指属于城邦的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他对公民的定义是:“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这样看来,在一个亚里士多德理想城邦中,要成为公民须要具备有权参加城邦职司、既能被统治也能统治的善德、有闲暇以培育此善德等条件。总的说来,从事政治活动、享有政治权利无疑在亚里士多德的公民定义中占有较大的意义份额。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中,即使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也并不必然会同时丧失公民身份。但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中,可能连职业的优劣差异也可以使得一个人不能成为公民。记得看过欧美一部叫《星河战队》的电影,在那里面就有公民和平民之分,参军以后就可以成为公民!否则,都只是平民而已。在亚氏眼里公民资格是很难得的!还有一些是关于政体的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政权的载体,城邦的建立有其特定的终极目的,即追求公利,充分发扬人的天性,促进善德,满足人们过优良生活愿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的深远。因为,在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家还普遍对利益问题予以了很大的重视,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在《论法精神》一书中对利益的本质,内容,特征及它对社会生活的作用都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强调“利益是我们唯一的推动力”,指出“人永远服从他理解得正确与不正确的利益”,并且主张“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很紧密地联系起来”。就算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阐明了类似的观点“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等观点。

在亚当斯密提出的一个最主要的观点“经济人”,说明了人们是为了利己才行动的!这与亚里士多德中的“追求功利”,“发扬人的天性”有莫大的关联性。所以要了解西方政治学或经济学可以先研究亚里士多德的作品。

高考作文真的不能写政治【三】

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早已超乎了我们每个人的想象,卡尔??本茨发明的第一台内燃机汽车使我们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美国莱特兄弟则将文明的梦想带上蓝天,人类的\'交通已经变得越来越便捷;从尤利??加加林第一次走出大气层,到阿莫斯特朗在月球上那简单的一小步,人类的足迹早已不再只局限于我们的地球。从古人发明的指南针用于航海,到现在的深海潜水器的不断下潜,地球上唯一不为我们熟知的地方也终将被我们了解。

试问,在这一项项天才的发现问世之前,有多少人愿意或是敢于相信这是可以做到的呢?

电灯问世前,有谁能相信有物体在黑夜里发出持续的光亮;电话问世前,有谁能相信有东西可以让远隔两地的人通话;电视问世前,有谁能相信我们可以足不出户了解世间百态;电脑问世前,有谁能相信人们可以在家中做许多以前做不了的事。敢想未必就一定能实现,而不敢想则会停滞不前,没有进步。

的确,有些天才般的想法,在被证实前,实在是令人难以相信。在达尔文的《进化论》被证实前,有谁愿意接受自己的祖先竟是一群原本生活在树上的猴子呢?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前,有人敢怀疑牛顿当年所确定的三大定律吗?在两颗球同时从斜塔上落下之前,有人会去相信物体下落的速度竟与物体的重量无关吗?

人类社会之所以还在以飞快的速度不断发展,就是因为有达尔文、爱因斯坦……这一类头脑中充满了奇思妙想,并敢于将这些疯狂的想法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变为现实的人存在于我们的社会。

天才的想法总是疯狂的,在那些庸才眼里,天才的想法总是不现实的、不合乎情理。但就是这一类被旁人视为“疯子”的人们,不断地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庸才追随历史,天才改变世界,我始终这样认为。

高考作文真的不能写政治【四】

翻开一些同学的政治笔记本,可以说是本教学实录。的确,上课时把教师讲的概念、知识体系、主题探究的分析方法和技巧等记下来,把听过或看过的重要信息清晰地保存下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在实际学习中,不少同学忙于记笔记,没有处理好听、看、记和思的关系,一节课下来,他们的笔记记了几页纸,成了教学实录。但却忽视老师的讲解,忽视思考,以为老师讲的没有听懂不要紧,只要课后认真看笔记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忽视老师的一些精彩分析,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肤浅,学习效率反而降低,易形成恶性循环。

高考作文真的不能写政治【五】

自新中国成立伊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民主化道路。由于整个世界范围内尚没有成功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模式可以照搬,西方的民主政治又由于其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不可能成为我国民主政治的模版。在经历了近百年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民主化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个增量的过程,当前我国民主政治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分析我国民主政治的现状,对我们进一步完善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加快民主化进程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历史时期。经过改革选举制度实行差额选举,进一步健全人大的组织体系,加强人大的组织建设和工作制度建设,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党的领导下,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在立法工作、监督工作、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树立了应有的权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用加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与协商不断加强。一是中央***

邀请各民主党派主要***和无党派的民主代表人士举行民主协商会,就即将要提出的大政方针问题进行协商。二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依照选举法和有关法律,当选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并占有一定比例。三是推荐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四是人民政协的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

第三,不断健全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自治区域地方自治的力度不断加大,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更加完善,有效地促进了民族自治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四,积极发展基层民主自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在基层实行群众自治,由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实践。

