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准备去赏花灯,一听到这个消息,我便激动得不得了。
不知不觉,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吃了晚饭后,眼看已经快7点半了,我赶紧催促爸爸妈妈穿上衣服,马上出发。7点30分,我们正式向目的地——文化广场出发。
路上,我看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光秃秃的树枝被闪闪发光的彩灯点缀的五颜六色,美丽动人;向上望,空中枯燥乏味的电线像往年一样,绕上了色彩斑斓的灯笼样式的彩灯;咦,公路两旁的高楼大厦也被化了妆呢,窗户与窗户之间挂上了一串串红灯笼,每个红灯笼上都写了一个大大的福字……
10分钟后,我们来到了文化广场。我一眼就望见了前面数不胜数、五颜六色的花灯,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兴奋的拉起爸爸妈妈往前奔,哇,好漂亮啊!我第一眼看见的是两条鲤鱼跳出水面,溅起来一片水花,哦,这个一定寓意“年年有余”吧。我们继续往前走,前面怎么围着一大圈人?我也过去瞧瞧。“让一下,让一下。”我好不容易挤进人群,原来只是一朵荷花花苞呀,没趣。正当我千方百计设法钻出“包围圈”时,只听见人群中传来一阵惊叹声。我本能的扭过头,光秃秃的花苞绽放了,在那委婉的荷花中冉冉升起了一位荷花仙子,她带着甜蜜的微笑向人们鞠躬。哇,那无限的柔美让我呆呆的站在那里不动,好像被点了穴,直到荷花再次变为花苞为止。这时我才想起拍照,急匆匆的跟爸爸要来照相机,对着荷花拍了又拍……
我就这样在文化广场上发出不断的赞叹声,仿佛看不够似的。就在这时,爸爸察觉到天色已晚,看了看表,都快九点啦。我这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文化广场。
今天是情人节,下午,我在家写爸爸布置给我的作业,一直写到了下午3:30,我就不想写了,然后想玩一会电脑。向妈妈申请玩一会电脑,妈妈同意了,刚刚开始玩,妈妈就说,赶快穿衣服,我们去看花灯。“唉!每年都看花灯,有什么意思啊!”我心想。就说:“我不想去了,你去吧!”“那我也不去了,我就是陪你才去看的啊!”“你去吧!”“我去干吗啊!我就是和你去的啊!”“那算了!”我当初是这样想的,可是,过了一会。妈妈说:“别玩了!去买菜。”我和妈妈都买上了鸡翅,准备做可乐鸡翅的,可是我有想去了,妈妈说:“唉,这怎么办啊!我们把菜放下吧,晚上回来再吃。”这时,他们也打电话崔我和妈妈了。
我们还是在老地方,他们去吃晋妈妈,我们也没吃饭,就去吃了肯德基,我们还是去仟百汇坐车。今年的车展换了个地方,那就是体育馆,听说那边很偏的。我们来到了体育馆,进去看到的第一个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中间立着一个长方体,上面的圆圈上还印着一个喜羊羊的头像,还响着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后面的有一个大大的城门,还有一些象、一个大兔子,因为我是属兔的,所以妈妈在这个大兔子前面多照了几张相。还有一个花瓶 ,旁边都是火,还有山、龙舟、中国馆、海宝小兔子拔萝卜、玉兔、天安门广场……今年的花灯没有前几年的多,所以我们很快就转完了。我们为了上厕所,跑到了体育馆这里,安检人员说这里面有,可我们还是没有找到,最后,我们是问了一个在体育馆内的工作人员才找到的!
我们在临走时还买了几串糖葫芦,还买了一个大大的棉花糖。今年的花灯虽然没有前几年的好,但还是一样给我们带来了欢乐。
正月十五,街上灯火辉煌,到处挂满了五彩斑斓、五光十色的美丽花灯。用着这个美好的节日,我们一家人去看花灯展。
初入花灯展,各式各样的花灯映入我眼帘。有的是一座小屋,有的是一群小鸡,有的是一枝玫瑰……真是千姿百态,让人眼花缭乱。
我先看到的是一间小屋,前面有一个小院子,在院子里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子一同放鞭炮,女孩一边拿着挂上了一串鞭炮的木棍,一边乐呵呵地笑。则男孩用双手捂住了耳朵,高兴得把眼睛眯成一条缝!而屋子里,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在看春晚的爸爸妈妈,正剪窗花的奶奶,忙着贴春联、挂灯笼的爷爷。瞧,多喜庆的一幅画啊!
