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刚做完作业,奶奶说:“童童,我教你包饺子,好不好?”
我们去菜市场买了一些饺子皮和猪肉,青菜、木耳、小葱,放在一个大盆里。
我和奶奶坐在椅子上,一起包饺子。
奶奶先把饺子皮拿在手里,用筷子夹一些肉馅,再包好就行了。
我就照奶奶的做法做了起来,可是我和奶奶的比一比,可把奶奶笑坏了。奶奶的是半圆形的,我的是三角形,而且肉太少了。
我包了一个又一个,慢慢地,我包的和奶奶包的一样好了。
晚饭开始了,吃着自己包的饺子,可开心了!
一天早晨,我和同学从食堂漫步到教室。这时,一个男生从右边横蹿过来,这使我们不得不放慢脚步。可是那个男生似乎在地上寻找什么,我们意识到,停下来让他走了我们再走是不可能的事了,于是,我们便绕道而行。风格外得大,使人感到明媚的阳光似乎只是眼前的一幅画。
我下意识地回头看了看,尽管回头只是一刹那的事,可是在我的\'脑海里却停留了很久。因为我看到,那个男生不厌其烦地在地上追着被风一次次吹跑的一个塑料袋,他终于捡着之后,将塑料袋放进了旁边的垃圾箱。
我立即就震惊了,我竟然没有注意到旁边有一个垃圾箱,没有注意到他只是在捡一个塑料袋,没有注意到男生坚决的表情。从看见他高兴地走开,直到他的背影慢慢消失,我一直都在思索着:原来奉献可以这么简单,这么平凡,可以这么快乐,这么有意义。原来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有心人。男生的一举一动值得我们去赞赏,去关注,去思索……
一个最最平凡的举动,却体现了一个人素养。平凡小事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就在我们的身边。也许当我们看到冒着雨匆匆赶路的行人,只会感叹可怜;也许当我们看到忙着找地址而焦头烂额的人,只会默默注视;也许当我们看见被风吹倒的垃圾箱静静地躺着,只会心中想着能有人能把它扶起来......如果我们能弯一次腰,俯一下身,问一句话,伸一只手,那么,我们都会领略到奉献的快乐。
做一件平凡的小事不容易被人察觉,但却能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你从中可以悟到许多做人的道理。
下水之后我站在原地一动也不敢动,想想去年喝水的情景真让人害怕,爸爸在一旁鼓励我“言言,勇敢点,不要怕,有爸爸在,难道爸爸这么大一个人都不能保护小小的一个你吗?”我听了想:爸爸能保护我,不会让我喝到水的。我戴上游泳镜,爸爸扶着我的腰,我两只手拼命的往两边推开水花,脚用力的拍打着水花,就这样游了两个来回。第三个来回的时候,爸爸扶着我游了半个来回,突然,爸爸对我说:“言言,我松手了。”说完,爸爸松手了,我还在水面上的那一刻,我吸了一口气,沉下去,两只手划着脚拍打着,但这好像一点作用也没有,嘴巴里得气早就没了,嘴巴“咕咚咕咚”喝了两口水。
突然,我看见两只大手朝我伸过来,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连忙伸出手,紧紧地握住大手,生怕他半路松开,大手往上一拉我的透出水面了,我双脚站稳,大手就松开了我看了一眼,原来是爸爸,就开始吐掉嘴里的\'水,鼻子发出“哼哼”的声音喷出水,双手摘掉了游泳镜我坐到岸上休息了五分钟,就下水了。第二次尝试开始了,我对爸爸说:“爸爸你说‘我要放下去了’,要慢慢地数五秒,再把我放下去。”爸爸微微一笑,说:“知道了,你爸爸我可是当过几年体育老师的,这点早有分寸,你就放心吧!”
