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六岁前儿童会出现的各种敏感期,在敏感期阶段,儿童接受某种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儿童对某种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续到这种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为止。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敏锐的把握住这些敏感期,适时地从各方面促进儿童的成长。相反,如果忽视了幼儿的敏感期,一味的按照我们自己的规划去安排孩子学习我们希望他掌握的知识,只会让教育南辕北辙。假如这种情况始终得不到改善,将为孩子成年后会有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埋下隐患。
对于幼儿的一些不正确行为,我们不要一味的去指责孩子,而要深入去了解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做好引导教育,帮助幼儿一起去改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大多数家长都为孩子小时候咬东西甚至“咬人”烦恼过,其实这是孩子正处在用舌头、牙齿探索环境的敏感期即“口腔敏感期”,大人应当给予合理的指导帮助孩子度过这一敏感期,提供一些可以咬的、尝的、干净的食物或牙胶、磨牙棒之类的物品来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假如限制过多***得不到满足,咬皮肤就会成为替代,也就极有可能出现孩子咬人的现象。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紧密配合,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我看了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幼儿敏感期如何进行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家长工作的开展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我希望能学以致用,在工作中对家长提出的疑问提出正确的分析和建议,共同努力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这是“爱”孩子的书,而不是“教”孩子的书。
“爸爸、妈妈,你们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这是一则近来在朋友圈中被无数次转发的文章,它引发了许多网友尤其是为人父母者的无限感慨,甚至心痛。平日里,我上班,两个孩子上早教,我的确错过了两个孩子值得纪念的时光。终于寒假了,有时间和两个宝贝朝夕相处了,忽然发现不懂孩子们的“小密码”。
茫然间,想起了朋友借给我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虽说前面也断断续续读过,终究是不解其中真谛。而今是如获珍宝,细细品位其中内涵,悔恨初见之怠慢。
轻抚书页,闻着墨香,欣喜地发现孙瑞雪老师对一些主要敏感期的专门阐述,如“儿童在用手思考”“空间、时间的敏感期”“人际关系的敏感期”等。读后深深意识到,每个敏感期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取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孙瑞雪老师在书中用200多个儿童的例子来描述敏感期的存在和特点。我边看边与两个宝贝的情况与书中介绍的情况进行对比,脑海中再现着种种“令我头疼的事件”。我的两个孩子2岁7个月上的早教,刚去的时候情绪低落,拒绝老师抱他们,拒绝和小朋友分享玩具,排斥周围一切事物,这种“社交”敏感期的缺失,让两个孩子的性格非常内向。从书中我意识到,孩子一定要生活在一个适应的环境中,这个环境应该是自然而和谐的,这个环境应该是积极而友善的。
孙瑞雪老师发现,儿童的敏感期也是有弹性的,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可以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在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然而,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岁以前来自父母的宽容和关爱,又得不到长大后的尊重,他们的内心是孤独的。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眼中看到的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这种内心的孤独让十三四岁的孩子们叛逆,我们苦口婆心的教育,软硬兼施的引导,收效甚微。而从这本书中,我发现了重视儿童的敏感期对初中学生的成长异常关键。书中孩子们的生命状态真的很好!那么饱满,专注,让我们充分看到了敏感期对孩子发展期的重要。我也更加坚定,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们敏感期的发展。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我们一定要重视。
一本好书给我们带来醒悟和启迪,而《捕捉儿童敏感期》会让你终身受益。
各位家长:
大家好!经过了期中考试,相信大家都有不同感受。成绩已经出,必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结果,结合我的经验,我有几点感受和建议想和家长分享:
1、本次考试,我们班全部孩子都付出了努力,这是值得赞扬的,能够积极的去应对挑战和生活,远比成绩得重要。
2、对于成绩,我的态度是成绩很重要(千万别和孩子说不重要,因为它本就很重要,影响很多),但成绩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唯一的(身心健康最重要,热爱生活也更重要)。
3、对于成绩,我主要讲整体成绩,跟入学成绩相比,无可置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这个结果,我是比较开心的,因为比我想象中的要好,我们班考前非常浮躁,我原本想象应该会比月考要差,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当然,细心的家长也会发现,我们班的潜力是无比巨大的,这是我开心的最大原因:
A、班上的很多同学开始转变学习态度,不再单纯地依靠父母老师,慢慢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班上一定会不断进步;
B、班上不管基础好的还是基础弱的,没有人厌恶学习,班上的学风较好。
C、我们班的排名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十余名学生在班级进步名次大于10名(这也再次证明班级的学风非常好,这是很重要的)。但相对应的,有部分绝对拥有实力的同学没能发挥好(名额还不少),这部分同学一定要做好考后反思,做好心理辅导,只要引导正确,期末肯定能回到原位置。
D、我们班的孩子没有尽全力,甚至可能实力的7%都没有拿出,几个简单的例子:
1、有时我去教室逛,休息时间很少有同学在学习;
2、午休有部分孩子看外书,(我只是指出了,但没强行禁止,因为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这反映出孩子虽然很紧张,但其实很多东西没落实到位,我们班真正进入状态的两只手可以数出。
E、当然,对于成绩,有一点我非常担忧,我初步预算了各科全优:语、数学和英语108分,其他科90分,我们班的全优太少啦!这次更是一个都没有,这是家长一定要注意的地方,可以说全优比排名重要!
