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准的时候多,不准的时候少。可是人们对准的预报记忆不深;对不准的预报却记忆犹新,耿耿于怀。为什么会这样呢?打个比方说:气象台10次暴雨九次报对了,人们都带雨具做了预防,印象不深刻;可是没报出来的一次,许多入都挨了浇,所以怨声载道,很难忘掉。
其实,天气预报准确与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个相对概念中既体现了,公众对预报的理解和认知程度,还有一个就是技术能力和水平能够达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首先,从总体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上来讲,我们现在对于一些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能力还是十分有限的,所以预报准确率也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准确。天气预报还很年轻。虽然古人在观察天象过程中积累了很多预测经验,但是气象卫星、气象雷达等先进探测仪器和计算机的应用时间并不长,基于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历史相对较短,人类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及其内在机理和规律并未完全掌握。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预报的准确率。
其次,天气本身变化无常。围绕地球的这层厚厚的大气是个流体,也就是说,大气时时刻刻在流动着,完全摸清它的规律,似乎是不可能的事。
第三,有的天气系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以北京为例,这么大一个城市,今天如果报了“有雨”,实际可能是东城有雨,西城没雨,这对身处不同地区的人们来说,感受大不相同,有的人会说准,有人就会说不准。而且,我们对这种阵性天气的可预报性在时间上也不可能会有很长的提前量,今天晚上的预报,要报出明天白天可能会有雷阵雨,准确说出它发生的时间,非常困难。但是雷达和气象卫星可以帮助我们做好短时和临近预报。
关于温度预报,大家也有许多误解。气象学上所说的温度是“空气温度”,简称“气温”或“温度”,是太阳照射到地面后,地面又反射到1.5米左右高度上的空气的温度。如果夏天我们直接在1.5米左右的高度用温度表测量,得到的并不是空气的温度,而是太阳直接照射的温度,这个数值要比空气温度高得多。如果我们在柏油马路上放支温度表,测得的温度就更高了。气象台为了准确地测定气温,都把温度表安放在不受太阳直接照射而又通风良好的1.5米左右高度的百叶箱里。因此,气象上的温度是以百叶箱的温度为准的。我们夏天走在炽热的太阳下总感觉气象台把温度报低了,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由观测资料的疏密决定的。我国现在的探空观测站一共只有100多个,折合每200多千米才有一个探空观测站。云的生命很短,一块大的雨云可能会在10千米内将雨降完,雨没有降在观测点上,就观测不到降水。不仅探空站在空间上稀疏,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我们每天只有早7点、晚7点和凌晨1点三次施放探空气球进行观测,其他时间仅靠地面观测站进行观测。探空气球升起时如果设有遇到云,就无法预报出降水。总的来看,大气本身的复杂性使人们对大气变化的认识很难一步到位,另外预测时还受科学技术水平等的限制,因此做出准确的天气预报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然,计算初可以提高预报结果的精度,但问题主要不是出在计算机上,而是出在反映大气运动规律的方程组以及求解方程组时初值的确定上。因此计算机算出来的大气方程组的解是一个精度不甚高的近似解,加之由于网距大、网点疏,捕捉天气系统如同大网捞小鱼,致使当前天气预报舞台唱主角的数值天气预报不时地出现“跑调”和“走板”。虽然预报员可以对结果进行修订,但毕竟受水平所限,难免会有“漏网之鱼”,天气预报自然有时也就不准甚至严重失误了。
走在路上,我时不时抬头看看天空,看到太阳一直高高地悬挂在天上,根本没有要下雨的感觉。于是,我对妈妈说:“妈妈,你错了,根本不会下雨。”妈妈说:“是啊,现在是不会下,不过等下就会下小雨了。”这让我更加不解了:“这是谁说的?妈妈怎么知道呢?”妈妈哈哈大笑::“我就是知道啊。”
看完精彩绝伦,惟妙惟肖的儿童画展,真得感叹一下这些画家们炉火纯青的技术。不过,我看了看天上,还是没有下雨的迹象,看来妈妈失策了。突然,一个调皮的水滴落在了我的鼻尖,咦,是不是要下雨了?不一会儿,淅淅沥沥的雨就开始下了起来,我高兴地欢呼:“妈妈,你看,真的`下雨了!真的下雨了!妈妈真厉害!”于是,我们撑起预先准备好的雨伞,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回到家,我们看到爸爸正在收拾行李,原来爸爸今天要坐飞机去出差。晚上的时候,我来到妈妈房间,说:“今天爸爸出差,我要和妈妈睡。”谁知我刚往床上一躺,就听见开门的声音,原来是爸爸回来了。我赶紧出门去迎接爸爸,爸爸告诉我:“出差时间改了,今晚是雷电天气,乘飞机不安全。”我一头雾水,可是现在没有打雷和闪电呐。
“现在是没有,可是晚上可能就会有了。”
“为什么?谁说的?爸爸怎么知道?”
