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渐近,在外打工的女儿突然信息频繁,我知道,她又想家了。女儿今年老历七月回过一次家,毕竟大过年的,每个人都想往家赶,闻一闻年味的感觉!
中国人的年味向来很浓,不管官方还是民间,都把过年当做一回事。因此,年也就成为家的象征,不管在哪过年,都不如在家过年好;不管在哪团聚,都不如回家团聚亲!年味,一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一道晚筵。
小时候过年,感觉似乎比现在还要隆重热闹。有新衣服穿,有红包拿,有美食吃,还有走家串巷的乐趣。如今过年,总爱守在家里,几亿人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新衣服、红包、美食一样不少,感觉却比以往清净。不知是年龄的关系,还是风俗的易改,觉得如今过年,民间淡了不少,官方浓了许多。
中央电视台每年都有一道过年大餐春节联欢晚会,而地方电视台过年的节目,也是层出不穷。可以说,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繁华。但我喜欢小时候的年味,那感觉直到现在,都流淌着浓浓的陈香。
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除了大哥大姐,上面还有一个大我五岁的姐姐。所以除了每年春节有一套新衣服之外,平时多半没有好的衣服穿。稍大一点,当然是穿哥哥们穿过的旧衣服。所以过年的第一喜事,就是有一套好看的新衣服。接着是好吃的年夜饭和大人们给的红包,因为贫穷而突然富有的喜悦,是一种真正看得见的幸福。
家乡过年还有一个传统的风俗,那是孩子给长辈们敬早茶的习惯。吃了年夜饭,肚子饱饱的,心里十分舒坦。当时没有电视看,拿几分零钱,去小店里买上几串鞭炮,然后把线轻轻解开,把鞭炮一个一个慢慢拆解下来,装进新衣口袋里,再到厅堂点上一支香,带着星点的火光,跑遍埕头巷尾,一个一个慢慢地放开来!
当然,这是男孩家***事,女孩家只能提个小纸灯笼,挤在一起看我们的热闹。有时恶作剧点着一个,朝她们扔去,啪的一声响,见她们尖叫跑开,心里就乐。不到多会儿,鞭炮就放完了,把香熄灭了,拍拍手,心不甘情不愿地回家睡觉。
第二天早上,也就正月初一。我和姐姐四、五点就得起床,提着母亲早已泡好的一大壶甜茶,带上小茶杯,挨家挨户去给长辈们请茶。过年的时候,天气正冷,有时还特别的冷,所以长辈们一般是半躺在床上,捂着棉被,等着小辈们来请茶。
我和姐姐每年正月初一,总是小心翼翼地提着大茶壶,一前一后去叫开每家每户的门。进门后,我们得说:某婶某叔某伯某婆,给您老恭喜了!他们会说:阿妹仔(闽南孩子的爱称),恭喜恭喜!接着,我们倒上一小杯甜茶,双手捧给长辈们喝,并从盘中取出小糖果,让长辈们吃,还说:某婶某叔某伯某婆,甜一下!
因为各家各户都有孩子出来给长辈恭喜,所以长辈们一下子喝不下那么多甜茶,就说:阿妹仔,安呢(这样)就好啦,喝太多了,告茶(谢茶)接着,长辈们会顺手从糖果盘里,抓下一把糖果,往我们小口袋里塞。家庭条件好的长辈,会给个一毛二毛的红包,并说:阿妹仔,甜一下,甜一下,这两毛钱给你们买纸笔,好好读书于是,我们假装推让一下,就接着了。
一个宗亲家百十户人口,一早起来,我和姐姐从四五点,挨家挨户去串门恭喜,到全部走完时,天已大亮。姐弟俩揣着一大口袋的糖果,人也走累了,口也说干了,不过,心里却美滋滋的。大过年的,走到哪都能听到好话,吃好料理;碰到人就对他说恭喜,恭喜,那真是一种幸福啊,从心头传来!
