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第一大题,是选择题,考的是所谓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来便是教人闻风丧胆的天下第一题,考拼音,多少英雄好汉折戟与此,老师尝云:“第一题皆送分题也。”果然送分,不过是送给出卷老师。“小弟出来乍到,小小意思,不成敬意。”“老兄太客气了,且看下一题。”考生一看,大呼后悔,该在第一题上磨蹭几分钟,好做心理准备。第二题乃字形,其畸形程度毫不逊于第一题,A,B,C,D俨然一个娘胎里出来的,不做DNA鉴定,鬼才知道谁真谁假,“对了,我会用语感。”纯正的普通话,字正腔圆,一两题做完,才知道出卷者的意图就是为了让你明白语文同英语的差别。罢了罢了,再看第三题,第三题一惯来讲是修改病句,读一遍,怎么四个都对,不可能,一定有错的,深入读几遍,咦?不好,好象四个都是错的。生离死别了好久,挥泪斩了三个,由天吧!爬出了前三题的幽暗昏惑,只有第四题才绽放出一点人性的光辉,排序或文学常识。排序体现能力,考“标”;文学常识展现知识素养,考“本”。让真正喜欢文学懂文学的人找回了一丝自信。
前三题说是考基础,但试问又有多少文学大家做这种题目能做全对呢?恐怕很少,因为他们所着的文学大作里也会有一些错字,病句。难道就说他们基础不行根基不稳?同样的句子,放在名着里便是名句,放在语文试卷里则是病句,这只怕会让热爱文学的人心寒。名人讲演,其间难免会有一些字音错误,若是被耳尖又极富责任心的优秀学子听到,少不得会大呼错了错了,随即跳将起来纠正发音,维护真理,不言而喻,下面便是“献身”了。
着实滑稽,想想也没什么意思,真理是少数人发现的,但却掌握在多数人手上。即便是真理,也未必不会成为谬误,所谓通假字,其实许多也就是古人写的错别字而已,只是由于众人都将错就错,错别字也就被办了证,成了我们现在拼死要记的东西了。
原本所谓的事实与真理,也会被轻易打倒,有据可查的“据”也会变得子虚乌有,《现代汉语大辞典》常常修订,不就是在干这事么?比如“空穴来风”一词,原意为:有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的产生,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同样一个成语,到了后来的修订版中,引申意却正好相反,比喻消息和传说的产生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管中窥豹,由此可见一斑。
再说阅读,近些年高考阅读题分值在攀高的\'趋势,分值走高,文章也愈见水平,可出的题却愈发玄乎了。常常题目一出,让人摸不着头脑,瞪圆双眼,绞尽脑汁,也没发现题目是在说文章的。总有这么几道题,问某个字用得好不好,请说理由。答曰:不好。但凡见这两个字,评卷老师便会翻翻白眼,坦然而诚恳地吐出两个字:白痴。随即一个交叉的符号落于纸间,尘埃落定。那就说“好”,但具体好在哪里,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对于这样的情况,有一个通用的法子——打擦边球,既然是打擦边球,自然是球做得越大,越容易擦边,于是乎一篇阅读做下来,好似写了一篇六百字文章,答案终究是简单的,长篇大论,多是废话,有用的只有寥寥数字而已,这还要看评卷老师爽不爽帮你找到它。还有的题问作者为何要发出这样的感叹,不用看,答案中定然会有与国仇家恨、作者背景相关的文字,其实欣赏文学作品考虑作者背景这没错,但却万不可陷入这个死胡同里,并不是所有的作品写出来的时候,作者都想到了国家和社会,也许只是一时触景生情发出的喟叹,具体是什么情感,恐怕连作者本人也未必知道,因为文章是感性的。而现在出的阅读题,明明是作者的闲情文字,却硬要和劳什子国仇家恨扯上关系,好像作者每一次动笔之前都要在心中默念三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并为黎民苍生祈祷求福一般。
着实教人恼火,怪不得有传言说韩寒写按自己文章出的阅读题却考不及格,张爱玲国文不过,真是讽刺。现今有许多阅读题出的与文意相去甚远,高考乃人生之重大关口,如此出题,岂不怕招人唾骂。
