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假期我们学校组织老师学习了,周国平老师的《幸福的哲学》在幸福的哲学中,周老师主要谈到了作为我们人应该追求什么精神财富的观点。这一点很类似于我看的一本《把心安顿好》书的中的核心观点。面对纷繁的社会的现实,人们更多地被身外的东西所充斥着、迷惑着,被身外的功明,利益所引诱着,盲目地以为挣到更多的金钱和名利,过上奢华的生活就认为是真正的幸福生活。但不知,这种幸福是短占的、底层的、空虚的。在周老师的眼中,真正的幸福是要主重内在的生活,那就是精神生活,而这种生活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智慧、情感、道德。这才是人作为高级动物具有的独一无二的追求。如果抛弃了这些最高尚的追求,即使外表再炫耀,也很难达到或体验到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在《幸福的哲学》中,周老师不止一次地谈到了阅读在精神追求方面的重要的作用。不管你是从事何种职业的人,只要追求智慧、情感、道德,并以此来追求高层次的幸福的话,你必须先要阅读。因为人类的精神财富是先哲们通过书籍这一载体传下来的,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在谈到阅读时,周老师对国民的阅读表现得很忧虑,他认为当前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惊人,并且好多人的阅读都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的。可是网络的阅读中能有真正的精品吗?无怪乎是些平庸的书籍和无关紧要的信息。当一个人的空间被这些东西占有了的时候,只能出现“看着热闹、看后无聊”的精神疲软状态,根本对人的精神品质起不到积极影响的作用。到底读哪些书为好呢?周老师说只有阅读经典,因为经典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财富。对一个有真正具有阅读习惯的人来说,他绝对能通过自己的阅读历程寻觅到属于自己的经典作品。
在《幸福的哲学》中,周老师在不同的场合都提及了写日记的好处。写日记是跟自己的灵魂交流的最好的方式。当一个人的灵魂独处的时候,它需要调整、反思与和谐,而写日记恰恰能补充这一点。用文字跟灵魂交流的时候不同于也优于其它任何一种方式。因为在用文字剖析自己的过程中,情感会被再一次激发,良知会被再一次唤醒,灵魂会被再一次审视。这个时候,人追求善良、高贵的本性就会自然地被文字呈现出来。久而久之,在平日里做事的时候,日记中的那个高贵的灵魂就会出来监督我们,促使我们更好地去凭良知做事。
《幸福的哲学》,看似是要从哲学的角度给幸福做一个诠释,其实不然。周老师在讲演的过程中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自己的所感所思给我们表达了出来,不愧为当代平民化的一位哲学家。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说,周先生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周老师的哲学思想能够影响多长时间,影响多少代人,我不敢预料,但我感觉最起码他的哲学应该能够引领当代国人。同样,我也不敢说阅读了周老师的著作,我追求到了幸福或者过上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我敢肯定地说,自己的生活不再浮躁、烦乱,我较之以前更能准确地认识把握自己,更能懂得平凡日子中蕴含的真正意义所在。
《幸福的哲学》作者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家、作家,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幸福的哲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辑谈幸福;第二辑谈人生;第三辑谈人文精神;第四辑谈阅读和写作;第五辑谈教育和文化。
周国平认为哲学就是谈心,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活动方式,哲学实际上就是从具体的日子、具体的事情跳出来,想一想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哲学就是帮助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就会有好的心态,哲学让人对人生有个准确的定位,实际上哲学就是教人如何从价值观的角度去谈幸福的问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一下,为什么会不一样?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它,人们才做所有其他是事情。他的意思是说,人人都想要幸福,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最后的目的都是要生活得幸福。有的人想发财,想做官,但发财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他想通过发财和做官过上他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有的人不想发财和做官,但并不是不想要幸福,他认为发财和做官不能使他幸福。能使他幸福的是别的事。人人都想要幸福,但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于什么是幸福,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的问题,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在中国的哲学里,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保护好生命的本真状态。庄子在这同时还强调精神的自由,崇尚与造物者游、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儒家接近完善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安贫乐道就是幸福。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幸福的尺度》这篇文章谈到:你今天幸福,但你并不能保证明天幸福。面对幸福你不可以贪婪,因为幸福本身就是有节制的。你不可以炫耀,因为幸福本身是朴素和宁静的。不能忘了自我的幸福是许许多多人和机缘襄助的善果。幸福不是蜂蜜、糖和所有甘甜物质的混合体。它的尺寸始终在我们的内心的神圣之处。那就是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全然把握,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这个方式又是给自己带来快乐,并对所有人有所裨益。