后来,这传统风俗慢慢改没了,人也不爱走了。相好的几家,聚在一起,泡泡茶喝喝酒,人们都把年味儿让给电视台。年在变,人在变;年味却不变,想家的味道也不变
时光荏苒,岁月如流。又像往年一样我坐在同一个地点同一个屋内,续写着每年的心情……今天是传统的腊月二十三,我们都称他为小年儿。窗外的爆竹已然响起,屋内飘出了饺子的香味儿。我极力的深吸一口气,不知道自己还在嗅些什么,或许我还在嗅那些曾经的年味儿吧……也许这股气息已被快节奏的生活浪潮冲散了……
——题记
还记得那是我很小的时候,每到过年过节家里的小孩子都聚在一起买那种一块钱一盒的摔炮,就是那种利用撞击而产生爆炸力量的鞭炮,不仅危险性很小,还甚是惹小孩子儿怜爱。还有那些所谓的“爆竹花”我现在还很清楚那些花儿的名字,有“大地开花、蹿天猴、小蜜蜂、夜明珠……”那时大家都等着过年的那一天把自己的鞭炮用盒子装起来拿到室外互相比着燃放,那劲头真是足,现在想起来还有一阵兴奋感慕名而来,听老人们说谁家的鞭炮放的响亮,谁家今年一定会有好运!那时我记住了老人们的话于是在燃放鞭炮时人家都是冲着室外燃放,我拿出一盒摔炮往自己家门口仍,这样不就让老人们听见自己家的鞭炮放的得响嘛……说到这儿觉得自己都想为当时的行为嘲笑自己,那毕竟是我十几年前的思想啊,不瞒大家说鞭炮在那时对于我们这种清贫家的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奢侈,而如何弄到更多的鞭炮让我们放得尽兴才是重点。有人说听别家放,就是惠利自家,而这对于当时的孩子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啊!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等除夕夜一过,第二天早上我便起的早早的去街道边上搜索燃放的剩余,总会找到一些完整的被遗漏下来的爆竹。在那时我并不觉得是一件丢人的事,只是觉得这样做既经济又可以满足一个孩子的娱乐愿望,当然了现在不会再去那么做了,毕竟不再是一个孩子,少了那么多贪玩的***了,不过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有趣的……说起过年简直有太多的回忆了,正如那些过年的程序是当时的我们这些孩子记得最清楚的,三十儿也就是除夕的晚上,父亲总会做很多的好吃的,家里人一起吃年夜饭,桌子上还会摆好多好多花生瓜子,还有就是糖果,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开心日了。那时的物价还相对稳定,吃的简单同样也快乐!这和现在过年吃那些“旺旺系列”简直有很大的不同了,还记得我那天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就是“逛大街找年味儿”很怀念雪中吃糖葫芦的心情,于是我买了一根故作镇定的尝了尝是否还是当年的味道,谁知不仅价格长了好几倍,就连样子也变了。在当时的孩子心里,糖葫芦的顶端都是有一片糖片儿伸展出来就像是凤头钗一样格外吸引人,可是再看看现在的那些,那糖片儿早已不知了去向……不知是不是被商家做好后事先品尝掉了……说到了吃,还有就是大家在欢乐中看着春晚“守岁”是难以忘怀的,春晚进行到一半时老人们早已把压岁钱准备好并会把我们叫去说:“过年了给你点压岁钱!”就是这句话一直跟到我去年十八岁……现在回想起来过年是多少小孩子收钱的时刻呀!那时也不讲究什么红包不红包的,而现在则不一样了,所谓的红包里面不再是单纯的压岁钱的含义,正是因为人们在这种变奏的生活中每天都有无尽的诱惑充斥着,使得大家聚在一起时谈论的话题也少了那清新自然的淳朴却多了那似是而非的含糊,现在我慢慢理解了为什么“小孩子喜欢过年而大人却慢慢惧怕过年”这一句话。
不仅是岁月的催促,还有那事态的发展……不过还好人们的这种过年意识还没有消散,每年的正月十五一过也就意味着新年的庆祝也接近尾声,而对于我们来说每年最高兴的也莫过于这些日子了,可以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小假,调整自己以便更好地学习工作。
