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喂喂,不带吃独食的!我也要!
你不说你不喜欢吃吗!怎么转性啦,就不给。我不管,我饿嘛,给我。哎!不带抢的!非常时期,宅家的日子特别漫长,还好有姐姐陪着我。这天中午,家里忽然硝烟弥漫,这次又是什么事引发了我和老姐的世纪大战呢,这得从早上说起。
这本是一个美好的周六,一觉睡到自然醒,然后慢悠悠地洗脸刷牙,我心中感叹:不用赶火车的早晨真美好。不紧不慢地收拾好后,高兴地向厨房跑去,准备找点美食犒劳一下劳动了一周的自己,可难得的是,竟然什么都没有。我只好捂着咕咕直叫的肚子闷闷不乐地回到房间,却看到某个没有一点做姐姐的自知之明的家伙,正抱着一大包薯片坐在我的书桌旁津津有味地吃着。我看着那一大包薯片口水都快流下来了,姐姐看了一眼眼放绿光的我,不着痕迹地把薯片往身边拢了拢。
我管不了那么多了,一下扑上去大喊:哎喂,老姐,你怎么可以吃独食!你能不能有点做姐姐的自觉,我也要吃,给我点啊。她侧身一闪,险险躲过,一边躲,一边抗议道:喂,不带抢的'呀!我停下来,眨眨眼问:那你给我吗?,我心中不由打起了如意算盘,以往她也就说说,吵完后又好了,这次应该也是这样吧。果不其然,她笑眯眯地说:不给。
我抗议道:为什么!
我记得谁好像说不喜欢吃的来着,既然她不喜欢那我就只好委屈一下自己,勉为其难地帮她吃掉啦。姐姐一脸卑鄙。我一时无言以对,声音渐渐小了,无赖说道:我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姐姐你最好了对吧,给我吃一点嘛。
老姐见我服软见好就收,一脸奸计得逞的样子,看我的目光十分炽热,我感觉背后冷飕飕的:你你干嘛这么看着我,我告诉你兔子急了都会咬人的啊。没怎么,只是想用你的一口可乐换一个薯片。她笑得十分狡诈。
不行!我一听想也没想立马拒绝,你喝一口半瓶就没了,这种亏本生意我可不做。眼看我要生气,老姐只好安抚道:好啦,给你就是了,记好了你还欠我一包薯片哟。
嘿嘿,奸计得逞。
这种趣事每天都在家中上演,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让我平静的生活掀起一丝又一丝快乐的波澜。
我们经常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却经常无心去探究那些问题的根源。谁提出的对这个现象的疑问?谁,凭借什么方式,得出这个结论?这一定是真的吗?纵使现行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在教学活动中也往往流于形式……
“钱学森之问”至今还回荡在教育者的耳边,我们的学生是怎么了,怎么一个个都不去质疑书本。老师说的话,从来都是奉为圭臬。冯骥才先生有次在美国某高等学府听课,那是堂哲学课,老师先提出的书本上的观点,最后却被学生驳倒。冯骥才大惑不解,他问老师:“您不觉得丢脸么?”老师却说:“我认为学生给我上了堂课,我承认他们说的是对的,我准备致函给书的作者与他讨论。”流于形式的探究,往往是重复一遍书上的实验,最后才得出符合书本上的结论。学生们非常少去问:“明明我的实验无法印证书上的结论啊,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往往沉默地接受现成的结论。
如果探究成为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那么学生必定经过了似科学家那样摸索着前进,经历着从无到有的过程,最终得到真理。这个时候,真理是什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了解了“怎么得来的”这个过程,学会了质疑、猜想等。然而现今尴尬的是,“探究”往往演变成“验证”,学生们知道,如果实验得出的结果与书本吻合,那么实验就是成功的,如果不符,那么实验就失败了。这样索然无味、没有新鲜刺激感的探究,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别说成为辅助他们的工具。
我们倡导探究,是因为它们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未来可能有所建树。但限制我们的过多:器材的缺乏、应试教育的压力……在《开讲啦》青年公开课上,一位中学老师对北京第十一中学的校长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他举了个例子:在国外,一个对数的概念老师讲了一节课,从它的诞生的来源,使用的历史意义,推动了什么领域的发展……而在国内,一堂课要研究对数的概念、运算、应用、引申……这同样是许多教育工作的困惑,条件不允许,探究也就无意义。
让学生多问“怎么得来的”,老师想法帮助解决“怎么得来的”,探究才能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成为学习的助力。