第五,健全国家领导体制,推选机构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取消了实际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1982年到现在,我国先后进行了6次机构改革,特别是最新的改革主要是为了适应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第六,法治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前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了极大的发展。加强立法工作,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

(二)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党在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方面取得的成就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实际执行已经非常完善和高度发展。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民主政治生活中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几对矛盾:

首先,认识上的误区与民主建设的实践之间的矛盾。一是相当一部分干部和群众对民主政治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存在民主工具化倾向,没有上升到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目标的高度上来认识,从而导致实践上的偏差。二是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思想认识不足,把民主政治建设看得过于简单和理想化,使得主观脱离客观。三是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上,常常采取简单排斥和概否定的态度,对民主政治的普适性价值认识不足。四是公民民主意识普

遍比较薄弱,公民政治参与意愿不强,参与能力较低。

其次,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的矛盾。宪法规定我国人民不仅拥有自由权、平等权、参政权、受益权,而且拥有社会事务的直接管理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就其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而言,有着巨大的优越性。但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的弊端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臃肿庞大的党政机构,层级明显的干部制度,林林总总的,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还没有根本根除,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还没有彻底完成,人治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改变,这构成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体制性障碍。

再次,民主主体的平等性与实际享有的不均衡性的矛盾。我国民主政治的主体具有广泛性,民主惠及我国绝大多数人。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下,政治参与能力严重不足;基层民主参与机制不健全,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还不畅通;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缺乏制度保障,等等。民主政治建设中这种重实质民主、轻程序民主,重民主内容,轻民主实现形式的倾向,影响了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

最后,公民政治权利的多维与监督的缺位的矛盾。在民主实践中,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缺乏具体法律保障。

高考作文真的不能写政治【六】

政治学是关于阶级斗争的学问,掩盖阶级本质进行更好的统治则是每本政治学著作的最大功效,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也不例外。即使亚氏的理论站在了剥削阶级一方,即使亚氏的理论在当时也已落后在了政治现实之后,当更应看重的是他开创了剥削阶级政治学以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与意义。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对城邦的讨论引出了对公民探讨与要求。而在此之后,讨论来到了全书的重点部分—政体的分类。亚氏关注了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比较,寡头政体崇尚财富,认为由富人当政,政治权利的不平等分配看做正义;平民政体追求自由,认为一切都应当平等,使政治权利的平均分配为正义。

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基本大致勾勒出了政治生活秩序的基本原则:任何政体都自然地倾向于尚慕“平等”的民主政体。但是,这种平等只是政体内的一种政治状态,这种状态需要一种超出这种状态之外的力量来予以守护。因此,构建民主政体的主要任务与其说是谋求平等,不如说是谋求平等的保卫者。而这种平等的保卫者存在于平等的政治状态之外,它的存在与政体内的平等的政治状态构成极端但却必要的不平等。而在探讨保卫这样一种民主政体的同时,政治家又往往陷入了辩护民主政体同时又对君主政体保持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而这或许就是亚氏向后人在民主进程中提出的一大难题。

在之后亚氏对“政体类型学”的论述中。他大致沿袭了柏拉图的分类理论并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体类型学”。而其影响之深,诸如当前屡屡见诸报端、新闻的“左”、“右”、“共和”、“民主”、“宪政”等等政治论说之争论在本源上都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经典政治作家们的“政体类型学”。

而在最后亚里士多德却将笔锋转向了政体与立法。“我们的前辈把关于立法的研究任务留给了我们,我们必须开展这项研究,去搞清楚使得一个政体兴盛和衰亡的因素是什么,如何妥善地维系一个政体”,亚里士多德这样说道。

回顾亚氏的政治哲学,我们不难看出人类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于何为美好生活的不断思考。而对于还处于“前近代”社会,和并未落实宪政和民主诉求的现今中国来说,亚氏仍具有其积极意义和塑造公民人格的力量。自由主义足以清除近代史上对于粗暴的历史单线论的盲目崇拜和对于国家主义的狂热拥抱,但对于破除之后何以建立一个公民社会和民治体制似乎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和规划。回顾以亚氏为源头的共和主义,我们似乎可以看见一点点答案。共和主义的热烈和令人沉思的力量与自由主义的清冽想调和,则可以建构一条通往开放、自由社会的小道。

高考作文真的不能写政治【七】

经过13天的时间终于把王浦劬老师的《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看完了,而且是看了两遍,作为考研复习的重要参考书,多看几遍是十分必要的,以后还得再看一下。就此书的内容上讲,也很有看的必要,据说这本书是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集大成者,起码与我读过的政治学教材进行比较,这是个当之无愧的评价,这本书无论是在内容的翔实程度,还是在论证的严密程度上都可算是最好的。

第一篇讲政治和政治学的概念和发展问题,和其他同类著作差不多,不过作者在这里提出了自己对政治的看法,即认为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作者突出了利益在政治中的核心地位,在此后各章中,作者也会用利益分析法对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而其他政治现象则是它的外化和具体形态表现。它包括利益关系、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这三者又互相影响,其中利益关系居于三者的核心地位。