4、初中的生活的是一次马拉松,绝对不是一次短跑,对于这次考试,我可以说考得好别开心,考得不理想别沮丧,期末的考试绝对又会发生大的变动。所以大考是一个孩子应试成长的绝好机会,一定要结合孩子应考的实际,以及考试后的数据,帮孩子做好分析、反思、心理辅导,充分利用好这个考试的经验与教训,当然首要前提是家长不能慌,结合孩子的实际,为孩子制定新的计划,并督促孩子步步落实,学习重在积累。
最后,教育是慢的艺术,初一最关键的是养成良好习惯,而不是分数!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您的孩子终身受益。其实毎个孩子的智力都差不多,出现成绩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行为习惯上的差异。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而什么能发挥出他的潜力?那就是习惯。初一,我的目标始终是两个:1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2增强班级凝聚力。我们要把目标放长远些,孩子不只是要经历一次考试,读一年书,或者说只读书。
而孩子的习惯,我们班很多家长是一直没能到位的,我归纳了一下,其实学习很简单,做好以下几事,就不会有大问题了:
1、上认真听讲,学会做笔记(家长可以通过笔记以及作业反馈孩子的听情况)。
2、后作业认真完成,及时更正(认真完成包括按时完成也包括完成的水平,至少字迹工整,而且我们以基础训练为主,孩子的正确率不应该太低)(更正需要用红笔,要求有步骤,最好有错题集和反思。
3、做好复习与预习(复习在认真完成作业与更正中基本可以落实,孩子一定要学会预习,这样听效率才会提高)。
4、提高效率,高效学习。这是现在孩子很缺乏的,也是孩子们辛苦的根本原因。其实学习哪有这么难?何况还只是初中,很多孩子从小被逼着学习,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特别习惯拖时间,这很不好!一定要督促孩子,一分钟能完成的事情,不要用1分零1秒去完成,宁可把多出的时间让孩子去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也决定了孩子的后续潜力。初一,如果孩子光书本的东西,每天忙到10点,这绝对不正常,请引导孩子科学规划时间,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请不要把成绩传到网上或QQ群,切记不要盲目攀比,不要乱了方寸。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种子,家长花了心思、用对了方法,花期一定会,让我们用心守护花期的到!
每种物品都有它的保质期。对于爱来说,它的保质期是永恒。
商店街的食品专柜前,常有人说,先看看保质期再买。
但有一次的对话却很特别。
小女孩举起手中的棒棒糖笑着说:“妈妈,爸爸,这有没过期啊,我想吃!”
只见两位中年人,笑道说:“没呢,宝贝。它的保质期还有2天呢!”
听罢,小女孩笑了,开心的吃了起来,但小女孩嘴角的一丝笑容很快消失了,稚气的脸上挂上了一丝严肃,她回头望了望身后的父母,歪起头问:“爸爸,妈妈,你们爱我吗?”
“当然啦,我的小宝贝!”
“那……那,保质期是多久?”
这一问,中年人的脸上去掉了微笑,他们思索了许久,仍旧没有答复;慢慢的小女孩不耐烦了,她生气了,撅着小嘴,不理睬父母,见此,父母说出了自个儿的答案:
“人生变化无常,不知何时,我们就将离开你,当离开后,也许就是分离一辈子,无论如何,上帝给了每人一根生命之烛,我要为谁燃烧由我说了算,今生我们会为你而燃,下辈子也会,那就是永恒,所以呢,爸爸妈妈会爱你一辈子的,宝贝,别胡思乱想了。”
小女孩不懂,但她还是笑了,天真的笑了。
两位中年人,看着她,似乎在说:“即使要分开,也永远不会忘记……那阳光般的笑容!”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