第一点,生命的简单说的差不多了。接下来讲的是第二点,
智力,换句话说是自由的头脑。人要有好奇心,对事物、对世界有了解的兴趣,对知识有深切的渴望。还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动脑子。在周国平先生眼中,知识分子,不光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的习惯,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认识,并且执着的追求知识。他还讲到丁肇中先生的故事,说做科学研究,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不是为了名利。作为一个人,需要对世界、对宇宙感兴趣,对我们身边的所有存在感兴趣。而什么是合格的学生,他说是有快乐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跟着老师跑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离开学校忘记那些公式与解题方法之后剩下的才是最重要的。不要羡慕所谓的
在现今社会中,谈幸福的工作很难。大部分对工作的要求就是工资多一些,待遇好一些。工作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快乐最重要的领域就是快乐工作,也就是拥有自己的事业,至少要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没有快乐工作的能力。仅仅想谋生,就不会快乐。他说了一句话,我非常的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能够养活自己。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能够让他们也感到幸福。”这两句话,概括了平凡生活中的幸福真谛。
第二是情感,一个人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善于感悟世界的美,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的感受到做人的快乐。一个人内心是丰富还是贫乏,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有的人只能看到利益,看不到其他。这样的人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要如何使内心丰富呢。周国平先生说,一个方法是通过阅读来熏陶心灵。丰富内心,让内心有财富。关于阅读,他说了三点:一是养成读书的习惯,读无用的书,与专业无关。二是选择书,读大师的书,第三把大师的书当做闲书。读的多了,就有一定的沉淀。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有作家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的感觉。这是自我发现、自我觉醒、自我丰满的过程。另外一个方法就是
第三点,幸福最高点是道德。做好事最快乐。人应有善良高贵的品质。善良让生命和灵魂都处于应当的状态。生命与生命之间要有同情心,能够体会他人的不易,从而爱人。做人是有尊严的。而人残酷起来比任何动物可怕。
刚看完苏菲的世界,有些被老外绕晕了,还是看看国内的大师写的吧,标题很喜人,大家都要追求的。内容也确实不错,虽然有些会重复,但总体思想都在那,有些给我很大的启发,有些我还有些不太认同。
周国平象在演奏一首古典的音乐,将思想用文字慢慢浸润我们空虚和浮澡的心。
(1)幸福是什么:一、是生命的快乐二、是精神的快乐。作为一个生命,要有健康的生命态度;作为一个精神性的存在,要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善良高贵的灵魂。
周老师对物质的要求是放在精神享受之后的,并且他也能安之若素,在年少时,在功名和自身价值观的冲突中,他选择了自身。这点我很佩服,但从我这不算太短的人生来看,财富在人生中的价值实在太过重要,所以我认为追求财富是人生中的要务和永远的追求,当然要时刻提醒自己,家庭和孩子仍然要放在第一位,如果有冲突,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追求。
(2)我很认同周老师的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教育即是生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将时刻谨记这句话,优秀第一,成功第二,这和现在的分数论有相似又有不同,如果能将应试教育看作是自身对对追求和奋斗的过程享受,是对自己的精神的磨练,那学习就能够快乐,各种学习方法等也只是手段,最终的分数也肯定不会差。
(3)阅读是快乐的,阅读是终身的,毕业后有10几年没有阅读了,真是浪费啊,这么多好书!以前对好书的理解也只是唐诗宋词,对身边的人、事、风景、文化不敏感,出去玩也只是到此一游的空洞,没文化真可怕!以后我会终身阅读的!
(4)生死和信仰的大问,真的发现很小的时候我对死亡有着很深的恐惧,人怎么就死了呢?我的外婆过世,一个小伙伴意外死亡,去我小学同学家的路边上的年代久远的坟墓,都让我有深深的恐惧,包括现在也从不能摆脱。这点看样子也要从宗教方面来找到安宁了。
人活在世上总有许多不能自主的地方,就是想得清楚但很多时候也做不到或得不到,很多时候并不在自己的掌握中。只能摆正自己的心态,坚持自己的信念,感动自己,可以遗憾,不要后悔!
