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声在我身旁穿梭,一切美好的事物在脑海中定格。快乐时总将她们取出,任美丽绽放
我喜欢在公园里品味飘逸的花香,欣赏苍郁的树木,总能让人心旷神怡。我继续前行,被一个女孩轻轻叫住了:“姐姐前面有一只漂亮的蝴蝶,请不要打扰它!”女孩的笑靥,在蝴蝶的五彩斑斓中,让我感动。这一刻,我懂得了感悟,感悟身边的美——
夏夜的繁星,高挂在一望无际的天空中。它们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美丽的古希腊神话。宁静的夜里,有着星星陪伴,任何烦恼、孤独便销声匿迹。
星空,真美!
秋日的斜晖,投下了一个个俏丽的影儿,树叶儿便像一枚小舟,在空中翩然飞舞,时而盘旋,时而上下纷飞,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尽情地演绎自己的美丽。
落叶,真美!
冬天的黄昏,也毫无保留地展示出绚丽的光彩。那一抹夕阳,悠悠地坦露出离愁的忧伤。游子们也会在一刻留下美丽的惆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乍看离愁,也掩饰不住它们永恒的美好。
夕阳,真美!
人生短暂,美丽转瞬而逝。但只要我们用心灵体味,美便俯拾皆是。失落时的一个微笑、孤独时的一声祝福、忧伤时的一份慰藉,都会给人美的享受
人生美丽,从生命的开端到结束,孕育着无尽的美。心灵,在美丽中晃动;希望,在美丽中萌发;生命,在美丽中充实。让我们倾注所有的激情、所有的心智,去感悟人生、感受美好。
感悟人生,不为别的,只为活在美丽中。
感受美好,不为别的,只为不白活一回。
第1段150字左右:写出中心论点,首选单句形式,且是判断句或肯定句。绝对不用复句(复句容易走题,影响得分,点出写作的由头,作文题中含有的提示性文字材料,一定要有所涉及。
第2段200字左右:段首讲述分论点一,如第一节的内容是几个分论点的简单组合,则“分论点一”适宜放在段尾。这样和分论点二、分论点三的位置区别开来,使行文有变化。“分论点一”论证不许举例,采用纯分析的说理论据展开。
第3段200字左右:段首讲述分论点二,采用举例论证,首选作文题提示中的例子来分析论证,同时也可辅助一个自己举的例子,自己举的例子要比前例文字少。如没有作文题提示中的例子,则自己举个典型的例子来分析论证,同样要求叙写例子的文字一定要比分析论证的文字少。否则对文体特征会产生重创,影响得分。
第4段200字左右:段首讲述分论点三。采用联系实际举例。这是写作本文的时代意义所在。联系的实际可以是学习、生活、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目的是或提高思想认识,或明确是非正邪,或提出解决的方法途径,或揭示某种疑难迷惑,总之要给人以启发。
第5段150字左右:要再现中心论点,扣住中心论点写出作用、意义、号召、展望等。
台下掌声经久不息,站在领奖台上,拿着书法获奖证书的我激动不已,但此时我多想对父亲说:“谢谢你,我亲爱的爸爸!”
