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也是一件微乎其微的事情,但细节决定成败,往往就因为这些微乎其微的事情而导致一些大事情功亏一篑。守时是遵守承诺,守时又不仅仅是遵守承诺。守时是诚信的基本要求,诚信应从守时开始,当守时成为一种习惯时,诚信还会远吗?
让大家来看看德国哲学家康德如何守时的:1779年,德国哲学家康德计划到一个名叫珀芬的小镇,去拜访朋友彼特斯。他曾写信给彼特斯,说3月2日上午11点钟前到他家。康德是3月1日到达珀芬的,第二天早上便租了马车前往彼特斯家。朋友住在离小镇12英里远的一个农场里,小镇和农场间有一条河。当马车来到河边时,车夫说:“先生,不能再往前走了,桥坏了。”康德看了看桥,发现中间已断裂。河虽不宽,但很深。他焦虑的问:“附近还有别的桥吗?”“有,在上游6英里远的地方。”车夫回答说。康德看了一眼表,已经10点钟了,问:“如果走那座桥,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到达农场?”“我想要12点半。”“可如果我们经过面前这座桥,最快能什么时间到?”“不到40分钟。”“好!”康德跑到河边的一座农舍里,向主人打听道:“请问您的那间小屋要多少钱才肯出售?”“给200法郎吧。”康德付了钱,然后对农夫说:“如果您马上从小屋上拆下几根长木板,20分钟内把桥修好,我将把小屋赠送给您。”于是,农夫立即把两个儿子叫来,很快完成了任务。马车快速地过了桥,10点50赶到了农场。在门口迎候的彼特斯高兴地说:“亲爱的朋友,您真准时。”守时,诚信,这就是著名的哲学家康德。因此,我们所有人都必须知道:守时是一种美德。
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不仅仅要注意不浪费自己的时间,也要时时注意不能够白白浪费别人的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我发现在我们身边,常会有一些不守时的人,他或她的迟到,绝不是仅仅是一句“对不起”就可以挽回的。
德国哲学家康德为了要去拜访他的一位老朋友威廉,特地在拜访的前一天晚上到达了小镇,并为第二天的拜访雇佣了一辆马车,因为他和威廉约定于第二天上午11:00之前到达。
第二天,康德出发了,途中必须经过一座桥,可是由于各种原因,桥断了,那时正值初春时节,河水很深,马车无法渡过。康德问车夫:“这附近还有没有桥?”车夫答即使最近的一座桥也需要40分钟呢!这无疑是来不及的。康德看到桥的边上有一间农舍,他花200法郎请主人用拆下的木板迅速修好了桥。康德终于在10:50分时如约到达了老朋友威廉的家中。而在朋友的家里,他却丝毫没有提到路上发生的种种。当威廉事后得知此事后,他对康德说:“朋友之间迟到并不要紧,你何必这样呢!”而康德反驳道:“不论是谁,不论什么原因,必须守时。”
在康德看来,“守时”是非常重要的,但却有人不以为然。有一次,我和我的朋友们一起去买衣服,约定好在车站等。一共有五个人,四个人都到齐了,可就是不见X得踪影,我们又等了15分钟,她还是没有出现,着急的我们掏出手机,不停地打她电话,可是她手机关机了,又给她家里打电话,她家的电话线被她妹妹拔掉了。于是我们只好等,互相安慰,大约在一个多小时后,她才十分悠闲地穿过马路,走到车站,还问我们:“你们这么早就到了啊!”原来是她记错了时间!
我们十分生气,而她还似乎以为我们太小气。因为她的迟到,我们着凉了,四个人中三个人患上了感冒。“自己错了,还不知道!”我们更加窝火,后来即使她不断地解释,不断地道歉,我们终究还是把她撵走了,也从“好朋友”中把她给删除了。
因为不守时而失去了朋友,而康德却宁愿花去金钱来守时。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无数这样的例子来说明守时的重要。守时不是“守”的是“时”,还有对别人的“尊重”,对自己的尊重,愿我们每个人都要信守诺言,信守那份约定,做一个守时的人。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
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自古以来,人们有许多这方面的格言警句启迪后人,如“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百尺竿头,还要更进一步”。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事实上也是如此,没有一个人能够有骄傲的资本,因为任何一个人,即使他在某一方面的造诣很深,也不能够说明他已经彻底精通,彻底研究全了。“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无穷无尽的海洋,都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所以,谁也不能够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就停步不前、趾高气扬,如果是那样的话,必将很快被同行赶上,很快被后人超过。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然而,就是像他这样的伟人,还是在有生之年中不断地学习、研究,活到老,学到老。有人去问爱因斯坦,说:“您可谓是物理学界空前绝后的人物了,何必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呢?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爱因斯坦并没有立即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找来一支笔一张纸,在纸上画上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对那位年轻人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在物理学这个领域里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这个小圆,我所知的是这个大圆,然而整个物理学知识是无边无际的,对于小圆,它的周长小,即与不知领域的接触面小,它感受到自己未知的东西少;而大圆与外界接触的这一周长大,所以更感到自己未知的东西多,会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20世纪中国作家和文化先驱之一蔡元培先生曾有过这样一件轶事:一次伦敦举行中国名画展,组委会派人去南京和上海监督选取博物院的名画,蔡先生与林语堂都参与其事。法国汉学家伯系和自认是中国通,在巡行观览时滔滔不绝,不能自已。林语堂注意观察蔡先生的表情,他不表示赞同或反对意见,只是客气地低声说:“是的,是的。”一脸平淡冷静的样子。后来伯希和若有所悟,闭口不言,面有惧色。林语堂后来在谈到蔡元培先生时还就伯希和一事感叹说:“这是中国人的涵养反映外国人卖弄的一幅绝妙图画。”
谦虚,不仅应成为一种学习态度,更应该成为一种做人原则,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也。在《易经》六十四卦里,再吉的卦也有不吉的爻,唯有“谦”卦六爻皆吉,这是为什么呢?《易传?谦?彖》对此有一个精妙的阐释:“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把“卑而不可逾”译成一句白话,那就是:谦虚,是不可战胜的。
我们每个人都要塑造一种“虚怀若谷”的品质,都要有一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精神。用我们有限的生命时间去探求更多的知识空间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