晚饭过后一个人走在四处都有高楼环绕的大街,看着无数的车辆慢慢的将年味儿替换成碳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气体,我深吸一口气,彷徨了……也许现如今的我们已很少用口头拜年了吧,可能电话的沟通都变成一种奢侈了,更多的`人选择了网上拜年,我问自己何处是我要的年味儿?或许这个答案只有我们自己知道,那就是在过年时我们应抛开一切的外物,把一个最真实、最自然、不添加任何商业性催化剂的我们带回自己的家中,带到属于我们的新一年里……
我的家乡在华亭,在我们家乡进入腊月门,传统节日一个连着一个,年味一天浓过一天,传统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动也就更更加丰富多彩起来了。
腊月初八这是华亭过年的前奏,这天要吃腊八粥,还要在腊八粥中放用肉馅包成的“雀头”饺子。腊八粥用大米、谷米、玉米、红豆、黄豆等混煮而成,表示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之意;“雀头”饺子用大肉作馅包成圆形雀头状,表示能消灭危害庄家的麻雀(据传说腊八这天见不到危害庄家的麻雀)。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奏事的日子,传统的小年,又名辞灶,华亭人对过小年非常重视,这天早饭要吃搅团,有盼望团圆之意。街面上有售卖的用麦芽糖汁做成的灶糖,又甜又粘,相传送灶时给灶王爷吃了甜得粘住了嘴,就不会向玉皇大帝告人间的状了。送灶的时间大约在傍晚,家家都要摆祭品,放鞭炮,意味着过年开始了。
腊月的日子长了翅膀,一飞而过。转眼已到除夕之夜,家家贴,挂红灯,张灯结彩;户户围着餐桌、抱着电视守岁,放开肚量喝酒吃肉,毫无顾忌纵情欢乐,一年中所有的辛劳、烦愁在这晚烟消云散,所有的丰收、喜悦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
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家乡的人都有“迎喜神”的传统,吃过“拉魂面”之后,村里的人个个穿戴一新,喜笑颜开,牵着或赶着身上披挂了彩纸折叠的纸扇的牛羊骡马,浩浩荡荡的向预先估算好的喜神方位进发。这是为了驱除凶煞和病魔,乞求喜神保佑一方平安吉祥,没病没灾。
元宵节那天,大街小巷马社火、高芯子、车社火排成了长队、绵延不断,鞭炮、锣鼓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又一次将过年推向高潮。晚上,家家户户点燃用玉米、荞面捏的灯盏,小孩挑着纸糊的灯笼尽情玩耍,灯光、月光、星光融为一体,相映成辉。
正月二十三日已是过年最后一个节日,这天华亭农村有“燎疳”的习俗。妇女们使出浑身解数提早用鸡蛋壳、五色纸糊好“疳娃娃”,男人们则割足枯蒿茅草为“燎疳”做准备。二十三日白天,小孩挑着“疳娃娃”玩耍,看谁的“小媳妇”、“小相公”好看;晚上,每家门前都堆起柴草,上面插上“疳娃娃”,当第一堆疳草点燃,听到有人大喝“燎疳喽——”,家家户户便都点燃疳草,霎时间熊熊焰火映红了村子,照亮了天空。人们争抢着从火焰上一跃而过,以求燎去病灾,燎红日子。
马上要过新年了,妈妈也早早的到了外婆家,准备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直到有一天,我和乐乐在里面看电视,玩得不亦乐乎时,妈妈突然说:“豆豆,出来包饺子了。”
我兴奋地应了一声,“哎!来了!”然后叫上乐乐,跳着出去了。我很喜欢做事,特别是做吃的这一类东西(无奈我是一个吃货)。我们俩飞一般的跑进厨房,看外婆制作饺子馅,外婆把葱、蒜、豆腐这些东西全部切碎,我盯着他的刀,好快好快,不一会儿就把这些馅都切得碎碎的、小小的。然后就开始制作肉馅了,外婆先把一大块猪肉放在砧板上,然后用刀把肉切成薄薄的小片,然后在砧板上剁啊剁啊!花了好大一阵子,才把肉剁成小碎末,可是还不够,她把肉翻了一个面,继续剁着,终于切到能够吃起来不那么大块了,才把肉放在盘子里,把之前切好的葱、蒜、豆腐放进去,再加上外婆自己做的秘制辣酱放进去,加上适当的盐、酱油,饺子的肉馅就完成了!“终于轮到我们大展身手的时候了!”我心想。妈妈早已在外面等候。