从小,我便是一个淘气的孩子。闲了,不是上树捉“知了”,便是下河捕鱼虾。闷了,总忍不住在父亲的纸上画几个小人儿。为培养我的“定力”,父亲便叫我抓起了毛笔,谁知这一抓,便已越过了八个春秋。
在父亲的帮助下,在区里的比赛中我荣获三个第一、一个第二的好成绩。心中不免沾沾自喜:“爸,你以后别让我参加什么比赛了,我一出马,第一到家。” 父亲笑了笑,带我去参观了省里举行的少年书画展。看到墙壁上精美的书法作品,我才明白,什么叫“井底之蛙”。父亲领着我一幅一幅地看,有的字气魄宏伟,有的字清新淡雅,有的字如挺拔的高山、汹涌的大海,有的字如山中的小溪,令人回味无穷。父亲笑着问道:“怎么样?”我握紧了父亲的手:“爸,回家摆开笔墨,我可不甘落于人后啊!” 父亲又轻轻地笑了。
“提笔即是练字时”,父亲总是这样教导我。夏天,烈日炎炎,我却在四方台旁,挥笔洒墨。父亲也舍弃了电扇、空调,在桌旁对我悉心地指导:“练字是要用心去的,这样才会有所精进!”冬天,寒风刺骨,父亲总是站在我的.身旁,帮我洗笔,却忘了自己手上的冻疮。每次写字,他总不忘提醒我:“做人要像这字,要稳重,要四四方方呀。”我懂父亲的心。
这回在省书法交流赛中,我又拿奖了。父亲在台下望着我,脸上依旧挂着和蔼可亲的笑容。
谢谢你,我亲爱的爸爸,感谢您为我酿出了这一片浓郁的笔墨芳香,为我撑起了这一片蓝色的天空。
每次回到家里,总想解读母亲的深情厚意。她的每一次眼神与每一次问候。都会勾起我无限的思绪。
早在去年寒假临近期间,母亲便隔三差五的打电话来询问我的归期,等到我把日期准确告知以后,母亲才安下心来,并祝福我一路平安。这么平凡的事情。似乎不值得牺牲笔墨,可是一等我回到家后父亲告诉我,母亲在我回家的那天差点得了风寒。原来,母亲盼儿心切,每当听到有人从门口经过的脚步声就打开房门,出来看看,几次三番下来,母亲并未见到我的身影,可她不灰心,索性坐在家门口等待我的归来!那时已是寒冬天气,而那天又正巧下雨,冷风刺骨,寒气逼人,向来怕冷的母亲竟然无视环境的恶劣,听着父亲的讲述,我沉默了,并非无言,可一时,叫我说什么才好呢?我望了望正在厨房忙碌的母亲,突然感悟:母亲其实就是一种岁月。
是的,母亲是一种岁月。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岁月,从江河向大海的岁月,从沙漠走向绿洲的岁月,也是从苦难走到幸福的岁月。在这些岁月里面,究竟包含着什么,包含了多少,我想,纵使最伟大的诗人也无法抒写出诗篇,最优美的音乐也难以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只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我慢慢地由幼年长到了童年,再从童年长成了青年,也告别了花季、度过了雨季,现今的我正如日中天;我也知道,这种岁月值得我时时回味,值得我用一生来感激!
母亲是一种岁月。因为在人世间忍受最多苦难、咽下最多泪水、包容最多无知、体贴最多心灵的是母亲,是伟大的母亲。
岁月无情,而母亲有情。小的时候,当别家的小孩起早摸黑起来放牛的时候,母亲却叫我起来上学;长大后我成了壮小伙子,而别的伙伴都纷纷背起了行囊南下打工,母亲却嘱咐我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本该在毕业后好好孝敬父母,可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我、鼓励我争取继续深造的机会。岁月的流逝总是无情的,它夺去了母亲的青春,还在母亲的额头刻下沧桑的印记。这是怎样的一种岁月啊,我把她解读成爱的象征!