泪水,一个多么令人茫然的字眼,意味着苦难,屈折和艰辛,是痛苦的根源!成功,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字眼,是自豪与骄傲的资本,诠释了成就的辉煌!古往今来,人们的渴望获得成功,而鄙弃泪水!其实,他们都进入了一个盲区,没有经过努力,流过辛酸的泪水,哪来辉煌的成就,何来欣慰的笑容?泪水与成功有着必然的联系,只有用辛酸的泪水才能撑起人生的大船,驶入成功的彼岸。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早在几千年前,我国的古仁人便对泪水与成功有了深刻的体会,给予我们启迪!一块好的玉石必须经过千锤百炼,经过精雕细镂,才能成为价值边城的上等宝器!推物及人,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想要有所做为,就必须经受命运的试炼,流下痛苦的泪水,使自己心性坚韧,毅力非凡,增加其原来没有的能力,使自身具备成大事者的体魄和心性!从古到今,在我国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闪耀的亮点!伟大的司马迁,一生命运坎坷,屡受苦难,为了替朋友辩护,他原本光明的前途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漫漫的长夜里,辛酸的泪水流过他的脸颊,然而这辛酸的泪水使其清醒过来,从新振作,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楚,用其坚毅的耐力,发奋图强,着就<<史记>>,名闻古今!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的佳话,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巨人!韩信幼年饱受欺凌,怨恨命运不公,为此他曾在广阔的海边黯然流泪!然而这痛苦的泪水冲刷走其内心的懦弱,反而使他乐观向上,坚韧不拔,树立鸿鹄之志!后来,当年胯下之辱的黄毛小儿成为了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名将,名流青史,为后世人们所敬仰!这些时代里的巨人用事迹强有力的肯定了泪水与成功的必然关联,泪水是通往成功的因素之一!
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虽然,在漫漫的人生路中,我们会遭受或大或小的痛楚!但是,无须压抑自己,必要时用泪水来冲刷我们繁琐的心情,以清醒的头脑去面对生活中所有的'考验!只要以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洒脱,终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到达成功的目的地!用胜利的花瓣来结束丰富多彩的一生。
成功需要泪水的浇灌,只有流过痛苦的泪水,才能拥有惬意的笑容。
我也用微博。但我有一个癖好,只看,不点“分享”;只写,不愿“引用”。
有微博好友问为何?
答:拒绝平庸。
诚然,段子玲珑,资讯新鲜,图片醒目,视频抢眼。但在我看来,却只是下酒菜而已。诗歌才如洒,警句方如肉,然酒肉穿肠过,心中留的,惟有发于心、慑而慷的个人真情和思维火花。若忙于人云亦云,则落入俗套,辜负了微表本身为人们提供拒绝平庸的平台之妙用。
拒绝平庸,是不甘于平凡、不沦于庸常。少年时读《东坡题跋》,读到苏轼评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写:“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不禁抚掌而叹: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若苏轼真仿效退之写篇序,再出色恐怕也未必如韩文之精妙,湮没于千千万万的仿作中,未免落了下乘。不似今日,以“不若且放”之豁达留名千古,有力地评击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之定论,岂是凡俗能及!
拒绝平庸,是唯愿走出自我之路的缘故。姑且仍拿苏轼举个例子,虽放下仿韩文之举,但从未放弃过生死意义的探索。其前后两篇《赤壁赋》,以人生代谢之深刻大问,展纵横古今之思辨大美。未必可称“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至少成一家之言矣。行文此处,我不禁想起那个弃传统而坦荡独行的林纾,以《韩柳文章研究法》而闻名,更以此诗而著名:“平生不入三王家,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苦攻学名家!”走出自我之路,是坚信“宁有种乎”,是自信“英雄不问出身”,只问是否跳出俗套,立为民生,言为心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多在险远,而人迹之所罕到焉。”我深以为然。太多的前人,太多的远方,连风景也如嚼过千遍的鸡肋,愈发促使我们拿起自己的理性,拒绝平庸,踏出自我之路。
拒绝平庸而甘于平凡,这不是修辞的问题,而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