“你不信啊,就等着看吧。”
晚上,我睡的正香,一阵“轰隆隆”的声音把我的美梦吵醒了。我吓得跑到了爸爸妈妈的房间,爸爸跟我说:“我说的没错吧,真的在打雷,还在下暴雨。”我百思不得其解,缠着爸爸妈妈一直问:“你们怎么都知道?不行,你们一定要告诉我!”这下,我才知道,原来是天气预报说的。
爸爸妈妈每天都会准时收看天气预报,这样就能提前知道天气变化了。于是,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跟着爸爸妈妈一起看天气预报。
“哇!还能看到北京的天气呢。”
“对啊,不止北京哦,还有很多城市的天气情况都能从天气预报里知道,而且还有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天气情况,都能从天气预报里知道。”
我惊叹不已,天气预报员的叔叔一定是超人。
爸爸妈妈听了哈哈大笑,天气预报是由科学家们用仪器测出来,然后再告诉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员叔叔,再由预报员叔叔告诉我们,可不是什么超人。
妈妈说:“从现在起,你就是我们家的小小天气预报员了,今后每天收看天气预报的重任就交给我了。”我满心欢喜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天气预报真是神奇,这样我们就能方便地知道每天的天气情况了,不过天气预报有时候还是有点不准哦!
Dear Mr.
Please accept my resignation as associate chemist at the GERT Institute. I plan to leave my job here on September 30, 19–, taking a few days of annual leave just prior to that effective date. As you know, my primary interest has been in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Therefore, I’ve accepted a position with Fury Refining, Inc., that should put me back in touch with my “first love.” Although I’m eager to accept the challenges in this new position, I regret leaving the institute. You and the organization as a whole have treated me very well over the past three years. I won’t forget the friendship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I’ve experienced as an employee here. Best wishes to all of you for years of expansion here.
Sincerely,
天气预报是怎样测定的?为什么有时会报不准呢?
为天气预报提供信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气象卫星。它所携带的拍摄镜头通常聚焦在地球上时是一个1平方公里见方的“点”。随着地球的自转和卫星不断地拍摄,一个个点逐渐连成线,经过25分钟,整个地球的图像都可以被拍摄下来。
卫星会将这些图片发送回地面,由地面系统处理。对于接收图像的气象工作者来说,传回的每一张图的获取时间、纬度、精度等信息都是事先根据卫星设定程序计算好的。将所有的图片拼合在一起再对比资料,就可以找到例如北京上空的云图。
与此同时,卫星上安装的各种气象遥感器也会将接收和测量到的地球及其大气层的可见光、红外和微波辐射等信息转换成电信号传送给地面站。由于辐射会和大气介质发生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辐射会受到大气的影响。地面系统利用卫星观测到的辐射,反过来可以推出地球表面和大气的状态,大气中云的物理状态。
北京站负责将处理和分析后的气象信息发送给全国所有的气象台站。这个时候,各地气象台站还要根据各个气象观测点收集到的气压、气温、风速、风向、湿度等数据进行气象分析,从而推算出地面近几日的温度和天气状况,根据这些气象信息,气象部门目前可以相对准确预告未来24小时至48小时的天气。
但是,气候系统非常复杂,随时都会发生变化。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受气象技术设备和人员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特别是夏季,降雨过程复杂多变,经常是在没有明显征兆的情况下突然降临,而且分布非常不均匀,加大了预报员对天气判断的难度。今年我果遭遇大范围干旱天气,去年还有气象专家推测今年夏季会提早到来,但是直到4月底,北方的天气依然相对较冷。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降雪。当时很多人指责气象部门没有及时预报。
实际上,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能力做出20天以后的天气预报。目前,发达国家也只掌握了200年内相对详细的天气观测资料,而我国在1951年才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气象台站网,对气象规律掌握得还不够,所以天气预报也经常会出现误差。我们将会研发更为先进的气象卫星和相关气候监测系统,相信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