母亲是一种岁月。因为岁月没有轮回,也不着边际,而母亲的爱正是这样的浩无涯际。母亲有时甘愿做一根甘蔗,任凭儿女吮吸着甘甜的蔗汁;母亲有时又是一座大山,用坚实的臂膀抚平儿女的创伤。母亲为了我的将来,曾两度搬迁:从农村搬到城郊,再从市郊搬到市中心,而唯一的理由是为了我读书方便。此时此刻,我不由得想起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也顿时明白,这种母爱其实更是一种拯救。它拯救孟轲于顽劣的孩童之时,将他引向知识与思想之路。它是人类的摇篮,也是引导人性至善至真的北斗。即使人性的堕落如高山滚石,母亲也会用她的身躯拦住,并用爱心去鼓舞它、激励它、并陪伴它远离深渊,重新攀登。
当然,这种浩无涯际的母爱,也是女性自身的拯救者。当她为世俗所诱或为生计所迫而丧失本性时,当她囿于环境沉湎于声色犬马而难以自拔时,只要她想到儿女,想到要做儿女的榜样,想到儿女决不能过自己这样的生活,她就会升腾起战胜自我的力量,从善从真从美。虽然我成不了像孟子那样伟大的人物,但是我的母亲,乃至普天之下的母亲,都可以与孟母相媲美……
母亲是一种岁月。岁月如歌,母爱无限……
说起老师,我一定要说说我们的汤老师。他知识渊博,肚子里装满了知识。无论哪个同学向他请教问题,他都会耐心地回答,但是绝不会把答案直接告诉他。汤老师会告诉他解题的方法,希望那个同学自己去寻找答案。这些同学里就有我。
那次,汤老师点拨后我还是有点不开窍。他问我:“会了没有?”我脱口而出:“知道了。”可回到位置后我想啊想,还是答不出来,无奈,我只得“二顾茅庐”:“汤老师,我刚刚没搞懂,这道题怎么做呀?”汤老师两眼看着我,一会儿之后他换了种说法,又一次耐心地指导我。原本很复杂的题目,被汤老师这么一讲,就感觉很简单了。他还提醒我:“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千万不要不懂装懂。”
后来,我遇到难题都是先绞尽脑汁地想(除了很难的.题目),渐渐地,我问老师的次数也减少了许多。在这个过程中,我懂得了做事不能依赖别人,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钻研,你会体验思考的乐趣,获得极大的成功感。
以前,只要我一个题目问汤老师两次,他都会双眼盯我一会儿,让我感到害怕;现在我回味那些往事,反而觉得汤老师很温柔。其实,每位老师都有两面,外面是严厉,里面则是关心和爱护。
汤老师,我敬重您!
古人云:文如其人。不错,阅读时总有此种体验:朗读唐诗宋词,体会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品读近现代文学作品,仿佛看见海子的不羁,林徽因的柔中带刚……文章与本人总是相似的,好像父母与孩子,血脉思维息息相通。
但,总有例外。
金人元好问就认为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有时甚至会背离人品,呈现出虚伪的,这又作何解呢?
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性情确实影响文章,但影响的是心文。这种文章本就是抒发内心世界所作,字字皆关情。书写之时,力求将内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极力展现,恨不得泣血成句。如此写成的文章,常常带着某种历史也抹不去的'光辉。就好像《报任安书》,哪怕让一个早将司马迁的故事烂熟于心的人来阅读,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与之相对的是用文。这种文章总有某种实际用途。高尚但贫困的作家可能写下流作品换稿费糊口,小人则以修饰之文博取功名。这种文章,如何不背离人品?
两种文章鱼龙混杂,被蒙骗是免不了的,因此,我们才要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赏,文章是赏的。我们阅读,便是在欣赏,欣赏文辞佳句,并试图从字里行间拼凑出的形象。但这形象也只作欣赏用,若拿来作严谨的论述,未免太过轻率。在未分清心文与用文之前,这个形象只是我们的美好期望,并非本身。此时,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史料中记载的生平、他人评价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就像一句打猎俗语所说:熊大窝里怎样,才是怎样。在生活中怎样,人品才怎样。
高尚的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时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内涵,将他的文章与人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有益无害的。而就算遇上用文,我们也能了解到个中缘由,作出客观的评价。伪造者在史料面前是无处遁形的,花言巧语的功名,骗得了一世,骗不了百世。
赏之以文,但文章并不是全部;考之以史,史文结合,的真实才清晰浮现。以如此客观之态度品读古今作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获得超越区区一纸文字的精神体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