我心想:爸爸这么厉害,肯定能保护我的。但我要改一下游泳姿势,我改成狗爬式吧!爸爸扶着我的腰,我吸了一口气,手掌并拢,放入水中,往后划水,闭紧嘴巴,慢慢地划。可是才游了一半,就沉入水底。我本想自己站起来,可谁知道我脚底一滑,我急忙双手一撑地,一只脚在地上跳了几下,就站稳了。休息了几分钟,第三次尝试拉开了序幕。爸爸扶着我的腰,游了两三米,对我说:“我要放下去了。”
我听了,更加用力地划着。我游出了水面,我游了三四米,爸爸又往后走了一步,此时的我已经筋疲力尽,爸爸好像知道我很累了,赶快把我从池水里拉出来。爸爸露出了灿烂的笑脸,说:“你已经学会了游泳。我开心得合不拢嘴。
看来,游泳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今后还得多虚心向爸爸学习呢!
今天,奶奶又教我包饺子了。
奶奶这次是买了饺子皮、青菜和新鲜猪肉。
这次的做馅,先要像上次包馄饨一样把肉馅剁好,然后再把洗干净的青菜切碎,和肉馅拌一起,加入盐、老酒、鸡精和生粉等调料,要搅拌均匀。
还是要准备好一碗清水,用来湿润饺子皮,好让面皮黏在一起。
接着要开始包饺子了。先拿一张圆圆的饺子皮,用筷子夹一个小汤圆那么大的菜肉馅,放在饺子皮的中央;然后用食指沾一下清水,涂在饺子皮的边缘一圈;最后把饺子皮的一个半边对准饺子皮的另一个半边,再用食指和拇指的指腹,一点一点把边摁紧,最好摁成波浪形状,一个饺子就包好了。再这样重复下去,直到包完所有的饺子皮和菜肉馅。
最后煮熟后出锅,就可以吃了。
作为成人的我们,总是会想当然地“自作多情”。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把自己的理解想着法子喂给小孩子,相信孩子将来会像牛羊那样慢慢地反刍消化,还美其名日,这叫提升,这叫发展。
于是乎,课堂上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教师卖弄着孩子听不懂的高深学问,孩子说着“语惊四座”的大人话,以此来迎合老师的喜好。
其实,小学语文教学并不复杂,在我心里就是一座山,就是一道水,就是这种清晰可辨的“山是山水是水”的层次,如果教师非要整出个“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来,在我看来这就是折腾,严重地模糊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阶段性目标。
教什么和怎么教,最终还是属于教师个性化的选择与创生,前者关涉到教师的课程素养和学科意识,后者关涉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智慧。而独有“为谁而教”,才是唯一可以确定的对象。
为谁而教,其背后的寓意是我们要更多研究我们的教育对象,了解儿童的学习心理。
儿童喜欢独立探索。他们一生下来,就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想想看,当下的课堂给了孩子多少因惊奇而发问的机会,又给了他们多少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相反,我们的课堂倒是出现教师的一灌到底、一问到底,即便那些称之为观摩的课堂,也不过是变了一点小戏法,其本质还是没有多大的变化。
儿童喜欢伙伴游戏。无论追求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其本质不能离开儿童的游戏精神。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就设计了辩论的环节。在相互对辩中掀起了课堂的高潮。还有一位老师教学《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安排了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再现儿童情趣的游戏活动,或排练哑剧,或吟诵古诗,或古诗新唱,课堂显得情趣盎然。如果我们往深处想想,游戏学习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深刻的情感体验。
儿童喜欢好为人师。在西方哲学家眼里,儿童是成人的老师。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多次论述了孩子的伟大之处,他还独创了“小先生制”。但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很少见到学生互教的场景。其实,我们的老师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请学生来组织教学,孩子完全有这个能力。浙江张祖庆老师在教学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名篇《穷人》时,就大胆尝试了这种“小先生制”。张老师和学生互换角色,一学生上讲台当起小老师,张老师自己屈尊当学生。课堂教学照样运作得很顺利。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孩子身上藏着很大的潜能。而这一切都需要老师给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果说,张老师的课堂上给了孩子一次惊艳的亮相,那么我们的视野不妨再往前推,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那堂经典课《太阳》,教师完全退到后面,把整个课堂学习让给了每一位学生。
因此,周一贯老师倡导的“语文为谁而教”这一思想的确具有哲学论和教学论的意义。至于“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语文本体论的问题都必须以此为前提。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