最后说说,作文分值很高,这是对的。文学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写文章。既是写文章,除去题目,其余便不该再做限定。单纯的考生总是一味的信“评分标准”,却忽视了“评分细则”,这种错误与混淆“原则”和“原则上”的所产生的后果是一样的。只要与万恶的社会、丑陋的政府接上火,任你思想再深刻,文采再斐然,也是徒然。于是乎,众多考生避开交锋,纷纷拥上高楼,怀古伤今,你拽了李白的一条胳膊,我扯了苏轼的一条腿,屈原投江投了又投,韩愈胯下钻了又钻。任题千遍,我意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写作文,就得讲究个无招胜有招。怪不得,我一朋友说,他在初三抄了一个排比句式,以后每次作文都能博得个波浪线,拿个高分。基本上是:“人生就像一个五味瓶,装着酸甜苦辣咸”云云。
有人说,高考写作文,就像是“戴着镣铐跳舞”,笔者认为形容的十分贴切,可搞不明白的是国家教育部门为什么要给学生戴上镣铐,无论从政治上还是文学教育上来说,我以为都是弊大于利。
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说一只青蛙被放入一个瓶子里,扣上带了孔的盖子,青蛙刚开始还会努力撞击瓶盖,意图跳出去,可反复跳了许多次后,发现没用,时候久了,将盖子打开,青蛙便再也不会跳出去了。同样,长时间的“戴着镣铐”,受着拘束与压迫的人,也终究会失去创造力与斗志。
中学语文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培养文学悟性和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同时也为将来走文学之路的热爱文学的学生打基础,因此尤为重要。而现今的语文教育模式与原意却大相径庭,适得其反,这终归不是大多数人想要的。
春日正好。
一声草虫嘤嘤,是鸣了千年的情思;一片桃花灼灼,是撒了衷心的祝福;一饰琼瑶美玉,是连了暗吟的心语。难得时光如此美丽。于是捧一本《诗经》,悟那些“思无邪”,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溯洄从之,只为拾得那些淳朴歌谣中的温暖。即使道阻长,汉江广。
仿佛是立在那广远的汉水旁,任水花溅湿衣裳——满世界的清凉舒爽。何曾呼吸过如此纯净而又快活的空气?那是个春天。,相约结伴的妇女们,着一身朴素布衣,相约于原野:“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秸之。”在他们的眼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本就是件闲事。或许是因为太单纯,更或许是自然太过原始与神秘,何尝不乐?何尝不暖?
桃花似新娘的脸,青春,、娇嫩,、美好。甚至闭上眼,都仿佛可看到“绿叶成荫子满枝”的幸福日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一名出嫁女子,含睇带笑,在她一生最美丽的时候,面若桃花,三月的暖风,晕了他她一脸红颊,更暖了她的心,暖了庆祝之人朴素又甜蜜的祝福。
《诗经》中有太多道不完的纯美爱情,就像那桃花,柔软而又芬芳。“有女同车,颜如舜英。将翱将翱,佩玉将将。”木槿花开,清新浅白。“彼美孟姜,德音不忘。”永世不忘,永世难忘。“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白茅般洵美,悸动所以心慌。那时的人们葛布粗裳,却种许了一个又一个美好单纯的愿望;心是透明的,所以毫无无须保留,更不用费心猜度。只需在某个水畔,荒原,车中,轻吟一句便诉衷肠。的确,博名争利又有何用呢?用青春和闲逸去编造一个天堂,何乐不为!求之庶士,迨其今兮。
心被这些清浅的歌谣静静洗涤,涌来一丝丝暖流,来自那般简单生活。