接下来,我们看见的一是群小鸡,它们正在啄米呢!瞧,一只小鸡怕吃不着米,故意挤到了前面去,这下可好了,因为这只小鸡,另一只小鸡吃不着米了,它火冒三丈,脸上写满了愤怒,生气地跳得老高,则一只较大的小鸡十分奇怪,它的吃像非常优雅,也从来不会抢,其余的小鸡根本不用说,不是偷,就是抢,这样一群小鸡里,你更喜欢哪一只呢?
最出色的要数那盏长长的花灯了。灯的最上方是一个蓝色的花篮,边上有一圈白色的小花,上面也有许许多多的花:红色、白色、紫的、绿的……虽说颜色不同,可全都非常美艳。花篮前面写着“泉州丰泽区实小”的首字母,可艺术了!中间长满了许多茂盛的枝叶。枝头还停着一只戴着皇冠的合平鸽呢!最下面是一个筐,上面有着许许多多用橡皮捏出的人物:有的在跳绳,有的在打羽毛球,还有的在打乒乓球……样式可真多啊!
难忘的一天结束,可它在我的心里,永远没有结束。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但我最喜欢过中秋节。到了中秋节,人们都会赏月、吃月饼。
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我们带了一些水果和月饼上天台,一边吃,一边欣赏着又大又圆的月亮。小朋友带着灯笼到处跑,玩捉迷藏,可开心了!
妈妈告诉我,中秋节有个传说——嫦娥奔月。相传古时候有十个太阳,晒得民不聊生,一个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的名声越来越大,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逢蒙也混了进来。为了不让逢蒙得到不死药,嫦娥自己吃下,飞上月亮成仙。后羿为了纪念嫦娥,就对月亮拜祭,从此就有了中秋赏月的习俗。
我听了这个传说,觉得中秋节更美了!我们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还有烧烤,其乐融融!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看灯展。一到大门口,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就想赶快进去。一进去,里面全是作品和装饰。火红的窗花细细密密的,里面还藏着“春”字,还有像月亮一样弯弯的小船,用尼龙布做成的精美花朵,会转动的小熊灯……我们走过一个个作品,其中我觉得最有创意的是太仓做的作品。它是用一个个精细的陶碟、陶盆、陶勺做的龙,并且这些龙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互相缠绕着,整个作品就做成了一个灯笼的形状。
我们来到了月光码头,我放眼远眺:夕阳西下,湖水碧波荡漾,晚霞照在湖面,一闪一闪的,就像许多水汪汪的大眼睛对着我眨眼。我忍不住举起了相机,把它拍了下来。
吃完晚饭后,我们继续看灯展。晚上和白天完全不一样。白天,是看灯细密花纹,晚上就是看万紫千红的灯,让我们在灯的海洋里行走。我们来到一个写着“福”字的灯边,那里排着长长的队伍。原来是因为这个“福”字上画着五彩缤纷的花、活蹦乱跳的鱼,但是这个“福”字上少了一竖和一横,大家都把手平举,把“福”字填成完整的福呢!我们又来到了一只鱼灯旁,它身体上的灯有时亮,有时暗,忽隐忽现,就像在梦中一样。鱼儿翘着尾巴,张着嘴,仿佛是活的一样。鱼的旁边,是一个个灯笼串在一起,变成一堵五光十色的墙。
这时,我们看到前面围着好多人,都提着漂亮的灯笼。原来,这是“爱心灯笼”,我们捐献了20元,拿到了一个爱心灯笼。妈妈说:“他们会拿这些钱去帮助贫困的孩子。”我带着灯笼开心地回到了家。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的主要吃食是元宵。元宵也叫“汤圆”、“圆子”。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大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元,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元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