《幸福的哲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辑谈幸福;第二辑谈人生;第三辑谈人文精神;第四辑谈阅读和写作;第五辑谈教育和文化。
周国平认为哲学就是谈心,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活动方式,哲学实际上就是从具体的日子、具体的事情跳出来,想一想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哲学就是帮助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就会有好的心态,哲学让人对人生有个准确的定位,实际上哲学就是教人如何从价值观的角度去谈幸福的问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一下,为什么会不一样?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它,人们才做所有其他是事情。他的意思是说,人人都想要幸福,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最后的目的都是要生活得幸福。有的人想发财,想做官,但发财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他想通过发财和做官过上他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有的人不想发财和做官,但并不是不想要幸福,他认为发财和做官不能使他幸福。能使他幸福的是别的事。人人都想要幸福,但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于什么是幸福,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的问题,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在中国的哲学里,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保护好生命的.本真状态。庄子在这同时还强调精神的自由,崇尚与造物者游、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儒家接近完善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安贫乐道就是幸福。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幸福的尺度》这篇文章谈到:你今天幸福,但你并不能保证明天幸福。面对幸福你不可以贪婪,因为幸福本身就是有节制的。你不可以炫耀,因为幸福本身是朴素和宁静的。不能忘了自我的幸福是许许多多人和机缘襄助的善果。幸福不是蜂蜜、糖和所有甘甜物质的混合体。它的尺寸始终在我们的内心的神圣之处。那就是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全然把握,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这个方式又是给自己带来快乐,并对所有人有所裨益。
总之读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就像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智者对话,读完此书,我明白了什么是幸福,同时也感受其实现在自己已经很幸福了,珍惜现在的生活,在家庭生活与事业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周国平老师希望您能再写出有哲理性的书籍,宁静我们的心灵。
第一点,生命的简单说的差不多了。接下来讲的是第二点,精神的丰富。做人的幸福,是区别于其他生灵的思考的能力。作为高级的生灵,享受老天给予的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品质。总结了一下人的属性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智力,思考能力。第二是情感,也就是感受力。第三是德,是实践能力。
智力,换句话说是自由的头脑。人要有好奇心,对事物、对世界有了解的兴趣,对知识有深切的渴望。还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动脑子。在周国平先生眼中,知识分子,不光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的习惯,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认识,并且执着的追求知识。他还讲到丁肇中先生的故事,说做科学研究,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不是为了名利。作为一个人,需要对世界、对宇宙感兴趣,对我们身边的所有存在感兴趣。而什么是合格的学生,他说是有快乐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跟着老师跑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离开学校忘记那些公式与解题方法之后剩下的才是最重要的。不要羡慕所谓的专家,专家就是训练有素的狗。
在现今社会中,谈幸福的工作很难。大部分对工作的要求就是工资多一些,待遇好一些。工作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快乐最重要的领域就是快乐工作,也就是拥有自己的事业,至少要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没有快乐工作的能力。仅仅想谋生,就不会快乐。他说了一句话,我非常的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能够养活自己。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能够让他们也感到幸福。”这两句话,概括了平凡生活中的幸福真谛。
第二是情感,一个人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善于感悟世界的美,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的感受到做人的快乐。一个人内心是丰富还是贫乏,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有的人只能看到利益,看不到其他。这样的人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要如何使内心丰富呢。周国平先生说,一个方法是通过阅读来熏陶心灵。丰富内心,让内心有财富。关于阅读,他说了三点:一是养成读书的习惯,读无用的书,与专业无关。二是选择书,读大师的书,第三把大师的书当做闲书。读的多了,就有一定的沉淀。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有作家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的感觉。这是自我发现、自我觉醒、自我丰满的过程。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写作。记日记是为了记录生活的美好,让生命有回味的资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经历,是思考感受。留住感受与思考,生命里一件重要的事。写日记在某种程度上是辅助人进行独立思考的。夜深人静,独处。心灵的账簿,全是收入,没有支出。写日记是与自己的对话,通过对话,了解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在生活的时候就能够更加投入。人有两个朋友经常被忽略,一个是好书,活在好书中的伟大的朋友。另一个是自我,跟自己交谈,发现身上更高的自我。
第三点,幸福最高点是道德。做好事最快乐。人应有善良高贵的品质。善良让生命和灵魂都处于应当的状态。生命与生命之间要有同情心,能够体会他人的不易,从而爱人。做人是有尊严的。而人残酷起来比任何动物可怕。
《幸福的哲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辑谈幸福;第二辑谈人生;第三辑谈人文
周国平认为哲学就是谈心,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活动方式,哲学实际上就是从具体的日子、具体的事情跳出来,想一想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哲学就是帮助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就会有好的心态,哲学让人对人生有个准确的定位,实际上哲学就是教人如何从价值观的角度去谈幸福的问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一下,为什么会不一样?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它,人们才做所有其他是事情。他的意思是说,人人都想要幸福,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最后的目的都是要生活得幸福。有的人想发财,想做官,但发财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他想通过发财和做官过上他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有的人不想发财和做官,但并不是不想要幸福,他认为发财和做官不能使他幸福。能使他幸福的是别的事。人人都想要幸福,但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于什么是幸福,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的问题,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
在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幸福的尺度》这
总之读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就像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智者对话,读完此书,我明白了什么是幸福,同时也感受其实现在自己已经很幸福了,珍惜现在的生活,在家庭生活与事业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周国平老师希望您能再写出有哲理性的书籍,宁静我们的心灵。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