然而它可以美得无暇,也可以悲得浓郁。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的决绝与悲愤,江有汜,叶有落。心之忧矣,如匪浣衣。是长路漫漫,征战在外的士兵发出的一声声哀痛叹息:“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思归不得,何以言乐?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现实即便是在那个美好的时代仍是残酷的,王事未定,不遑启处,只能采薇作食,咽下满心悲苦无人可诉。“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只有醉酒方能解忧,可却只是愁上加愁,辗转今夜。可那醉的又岂是今夜?将心麻痹了多少余载!但这愁再浓,也抵不过他独守家室已形容憔悴之妻的一头蓬发;“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可我始终坚信,在这层层悲凉底下,扔埋着一丝温暖。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回家的念头,他坚信家中有一烛青灯守候,她也坚信他不会弃自己不顾。默默等待,等待,等东方须臾,等那个无期的约定。这是如此单纯的希望与温暖,不然,就不会有那戍边兵士对远方妻子的坚贞誓言: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真诚到没有一丝渣滓。
一首首读罢,心是很平静的。感叹道这才该叫生活!这种生活才温暖!其实生活本就该如此——清,淡,静。该喜便喜,该优便优。总以一个最真的自己来面对昨天,今天,明天;面对朋友,家人,自己;面对绚烂,平淡,枯败。最美是诗经,倒不如说最美是单纯。这些歌咏里的情思,都那么容易被人探到底,那么容易触动人的心灵。暖暖的,就像春日里洒下的光亮,千年如一日地予人温存和平静。
如今的世界太过喧嚣,我们都快要找不到自我,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本该有的.温暖。追名逐利,劳务繁多,各事事都追求完美,累得喘不过气来。可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远古先民早就发现了。吃惯了多味调料,早该喝喝无味的矿泉水了,不然怎么排心里的毒呢?不如歇下来,任那和暖古风吹来,涤荡出最清澈最真实地的自己。她的言辞是一幅幅质朴淡雅的国画中最美的注脚。浮萍,桑园,纤草,幽虫。没有任何粉饰,却莫不失淳朴意蕴。
生活,如此温暖。
金阳暖暖,投射出一室静谧,轻启窗帘,钻进屋里的\'风儿,携来幽幽粽香,又是一年端午节!不由得勾起我的绵绵思绪,似青烟般随风远去,飘向那个粽香淡淡,节味浓浓的午后。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辗转跋涉,父母和我终于来到了位于旅顺的奶奶家。新月高悬,天色已晚。一进大门,扑鼻的饭香直冲鼻腔,顿时让早已饥肠辘辘的我精神一振。例行公事地和迎在门前的爷爷打了声招呼,我便奔向餐桌,操起筷子,迫不及待地大快朵颐起来。
狼吞虎咽了好一阵子,吃得我油光满面。当我把目光从各色美食中“拔”出来时,恰巧瞥见被我忽视了很久的奶奶正满头大汗地在厨房中煮着粽子。
升腾的水蒸气带着灼热的温度扑向她的面颊,额头上、鼻尖上那细密的水珠也不知是水还是汗,颗颗若钻石般晶莹璀璨,在阳光的映衬下,分外耀眼,纵使有厨房拉门的彩色玻璃的阻隔,仍能刺痛我的双眼。她的一头白发如银似雪,发着柔柔的光。那光,应是她对儿孙堪比清泉般细腻、无私又源远流长的爱吧!她满脸的皱纹是无情岁月留下的痕迹,她微微颤抖的双手布满了老茧。原来奶奶已经这般苍老,可她现在这般辛苦又是为了谁呢?
想到此,我的双眸不觉泪光涟涟。忽然,眼前出现一个盛着还冒着热气的粽子的白瓷盘,托着它的是一双瘦削的手。回头,眸光流转,竟见奶奶的脸。她慈祥的目光中盈满无尽的爱意,微笑着说:“尝尝吧,奶奶自己包的,烫哈,小点儿口吃!”
我微微颔首,见她枯瘦的手灵巧地剥开粽叶,将莹白如玉的粽子放入我碗中。霎那间,幽幽粽香沁人心脾。夹下一小块,再蘸点儿糖,放入口中,淡雅的清香与浅浅的甜蜜萦绕心头,弥久不散……
“奶奶又捎来粽子了,快来吃呀!”妈妈的召唤将我从回忆中惊醒。望着桌子上一个个翠衣紧裹的粽子,嗅着渐渐氤氲开的淡淡粽香,想象着咬上一口后唇齿间化不开的香,我不禁抿嘴一笑。这般清香甜美、回味悠长的味道,若没有浸透奶奶满满的爱,怎能酿出如此令人难忘的节日的味道呢?
我终于明白:节日的味道,其实是亲情的味道;节日的味道,是无论走到哪里也忘不了的家的味道!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