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了米小圈上学记,我觉的很搞笑
这本书里写的人物有米小圈,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们。
我就给大家讲一段米小圈在家的故事,有一天早上,妈妈叫米小圈起床吃早餐,半天叫不起床,妈妈拿着早餐来到小圈床边,小圈眯着眼睛闻到气味说:春天的气味好香呀!。妈妈说不是,是我做的春卷的味道。米小圈一听到马上起床刷牙洗脸,跑去桌上,爸爸也在,两父子抢着吃。我们不能象他那样,应该要文明一点。
我又读了几篇,我知道了米小圈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我从书上也知道了他也是一个快乐又烦恼的小孩。但是很善良。看过之后我们要学习他的好处,把自己平常一些不好的要改正,做一个好孩子。
里面讲寒冷冬天刚下完雪,一天的下午,铁头和米小圈在学校玩。铁头问米小圈你敢不敢在雪地滑过去?米小圈说:“这很容易,我们比一比吧”。铁头先滑过去了,米小圈也跟着滑了过去,却未想不好被什么绊了一下!一下子摔进了泥坑,呜呜呜……可怜我的新衣服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事情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的,要先勇于去尝试,去学习。
舒适并不必然是好事,一个人长时间处在“舒适地带”,会形成惯性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定势,即便得到了安静、稳定、闲适,失去的东西却多得多。心理学将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分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惧区,每个人都乐于在自己有限的最适区里展开常规活动,把压力降至最低,把焦虑拒之门外。离开心理上的“安乐窝”,总会有接纳新事物的'不适感。可如果不去打破舒适区的枷锁,怎能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
“舒适地带”于为官从政者也不例外。从前,一些干部“一杯茶、一张报、一天会、一台车、一席宴”的标配,如同温室一般将自己笼罩在安逸中,当官甚至被人视作“天底下最容易的事”。但凡需要加班熬夜或者下基层蹲点,一些“娇气”官员在心态上和身体上都难以适应。不仅工作环境,做事方式上同样存在“舒适倾向”:习惯被周围人捧着、惯着、宠着,却不愿在群众的监督下做事;习惯在鲜花和掌声中争取功名,却不愿到默默无闻的岗位上奉献付出;习惯在顺风顺水中打“顺风球”,却不愿在山重水复时开山辟路……
过于讲求“舒适地带”,创业劲头可能会被磨平,改革动力可能会被耗光。群众中有声音说,“日子过得舒服,是官员缺少改革动力的重要原因”,可谓切中要害。更关键的是,由舒适安逸走向奢靡享乐,可能只有一杯酒、一根烟的距离。包下酒店常住,出入高档会所宴饮游乐,不遵守工作时间外出打高尔夫,这些做法固然让身心舒服,可作风之患也因之而起。古人云,宴安鸩毒,不可怀也。此中深意,不言自明。
安于“舒适地带”,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贫困。把自己关在“城堡”里太久,精神上必然缺乏追求和闯劲,陷入一种简单层次上的自我重复,很难有进步和改观,这就是“内卷化效应”。克服“内卷化”,避免自我懈怠、自我消耗,需要靠外界的纪律规矩约束,也要靠自我严格要求。就像组织“不能在‘温室’里培养干部”一样,干部自身也要有走出温室、打破安逸的自觉,才能走出精神和追求上的洼地。多一些本领恐慌,不畏难不避险,越是硬骨头越要啃,党员才有党员的样子,公仆才有公仆的本色。
人毕竟不是仅仅为自我舒适而生,党员干部更应在个体冷暖安危之外,有更高的理想追求、更大的自我期许。“牧民省长”尕布龙,哪里工作最苦最累就会出现在哪里,从副部级岗位卸任后投身山林绿化。独龙族干部高德荣“用身影指挥人,而不是用声音指挥人”,风餐露宿,倾尽全力带领老乡致富。放弃了优渥待遇,他们却都收获了不平凡的人生,得到百姓的交口称赞。
民之所望,施政之所向。群众的满意度和舒适度,远比干部自身的舒适度更值得付出心血。***说,“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懂得了这个辩证法,走出自己的“舒适地带”还有什么好为难的?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这本书是北猫哥哥写的,也知道了米小圈有一个表弟叫大牛,大牛每次去米小圈家的时候,都把米小圈的零食吃光。
米小圈在班里有很多好朋友,有铁头·姜小牙·潘美多··········他们都不爱写日记·作文。北猫哥哥告诉我们,坚持写日记,把你观察到的,感受到的都积累在日记里,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写出精彩的日记啦!
看了这本书,我也要学习北猫哥哥的作文魔法。
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米小圈上学记》,我特别喜欢看这套书。 书里讲的是一个活泼、搞笑的小男孩米小圈,他和我一样是个一年级学生。他有好多朋友,最好就是姜小牙、铁头。
米小圈喜欢写日记,他写的每一篇日记都超级搞笑。米小圈还是个画画天才,但他并不爱画画,他愿望是成为一个卖冰淇淋的老奶奶,那样他就能天天吃上冰淇淋了。
米小圈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你也可以去看看这套书,非常有趣呦!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