利益来源于人们的需要,但需要转化为利益则要发生于人们的社会关系中。利益具有内在矛盾,具体表现为四类矛盾,其中犹以利益的二重性即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二者的矛盾最为重要,它影响甚至决定了接下来所要论述的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利益关系表现为共同利益和利益的矛盾,实际上,就每一个利益主体而言,这两类利益只不过是其利益的两种形式,尽管共同利益成为其上一级组织或团体的利益并表现出独立性,但仍然是原利益主体利益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分析利益矛盾特别是分析纵向利益矛盾的时候,如何合理分割这两类利益成为处理利益矛盾的关键问题。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如何划分共同利益和个别利益(也即利益主体除共同利益以外的利益),成为解决矛盾的关键。另外,共同利益所表现出来的五大特性,即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多重价值复合性,将会对政治权力特性和政治权利特性产生重要影响,三种是对应的关系。利益是人们构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这就决定了利益和利益关系对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重要作用,特别表现在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影响上,并进而影响到了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等多个层面。

政治权力是不同利益主体结成利益关系后,基于共同利益以力量凝聚的方式形成共同的力量,并于不同利益要求的力量进行力量角逐和力量制约,在力量对比过程中相对强大的一方政治力量将成为政治权力。从纵向上看,群体力量天然大于个体力量,高一级群体力量大于低一级群体力量,最终可以发现社会力量成为政治权力。从纵横向两个角度可以找到它们的交汇点,也即公共权力,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它通常由执政党来执掌,在阶级社会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这是因为虽然社会力量成为政治权力,但社会不会成为有效的权力主体,它需要人作为具体的权力主体承担者,而人本身又是属于特定群体的,一般而言,属于在横向上最强势的那一个群体的成员共同掌握了对社会力量的控制权,也就掌握了政治权力。在这里,作为公共权力的社会力量其实是与执掌公共权力的社会群体政治力量合二为一,这在后面要讲到的公共权力和执政党权力的关系时还会详细论述,两者其实是后者对前者的执掌和领导。

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也来源于社会利益关系及其内在矛盾。可以看出,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的基础都是共同利益,这也显出政治的公共性。政治权利以政治权力为保障,也发挥着维护实现政治权力主体利益的作用,而政治权力的特性连同共同利益的特性,也在单个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和集中的政治权力确认分散的政治成员权利的矛盾运动中,转化成政治权利的特性,具体表现为政治权力的主体利益性转化为政治权利主体的相对个体性,权力的强制制约性转化为后者的法定规范性,前者的专属排他性转化为后者的自主性,前者的扩张延展性转化为后者的权利义务统一性,前者的多重职能性转化为后者的自由价值性。

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包括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前两者属于政治权力行为,政治参与属于政治权利行为。前两者都来源于权力制约关系及其内在矛盾运动,不同的是前者本质在于政治权力主体通过维护自己权力地位和既有权力制约关系来实现利益和要求,功能在于对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利益矛盾进行控制和约束,内容上则表现为建立政治权威和服从关系;后者本质则在于实现公共利益和协调利益矛盾,功能就在于解决这些矛盾,内容上表现为承担公共职能和公共事务管理工作。简单说,两者区别就在于前者以保护权力地位来实现权力目的,并且着重对挑战其统治地位的利益矛盾进行规制,但仅仅是将其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而具体的解决则交由后者来负责,两者最终都统一于对政治权力主体利益的维护上。政治参与是政治权利行为,离不开政治统治的资格确认和政治管理行为的保障。

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具体表现形式有国家、政党及其制度、政治社团及其制度。国家和执政党与政治权力联系最为紧密,而非执政党和政治社团则更多的表现为政治权利行为。而政治文化则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可分为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前者是浅层和感性的部分,但却表现为潜在形式,后者是深层和理性的部分,却可通过显在形式来表现。政治心理多体现在个体层面,因此属于政治权利的作用范畴,而作为统治思想的政治思想则与政治权力联系密切,当然,被统治阶级的思想还是主要和政治权利联系在一起。作为政治关系的深层因素,政治文化不一定随其他政治现象和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而表现出内在稳定性的特点,对政治及其发展产生巨大作用。政治社会化则是政治文化的传播、变迁过程。

政治发展本质上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表现为政治革命、政治改革,而政治民主则是政治文明进步的标志。革命与改革有所区别,前者是剧烈的社会变革,是质变,并引起社会、文化和经济基础的根本改变,而后者则强调渐进和稳定,是量变,不会产生社会制度根本变化的结果,最终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此外两者区别还在于前者多以自下而上的形式发生,而后者则通常是自上而下。

理解这本书关键是要理解这本书的逻辑结构,作者对此做了较为明确的说明,也就是对包括阶级利益在内的社会利益两重性展开分析,并以此为起点展开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关系的分析,而后两者也构成了本书的两条逻辑主线,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文化等都围绕这两大主线展开。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