我们俩乖乖坐好,等外婆把东西拿进来,过了一会儿,外婆手上拿来了饺子皮,饺子馅,还有勺子,居然还有一碗清水。我问妈妈,为什么要清水啊?妈妈告诉我,在饺子皮外围抹上水饺子更容易成型,包起来更轻松,就不用担心肉会洒出来了。妈妈说:“你们两个自己包的自己吃,想包成什么样都行!”我先试了一个最普通的包法,我先用勺子舀了一勺肉,放在饺子皮的正中间,然后用手指沾了一点水,抹在饺子皮周围,将饺子皮最顶端拧起来,然后用手将分开的口叠进去,最后用手捏几个花纹出来,饺子完成了。妈妈看了,对舅妈说:“豆豆包的\'好好呀!”有人夸奖我了,我心里暗喜。接下来我和乐乐尽情发挥想象力,包出了许多奇形怪状的饺子,妈妈和舅妈还一个劲的夸赞我们俩呢!把所有的馅儿包完后,我迫不及待的想看我们的成果,看了之后,我大吃一惊,我们俩真是什么都能报出来,球形、元宝形、芋饺形的,还有大馄饨的样子和草帽形,这些都是妈妈叫我包的,乐乐居然还包出了海星!
收拾完之后,我心里一直有个解不开的疑惑,我去问妈妈:“妈妈,为什么过年就一定要包饺子,吃饺子呢?”妈妈回答我:“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食物,深受老百姓的欢迎,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必不可少的美味,大年初一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说大过年的吃,总是‘初一饺子’打头儿。按照习俗,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辞岁时吃,即到子时吃,子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喜庆、吉祥的东西包进去”妈妈说完,我的知识也丰富了一大截。
今年春节自己包饺子,既增强了我的动手能力,又增长了我的知识面,让它更加丰富,也让我知道了好吃的东西做起来是多么的复杂。这次让我受益颇多,我多么希望明年春节我还能包出好吃的饺子,让我把“年味”包进去!
傍晚,晚风轻拂,大地一片安宁又清爽。突然,几朵烟花一起划破晴空,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花朵,他们争先恐后地出上天,只是为了给人们展示最美的瞬间。
声音消失了,我慌忙推开窗,烟花都不见了踪迹。一切仿佛都没有发生过似的,只有飘荡在空中的白色烟雾。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弥漫着年的味道……我家,连烟花都不放,能有什么年味儿呢?
“下来吃饭了!”一声呼喊打断了思绪,我不满地撇撇嘴,蜗牛般的“爬”下楼。“快点!”爸爸的声音再一次刺激着耳朵,我却像没听到一样,还是慢腾腾的坐下。接过筷子,一声不吭的低下头,赌气般地扒着饭。
耳边响起嘈杂的声音,我也不去理会,做好认真吃饭的样子,好让人发现我的不快。因为平时我是说的最多的那个,今天的菜似乎比平时多了些,摆满了一大桌子。想想也是,过年了嘛,可吃那么多有什么用,还不如往年放烟花来得高兴些!
过了一会儿,还是没人发现我的小情绪,我轻轻跺了跺脚,可还是没人在意。
“他们到底在聊些什么呢!”我悄悄抬抬眼睛,慢慢伸直了腰,虽然不知道在聊什么,但每个人都是满脸笑意。“来!祝我们一家团圆,新年快乐!”妈妈把杯子伸向中间,杯与杯之中碰撞出了清脆的响音。“又不是一年聚一次,说的\'这么隆重。”我别扭地想。
“来来,宝贝也来!”我有些不乐意地拿起杯子,正好撞上一张张笑脸。清脆的响音再次响起,只是这次响在了我的心里。像是心中某个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感觉…不一样了。桌上再次充满了欢声笑语。不,还有别的。是什么呢?我说不出来。
“宝贝新年快乐!”妈妈对我说。我看看爸爸和奶奶大家的笑容都是一样的啊!平淡的……又很温暖。我找到答案了,只要一家人幸福的地过个年,放不放烟花有什么重要的呢?“嗯!新年快乐!”我也笑了。
原来空气中弥漫着的是我家独特的年味啊。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